第四章 安全疏散设计
建筑安全疏散规定(3篇)

第1篇一、总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等事故造成的损失,确保建筑内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
三、安全疏散的基本要求1. 疏散通道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通道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短路径上,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 疏散通道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2米,重要通道应不小于1.5米。
- 疏散通道内不得堆放物品,不得设置障碍物,确保畅通无阻。
- 疏散通道的照明设施应完好,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应保证足够亮度。
2. 安全出口的设置- 每个建筑至少应设置两个安全出口,并应分散布置,两个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
- 安全出口应设置在建筑物两端,且应避免设置在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域。
- 安全出口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4米,重要出口应不小于1.8米。
- 安全出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如疏散指示灯、指示牌等。
3. 疏散楼梯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楼梯应设置在建筑物的最短路径上,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 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求,一般不应小于1.2米,重要楼梯应不小于1.5米。
- 疏散楼梯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杂物,不得设置障碍物。
- 疏散楼梯的扶手应牢固,扶手高度应适宜。
- 疏散楼梯的照明设施应完好,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应保证足够亮度。
4. 安全疏散门的设置与维护- 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得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
- 疏散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2米,重要疏散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5米。
- 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应与疏散方向一致,不得设置门禁系统或自动门禁系统。
- 疏散门的门框、门扇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并应满足耐火极限要求。
5. 疏散指示系统的设置与维护- 建筑内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系统,包括疏散指示灯、指示牌、疏散箭头等。
消防安全疏散

消防安全疏散一、疏散预案1、制定疏散预案。
企业、学校等单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专门的疏散预案。
疏散预案应包括疏散组织、疏散路线、疏散方式和疏散人员等内容。
2、疏散演练。
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检查疏散预案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人员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疏散组织1、确定疏散责任单位。
单位应确定专门的疏散负责人和组织疏散人员,明确各人员的疏散职责。
2、疏散信息发布。
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应及时通过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相关人员发布疏散信息。
3、疏散通道设置。
相关单位应合理设置疏散通道,保证人员能够快速、顺利地疏散,同时要合理配置疏散标识,确保在火灾发生后人员能够迅速找到安全出口。
三、疏散路线1、明确疏散路线。
单位应在疏散通道上设置疏散标识,指示人员清楚疏散的路线、出口和逃生通道。
2、避免堵塞。
单位应合理设置区域、车辆、设备等,避免在紧急情况下发生堵塞情况。
3、疏散道路畅通。
单位应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不得设置门栓、锁具等影响疏散的设施。
四、疏散方式1、有序疏散。
单位应组织员工有序疏散,避免挤推和踩踏,确保人员安全。
2、互相协助。
员工应相互协助,保持队形,保证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3、使用逃生装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员可以使用逃生装备,如逃生绳、逃生滑梯等。
五、疏散人员1、疏散人员分类。
单位应按照不同疏散对象,对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疏散。
2、疏散途中禁止返回。
一旦疏散开始,禁止人员返回危险区域或试图挽留疏散人员。
3、迅速疏散。
单位应规定疏散时间,以保证人员能在规定时间内安全疏散。
六、疏散后处理1、安全着陆。
单位应引导人员安全着陆,避免在逃生过程中再次发生伤害。
2、应急措施。
单位应安排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包括人员伤亡情况的统计、伤患的处置、通知家属等。
3、清理现场。
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疏散现场进行清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七、疏散培训1、疏散培训。
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疏散逃生培训,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范文

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范文1、建筑物整体设计建筑物是人们工作、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首先,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上,要合理划分主要使用功能区域,比如办公区、会议区、休闲区等,确保人员分散和疏散的便利性。
其次,在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上,要注重通透和明亮,避免疏散通道的阻隔和暗藏。
此外,在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布局上,要合理划分疏散区和非疏散区,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找到逃生通道。
2、疏散通道的设置疏散通道是建筑物安全疏散设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人员的疏散速度和安全性。
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可以确保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首先,在疏散通道的选择上,应选择地势较高、远离危险源的区域作为主要疏散通道,确保人员的安全。
其次,在疏散通道的设计上,要保证通道的宽度达到规定标准,以便人员快速通过。
此外,疏散通道应尽量避免设置转弯或倾斜,以便人员顺利疏散。
同时,疏散通道的标识和指示牌也是至关重要的,应清晰明了,方便人员识别和迅速找到疏散出口。
3、疏散楼梯的设置疏散楼梯是建筑物安全疏散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合理设置疏散楼梯可以缩短人员疏散的时间,并提高人员的安全性。
首先,在疏散楼梯的选择上,应确保楼梯的数量和位置能够满足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需求。
其次,在疏散楼梯的设计上,要保证楼梯宽度、楼梯间距和楼梯坡度满足规定标准,确保人员的疏散顺利进行。
此外,疏散楼梯的安全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应设置扶手、楼梯照明和非滑防火地板等。
4、安全出口的设置安全出口是建筑物安全疏散设施中的最后一道保障,直接决定人员是否能够顺利撤离危险区域。
合理设置安全出口可以提高人员的逃生速度和安全性。
首先,在安全出口的选择上,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确定出口的数量和位置。
出口的位置应处于容易被人员发现和到达的地方,方便人员迅速逃生。
其次,在安全出口的设计上,要保证出口的宽度达到规定标准,以便人员快速通过。
安全疏散

第四章安全疏散第一节安全疏散允许时间、出口数量、宽度和距离的一般要求一、安全疏散允许时间安全疏散允许时间,是指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人员离开着火建筑物到达安全区域的时间。
安全疏散允许时间,是确定安全疏散的距离、安全通道的宽度、安全出口数量的重要依据。
如果建筑物为防烟楼梯,则楼梯上的疏散时间不予计算。
安全疏散允许的时间,高层建筑,可按5-7分钟考虑;一般民用建筑,一、二级耐火等级应为6分钟,三、四级耐火等级可为2-4分钟。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一、二级耐火等级应为5分钟,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不应超过3分钟,其中疏散出观众厅的时间,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不应超过2分钟,三级耐火等级不应超过1.5分钟。
二、安全疏用距离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指从房间门或住宅户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厂房的安全疏散距离指厂房内最远工作点到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
限制安全疏散距离的目的,在于缩短疏散时间,使人们尽快从火灾现场疏散到安全区域。
三、建筑物安全疏散宽度指标为尽快地进行安全疏散,除了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和适当限制安全疏散距离以外,安全出口(包括楼梯、走道和门)的宽度必须适当。
(一)高层民用建筑安全疏散指标1.高层民用建筑内走道、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的最小净宽,以及地下室、半地下室中人员密集的厅、室疏散出口的最小总宽度,应按通过人数1m/100人计算;2.首层疏散外门的最小总宽度,应按人数最多的一层1m/100人计算。
首层疏散外门和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表3.4.1.1的要求3.设有固定座位的观众厅、会议厅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其厅内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按通过人数0.8/100人计算,且不宜小于1m;其厅内疏散走道为边走道时,不宜小于0.8m;厅的疏散出口和厅外疏散走道的最小总宽度,平坡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0.65m/100人计算,阶梯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0.8m/100人计算,且均不应小于1.4m;观众厅每个疏散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
疏散撤离预案设计

疏散撤离预案设计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突发事件频发,疏散撤离预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疏散撤离预案设计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场所或事件所制定的应急计划,它旨在确保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人群,保障人身安全。
首先,对于疏散撤离预案设计的要求,我们应当考虑以下几点:一是针对特定场所的特点进行设计,比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不同场所的疏散策略和措施将有所不同;二是要考虑人员的数量和特性,包括老幼和残疾人士在内,需要制定不同的疏散方案;三是要考虑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四是要考虑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保障疏散工作的协调进行。
其次,针对不同场所的疏散撤离预案设计,我们可以就学校、商场、医院等特定场所进行设计:就学校方面而言,疏散撤离预案设计应包括下列要点:一是设立学校疏散指挥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疏散路径;二是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提高师生的疏散意识和能力;三是建立学生档案和家长联系方式,便于疏散通知和筹备。
就商场方面而言,疏散撤离预案设计应包括下列要点:一是制定疏散计划图,清晰标注疏散通道和集合点;二是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疏散指挥,保障疏散秩序;三是配备应急设备,包括灭火器、应急照明等,确保疏散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医院方面而言,疏散撤离预案设计应包括下列要点:一是建立医院疏散领导小组,明确各科室的疏散责任;二是安排医护人员参加应急演练,熟悉疏散流程;三是建立医疗物资准备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供应。
总的来说,疏散撤离预案设计是一项依靠计划和预演,旨在提高人员安全撤离效率和水平的工作。
我们应当认真对待疏散撤离预案设计,不断完善和提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愿我们不仅仅在计划中,更要在行动中,将疏散撤离预案设计贯彻到实处。
安全疏散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一.设计规范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50016-2006 (2006年版)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2005年版)3.《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 (2001年修订版)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6二.设计内容1.疏散安全分区2.疏散安全出口3.疏散楼梯间4.安全疏散距离5.消防电梯6.安全疏散时间三.设计原则1.合理布置疏散路线所谓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线,是指火灾时紧急疏散的路线越来越安全。
就是说,应该做到人们从着火房间或部位,跑到公共走道,再由公共走道到达疏散楼梯间,然后由疏散楼梯间到室外或其他安全处,一步比一步安全,不能产生“逆流”。
2.疏散楼梯的数量要足够位置要得当为了保证人们在火灾时能顺利疏散,高层建筑至少应设两个疏散楼梯,并且设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最好是在靠近主体建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侧设置。
这是因为人们在火灾时往往是冲向熟悉的楼梯或出口,但若遇到烟火阻碍就会掉头寻找出路,只有一个疏散路线是不安全的。
两个疏散楼梯过于集中也不利于疏散。
3.疏散顺序疏散顺序,就是指先疏散哪部分人员,后疏散哪部分人员。
这是制定疏散预案首先要考虑的。
一般原则是先疏散着火层,然后是着火层以上楼层,最后是着火层以下楼层。
4.疏散路线疏散路线应选择离安全出口、疏散楼梯最近的路线,一般是沿疏散指示标志所指的方向疏散。
但如果是着火层,应考虑着火的位置。
着火房间附近房间的人,应向着火相反的方向疏散。
竖向疏散一般先考虑向地面疏散,因为疏散到地面是最安全的。
但也要考虑到竖向通道万一被封堵,也可以向楼顶疏散。
设有避难间、避难层的高层建筑,可考虑向避难间、避难层疏散。
5.疏散指挥整个疏散过程必须在统一指挥下,按照预定的顺序、路线进行,否则,就可能造成混乱,影响疏散。
总指挥应当在消防控制室,各楼层或防火分区要有现场指挥员(或称引导员)。
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模版

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模版引言: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疏散通道的合理布置和消防电梯的有效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的相关概念、设计要点和常见问题。
一、安全疏散的概念和设计要点1. 安全疏散的概念安全疏散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而采取的合理有序的撤离行动。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要满足人员疏散的快速性、顺畅性和安全性。
2. 安全疏散通道的设计要点(1)通道宽度:根据建筑规模和人员数量,合理确定安全疏散通道的宽度,一般要求不小于1.2米。
(2)通道长度:通道的长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过长的通道会增加人员疏散的时间和风险。
(3)通道疏散能力:通道的疏散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通道的人员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设计。
(4)疏散标识和指示:在通道中设置明确的疏散标识和指示牌,方便人们快速找到出口。
(5)适应特殊人群需求: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通道设计应包括相关的设施和措施。
二、消防电梯的概念和设计要点1. 消防电梯的概念消防电梯是专门为消防救援而设置的电梯,其主要功能是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用于疏散人员和运送灭火设备和物资。
2. 消防电梯的设计要点(1)位置和布局:消防电梯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合适位置,通常靠近主楼梯间或疏散通道出口。
消防电梯和普通电梯的布局应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火灾蔓延。
(2)承载能力:消防电梯的承载能力要满足疏散人员和灭火设备的需要,一般要求不小于1000公斤。
(3)安全装置:消防电梯应配备完善的安全装置,如独立的电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返回功能等。
(4)独立通风系统:消防电梯应具备独立的通风系统,以防烟气进入电梯井道,保证疏散通道的安全和畅通。
三、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安全疏散通道拥堵问题解决方法:合理规划建筑物的疏散通道,增加通道的宽度和数量,并采取合理的人员疏散指导措施,如分时段疏散、引导人员放弃个人物品等。
安全疏散课程设计

安全疏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安全疏散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疏散原则和程序。
2. 学生能够描述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方法,如火灾、地震等。
3. 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疏散路线图、安全标志和警报系统等工具进行安全疏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并实施家庭和学校的安全疏散计划。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疏散时所需的基本自救工具,如防烟面具、手电筒等。
3. 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冷静、迅速、有序地参与安全疏散行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的观念。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救自护能力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取得实际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疏散基本知识:包括疏散的定义、目的和原则,介绍疏散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疏散与自救基本知识2. 紧急情况识别:学习识别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了解预警信号和警报系统。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紧急情况的识别与预警3. 疏散方法和技巧:教授在不同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疏散方法与技巧4. 疏散路线和标志: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疏散路线图、安全标志,掌握疏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疏散路线与安全标志5. 自救工具的使用:介绍防烟面具、手电筒等自救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救工具的使用与维护6.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六章 疏散演练与实操7. 家庭与学校安全疏散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家庭和学校的安全疏散计划,培养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馆 ≤~10000 ≤10000~ 20000
耐火等级 宽度指标 疏散部位 平坡地面 门和走道 阶梯地面 楼梯
一、二级 0.65 0.75 0.75
一、二级 一、二级 一、二级 0.43 0.50 0.50 0.37 0.43 0.43 0.32 0.37 0.37
3) 高层民用建筑疏散宽度 ①高层建筑内走道的宽度,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 1.0m计算;高层建筑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按人数 最多的一层每100人不小于1.0m计算。
位于两座楼梯之间的袋型走道
第三节 安 全 出 口
一、宽度与数量: 1、安全出口的宽度 1) 普通建筑安全出口宽度
① 每层疏散走道、疏散楼梯、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的每100人净宽度 不应小于表规定;
②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 地下时,其疏散走道、疏散楼梯、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 自总宽度应按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确定。 ③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 确定,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确定; ④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人/㎡计算确 定;其他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 面积0.5人/㎡计算确定; ⑤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 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 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按下表确 定。
第二节 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
一、允许疏散时间:
对普通建筑物(包括大型公共建筑):指人员离开建筑物, 到达室外的时间。
对高层建筑:指到达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避难层的时
间。
第二节 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
二、安全疏散距离:
1、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
1)L3<L2
L2:位于袋型走道的安全疏散距离 L3: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
1 、 防烟楼梯间的设计标准 以下几种情况必须设置防烟楼梯间: (1)、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 (2)、层数≥12层的通廊式住宅; (3)、层数≥19层的单元式住宅;
(4)、高层塔式住宅;
(5)、当封闭楼梯间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设计 为防烟楼梯间。
2、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小于6m2,居住建筑不小于 4.50m2;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时,公共建筑不小于10m2, 居住建筑不小于6m2。 (2)、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 方向开启。
公共建筑顶部局部升高的安全出口要求
④塔式高层住宅:
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 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 全出口。
⑤单元式高层住宅: 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 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 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 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二、封闭楼梯间
1、 封闭楼梯的设计标准 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GB50016-2006)的要求,下列 建筑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1)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 (2)旅馆; (3)超过2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 公共场所; (4)设有歌舞娱乐场所且层数 超过2层的建筑; (5)超过5层的其他公共建筑。
封闭楼梯间示意图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 年版)的要求,下列建筑,可采用封闭楼梯间: (1) 高层建筑中,高度<32m的二类建筑; (2) 10层及11层通廊式住宅,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
(3) 与高层建筑主体部分直接相连的附属裙房;
(4) 超过五层的公共建筑和超过6层的塔式住宅。 对于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允许适当放宽 楼梯间的要求,可以不设封闭楼梯间,但楼梯间必须靠外 墙设置,能直接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开向楼梯间的户门 必须是乙级防火门。
该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2)房间设一个疏散门的条件 《人防防火规范》:
建筑面积不大于50㎡ 的房间,可设一个疏散出口。 《建规》: ①房间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或袋形走道两侧,且建筑面 积不大于120㎡,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可设一个门;
②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除外)内 由最远一点到房门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m,可设一个向外开 启的门,但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4m;
《高规》: ①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房间面积
不超过60㎡时,允许设一个门,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0.90m。 ②位于走道尽端,面积在75㎡以内的房间,当门的宽度不 小于1.4m时,允许设一个门。
③地下室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
超过15人时,可设置一个疏散门。
二、疏散门的构造要求: 1、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但房间内人数不超过60人,且每樘门的 平均通行人数不超过30人时,门的开启方向可以不限。 2、不应采用转门。 3、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应设门槛,其门宽不应小于1.4m,靠近 门口处不应设置台阶。 4、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应设宽度不小于1m的防火挑檐。
≤18层单元住宅平面
18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
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 连通,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18层以上单元住宅平面
3、房间疏散门的数量
1) 《建规》: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
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两个。
设置足够的安全出口
2)、地下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
①当平面上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 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 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 全出口,但必须有1 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②使用人数不超过30 人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0m2 的地下、
半地下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1、在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端部设置
三、楼梯间的布置:
1、在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端部设置
2、靠近电梯间设置
三、楼梯间的布置:
3、考近外墙设置:有利于设开敞前室及消防员进入。
三、楼梯间的布置:
4、民用建筑两个安全出口间距不应小于5米。
三、楼梯间的布置:
5、当室内楼梯不能满足疏 散要求时,可设置室外疏散 楼梯。
高层建筑首层疏散外门和走道的净宽(m)
走道净宽
建筑名称 每个外门的净宽
单面布房
医 院 住 宅 1.30 1.10 1.40 1.20
双面布房
1.50 1.30
其 它
1.20
1.30
1.40
②疏散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净宽应按通
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m计算, 但最小净宽不应小0.9m。 当建筑内各层人数不相等时, 楼梯的总宽度可按照分段的办法计
基
第一节 安全分区与疏散路线
第二节 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
本
内 容
第三节 安 全 出 口第源自节 疏 散 楼 梯第五节 消防电梯的设置
第一节 安全分区与疏散路线
一、疏散安全分区
人员疏散及烟气的流动路线: 房间 走廊 前室 楼梯间。
把疏散路线上的各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称为疏散安全分区。
依次称走廊、前室、楼梯间为第一、第二、第三安全分区。
《建规》:
①单层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如面积不超过200 m2 且 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②除医院、疗养院、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 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外,符合下表规定的二、三层公共建筑
③两个以上疏散楼梯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如顶部局 部升高时,其高出部分的层数不超过两层,每层面积不超过 200㎡,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楼梯。但应另设一 个直通平屋面的安全出口.
商店营业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 楼层位置 换算系数 地下二层 0.80 地下一层、地 上第一、二层 0.85 地上第三层 0.77 表 地上第四层及第四 层以上各层 0.60
2) 大型公共建筑
大型公共建筑疏散宽度指标
观众厅座位数(个)
影剧院、礼堂 <2500 ≤1200 三级 0.85 1.00 1.00 ≤3000~ 5000
疏散出口的要求
三、 疏散指示标志
疏散指示标志
第四节 疏散楼梯
一、一般规定
1、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 通风。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及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3、楼梯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
可将对外出口设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二、安全疏散距离:
1、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
2)大型公共建筑
二、安全疏散距离:
1、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
2)大型公共建筑
2、从房门到安全出口疏散距离:
1)普通建筑:
(安全出口: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
①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门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
1)普通建筑: ②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
3)、 《高规》:高层建筑除地下室外,相邻两个防火分区
之间的防火墙上有防火门连通时,且相邻的两个防火分区 的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下表规定的公共建筑,可设一个安 全出口。
两个防火分区之和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建筑类别 一类建筑 二类建筑
两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之和(㎡) 1400 2100
4) 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算,下层楼梯的总宽度要按该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