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爱国铸就震撼人心的美丽悲剧_兼谈_离骚_的思想内容与屈原的人格魅力

合集下载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

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

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川雪《离骚》篇名的含义,一般采用司马迁和班固的解释,是遭到忧患的意思。

全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诗人自我怀抱的抒写,有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揭露,有幻想世界的描绘,也有香草美人的点缀,交织成一幅五光十色的人生图画。

鲁迅称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贯穿全诗的是一条主线——诗人心灵世界的悲剧性冲突,这条主线又展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诗人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对立,二是诗人远游自疏的念头与眷念故国之情的对立。

前者可称之为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后者则属于主观世界内部的矛盾,两者共同纠结成诗人心灵上的悲剧性冲突。

全诗思路的展示、结构的安排便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矛盾逐步展开的。

根据全诗的感情线索,可以把全诗分为三个主干部分和一个尾声。

从诗的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是写诗人对往事的回顾。

这一部分展示了诗人的人生道路、美好理想及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将诗人坚持美好操守、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伟大形象初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的形象是美好的,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诗一开始就从遥远的祖系追溯起,表明自己是高阳帝的后代,以见出家世的华贵;然后说到生辰的吉祥,体貌的端正和名字的嘉美。

在这一切内在美质(喻指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再加上用各种香草美花来修饰仪容(喻指后天修养),当然更见得美丽出众。

这些自我介绍,紧紧扣住了“爱美”的主旨。

诗人如此不厌其详地从各个角度来表白自己“爱美”的天性,正是为了突出他的人生目标。

因为有了这样的美质,就决不能虚度年华,沦于“美人迟暮”的可悲境地,而应该奋发自强,驰奔于时代前列。

“来吾导夫先路”的自誓,鲜明地揭示了诗人变革现实的远大抱负。

诗人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使楚国强大。

为此,他愿辅助楚王使之像先君(即三后)开创楚国基业那样奋发有为、纯洁完美,像古代圣帝尧舜那样光明正大,遵循正道,坚持正确途径;而不要像亡国之君夏桀、商纣那样任意妄为、违道乱常,使政乱国危。

屈原《离骚》赏析

屈原《离骚》赏析

屈原《离骚》赏析屈原《离骚》赏析《离骚》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正反映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使得它成为天衣无缝,冠绝千古的名篇。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屈原《离骚》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离骚》译文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

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

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

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

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驾将要覆倾! 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

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

我明明知道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沦!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忠心!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定下约言,可后来,你却另作打算,不记前情。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摘要屈原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忠君为国、九死无悔,却惨遭奸佞小人谗言;他竭忠尽智、振兴邦国,却多次被破驱逐流放;他心怀美政、整修法度,却无力改变黑暗现实;他举贤授能、培养新秀,却无奈众芳随波逐流;他好修自得、坚守本心,却惨遭他人冷眼无视,他承受着政治斗争和自我矛盾的双重压力,蒙冤受屈,讣告无门,最终以投江自沉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的创作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借花草意象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以此表达心中的美政理想,他借历史典故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此警谏楚王修身以治国。

纵观屈原一生都是围绕忠君和爱国思想进行的,二者密切不可分割,他为祖国安危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楷模。

关键词屈原;《离骚》①;忠君思想;爱国思想一存君兴邦的家国情怀屈原多次在作品中强调对祖国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他对楚国时政的关注、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楚国故土的依恋、对楚王为政的期待、对楚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楚国文化的热爱上,他以先贤圣哲观照现实,以历代兴亡之理对楚王提出了一系列忠告和企盼。

《离骚》开篇即从出身写起,屈原回顾其一生的成败得失,心怀热忱,表现自己九死不悔的态度和砥砺前行的信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起句即奠定根基,屈原捧出华夏人民的始祖——高阳氏,凸显自己和楚王本属同宗的关系,说自己身上有着楚皇族的血脉,就连出生的时间寅年寅月寅日也是大吉之时,名和字也是公平、灵善的美好寓意,以此表明楚国的危亡对他来说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而后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荣历史使屈原认为楚国与强秦强齐一样有着统一天下大业的资格,正因为屈原有如此进步的政治思想,所以才会切中楚国政治时弊,提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表现了他富有远见的政治眼光。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

管中窥豹——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思想摘要:本文以《离骚》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屈姓的起源的论述及屈氏世系的研究来说明屈原的爱国忠君思想的起源及成因。

同时通过《离骚》来分析屈原爱国思想的内涵,并试图以此来说明屈原的爱国思想的先进性。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思想屈原生在群雄争霸的时代,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急剧动荡之中,各国兼并愈演愈烈,彼此的疆域也随时发生变化,人们对与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模糊。

再加上变动不定,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国籍问题。

当时各国之士,往往在一国混的不如意,就远走他国,另谋出路。

尤其是楚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少人才流失与他国。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入楚。

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材也。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①这就是“楚才晋用”这个成语的来源,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楚人游仕于他国绝不是什麽罕见的事。

北方诸国也是如此,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为非。

孔子曾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②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也是由邹而齐,而梁,而滕,直到衰迈之年还在路途颠簸;荀子晚年也到了楚国任兰台令。

战国时代,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甘茂、公孙衍等,或合纵,或连横,往来奔走于七雄之间,以谋取卿相之位,更是早秦暮楚,成为时尚。

但屈原却致死也不肯离开其故国——楚国。

当楚国灭亡之际,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中,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歌。

关于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如第一个撰文研究屈原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的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曾作《离骚传》原文虽已失传,不可能了解其全貌,但刘安的观点可见于班固《离骚序》所引的一段文字:“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著《离骚.》者,可谓兼之。

”刘安认为,《离骚》义兼《风》《雅》,等于说《离骚》也就是“经”了,从而大大提升了《离骚》的政治文化地位,刘安肯定了《离骚》的怨愤之情,肯定了屈原高尚的政治理想和以身殉国的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并给予其热情洋溢的褒奖和礼赞。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姓名:叶红红学号:100362083060027【论文框架】1、内容摘要2、关键词3、正文:3.1.放逐异地的失落3.2.知音难觅的忧愁3.3.怀才不遇的愤懑3.4.《离骚》的悲剧美4、注释5、参考文献【摘要】《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伟大长篇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首诗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离骚》中作者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与作品的悲剧美作了分析。

【关键词】《离骚》屈原人生悲剧悲剧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

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

这其中首推《离骚》,这是是一幕伟大的悲剧,在这幕悲剧当中,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特别是浸透于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意志、为了理想而“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

一、放逐异地的失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卷 第6期2004年11月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J ournal of T ianjin Adult H igher Learning NO.6Vol.6Nau.2004忠君爱国铸就震撼人心的美丽悲剧———兼谈《离骚》的思想内容与屈原的人格魅力周云富(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22)摘 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

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 《离骚》;思想内容;屈原;人格魅力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98(2004)06-0099-03收稿日期:2004-06-06作者简介:周云富(1954-),男,四川成都人,西昌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汉语言教学与民歌民俗。

一、美政理想的破灭《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言诽谤被疏远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须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寻找出路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昭示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就好像一首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合理的答案。

《离骚》起笔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屈原希望楚王能够离开“幽昧”的小路,离开误国的“小人”而采纳他的治国方略,跟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

因为屈原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政治家。

他的政治理想包括两个方面:对内,他主张“美政”,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政治,实行德政,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他主张合纵抗秦,而以德政统一中国。

屈原的“美政”集中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皇天之不纯命兮,遵江下以流亡”(《哀郢》),屈原以深沉的哀痛画出了一幅国破家残的流民图。

而“举贤授能”之目的也正在于减轻人民的苦难;提出“合纵抗秦”也同样是为了减轻战争的威胁与破坏。

屈原的“美政”在客观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当时战国七雄都有可能统一中国,而其中条件较为优越的齐楚秦三国,当时的形势是:齐国最富,楚国最大,秦国最强,“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

・99・由此观之,屈原“美政”的提出全在于实现从割据状态到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的过渡,的确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

然而,他绝美的“美政”宏图却无法实现,他不得不抱憾满腔悲愤与“群小”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他被楚王疏远并流放,以他个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二、逆境中的艰难求索1.现实中的两次被贬。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空前进步与变革的时代。

屈原本人就是为了建立新制度而奔走呼号的,他是走在时代先驱者行列中的历史人物,他高唱“来吾导夫先路!”并愿做弃旧图新的开路先导。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屈原是一位代表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他的“美政”思想指的是符合当时客观要求的进步主张的。

正是由于屈原“美政”的进步性,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旧势力才竭力地在楚王面前诬陷他,“心害其能”而使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加上楚王昏庸无能,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任用佞臣,疏远并流放了屈原。

不久,楚怀王客死于秦。

这也是他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

怀王因未听屈原忠告而听信子兰之言,轻入虎狼之国,以致客死异乡。

屈原如实揭露(此等政治阴谋岂能揭露),激怒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永远放逐江南。

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原因。

这一次的流放使屈原“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幻想彻底破灭,又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战国策》曾这样评价:“群臣相女石以功,谄谀用事。

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

”面对国势如江河日下的情形,“明于治乱”的政治家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同腐朽势力进行了毫不妥胁的斗争。

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显示了他的非凡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2.屈原在流放中也不肯放弃对“美政”的追求。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追求理想之心反而愈加强烈、愈加执着。

女须女劝他明哲保身,与世同流合污,放弃理想。

对于女须女的劝诫,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他认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才是楚国的出路所在。

他决心再一次地努力,来挽救楚国危亡的命运。

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地开始了上下求索。

他在人间得不到理解,便到天国去求天神。

然而,得到的却是帝阍“依阊阖而望予”的冷漠。

既然连天国都无好人,哪里还会有是非曲直。

屈原的第一次求索失望了。

但是,屈原并没有因为上天无路的失望而停止求索,他的可贵之处是能够在失望中坚持追求光明,在痛苦中不断地寻求希望。

他又怀着渴望的心情去追求古代的美女,盼望以爱的力量消除痛苦,最终改变“哲王又不寤”的现状。

他振作精神去“求宓妃之所在”,可是,“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的宓妃骄而无理。

故此,屈原只好改变主意舍弃而更求他女。

他的第二次求索又失望了。

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

接着他又想托雄鸠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

最后转托凤凰,然而却迟了一步而“高辛之先我”。

这样,屈原的第三次求索也失望了。

在失望中,他又想趁少康未娶家室之际去追求有虞的两个女儿,但是因为“理弱而媒拙兮”,他的第四次求索又再一次地失望了。

3.至死不渝,热爱祖国。

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因而他的理想也没有实现的机会。

所以,苦闷的心情始终得不到解脱,在极度失意的心境下,他又找来灵草、折断小竹枝而“命灵氛占之”。

“灵氛”说:“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并劝告屈原“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指出了屈原“去国求女”的出路。

屈原听后“欲从灵氛吉占”,但出于对楚国深挚的爱,他又“心犹豫而狐疑”起来。

于是他又去请教“巫咸”,“巫咸”鼓励他说:“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还是力劝他“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而“去国事君”。

最后屈原终于接受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决心远离楚国到异邦去实现自己的“美政”。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他探索,他神游,他奔走,他追求。

正当他“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的时候,忽然在晨曦中看见了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因为眷念故土而悲伤起来,不肯再继续走下去了。

屈原在留楚不能、去楚不忍的激烈矛盾斗争中,看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情形,觉得还是楚国最亲,宁可死去也不愿远离楚地一步。

因之,他便采取了最后的断然措施,用死来表示自己坚如磐石的爱国忠心。

三、以死抗争的伟大精神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仅是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而多艰”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哀、怨、悔、忧、愤几个词: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

文章以“情”领起,以“情”贯穿,透视出巨大的悲剧力量。

屈原有旷世之才。

他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一方面,正直的人遭到不幸,表现出强烈的悲愤之情,更・1・有深刻的震撼力;另一方面,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投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这是诗人的爱国、忠心、爱民、执著决定的。

屈原《涉江》中,一再强调“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爱国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忠心使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爱民使他不忍离去,执著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

他大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在理想不能实现,壮志未酬的时候,他选择了投汨罗江。

这是悲剧,是一幕让人民怀恋,千古传诵的一出美丽悲剧。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

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战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祭奠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

这种悲剧气氛在“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中得到了充后人凭吊屈子的两副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分的体现与升华。

屈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改革家,当他的“美政”理想被黑暗的现实所淹没,他不甘沉沦,仍积极进取,于是在文学领域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不是他人格的坚贞不屈,他也许会在政治上失败后,便一事无成。

据王逸《离骚》后叙记载:“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而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言之英也!”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

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表述,那就是“既有内美,又重之以修能”。

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黑暗腐朽的现实,他“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