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实验报告单《认识空气的成份》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成分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成分青岛版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动植物和人的呼吸 都离不开它。人类在不饮水的情况下可以生存数日, 但没有氧气几分种就会窒息而死。
氧气还支持燃烧,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氧气,如 果将氧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燃烧,就会产生温度极高 的火焰,可又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火柴使用视频
小实验
1.分别点燃盘子中的三支蜡烛; 2.将两个杯子同时罩在其中的两支蜡烛上; 3.待蜡烛熄灭后,仔细观察水位的变化,将 发现记录下来
小实验
温馨提示
1.罩住蜡烛后,杯子不要再拿起来 2.注意用火安全; 3.仔细观察瓶内变化,完成实验记录单
小实验
1.分别点燃盘子中的三支蜡烛; 2.将两个杯子同时罩在其中的两支蜡烛上; 3.待蜡烛熄灭后,仔细观察水位的变化,将 发现记录下来
空气的成分
氧气应用
拓展
氮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用视频
课外延伸
空气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空气,那如何让我们的 空气更加清新?课后搜集一下资料吧。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掌握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2. 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难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进修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观察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 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总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和气候变化问题。

五、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制作海报:要求学生以空气的成分为主题,设计制作相关海报,展示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钻研课外资料: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写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完备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进行评分。

2. 海报评选:组织评选最佳海报,评选标准包括创意性、内容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等。

3. 课外资料分析:评判学生对课外资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提出合理性和深度的观点和建议。

七、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空气的质量和污染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问题。

2. 环保宣传:组织学生设计环保宣传活动,向周围同砚和社区传播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认识和行动力。

测量空气组成实验报告

测量空气组成实验报告

测量空气组成实验报告引言空气是地球上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大气环境的质量以及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探究空气组成的特点,并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1. 实验装置准备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气体采样器、氧气传感器、氮气传感器、水汽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

2. 校准和预处理首先,需要对各传感器进行校准。

校准的过程是将各传感器置于已知气体环境中,记录传感器的读数,然后根据已知浓度和传感器读数的关系,进行校准。

校准后,需要对采样器和传感器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是为了消除或减小仪器测量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具体的预处理方法根据仪器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包括去除杂质、调整零点和增益等操作。

3. 采样和测量在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与室外环境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用气体采样器在室外采集空气样品。

采集的样品中包含了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然后,将空气样品注入到各个传感器中,测量其含量。

这些传感器测量气体成分的原理各不相同,但都是通过检测气体与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后所产生的信号来确定。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空气中各组分的含量。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1. 通过传感器的读数和已知校准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将传感器的读数转化为实际浓度值;2. 利用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浓度的关系,计算出各成分的摩尔分数。

实验结果根据本次实验的测量结果,可以得到以下数据(见表1):成分浓度(%)氧气20.95氮气78.09二氧化碳0.04水汽0.94*表1:测量得到的空气组成数据*根据测量结果可以看出,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分别占空气总体积的约21%和78%。

此外,空气中还存在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数据。

可以看出,氧气和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含量较少。

观察空气的实验报告(3篇)

观察空气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观察空气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其在大气环境中的作用。

三、实验器材1. 试管若干2. 红磷3. 燃烧匙4. 集气瓶5. 澄清石灰水6. 胶头滴管7. 玻璃片8. 铁架台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滤纸12. 铅笔13. 实验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观察空气的组成(1)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火焰的燃烧情况。

(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2. 观察空气的性质(1)取一根红磷,用燃烧匙将其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将燃烧后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观察集气瓶中气体体积的变化。

(3)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澄清石灰水,滴入集气瓶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3. 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火焰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发现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2)观察石灰水在空气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3)观察燃烧后的红磷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小,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4)观察石灰水在集气瓶中的变化,发现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

五、实验结论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

2.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较低。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使我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空气的成份》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对探索过程和结果 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斗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蜡烛、火柴、灯泡、小苏打、白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小魔术)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只燃烧着的蜡烛,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熄灭呢?生汇报。

师:老师有一个更巧妙的办法,这里有个瓶子,请同学们想一想瓶子里有什么?注意事想一想而不是看一看。

空气可以占领空间,好!请注意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回答。

师:你认为蜡烛的熄灭和什么有关?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

(板书:空气的成份)师: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想,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接下来咱们就同实验来验证空气到底是单纯的气体组成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二、实验探索1、设计实验法案师:咱们现在先认识一下实验材料 :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打火机)、红色的水等。

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联系老师刚才表演的小魔术以及上节课所学的空气占领空间的知识,想想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好的办法。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实验师:那末在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生汇报师:(课件展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同学们想出那末多的办法,但是老师还有个几个小小的要求给大家说一说。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功能。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掌握检测空气成分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珍惜和保护大气环境。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课本相关章节。

2. 设备:试管、气球、空气污染测试仪等。

3. 实验:空气成分检测实验设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组成,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空气的成分,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以及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和作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设计空气成分检测实验:a. 实验目的: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

b. 实验材料:空气污染测试仪、试管、气球等。

c. 实验步骤:学生用空气污染测试仪检测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记录数据。

d.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比例。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探讨如何保护大气环境。

5. 作业布置(10分钟)布置空气的成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并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四、课堂延伸1. 观察大气环境中的气体变化,了解空气污染的影响。

2. 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实践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分析结果和提出建议。

2. 班级讨论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和环保意识。

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和难度。

2. 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能深入了解空气的成分,培养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环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空气的研究实验报告

空气的研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

2. 探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3. 学习空气污染检测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二、实验原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少量其他气体。

其中,氮气和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绝大多数。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1. 颗粒物:采用颗粒物采集器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称重法测定颗粒物的含量。

2. 二氧化硫:采用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3. 氮氧化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颗粒物采集器、甲醛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硝酸、氢氧化钠、蒸馏水、颗粒物标准样品等。

2.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天平、移液器、容量瓶、比色皿等。

四、实验步骤1. 颗粒物测定(1)将颗粒物采集器放置在实验地点,开启采集器,收集空气中的颗粒物24小时。

(2)将采集的颗粒物放入称量瓶中,置于干燥器中过夜。

(3)用天平称量颗粒物的质量,计算出颗粒物的含量。

2. 二氧化硫测定(1)将空气样品通过装有甲醛溶液的吸收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2)将吸收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盐酸副玫瑰苯胺,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二氧化硫的含量。

3. 氮氧化物测定(1)将空气样品通过装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吸收瓶,吸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

(2)将吸收液转移到比色皿中,加入显色剂,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氮氧化物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颗粒物含量:实验地点的颗粒物含量为X mg/m³,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75 mg/m³)。

2. 二氧化硫含量:实验地点的二氧化硫含量为Y mg/m³,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50 mg/m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