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
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
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对母语倾心热爱。
”正因为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所以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
同样,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激情流淌,那么,语文教学也将成为一潭死水。
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人的灵与肉在舞蹈!所心我要说: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激情燃烧的课。
那么,怎样创设富有激情的有效语文课堂呢?一、激情源于文本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
《观沧海》的壮美与豪放,《我爱这土地》的忠贞与赤诚,《背影》所表露的父子深情,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作者情与感的结晶,灵与肉的凝聚,神与思的升华。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教学的智慧去挖掘,去表现,不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发,去点燃,就难以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的波峰引入另一个知识的波峰,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境界的一个又一个升华;语文教师如果不让自己在走入文本时先被感动,先有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就难以在课堂上出言真切,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难以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人情世界风釆的桥梁。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我总会被作者笔下那寄满爱子深情的父亲背影所感动。
怀着这样的情感,我总是引导学生捕捉文中精雕细刻父亲背影的词句,反复品味,再让学生挖掘父亲买桔背影的刻画背景,于是学生们在一次次对文本的探究中终于感受到:一个承受着祖母去世,家境败落,自己失业的种种人生打击的父亲,不顾自己年令已大,身体笨重,攀爬危险,偏要给已成年的儿子买桔子的行为,是怎样的爱子之情,舐犊之心,这哪里是父亲的背影,这分明是一个父亲忘我无私的爱心雕塑!就是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在与学生的感悟交流中,你会感受到学生从文本中所获得的刻骨铭心的力量。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作者:张园园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08期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教育部将“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用一生诠释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于漪说:“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仍然有壮志豪情。
”尽管已是90岁高龄,于漪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矢志不渝地播撒更多育人的种子。
于漪的执教生涯,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她一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钻研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启了万千世界;她提出的“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张,在全国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她培养的三代特级教师,至今仍是新时代教师的领军人物;她著作等身,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追求。
为学生打造“发光的课堂”1951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以来,于漪在教育领域耕耘了68年。
“我梦想的课堂,不只教师是一个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叫教学。
”于漪认为,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而她心中最美的场景,就是一个“发光的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她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广泛影响。
“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追忆当年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的感受,于漪的学生、原上海闸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说。
葛起裕至今仍记得一个细节,于漪上课时,总要让学生先自习,再启发、引导他们自己谈感受、提问题,还常用粉笔在讲台角上写一些字或做个符号。
于漪老师的名言_范文

于漪老师的名言本文是关于范文的于漪老师的名言,感谢您的阅读!于漪老师的名言关于教育1、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2、我们搞教育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应有的标准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师生的粘合剂,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
如果小视或者弱化,学校大厦就缺了"顶梁柱",就难以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3、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
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4、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5、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
关于教师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奉献,教师的天职。
3、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4、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5、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6、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
7、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的工作与我们党未来的事业和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件事情就会有育人的非凡意义。
8、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9、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我给于漪老师当责编

262021.3•高中本版主持/王建锋论 道2016年前后,我开始考虑为记录当代语文教学编一套书。
教育史学家陈青之说,教育史的内容有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教育者生活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时代的教育思潮等属于理论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这一极微观的层面来说,构成当代语文教育史实际方面的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的课堂案例、著述,等等。
理念和宗旨的落实情况,最终都依赖教师在课堂上去实施教学。
教师在课上教什么、他们对教育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和转化程度、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样的,最能反映教育实施状况。
关注人,就是关注教育。
而名家或者名师的讲座、展示课、案例等,常常会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产生影响,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
考虑之后,我决定在当代名家名师中精选作者,以教学思考和课堂实践为主,请他们自己选编,以自选集的方式出版,丛书名就叫“语文名家自选集”。
哪些人能代表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水平呢?我初步列了几条标准:第一,对语文教学的民族性、科学性有自觉认识;第二,教学方法或研究方法植根于中国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符合中国语文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其教研成果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想以作者自选自编为原则,要求既有理性认识和思考,又要有教学课例。
体例形式不拘一格,以彰显个人建树为宗旨。
我把这几条标准写在约稿函里,给几位特级教师看。
他们都觉得这件事值得做,而且表示很愿意加入到这套丛书的编撰中来。
得到了几位名师的肯定之后,我把编辑宗旨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出版前言》,并且开始考虑这套书的第一批作者。
年龄在80岁以上的语文教学名家,首先进入约稿视野的就是于漪老师。
但是我跟于漪老师从来没有联系过,也因为忙其他事情,心中有了一个三五位的名单之后暂时就放下了。
到了2017年8月,我们为了“语文教师小丛书”第一辑的出版,计划在上海书展举办发布会。
特级教师于漪教你学语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

特级教师于漪教你学语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孩子害怕写作文怎么办?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孩子如何快速追上“大部队”?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吗……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对于语文的重要性,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无论是在课程表上的地位,还是在考试占分中的比重,语文都是重中之重。
但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眼中,语文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一门课”这么简单。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语言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显现……语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跟随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为什么语文这么难学?因为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逻辑思维等内在品质紧密相连,后者不提升,效果不会理想。
Part I怎么看语文?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讲到语文学习,我想首先是对语文的认识问题。
因为人们往往把语文只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这个认识就进入误区了。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没有断掉,语言文字是立了大功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车同轨、书同文”,这是了不得的大事。
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的,决不能只看成是无生命的工具。
学好语文为的是正确地表情达意。
用什么来表?语言文字。
表什么达什么?情和意。
因此它具有人文的内涵。
这个情和意是人独有的,因此它是人文的东西。
语言文字为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主要因为语言文字装载着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睿智,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
所以语文要学好,绝对不是抄几个词,或者进行一些机械训练就可以。
既要抓语言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从叫爸爸妈妈开始,就有民族的情怀。
吃饭用筷子,不用刀叉,不用手抓,这都是民族情怀,都有人文内涵在里头。
最新-于漪老师的名言 精品

于漪老师的名言
于漪老师的名言
关于教育
1、教育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是神圣的追求,它充满着伟大与圣洁,不容任何玷污与亵渎;教育是崇高的使命,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完全的奉献;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奠基者,它决定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
2、我们搞教育的,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应有的标准来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师生的粘合剂,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
如果小视或者弱化,学校大厦就缺了"顶梁柱",就难以昂首阔步地走向未来。
3、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
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4、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5、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
关于教师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奉献,教师的天职。
3、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4、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5、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6、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跟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教育事业。
7、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深度觉醒,就是把日常平凡的琐碎。
于漪---用情教文育人

一、【于漪语录】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3.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4.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5.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做“高人”——思想的深刻,要做“情人”——痴情于教育。
二、【教学风格】1.思想性→“教文育人” →“文道统一”2.重学性→“目中有人”→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情趣性→情感教育4.智能性→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三、【怎样上好一堂课】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四、【主要教育思想】(一)对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
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非常特殊,是跟人紧密联系的,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
(工具性)第二,语言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西方学者不仅视语言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称它是文化和社会的产品,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力量。
比如说高铁,它是社会的产品,我们马上就有“高铁”这个名词了。
语言在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创造语言,二者相互塑造,相互渗透,相互从属,语言是文化创造的力量。
(人文性)第三,语言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
语言不仅仅是对思想的翻译,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意识、思维、情感、人格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人文性)→防止两个偏向:种种弊端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是“体”,人文内涵是“魂”,二者要融为一体,“魂”要附“体”,“体”中要有“魂”。
硬要剥离开来,语言文字就变成僵死的符号,“魂”就无处安身。
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解读于漪老师的的《岁月如歌》

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解读于漪老师的的《岁月如歌》于漪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为了迎接第23个教师节的到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特推出《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以下解读,皆引自本书),于漪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青年教师、为教育事业留下一笔财富。
解读《岁月如歌》一、回望――启迪我们于老师,坎坷一生。
杰克?韦尔奇在《赢的答案》说:“事业的成功之路漫长而多舛,较少有一帆风顺的。
这条路曲折向前,时断时续,有时候还要经历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
在这里,汗水和能力至关重要,而运气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当读完于漪老师自述时,忽然想起上边的话,何其相象也。
同时,也惊得一身冷汗,我们“在路上”,唯坚信经历汗水才出能力,有无运气亦当自强。
于老师,研修一生。
“于漪的课堂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变化多姿,灵活多样,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因此,上海的张撝称道于漪为‘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
于漪这独具特色的、没有固定模式的个人教学风格,可称之为‘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对语言教学多功能的认识,组成了一种立体化的课堂结构。
(207页)因此,这“无恒”,就是“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自学式、三主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
(209页)”创立了“点、线、面、体”教文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点”即课文,每课必精心设计;“线”即文体,即成序列又统筹兼顾;“面”即全局,对目的、任务、内容、训练作总的科学安排;“体”即文章的文与道,情与理、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彼此交融,熔于一炉。
(208页)于老师,剔透一生。
于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育家于漪: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摘要:[摘要]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
语文既要抓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摘要]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
语文既要抓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孩子害怕写作文怎么办?英语(课程)基础比较差的孩子如何快速追上“大部队”?数学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吗……这些问题该问谁?当然是各学科的特级教师!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先后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上海市杨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对于语文的重要性,恐怕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无论是在课程表上的地位,还是在考试占分中的比重,语文都是重中之重。
但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眼中,语文的重要性远远超越了“一门课”这么简单。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言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语言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在显现……语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跟随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
为什么语文这么难学?因为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逻辑思维等内在品质紧密相连,后者不提升,效果不会理想。
Part I怎么看语文?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讲到语文学习,我想首先是对语文的认识问题。
因为人们往往把语文只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这个认识就进入误区了。
母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没有断掉,语言文字是立了大功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车同轨、书同文”,这是了不得的大事。
语言文字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的,决不能只看成是无生命的工具。
学好语文为的是正确地表情达意。
用什么来表?语言文字。
表什么达什么?情和意。
因此它具有人文的内涵。
这个情和意是人独有的,因此它是人文的东西。
语言文字为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根?主要因为语言文字装载着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睿智,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
所以语文要学好,绝对不是抄几个词,或者进行一些机械训练就可以。
既要抓语言文字的表达,又要抓情和意的提升,抓表达正确,抓情意丰富,这样才学得好。
孩子一生下来就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从叫爸爸妈妈开始,就有民族的情怀。
吃饭用筷子,不用刀叉,不用手抓,这都是民族情怀,都有人文内涵在里头。
学语文,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要掌握,做人的情和意要丰富,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分不开的。
就像洋葱的皮和肉分不开一样。
我讲的第一点是对语文的价值和功能要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语文实际上是陪伴人的终身的。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强,他讲的话很恰当,很适切,就能讲到人的心里去。
这其实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而是植根于这个人的素养、这个人的文化。
语言表达好的人,一定是思维清晰的。
如果思维不清晰,那么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
语言是和人的情感思维同时产生的,分不开的。
语文为什么难学?因为语文要学好关联到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世界的丰富,关联到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习不只是一个机械操练的过程。
叙述一件事情,介绍一个人物,说明一个观点,全是情和意,因此语文能力的提高与人的成长、人的生命的成长同步,后者不提高,只机械操作,难以奏效。
小孩子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大而化之的,所以小学生写作文也都是大而化之,很难写到局部和细部。
随着人的成长,到十二三岁之后,孩子就不仅看到事物的整体,还能看到它的局部了。
有的孩子认识能力更强一点,不仅能看到局部,还能看到事物的细部了。
比如看到一朵花,小孩子只会说:这个花很好看。
到了初中,就会讲:这朵菊花很有趣,花瓣一半展开来,一半还包着,就好像少女捂住脸一样——这个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除了读写训练外,也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认识水平在提高。
Part II如何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对语文有感情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从语言形式进入到情意的层面,这样孩子就可以获得“双提高”。
比如讲“人”这个字,如果纯粹当语言工具来讲很简单:它是独体字,一撇一捺。
但是如果从情意的层面来讲,老师边做手势边讲:一撇一捺很重要,一捺支撑着一撇,如果一捺不支持,那么撇就塌下来,不成为人了,因此作为人是要互相支撑互相帮助的。
这样小孩就很容易记住了。
你讲的是字形,但是你把人文内涵讲给他听,字的背后,词的背后,句子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对孩子来说,认识也提高了,情意也丰富了,字也记住了,词也记住了,一辈子都有用。
再比如,感动中国的“感”下面有一个心。
为什么会感动,怎么样的情况人会心灵受到震动。
联系实际讲字形,学生易理解把握。
语言文字本身是知冷暖的。
你在教的时候,从语言形式进入到情意,小孩子就双提高了。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特点是非常形象,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
比如:“山”就是高高的,“川”就是水流下来,“鸣”就是一只鸟嘴巴张开来叫,“笑”就是两道眉毛弯弯的,“哭”就是两个眼睛在流泪……有的字就是一幅画,有的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有的字声像俱全。
孩子学习这些字,对双脑发展有好处。
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双脑文字,不仅锻炼逻辑思维,同时还锻炼形象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让孩子知道文字从古至今的发展对中华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的感情。
大量阅读+ 体验生活一个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除了上课之外,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要多读书,因为每读一本书,就打开了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第二就是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生活丰富多彩。
先说读书。
教科书学习的内容有限得很,你把几本语文教科书烧成灰吃到肚子里,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显著提高——不是说教科书不重要,它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依据,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你必须读很多课外书。
读书一要看量,二要看质。
一定要选优秀读物,不仅读文学的,还要读科学的、体育的、音乐的……各种各样的。
如果一个高中生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他对贝多芬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贝多芬24岁听力就下降,后来完全失聪,创作十分艰难。
他留给后世许多音乐财富,单是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就给世人无比的欢乐。
因此罗曼罗兰评价他用自己一辈子的痛苦给人类创造了永恒的欢乐。
孩子如果记住这一点,他的人生他的追求他的价值就不一样。
一定要读好的书,这非常重要。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这些素养怎么来?课堂里面有限,大量在课外。
一个人只有一个生活世界,读好的书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等等的生活世界,知古,知今,知中,知外,视野大大开阔文化积淀增加,思想情感也丰富起来了。
现在大家都喜欢手机阅读。
当然,从信息迅速来说是好的,但往往浅表化,碎片化,瞬息消逝,对素养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丰富远远不够,读纸质书,咀嚼,思考,回味,应仍是生活需要。
不要让孩子老是在书桌前做练习题,要出去走一走。
梅花开了,去看看红梅、绿梅和腊梅有什么不一样;菜花黄了,到菜花田里看看,杨万里的“飞入菜花无处寻”就理解得更加生动了……人一定要走到生活实践中去。
我们现在吃鸡蛋都知道要吃放养的草鸡下的蛋,吃鱼也知道野生的比家养的好,但是对孩子怎么就圈养起来了呢?放养的动物生存能力比较强,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
同样的,对孩子来说,生活丰富很重要。
Q &A于漪老师谈学习: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Q: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介入程度很深,您怎么看这种现象?A:应该说,现在家长的知识文化层面高了,这对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任何成人都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学习。
我们说“名师出高徒”,并不意味名师代替学生学习,学习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
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是起引领、启发、诱导、点拨的作用,再有水平的家长也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学习。
引导启发有许多方法途径,但越俎代庖不行。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让他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学好。
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于漪老师谈识字:用游戏方式在环境中识字Q: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尽早教会孩子认字。
您怎么看待孩子早期识字的时间和过程?A:早期识字的时候,家长不要规定孩子必须要认识多少字,也不用很正式的教孩子一个一个字认。
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用游戏的形式,或者引导孩子从周围环境中认字。
这些和我们说的“零起点”的教育完全不违背。
对于上学前已经认字比较多的孩子,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他的自信心,让他讲一讲这些字。
孩子毕竟讲得不周全,这时既要肯定他,让他有自信心,有成就感,也要指点他,让他知道还要继续学习。
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于漪老师谈作文:可以引导孩子先说后写Q:很多孩子都很怕写作文,对这些“作文恐惧症”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办?A:要根据小孩的特点加以引导。
比如,可以先让孩子说,说清楚了,再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这就是一篇作文了。
孩子说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可以引导,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个中心,让孩子一点一点来。
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能力水平,一点一点地启发,不要希图一步登天。
比如要描写一本书,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写什么内容?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是谁?是一位怎样的人?书是纯文字的,还是图文并茂的?这本书有几章,哪一章最最重要,这章里面有没有非常激动人心,或者启人思维的语言,你知道这本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的封面是怎样设计的,能不能吸引读者?……从一本书可以引出一大串问题,这就能开阔他的思路,引导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