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激趣 动情 晓理——浅论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

容、 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 、 追 求课堂形式 多样化 、 关 注 学
生心理需求 、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兴趣 . 才 能给 学 生 带 来 知 识
激起 动情 晓理
浅论 课 堂 阅读 教 学 中学 生 心 理调 控
画 单乐 红
现 代 教 学 论 认 为 :学 习 过 程 是 以 人 的 整 体 的 心 理 活 动 为 基 础 的 认 知 活 动 和 情 感 活 动 相 统 一 的过 程 如 果 没 有 认 知 因 素 的 参 与 学 习 任 务 就 不 可 能 完 成 : 同
古 人云 : “ 静 听 不 闻 雷 霆 之 声 .熟 视 不 睹 泰 山 之
是使 学 生 喜 欢 你 所 教 的 东 西 。 ” 于漪老师在 《 语 文 教 学 谈艺录》一书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 : “ 教 师 如 果 有 本 领 把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兴趣 激 发 起 来 .教 学 就 成 功 了 一
特征 、 知 识程 度 、 阅读 习惯 等 等 。笔 者就 这 两 方面 与学 生
的既 读 兴趣 的关 系 .曾对 两 个 班 的 学 生 作 过 一 些 调查 .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主 要 呈 现 以 下 几 种 特
缸: ] . 重形 象感 知 轻抽 象 思 维 。 阅读 还 停 留在 “ 好看” 、 “ 有
趣” 、 “ 有情 节 ” 等 感 官刺 激 、 感性 思 维 的 层级 上 。 2 . 重实 用
价 值轻 能 力培 养 。这 突 出 表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他 们 把 阅读是否实用相联系 . 如是 否有助于写作 . 特 别 是 考 试 中的写作 : 二 是 与 阅读 的成 效 相 联 系 . 读 了 之 后 是 否 能 直接 应 对 考 试 。学 生 若 以这 种 急 功 近 利 的动 机 学 习 。 一 丑达 不 到 功 利 目的 。 其 阅读 兴趣 就 会 随 之 动摇 并 失 去 。 3 . 局 部 效 应 而轻 整体 感 知 。阅 读过 程 中 学 生会 在 阅 读材 料 中 的某 个 “ 情节点” 上驻 足 良久 . 而 不会 关 注整 体 或 主
语文教育硕士必读书

语文教育硕士必读书一、教育名著(一)必读书1.《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2.《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4. 《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6.《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7.《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8.《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
9.《多元智能》 [美国]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10.《智慧心理学》皮亚杰著洪宝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二)选读书1.《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2.《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3.《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4.《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5.《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6.《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7.《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8.《孩子们!你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9.《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0.《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语文课,来点新鲜的!——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

了呵护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于老师 又手把手地 教我们 :
“ 为了不炒冷饭 , 不让 学生有嚼蜡之厌 , 同一个内容可
结合不 同类型 的写作 , 选取不 同的角度 , 采 用不同的
方法 进行 , 让 学生始 终有新鲜 感 。就 上述 的观察而
y wi s k s @l 6 3 c o m
语 文课 点新鲜的
,
— —
读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 修订本) 》
浙江省宁波七 中 赖 晓敏
曾有老师 笑谈 , 如果初中三年每年都给孩子们换
一
趣的源泉 , 孜孜以求 , 挖掘 不已, 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
个语文老师 , 语 文课 岂非年年都 有新鲜感 ?待到初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 , 2 0 0 8 : 5 0 .
古人云 : 借得西湖一池水 , 画出南国三重春。虽然
75
K aI I U C n
开 卷
困难的喜悦。 ” 知识本身就是新鲜的!可是学生却不无 抱怨 , 语文课上讲 的“ 写作要真情实感” “ 观察要仔细” “ 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 ……反反复复 , 翻来覆去的几句 话, 不要说初一讲过 , 小学也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
保 持 对 语文 的新 鲜 感 , 到底 路 在何 方 ?
物无声 中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语文素养 。 阅读教 学是引着学生在语 言文字运用 的新奇情
境 中挖掘宝藏 , 写作教学同样要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
有所得 。于漪老师这样 叮咛我们 : “ 习作讲评 不能形
成凝 固化的程式 , 教师对讲评材料 的评论 剖析不能与 学生的理 解在 同一个平面 上移动 。如果 二者之间基 本可画等号 , 学生就 不易激发起 浓厚 的兴趣和旺盛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诗观画,绘出心灵美景——《往事依依》赏读教学设计

读诗观画,绘出心灵美景——《往事依依》赏读教学目标1.默读,梳理作者记叙的往事。
2.品读,体会读书生活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3.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浸润。
4.品读精彩语句,体会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梳理作者记叙的往事,体会读书生活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品读精彩语句,体会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浸润。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鲁迅先生的童年里有许多难忘的回忆,比如在百草园中的探险与嬉戏,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与成长。
那么,你的童年里有哪些令人难忘的回忆?于老师在《往事依依》中也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乐事,让我们走进课本,和她一起体会这些乐趣,细品成长的滋味。
二、预习回顾1.作者简介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中国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代表作品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2.朗读正音徜徉cháng yáng浩渺hào miǎo非凡fēi fán雕镂diāo lòu寂寞jìmò谆谆zhūn 搜索枯肠sōu suǒkūcháng3.重要词语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雕镂:雕刻。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在眼前出现。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好像新近发生的一样。
形容对过去的事或人印象深刻。
烟波浩渺: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茫茫荡荡:宽广辽阔,无边无际。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千姿百态,十分壮观。
鸦雀无声:乌鸦和麻雀都不发叫声。
形容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三、课堂活动任务一:梳理依依往事,感受成长之乐默读课文,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并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往事”?“依依”具有怎样的含义?这几件事表现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点拨:任务二:体会读书益处,感悟成长启迪读书赏画都有哪些益处呢?作者从中得到了哪些启迪?结合关键词句和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思考。
一辈子学做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doc

一辈子学做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一辈子学做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
”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壹·没有问题的教学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
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
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呢?”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
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篇说明文,所以作者是从客观上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才加上这句话的,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说完,下课了,学生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仓皇而逃……事后,我查阅了各个资料,原文,我才发现这是编者改加的一句话,作者自己根本没有这句话的。
高中语文篇目索引-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高中语文篇目索引由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图书馆提供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孙绍振//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4体现时代精神突出能力考查——2012年高考材料作文题情况略述/张开赵静宇(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7“求真务实”应是作文教学的常态/黄玉慧(北京海定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21读书多积累文章能“发光”/赵志伟 //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33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突出学段特点——修订前后的新课标中“评价建议”对比细述/刘春文(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93语文课程资源的知识/孙慧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97语文智慧课堂之我见/吴云洁(上海建平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14释“景”/曹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21“蟹六跪而二螯”辨/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社)//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23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逻辑”/叶丽新(华东师范大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31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命题意图/申晓义//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42打通文学作品解读与语文教学的通道——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孙万芳(山东西里中学)李冲锋(上海师范大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7-8—P.155语文主观题的测试功能和标准设定——以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古诗文试题为例/单学文(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4主观题测试功能的实现策略/蒋远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7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9在“语文课程”中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程论撮要之一/王荣生李冲锋(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13回首来时路——关于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一次通信/褚树荣(浙江宁波市教育局)雷雅莉(浙江丽水一中)//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18语文教学须关注文本理性——现行教材体系下理性教学探索与实践/国庆波(上海位育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27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范晓红(江苏泗洪县教育局)//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34祥林嫂:在“被吃”与“自吃”之间/李彬(江苏宿迁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40漫话古典诗词中的“闲”/金云陶晓跃(江苏南通第三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43写作教学亟须在学生的思维机制上着力——谈写作教学的“可为”与“当为”/王白云//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60“意蕴探究”并非简单的个性化解读/孙霁蔚(江苏南京市第九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69名师是怎么炼成的?——《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王君专业求索笔记》导读/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学习(上海).——2012.NO.9—P.76语文教学应向深层的思维图式与精神图式掘进——简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内容错位/胡立根(广东深圳市江岭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4论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论撮要之二/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10言语教学的起点与落点——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林忠港(浙江丽水教育局教研室)//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18龚自珍为什么以“梅”托志?/李强(上海市育才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37鲁四老爷,不学无术?/姚峰(安徽怀远第一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40《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赖瑞云(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46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以两篇高考作文为例/孙绍振//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53高考作文评卷对“套作”的四种处理——以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为例/钟峰华(浙江杭州高级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62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适度引入/陈静(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71谈艺明道道术合一——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李百艳(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0—P.75莫言与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4高中语文教学是重复解剖还是系统训练与海量刺激?——简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方法的错位/胡立根(广东深圳市红岭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13“语文课程内容”及“语文知识”——语文课程论撮要之三/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16“讽诵”例説/杨邦俊(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26典型问题的非典型教法——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汤丽平(江苏常熟市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28情到深处说不出——按叶老的教导品读《想北平》/杨俊岩//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39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孙绍振//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562009PISA阅读素养测试(文本选择)之解读——兼评上海高考现代文文本的选择/邹一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63语文:让心灵自由飞翔/李镇西//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1—P.72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与郑逸农老师商榷/杨先武(广东深圳市北师大南山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4谁在泯灭我们心灵的微光/秦振良(上海市位育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6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程永超(浙江温州二中黄龙校区)//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10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倪岗(广东深圳市保安区教科培中心)付东薇(广东深圳市保安区官田学校)//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14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最佳位置——浅谈经典作品的错位及教材编写/李金明(湖北孝感高中)//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30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干红姿(浙江宁波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39写作,还是以书面语言为宜/毛荣富//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43作文需要“真情话”还是“正确话”/石修银(福建教育学院作文工作室)//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462012年台湾地区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试题分析/林明进(台北建国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492012年台湾地区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科试题/ //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56新词“虐心”解读/杨琦(上海师范大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62知识分子的见识、责任和风骨——资中筠自选集导读/黄玉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学习(上海).——2012.NO.12—P.67我的心中有芝兰/王玉强(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赏鉴/执教:冯红霞观察:丁亚宏(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中语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15《我有一个梦想》课例赏鉴/执教:张发春观察:方芳(昆明市教科院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27《故都的秋》课例赏鉴/执教:王洁辉观察:苏朝栋(湖南省岳阳市中语会理事长)//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35《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执教:彭玉华观察:胡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39《游褒禅山记》课例赏鉴/执教:张蕾观察:耿文举(呼和浩特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59《失街亭》课例赏鉴/执教:邢小蕾观察:张春莲(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59《子路、曽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例赏鉴/执教:张广录观察:程红兵(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71《蜀道难》课例赏鉴/执教:徐万军观察:朱焕(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91《采薇》课例赏鉴/执教:张继辉观察:卢军良(吉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99实施以课本剧为载体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闫桂珍(甘肃省嘉峪关市酒干三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7-8—P127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呼君(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4用思考的方式生活/张鹏举吴欣歆//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7以质量目标引领语文教学改革/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10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态语文课堂研究/蔡明杨培明朱治国(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13《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20《议论化抒情散文的创作》课堂实录——以“宽容”为话题/张宝童(河北省承德一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40在“还原学生的思考”中进行作文评判——兼谈作文“反思课”/葛艳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43嘴边上的唐风宋韵笔尖下的诗魂文魄——2012年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三维透析/张斌(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分校)//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462012年四直辖市高考作文题评点/陈鲁峰(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48问题命域:为写作生命解套/石修银(福建省教育学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53材料作文称霸天下,理性思维驰骋疆场——2012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透视与前瞻/胡家曙(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9—P55守望月光——记全国优秀教师赵炳庭/薛青峰(宁夏西吉县西吉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4“方法”的理解和体现/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10课堂有效小组活动的四个要素/曹军利(山西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14高中现代诗歌阅读质量目标研究之一:背景及来源分析/宁冠群(上海市建平中学)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17刺客亦是好说客——荆轲说辞细读/李红亚(河北省正定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37让议论文在思想的云上行走/孙蔷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40规范乃有章法,死去才能活来——略谈议论文写作规范训练/朱诵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43意到笔随即景会心——“随笔写作指导”教学设计/李天梅(安徽工业大学附中)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46稳中有变,守正出新——201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评析及备考策略/张福圣(江苏省兴化一中)李彬(江苏省宿迁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0—P48为师不作媚时语,千寻真知启后生/郗小波(山西省阳泉市三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4追求有底气的语文教学——对话郑朝晖老师/ 张鹏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郑朝晖(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7取意于精神,落脚于语言/ 任玲(云南省曲靖一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10高中现代诗歌阅读质量目标研究之二:实施策略与评价/ 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宁冠群(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12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章桂周(安徽省舒城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15设疑推想还原——《鸿门宴》教学之人物与情节/ 宋如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20让高中戏剧课从平面迈向立体化——由《雷雨(节选)》公开课引发的思考/梁春霞(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24有“质”有“量”才有质量/袁东升(江苏省宿迁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26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原则/陈广团(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28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备教策略/石瑛陈宝祥(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32每一片风景都是一颗心灵——《想北平》和《故都的秋》比较赏读/ 郑红蕾(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37《最后的常春藤叶》文本探微/ 张广银(江苏省宝应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39探索构建符合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作文评价体系/ 肖中(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42分类定级逐级达标——“多步升格”式作文训练模式简说/ 王永祝(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45从点式写作到线性写作——以2012年高考广东卷作文为例/ 李剑林(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47扎“根”求“枝”,本固枝荣——让语言亮起来/ 童县城(安徽省安庆一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51从2012年高考看作文题的考查、备考与评卷/ 尹小平(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52高考语文命题必须心怀敬畏——2011、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试题指瑕/ 思乎//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55小说阅读复习要领/ 张同兰(山西省昔阳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1—P58守望月亮的老榆树/ 杨永明(安徽省六安一中)//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4高中语文复习课应遵循十大原则/ 莫家泉(安徽省庐江县教研室)//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7高中小说阅读质量目标研究之一:背景及来源分析/ 聂剑平余锡宝(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刘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9谁又翻动万花筒——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背后/孟庆欣(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12深度耕犁,品咂语文味/张彩霞(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21高效课堂评价刍议——由一节有争议的“优质课”说开去/祝念亭(河南省驻马店市基础教学研究室)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26文本解读向度的本体性与多元性/周玉明(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教科院)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32整合:选修教材内容处理的有效策略/李红亚(福建省长乐市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37考场作文:力求才情与技巧的完美结合/陈光武(福建省龙岩一中)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44愁人的美丽——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三个困惑/杨建华(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47优化复习教学策略提高复习教学实效——高考语文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方顺荣(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49人物传记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张同兰(山西省昔阳中学)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53母语诗教的庚续与探求——东北师大附中第二届语文学术节侧记/李跃庭孙立权(甘肃省兰州市二十七中)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2.NO.12—P55阮真作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魏木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4把现代诗当现代诗来教/李卫东(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10教:在学生“自主”之上必须有作为——以《拿来主义》教学为镜子/徐江(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宗富(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14在事例与论点间安上“合页”——怎样剖析出事例的本质/何宁(天津实验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26不是每一块砖都要去砌长城——谈教学的多样性兼答王俊鸣先生/王开东(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3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应作何解释——兼评对辛弃疾《菩萨蛮》一词的误读/王振军(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43引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余映潮(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51个性化:散文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想北平》教学设计例説/郑逸农(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52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2012年高考作文题浅论/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63回望,那原来才是本色/本期名师:应水恒(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林育(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傅忠生(福建省上杭四中)陈文莉(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员)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73在阅读中前行/施恩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一中)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7—P78《学记》重读/朱贻渊(首都师范大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4文本深层解读的四个抓手/李涛(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10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冯为民(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孙和平(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刍议作文教学的备课/俞发亮(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22面对自我心灵的生命歌唱/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25是自我激励,还是自我愧疚?——《项脊轩志》文本构成辨别与郭天彪老师商榷/叶满菊(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高级中学)徐锡强(浙江省东阳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37千古真情动谁心?——《兰亭集序》情感探究/卢吉增(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4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李朝(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50给作文简单清晰的踏板/王大绩(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59曲终人不见奖赏数峰青——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及备考启示/尤立增(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62按照“美的规律”建构语文教育美学/曾祥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8—P77基于文本细读的课堂教学改进——以《项链》为例/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16谈评价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夏雷震(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29开辟高三写作教学的“第二通道”/曹勇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32“脉脉流水”蕴真情——朱自清《荷塘月色》思想情感之我见/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44201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命题综述/北辰(北京教育考试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62我有一个愿望/喻旭初(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74教育改革者的思想塑像/刘惕若梅西(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9—P76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教学启示/纪荣海(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4梁启超“教给规矩”说的当代启示——重读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时金芳(江苏省南通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9语文教学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几组关系/严华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13说说“好词好句” /王栋生(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33祥林嫂的“经济账”——另眼看《祝福》/徐荣祥(浙江省常山一中)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44有一份黑夜需要忍受——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王开东(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47浅谈新材料作文的难点及教学思考/于建生(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0—P66“本色语文”的探索与实践——对话语文名师黄厚江/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77叶圣陶语文教学理念之重温与借鉴/邱道学(清华大学附中)刘占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4“活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张德超(江苏宿迁市教育局)程振理(江苏省泗洪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14从调整入手,提高议论文写作指导的实效性/刘宇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元东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27对写作教学经典论断的思辨/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31有关“疯子”的思考——《药》的批判力量再探/王月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4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徐晓岚(安徽省桐城二中)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1—P58浅谈语文导学案使用的得失/顾咏梅(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2.NO.12—P13。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
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
教学设计精心了,课堂效率就能提升,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少。
但课堂教学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
于漪老师的建议是"减头绪,削枝强干",她认为"教学不能搞倾盆大雨,把头绪繁多的教学内容塞进一堂课内,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紧扣教学目标,减头绪,削枝强干,使得课堂眉目清楚,容易理解,容易心领神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谈艺明道
道术合一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导读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
李百艳
【推荐理由】
按常理,“语文是什么”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然而,诚如王尚文先生所言:“自清末民初废科举、办学堂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图画(或称‘美术”)等等,教什么、学什么,界限都十分明确,几乎从来没有过什么大的争议。
唯独‘语文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页)这个“原点”问题不仅造成了语文“名”与“义”的歧义,更导致了语文教学常常陷于“歧路亡羊”的窘境。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试图为语文“定性”,但是,“实用而多彩的”语文,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的“道”与“术”的问题。
道不明,则术不良。
“明道”就是要在“明灭可见”之间察语文之学科性质、明语文之育人价值、究语文之教育规律、探语文之教学方略。
“明道”是一个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求教学艺术以行道、悟道的过程。
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同时也应是一个思想者、一个“知行合一”的求道者。
而新近出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一书就充分展现了于漪老师作为一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在数十年的教学中“明语文之道、优教学之术”的实践与思考,为扫除语文教师的“道术之惑”、解决“难教之苦”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在书中,于漪老师首先直面“给语文定性”的难题,迎难而上,力避高深玄妙的说辞,积自己60余年的教学探索,就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原点”问题,正本清源,给出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回答。
接下来,从原点出发,深入开掘,纵横捭阖,就语文课程的功能、课堂教学的境界、教学目标、学习兴趣、语感培养、思维训练、教学节奏、朗读、积累、写作、教师自我教育等内容一一进行阐述。
既有高屋建瓴的“论道”,也有异彩纷呈的“例证”;既有对“文”的精辟分析,也有对“人”的深刻洞察;既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也彰显了教学的艺术性。
书中有言:“不认真教学,永远不可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不认真求知,也永远不可能体验到求知的艰辛与欢乐。
”正因为她的认真,她对教学了然于心,发现的问题方均能切中要害。
她提出“课要上得立体化,发挥综合效应”,主张“教课要一清如水,最忌糊成一片”,“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唯其认真,唯其求真,方能缘道求艺,深思明辨,道术合一,返璞归真。
练艺之苦、求道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文也。
一位“认真”的语文教师,写了一本“认真”的书,期待着向那些“认真”阅读的会心人开启。
【原著导读】
全书共十二章。
前两章谈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三至十一章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其中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方法。
四至八章着重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训练语言与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精心安排教学节奏等问题,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多,也是于漪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呈现。
九至十一章分别谈了朗读、积累、写作三个话题,每一个话题均独立成章。
最后一章题为“教海无涯学为舟”,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谈教师专业发展。
全书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实践到专业发展的逻辑展开,而在谈论教学实践部分,
又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来编排的。
本书章与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
一方面,全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方位反映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风貌;另一方面,每一章讨论一个话题,每一节阐明一个主张,章和节都有着相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鉴于上述特点以及全书的内容,笔者对本书的阅读方法提几点建议。
一、顺序阅读
沿着本书的编排顺序,依次阅读,平心静气,从容不迫,以期获得对于漪老师教学思想与艺术,即对“道”与“术”的全面学习与借鉴。
相信读完全书,也同时完成了对自身、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次全面的观照与反思。
二、自助式阅读
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文章来阅读,读者可以在目录部分对照标题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入阅读。
如第一章“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课程”,第三章第一节“树立‘体’的观念”,第四节“每名学生应成为学习的‘发光体’”……可以说,每一章节读起来都有令人爱不释手之感。
此种阅读的好处在于容易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三、联想式阅读
于漪老师对每个话题的阐述基本上都是有破有立,以立为主。
对于“破”的部分虽然着墨不多,似有简笔带过之感,然而,所谈的问题却常常是语文教师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
可以说越是这样的问题,问题越严重。
对于“立”的部分,于漪老师大都结合她个人的经典课例,作了详尽论述。
希望读者不要一带而过,而是要多多联想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相互比照,以便长善救失。
四、补充式阅读
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7月第1版面世,2012年5月修订新版再次与读者见面,因此,书中所引的课例一部分是现行教材中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老教材中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在当前的教材中,却基本上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学生时代学过的文章,如《海燕》、《荔枝蜜》等等,这些课例特色鲜明,堪称经典。
读者切莫因现行教材没有这些内容就忽略不计,而应该设法找到原文,进行补充阅读,这将有利于举一反三,悟得于漪老师教学思想与艺术之精髓。
最后,特别建议读者读一读于漪老师朴实无华、一吐衷肠的后记。
教育家吕型伟为了激励于漪老师写出此书,对她说:“于漪,你不死就要把书写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激将法,又是怎样的一种重托!我们拿到的这本书是一代语文人用使命书写的“谈艺录”,更是用生命书写的“教学史”。
生命是一条活水的江河,源远流长。
每一代语文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一条或大或小的支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都应有一本自己的“谈艺录”,或厚或薄,涓滴融汇,终成洪流,终至大海。
【相关链接】
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出版的著作:
1.《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于漪文集》(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于漪教育文丛》(四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4.《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5.《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7.《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8.《于漪教育视点丛书》,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主持人语
新学年伊始,“开卷”栏目特为广大读者奉上于漪老师的专著——《语文教学谈艺录》。
本书初版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又补充新的内容,适时推出了修订本。
遥想35年前,1977年金秋。
上海电视台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中学教师的教学实况,当时,于漪的《海燕》公开课在整个上海刮起了“于漪旋风”,万人空巷看《海燕》成为当时的佳话,连高教界以及看到电视的江浙一带的教师也在纷纷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
从那时起,于漪老师便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界一个显著的标志。
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名师课例给许多读者,包括26年前刚刚走上讲台的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反思。
有读者这样感叹:为什么几十年前于漪们的实践与思考甚至比今天的新课标还要新课标?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笔者不敢擅做结论。
但内心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于漪的意义不仅在于她的教学艺术,更在于她以自己的整个人生诠释了教育,或者说,她将自己的生命与语文、与教育融为了一体。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于漪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类似于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反应,于漪对语文所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一招一式的技艺层面,而是深入到语文教育分子原子内部的质的改变。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世界各国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变对教师“质”的急需,社会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中国教育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漪先生的意义就越发凸显出来,于漪先生作为教师发展的标杆与范式,将对整个教师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新学年伊始,让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地摊开《语文教学谈艺录》,与于漪先生作一番自由的对话。
特约主持
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