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2步行街、案例、田子坊

商业街尺度——窄巷&小尺度 共享空间
成功商业街规划布局要点
•空间形态:摒弃简单划一的街道空间形态,充分体现街区 的趣味性;
•共享空间:令人愉悦的空间尺度;
•短街&窄巷:充分实现商铺的可视性和人流的最大共享, “街”与“坊”的感觉,体现“逛”的乐趣;
•交通组织:停车场,易于到达,易于排空;
•人车分流:一方面便利,另一方面还给步行者安全放松的 • 空间;
田子坊無論是招牌還是商品,每 家店鋪都極力展現只屬於自己的 風格,目的就是為了要突出唯一 的、吸睛的特性。
老廠房改成創意中心,就好比城市難治的瘡疤變成了美艷的紋身,陳舊老屋和倉 庫已成為藝術家、設計家的工作室、中西餐飲和文化、時尚企業的駐紮地
這裡沒有進行開膛破肚式的改造,而是將歷史和現代巧妙地融合,透過窄窄的弄堂,可以觸摸 到這個城市歷史的脈絡。千回百轉的巷子,斑駁的民居,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資訊和歷史的記 憶,在這裡,文化是可以感知的,記憶是可以觸摸的
商业街成功运作关键节点
先天:城市、区位、人口、竞争、位置、交通、规模 规划
硬件
建筑
商业氛围 后天: 定位 招商策略 销售模式 软件 营销推广 商业营运 政府资源
规划
硬件
建筑
商业氛围
商铺价值评估体系
关键因素 详注 位置 聚客点、距离、人 流、阳街/阴街、 双面铺、单面铺 交通 视野 质素 形状、面积、 层高、开间进 深比、梁、拄 可 达 性 、 道 路 、可视性 出 入 口 、 交 通 远距离 枢纽 中距离 近距离
商户招牌的设立——墙面招牌、立 面招牌、立柱招牌、门头招牌
街区园林绿化
商业单元设计
成功商业街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短街 窄道 曲径 共享 焦点 交通 停车 文化 氛围
浅析传统街巷空间的活力要素——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朱彦霖

浅析传统街巷空间的活力要素——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朱彦霖发布时间:2021-08-27T08:14:54.512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9期作者:朱彦霖[导读] 当代城市的建设革新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日益趋同化的街巷设计,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街巷特色,扼杀了街巷活力。
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街巷若按此趋势继续发展将极不利于人文交流和区域规划,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研究样本,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其活力要素,并与不同地域著名街巷进行对比,希望该研究能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朱彦霖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当代城市的建设革新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日益趋同化的街巷设计,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街巷特色,扼杀了街巷活力。
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街巷若按此趋势继续发展将极不利于人文交流和区域规划,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研究样本,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其活力要素,并与不同地域著名街巷进行对比,希望该研究能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活力要素、街巷空间、城市文化1 前言街巷承担着城市的多种功能,它既是人口集散、承载交通的“城市公共起居室”,同时还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外化,各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每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最佳表现。
根据国内外活力要素研究的现有资料,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内街巷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上海田子坊为例对城市街巷空间活力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2 街巷现状田子坊建设于1930年,地处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情的社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它还是一个马路集市,后来区政府根据六个老工厂和四个老巷子,建立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将园区、旅游区和居民区融为一体。
田子坊街区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通过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
整个街区并未因拆迁、重建、新建和其它活动而受损;因此,该街区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之一,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上海市政府对田子坊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发展创意产业
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发展创意产业,可以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竞争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济繁荣
02
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福祉。
社会公正
03
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
上海田子坊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 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 管理,保留了传统风貌和 特色。
持续创新与升级 拓展国际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引入更多创意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其领先地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田子坊的国际知名度,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创意人才。
增加公共空间、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和居民的 便利性和舒适度。
起源
上海田子坊最初是一个石库门弄 堂,建于20世纪初,是上海典型 的传统居住区。
早期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进程,田子坊 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 居住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 化人入住。
转型与改造
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田子坊开始从传 统居住区向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吸引 了大量创意产业从业者入驻。
社区化运营
采用社区化运营模式,调动了社区居 民和创意人才的参与,增强了商业模 式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上海建设文化实践地案例

上海建设文化实践地案例在上海这个充满魅力的大都市里,有个超有趣的文化实践地——田子坊。
以前呢,田子坊就是普普通通的弄堂街区。
但你再看看现在,那可真是大变样啦。
走进田子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文艺的大观园。
这里到处都是创意小店。
比如说那些小饰品店,店里的耳环啊、项链啊,都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大路货。
店主们像是有魔法一样,把各种稀奇古怪的元素组合在一起。
有拿旧唱片做耳环的,戴在耳朵上,感觉就像把一段音乐挂在了身上,超级酷。
还有的把老上海的月份牌画印在丝绸围巾上,戴上这样的围巾,就像是从老上海的画里走出来的时髦女郎。
街头巷尾还有好多特色的咖啡馆。
每一家的装修都像是店主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一家咖啡馆,墙壁上全是世界各地旅行者留下的明信片,你坐在里面喝着咖啡,看着那些明信片,就好像跟着那些陌生人的足迹环游了世界。
而且啊,咖啡的拉花也特别有创意,有时候是一个小小的田子坊建筑图案,喝之前都要先欣赏半天,都舍不得下口呢。
田子坊的文化实践还体现在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上。
那些老房子的外观依旧保留着老上海的韵味,石库门的风格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但是走进去,里面却是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或者画廊。
在这些地方,经常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创作。
他们把老建筑当成了灵感的源泉,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空间里,挥洒着自己的创意。
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有露天的小型音乐会,一个小乐队在弄堂里演奏着爵士乐,周围的人呢,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就站着,跟着音乐轻轻摇摆。
还有一些民间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展示,像捏面人啊,做糖画啊。
小朋友们围在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看着那些普普通通的面团和糖稀在艺人的手里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玩意儿。
田子坊就像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小宇宙,它把传统的上海文化、现代的创意文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实践地。
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甚至是外国友人,到了田子坊,都能感受到上海文化那迷人的魅力。
建筑设计赏析--田子坊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
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
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
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一、上海田子坊开发背景:上海从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转型主要策略,区政府也希望藉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提升地区经济简介:由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现成为具老上海风情的特色休闲商业街区区位: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投资主体:租户投资为主体,政府出资改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商业规模: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开发时序:210弄(1998年)-> 248弄、274弄(2004年)游客量:日均2万人次权属情况:由居民分散持有租金收益分配:按照管委会:居民 = 2:8的比例分成业态结构: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400余家♢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文创活化: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
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其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按照市场导向自发调整使用功能、逐步演替扩展,进而实现再生。
三个风格相似的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3
案例三:成都 宽窄巷子
案例三:成都宽窄巷子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会交流
2
案例二:北京 798艺术区
案例二: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798艺术区是一个由废弃的工业园区改造而成的艺术区,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风格以 现代、前卫、艺术为主。园区内有多个艺术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不少咖啡 馆和小型广场供人们休闲和交流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798艺术区注重艺术性和独特性,充分展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 比如在道路两侧和空地上设置了大量的雕塑和装置艺术,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和 感受艺术的魅力;小型广场上也经常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和演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 艺术体验
供人们休息和交流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田子 坊注重人性化和实用性,充 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和习惯。 比如在道路两侧设置了大量 的座椅和垃圾桶,方便人们 休息和使用;小型广场和空 地上也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 动和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丰
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生活
田子坊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 工业遗存和文化创意产业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 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公共空 间。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可以 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还可 以促进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社
三个风格相 似的公共空 间案例分析
xxxxxxxxxxx
-
1 案例一:上海田子
1
案例一:上海 田子坊
案例一:上海田子坊
COMMENDATION CONGRE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结合
hபைடு நூலகம்tp://
历史沿革形成人群的适 应性特征
授牌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 田子坊首间石库门民居对外出租 陈逸飞、尔东强等艺 术家进驻田子坊 租金高企,艺术工作 室纷纷搬离
居住转为文化形态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建址
法租界筑路扩展
1926
1998
2004
2012
城一样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提出文脉主义(contcxtualism)的 对策来解决拼贴城市中片段化空间的问题。将不同时期、不同 类别的建筑进行整合与织补,使其符合现代的要求,连贯成整 体,其理论在西方的城市实践中得到了推]’一与发展,最终形成 了城市的空间织补概念。
住户利用天井弄道,将户外空间引入户内。正是这种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里弄外部空间,使得外部空间拥有
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做居住之用,田子坊的空间可以说是精心设计且富有变化的,然而转型之后 ,空间的尺度已经显得难以匹配。这使得游人的密度超过了合理的限度,破
坏了街区最吸引人的市井氛围,更严重干扰居民的生活,迫使原住民进一步
3
总述
renmin square
同质化
tianzifa ng
xint iand i
衰落
可达性
住民迁出 商业化
兴起
稀缺性 创意产业
4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历史沿革形成人群的适 应性特征
城市发展
我们通过田子坊的运营要实现这样几个
“得到”:市民得到就业,我们创造更 多的就业机会;产业得到发展,更多更 好的创意企业可以在这里得到发展;老 房得到改善,破旧的老房子翻新后风貌 焕然一新;政府得到税收,吸引更多企 业自然增加了政府税收;产权得到保护 ;民居得到提高,老房子的居民拿到租 金可以住上高档的现代公寓,居住水平 大大提高。
价值共赢
领域
历史沿革形成人群的适 应性特征
居民生活?
商业利益?
居民见着到调研的我们举着相机,就破口大 骂,典型的上海式骂街。一番解释,每一个 人都跟我们诉苦,说,别看这表面光鲜,我 们住处的卫生设施、照明设备、环境几乎原 封未动,一塌糊涂。这就是一个面子工程, 一个让游客看着爽,居民则在背地里过得不 像人样的蠢蛋规划。他们想离离不开,想改 善、想抱怨,也无处申诉。反倒是那些不明 艺术、文化概念,又不懂得处在居民立场感 受田子坊的游客,抱单纯的玩乐目的,喝喝 咖啡,乐在其中。
总述
与想像中不同,田子坊并不像是一个文化创意园区。事实 上,它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普通的,每个城市都有的商业区 。良好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田子坊高度的可达性,极具特色 且日益稀缺的石库门建筑使田子坊得以成为沪上风情的代 表之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又为其贴上了小资的tag。综 上所述,田子坊成为了上海知名的文化创意园区,然而这 次调研却让我心有戚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一个创意园区自身的活力和对外的吸引力来自于商业策划 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而田子坊算是自身创意枯竭而吸引 力却很强的典型:许多来上海的外地游客对田子坊趋之若 鹜而周围居民却对此怨声载道。近年来,甚至在不少游客 眼中,田子坊也成为了一个“没什么意思的地方”。田子 坊里的商家一点点增多了,画室和一些手工作坊也不少,可 是很有特色的商铺变少了,有些买搪瓷杯绿军包的店一家 接一家,餐饮业的密度也早已多过主打艺术与创意的业态 。富有韵味的外部空间变成了老外用餐的场所.体验空间 的乐趣需要用不菲的价格购买。单一的业态使其失去了新 鲜感.最大例证就是商铺的世代交替很快,时隔一年,很多 店已经搬走了。商业业态的同质化严重,溢价较为夸张, 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与本地居民的大规模撤退,使这个创 意街区日渐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我想,这不是简单的通过 空间改造就能解决其根源的。如何保证一个创意园的持续 发展,不过热也不过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节点空间是流线的交叉点,为动静共存空间。在田子坊 中,节点空间经过廊桥、门框、玻璃体等元素地织补后,路径导 向性明确,空间休闲性提升,在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形态中增 添了一份现代气息,并更清晰地延续了空间的历史形态。 呈“之”字形的内院式里弄空间。原住民的院落 空间在弄堂中形成了一个景观节点。之字型拐点 的廊桥元素及廊桥下的门框,增强了该节点空间 的围合度与私密性。 是一个联系几条弄堂的空间节点,是整个空间序 列的高潮之处。它保留着传统的石库门、术盖井 商家设计的海报、招牌 等原汁原味地延续了田子坊的历史风采,并点缀 廊桥下放置桌椅,形成休憩空间 盆栽、工艺品摆设等,突出空间的时代特征,体 现当前田子坊的功能复合,趣味性,满足人群的适 应性。 路牌标示引导人群
商业地产 原居民
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
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人们往往将田
子坊称为“新天地第二”。实际上,除了同样时尚外,她与新天 地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 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田子坊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 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节点
作为次要路径的东西向里弄宽度较主导路径大,为 解决减少次要路径的干扰、清晰主要路径,在东西 向里弄两边的建筑侧面增加了玻璃体。并利用次干 道的空间,做室外休闲、餐饮的场所,清晰界定出 主导里弄空间的方向性与次要里弄空间的休闲性。
主题节点 田子坊艺术中心 定期举办艺术讲座 公共服务功能
凌乱、破碎与片段化
从上面的历史沿革分析中可以看到,泰康路街区的空间形 态是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积累的结果,由于最初并没有进行整体 的构思与规划,而是过多的依赖于街道自发性的生长和建设, 建筑的类型、尺度、高度、密度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建筑布
局略有凌乱,街道肌理、服务设施、社区功能等方面都呈现一定
程度破碎感与片段化,这些都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是不相符合 的,所以改造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提升街区的整体化上。
历史沿革形成人群的适 应性特征
居民生活?
商业利益?
有一个调查,在上个年代末的时候,田子坊住宅一层的出租均价 是在23000元/月,二层以上在8000元/月。差距悬殊,但都不算少 ,否定了我一开始认为田子坊住宅二、三层居民不搬走是因为租不 出去的猜测的。但是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户口问题。老上海人中, 有大量出生在里弄的居民,因此一户虽然住户只有一两人,但会挂 有四、五个户口,这一点也不奇怪。一层住户的月租均摊给四五个 户口,供原住户去另觅住所的经费依旧充足;但是以二三层住户月 租八千的标准,分摊给四五个户口,户主自己凭自己分得的房租, 以上海目前的房价而言,根本无法支付另找住处的费用,二三层的 房屋无法出租依旧是事实。
具体操作
道路
节点
标志物
边界
领域
空间体验总述
田子坊作为曾经上海的里弄区,外部空间组织有序完整,其里弄建筑通过围合、穿越、过度以及组合等形式形 成完整的里弄建筑环境。里弄街坊周围封闭,经总弄口、支弄口、及过街楼与外部连通,里弄主弄、之弄通道 形成邻里交往场所。每个里弄单元以特有的前中后天井布置形成户内外过渡,楼上住户利用阳台、晒台、低层
补织策略
理论家柯林·罗(Colin Rowc)对这种战后现代主义城市所出 现的片段化的现象进行了描述,称其为“拼贴”式的城市。。所 谓“拼贴”,顾名思义,现代城市没有整体的统一结构,而是各 种 利益集团、价值的并置,导致建筑环境呈现了高度的片段性。
针对这种片段化的现象,罗认为我们应该像罗马人建设占罗马
不难看出田子坊的布局呈现一定的分区状态, 东侧以商业业态为主,侧重对上海原貌的表现。 而曾以艺术文创产业为主的西侧艺术气氛不再如 当年浓郁,与田子坊创意园的定位有所偏差。 同时西侧的艺术业态基本在晚上八点即结束营业 ,游客若选择晚上造访,很难感受到其文创产业 园的定位,商业业态单一的构成使其吸引力下降 。
节点
主题节点 曾经的弄堂工厂与画家工作室,一个典型的内院 式传统公共空间,在完善空间的休闲性、公共特质的过程 中,围绕庭院中的占树设置休闲桌椅、遮阳伞等。当然在 商业化的进程中,该公共空间带上了私人的色彩,其公共 性难以很好表达。
搬离,形成恶性循环。
标志物:田子坊作为里弄街坊改造形成的创意园区,传统里 弄街坊的一些建筑特征构成了园区内的建筑标识。园区主要 由田子坊和天成里两处街坊组成,原来两处街坊入口处的牌 坊成为了园区的主要建筑标识,但园区内少有具备特色的景 观,即使有也大多较碎,难以形成记忆点。
12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
,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田子坊中,我注意到城市
设计者/使用者通过使用各种手法努力赋予空间可标示性,方向性与可达性。在此通过举例
说明。
可标示性
一条南北向里弄与若干个东西向里弄垂直交叉形成了 空间狭长、连续性差,建筑之间的联系性弱的道路环 境。廊桥元素提升了建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人的活 动的流动,使空间有节奏有变化,形成的空间界而变 化丰富,整个空间完整、统一。
节点支持功能
主题节点 曾经的弄堂工厂与画家工作室,一个典型的内院 式传统公共空间,在完善空间的休闲性、公共特质的过程 中,围绕庭院中的占树设置休闲桌椅、遮阳伞等。
主题节点 陈逸飞工作室旧址 展示功能
园区内的节点空间丰富而且各具形态,形成 了空间序列,节点空间与传统的里弄建筑特 色结合形成主题鲜明的外部空间。然而,节 点在空间方向的导引性显得不足。
13
典型线性空间织补
道路 可标示性
运用了外廊在室内外空间中创造出过渡空间,增加了入 岔路口的趣味性。增加了节点空间与外部空间使用率。
典型线性空间织补
道路 方向性
利用玻璃体填补空间中的破碎边界,减少了路径的选择 性,突出了田子坊弄堂式幽深的特点且增强其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