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案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教材编写意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 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 立宪
辛亥革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 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课内战烽火
近代化的起步
3课左宗棠收 复新疆
侵略与 反抗
1、2、4、5 课列强侵华
代 史 学 习 主 题
19、20、21、22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历史意 义
戊戌变 法 洋务运 动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 动
承担起自 己的责任
自觉守法 ,维护社 会秩序
立体式整合教材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四、立体式整合教材
作用
空前思想大解放运 推翻了清朝统治, 使民主共和观念 动,为马克思主义 传播准备了条件 深入民心
教 师 主 导
结合建议运用学案导学来落实教学
发学案 先自学 情境导 入,认 定目标 联系生 活,拓 展提升
盘点收 获,方 法归纳
学 生 自 主
自主学 习,合 作交流
组际展 示,质 疑解难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背 景 辛 亥 革 命 经 过 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基础:各地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各地响应,清政府瓦解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袁世凯窃权
1912年3月袁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辛 亥 评 革 价 命 功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局限性(失败之处) 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专题二中国近代史【2011年考纲要求】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说教材)

“历史导学案+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 成功之处
师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课中“导”的得法、学生参与有效,课 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 参与为主体,通过预习、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盘点收获、当堂 训练等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有效载体,为学 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最终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合 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我们实中历史组重点在七八年级推行这一模式,因为九年级需要 赶教学进度,所以不能完全实施。对于这一模式的运用,我们也 尚处于偿试阶段,还很不完善,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 好的教学方式,既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 来。
学生总结 谈收获, 设计知识 结构图, 填写知识 结构表
2.自主预习 分工合作 1.编写导学案
6.当堂训练
要求学 生在规定 时间内完 成训练题
【课标解读 【预习导航 【盘点收获 【当堂训练
感知目标】【重难点】【学法引路理清概念】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形成整体】【史海泛舟 拓展延伸】 检测效果】【学后反思 共同提高】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宏观把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在近代化探索中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综合归纳洋务实践活动的内容并结合内容谈影响。 三.正确看待洋务派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四.了解戊戌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五.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运用联系的观 点,如辛亥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 六.掌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文学改良的历史及其 现实意义。 七.注重对近代化探索内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性学习。
高考历史第四单元晚清时期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8讲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导火线:虎门销烟。
3.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4.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中国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高三文科普通班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特点:屈辱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奋起抗争求索。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⒊思想科学化: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⒋生活西方化:西风东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六、近代中国的历史阶段特征:总的特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艰难发展。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经济: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专题十中国近代的政治文明【考纲要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

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一、复习考点:1.了解洋务运动。
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
3.知道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思维导图:三、考点回顾:1、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思想:师夷长技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特点:学习西方的技术(军事器物)(中国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作用(近代化开端)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中央);(地方)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旨在口号是“”的洋务运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从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筹建新式新式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舰队。
(2)洋务运动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发展的近代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3)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实践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的是。
(4)洋务运动作用和局限性()2、戊戌变法:时间:1895年目的:变法图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特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 世界近代史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中国近代史学案高三普文班全体▲重要提示:1、时间:公元1500年左右——19世纪末20世纪初2、主题线索(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3)从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思想——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私人垄断、国家垄断)3、世界近代史的分期(1)公元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2)17世纪— 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3)18世纪末— 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4)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五、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考纲阐释:(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本单元的复习,应该突出世界市场这个重点概念,并以它为展开的线索,串起整个专题内容。
并注意挖掘三课内容之间的联系。
要运用辨证的方法对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行评价。
探究思考:1、请站在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到,分析世界近代史分为几个阶段。
请分析每个阶段列强对外扩张的原因、方式、及结果?2、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方式和影响。
知识梳理一、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概况(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城市工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