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迟子建自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迟子建自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迟子建自传阅读理解附答案迟子建,当代中国具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茅盾文学奖得主。

那么关于迟子建自传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迟子建自传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迟子建自传》阅读材料迟子建自传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大约在北纬53度。

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

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凋零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转年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令人无可奈何。

虽然我把那些动物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对待,但久而久之,它们的毙命使我的怜悯心不再那么强烈,我与庸常的人们一样地认为,它们的死亡是天经地义的。

只是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在我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

一匹马 两个人 阅读理解

一匹马 两个人 阅读理解

一匹马两个人阅读理解摘要:I.引言A.介绍一匹马和两个人B.引发读者兴趣II.马的描写A.马的外貌特征B.马的性格特点C.马的能力和技能III.两个人的介绍A.两个人的基本信息B.两个人的性格特点C.两个人和马的关系IV.阅读理解A.阅读材料的内容概述B.阅读材料中的马和两个人C.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启示V.结论A.总结马、两个人和阅读理解的关系B.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C.鼓励读者进行阅读实践正文:在广袤的草原上,一匹矫健的马儿在阳光下奔跑,它那棕色的毛发闪耀着光芒,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传奇。

这匹马不仅外貌引人注目,它的性格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它勇敢、坚定,勇往直前,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这匹马的名字叫“追风”。

在草原的另一边,住着两个人,一个叫张三,另一个叫李四。

他们是一对好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在这片草原上放牧。

张三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而李四则内敛沉稳,深思熟虑。

他们对“追风”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把马当作自己的朋友,更是把它当作家人。

有一天,张三和李四在放牧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一匹马的故事》的书籍。

这本书讲述了关于一匹马的传奇经历,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张三和李四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想要从这本书中了解更多关于马的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张三和李四逐渐明白了“追风”的许多特点和习性。

他们开始更加珍惜与马的相处时光,也更加懂得如何与马沟通和交流。

这本书不仅让他们更加了解马,还让他们意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世界相处。

总之,一匹马和两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阅读理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两个人的电影 阅读答案范文

两个人的电影 阅读答案范文

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下面是zw23cn整理的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迟子建《两个人的电影》原文】①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

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

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

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

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

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

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

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

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

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

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

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

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

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

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

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

他跑了。

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又。

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

”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

迟子建作品阅读练习含答案

迟子建作品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 4分)。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1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2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3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4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5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6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7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8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9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10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11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12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迟子建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迟子建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迟子建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晨①迟子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特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

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

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

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

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

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

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

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

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②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

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

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

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

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

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

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

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下面是WTT整理的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迟子建《两个人的电影》原文】①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

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

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

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

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

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

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

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

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

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

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

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

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

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

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

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

他跑了。

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又。

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

”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

中考热点作家作品阅读练习专题迟子建

中考热点作家作品阅读练习专题迟子建

中考热点作家作品阅读练习专题迟子建(一)泥泞迟子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

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

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

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

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

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迟子建马粪包(人名)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然而捡回的熊骨并没有使卡在马粪包喉咙里的那块熊骨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他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了。

人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仍然无济于事。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妮浩身上,只有她能救他了。

妮浩颤抖着,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悲哀地把头埋进鲁尼怀里。

她的举动使鲁尼明白,如果救了马粪包,他们可能会失去可爱的交库托坎,鲁尼也跟着颤抖起来。

但妮浩最终还是披挂上了神衣。

那件神衣对她来说一定比一座大山还要沉重。

①她戴着的神帽,一定是荆棘编就的,扎得她的头颅满是伤痕。

她舞动着的神鼓,也一定是烧红了的铁凝结而成的,它烫着了妮浩的手。

当气若游丝的马粪包被抬进希楞柱,妮浩开始舞蹈的时候,鲁尼已经去寻找交库托坎了。

妮浩一旦跳起神了,她就不是她自己了。

她的柔弱之气不见了,看上去是那么的充满激情。

鼓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咚咚地响起来。

当妮浩旋转到希楞柱中央的时候,那束白色的天光会在瞬间将她照亮。

她看上去就像一支彩色的蜡烛,而那束天光就是火苗,将她点燃了。

果然,当妮浩放下神鼓,停止了舞蹈的时候,马粪包突然坐了起来,“啊——”地大叫了一声,吐出了熊骨。

妮浩垂立着,马粪包则低声哭泣着。

妮浩沉默了片刻后,唱起了神歌,她不是为起死回生的马粪包唱的,而是为她那朵过早凋谢的百合花——交库托坎而唱的。

太阳睡觉去了,林中没有光明了。

星星还没有出来,风把树吹得呜呜响了。

我的百合花呀,秋天还没到来,你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夏日,怎么就让自己的花瓣凋零了呢?你落了,太阳也跟着落了,可你的芳香不落,月亮还会升起!当妮浩唱完神歌,我们跟着她走出希楞柱的时候,看见鲁尼抱着交库托坎走向营地。

……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

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

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

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

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
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
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
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
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
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分)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3分)选C(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
析有误;B项,“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D项,“责怨对方”
分析有误)
5.(5分)“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次人狱,老太婆猝然离世,老头子晚年
孤单、凄凉。

“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6分)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
感。

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

“马”
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