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甲卷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解释有误2021 新高考Ⅰ卷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全国乙卷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2020 全国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用错对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不正确的的方式。
一项是(3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学案49赏析表达技巧(一)——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 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
2.掌握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与效果。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抒情手法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2016年高考卷除外),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19 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2016 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结构技巧知识图要(说明:“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等概念含义一致。
)活动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
(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
①双关。
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
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31《〈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

学案31《〈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现”,显露②同“形”,形体、样子③同“判”,分离④同“蔂”,土筐⑤同“皲”,皮肤冻裂⑥同“尝”,尝试⑦同“无”,没有⑧同“又”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行走不稳②不能显明3.多义实词(2)说①客得之,以说.吴王②故使陵来说.足下(《苏武传》)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3)见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③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4)是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②是.以圣人无为③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与妻书》)(5)数①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④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⑤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⑥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商君书》)技艺,方法⑦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小石城山记》)音cù,密,与“疏”相对⑧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列举罪状答案(1)①了解,知道②同“智”,智慧③知识④知觉(2)①同“悦”,取悦②劝说、说服③讲、谈(3)①同“现”,显露②表被动③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4)①认为正确②这③表判断(5)①表示约数②规律,命运③计算④音shuò,屡次⑤数目,数量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自是.者不彰②是以圣人欲.不欲③不贵.难得之货④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⑤其坚.不能自举也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⑦吴王使之将.答案①意动用法,认为正确②意动用法,以……为欲③意动用法,以……为贵④名词作动词,树,种植;实,容纳⑤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硬度⑥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⑦名词作动词,带兵⑧龟,使动用法,使……冻裂;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⑨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⑩使动用法,使……获利⑪形容词作动词,慈爱5.特殊句式答案①判断句,无标志词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自者强”“知自者明”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有……者④状语后置句,“百金”前省略了“以”字,“以百金”为状语⑤宾语前置句,“自爱”即“爱自”,“自利”即“利自”⑥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自”即“自何”6.文化常识(1)《老子》又称____________,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传世本共八十一章。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

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
考情微观见学案46知识图要活动一准确判断得分点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
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这句话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句式,力图首先把这些词翻译准确。
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
(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得分点)关键实词:偷惰、矫、陈、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孟子》

课文4《孟子》一则一、基础夯实“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②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长()②浩然()③害()④馁()⑤慊()⑥闵()⑦揠()⑧芒芒然()⑨病()⑩耘()⑪从()答案①擅长②盛大流行的样子③损害④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⑤同“惬”,快心,满意⑥担心,忧虑⑦拔⑧疲倦的样子⑨疲累,倦困⑩除草⑪赞同2.理解性默写①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__________”,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往今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答案①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②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③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教案:古诗阅读与鉴赏-精准判断精析效果教案

学案50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 1.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
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均见学案49活动一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一)赏析描写技巧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1.景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有:(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
(2)描写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诗句描写角度或手法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答案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②虚实结合③触觉、视觉、听觉结合,侧面烘托④远近结合、高低结合⑤侧面描写⑥视听结合、绘声绘色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技巧同散文、小说中描写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
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答案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③对比、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描写(二)赏析抒情技巧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含答案)

学案40 《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一、基础梳理1.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发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讲话②不知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知道③寄身寄身于翰墨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容身④长歌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较长的歌答案①用语言表现出来②不知不觉③寄托④放声高歌2.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负①或负戈外戍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⑤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⑥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仗恃(2)或①或骨横朔野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③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④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通“惑”,迷惑(3)形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齐桓晋文之事》)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④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岳阳楼记》)⑤视之,形若土狗《促织》答案(1)①背②背负,引申为覆盖③失败④辜负⑤承担(2)①有的人②有时③或许(3)①表现②情形③形体④形迹⑤形象,形状3.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入则周公、召公②出则方叔、召虎③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④闻一言以自壮⑤不志其大⑥嘉会寄诗以亲⑦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朝内②名词作状语,出征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广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壮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志/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⑥形容词作动词,表现亲密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根/苗/花/实4.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而辙也未之见焉②听其议论之宏辨③观其容貌之秀伟④莫先乎情,莫始乎言⑤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⑥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未(否定词)之(宾语) 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⑤判断句,标志词:非⑥被动句,标志词:为……所5.文化常识(1)《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枢密院是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________,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琦为太尉。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2024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01【真题演练】(2023新高考卷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方法指导】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0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补、删、换、调、贯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点小练: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关键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关键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关键虚词:数、鲜句式:省略句(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句式:固定句式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活用实词:忠、佞新高考Ⅱ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虚词:遂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
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对照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违犯再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方法组词换词组词组词组词组词保留保留换词删除换词换词换词删除换词保留换词换词换词(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
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
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
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
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
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
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
(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解析该句可以保留的词语有:又、减价、治病(与现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识)。
可以对译的词语有:粜(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挟(挟带)、医(医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众(多)。
“对译”“保留”,落实直译(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
“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
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看需要翻译的语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字字落实,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与上下文意对应即可。
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
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
(2)通过“保留法”,使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即对文言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
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
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宜根据对称特点准确译出“鲜”字的意思。
(1)比喻的翻译。
①明喻,译为“像××一样”。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
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在古代汉语中,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
如“缙绅”本义是指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如果出现在句中,应译成它的借代义“做官的人”。
(3)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
(4)委婉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
(5)用典的翻译。
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
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
如“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阁序》),这里引用了锺嵘《诗品》中“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的说法来赞美与会宾客,可以译成“请各位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般如江似海的才华,写出优秀的作品吧”。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
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晋侯”“郑伯”不需要翻译,译句强行翻译。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字漏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省略成分未补出,“使”后的宾语“之”应补出。
②“哉”字未落实,改变了原有的感叹语气。
③“被……所”是病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
(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
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
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
会俊臣得罪,亦止。
明年,契丹、奚、突厥连和,数入边,讷建议请讨,诏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与讷帅众二万出檀州。
宾客议“方暑,士负戈赢粮深讨,虑恐无功”,姚元崇亦持不可,讷独曰:“夏草荐茂,羔犊方息,不费馈饷,因盗资,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天子方欲夸威四夷,喜奇功,乃听讷言,而授紫微黄门三品以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画线句译文: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①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正确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备水旱”,指防备水灾、旱灾,译文漏译了“旱”字;“仰”,仰仗、依靠,这里误译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