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那么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答案]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学案(1)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学案(1)精品版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作为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近几年高考正在稳中求变地不断更新题型。

2017年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正式被《考试大纲》规定下来。

由高考尝试到《考试大纲》明文规定,体现出高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

无论高考(对应学生用书P 78)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价;②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③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1)结构与线索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通常说来,人物传记类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B.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教师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纲中相关文言文阅读的内容表述是:阅读浅易的古代文言文。

1.理解 B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 D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依据考纲中罗列的相关文体,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对的文本来巩固复习,提高能力。

比如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五册第二单元,我们通过复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种种能力。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以传记阅读为主,以三道选择题,两至三个句子的翻译题的形式考查。

近两年第一个选择题是对文中某句话的断句,以这种形式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一些文言文现象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里面还夹杂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第三个选择题是对文本的综合分析,涉及到对重点文言实词、句式的理解,对内容的分析概括,对某些人物的赏析等;翻译题常是对两个到三个文中句子的翻译,综合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从近年高考情况看,文言文阅读选题主要从几个方面考查:一、文言实词实词考查重点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二、文言虚词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中一般从虚词的语境义和语法义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2:文言文阅读理解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2:文言文阅读理解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2: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作为语文科目中的一大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一直是很多考生备考中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文言文的在考试中的权重不断提升,很多考生在这方面的备考上也做足了功课。

而在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2中,文言文阅读理解也成为了考生们在备考中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意义文言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发展阶段,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考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内涵,培养语感,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识。

此外,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为考生们打下更深厚的语言基础。

在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之一。

尤其是在现今高考中,文言文占比较大,常常作为考生获得高分的保障之一。

因此,学好文言文阅读理解非常必要。

二、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1、跨越时空背景文言文是由历史文化背景所构成的语文体系,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当切换到古代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文章内容,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文化所蕴含的内涵。

2、系统理解文章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们应该结合文言文的语言,整体概括文章内容的线索,并且在概括的同时考虑深层次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有意识地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来确保失去重要信息。

3、注重范文复习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考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并且复习历史上的诸多经典文献来方便地沉浸于古代文化之中。

同时,读万卷书不如万里路,在实际中领悟文言文中的思想与内涵。

三、常用词汇及短语在文言文阅读中,考生们应当掌握一定的常用词汇及短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具体如下:1、非:不是的2、然:表示肯定,用在句子开头或者结尾3、寡人:我4、余:我5、卿:你6、既:已经7、且:再加上8、罢:停止9、即:就是10、谓:称呼四、结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难度较高,需要考生不断的进行复习。

同时,考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独立思考力,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素养,达到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学案10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学案10精品版

答案11.D12.C13.C14.(1)(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

(补主语、“数”“嘉”“纳”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共5分。

)(2)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把它托付给你了。

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默不作声呀。

(“闲”“庶务”“委”“默”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共5分。

)【解析】试题分析:11.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丁母忧,是遭遇母亲丧事。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C时间错位,上疏进谏在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薛元超是薛收的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

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视为翻译。

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

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大纲》又明确指出“理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应该说虚词比实词好掌握。

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

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

所以在下工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1.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

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连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

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介词“至于”。

2.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

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代对象不同,第一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代),第二个指代“婴儿”,第三个指代“婴儿”,第四个指代“婴儿的父亲”。

3.注意文言中的兼词。

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

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

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时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4.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

如第二人称代“你”,在文言文中就用“女”、“汝”、“若”、“而”、“尔”等多个词来表示。

二、掌握语法规律是通向文言文阅读的一条捷径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疏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

都是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

工夫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及一些固定句式。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内蕴的必经之路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人物事件、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战争、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

特别是选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

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

我们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必要的、较有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郡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字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

学习阅读文言文,还要学会断句,掌握翻译方法,学会分析综合文意特点等等,诸多环节和技能训练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中学阶段文言文阅读学习的任务。

【要点名师透析】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的复习中,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减少失分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掌握常用的六种翻译方法1.保留法。

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

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剔除法。

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

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3.添补法。

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

唯有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4.替换法。

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至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

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5.调序法。

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6.释义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上。

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地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

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1)联想课文推断。

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

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

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

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2)语境分析推断。

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言词语本身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

此时,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3)语法分析推断。

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20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

其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木柴”之意。

(4)巧借修辞释义。

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5)固定结构释义。

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

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如:“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

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了。

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得以印证。

(6)词类活用释义。

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意译。

二、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修辞手法和句式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