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分类
国学简介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第7讲 国学经典的分类

国学经典的分类
中国古代经典概述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基础礼仪学习:课前作揖礼
作揖(yī)礼
男左女右
按长幼举高
九十度鞠躬
男生揖礼(左手覆右手)
女生揖礼(右手覆左手)
国学经典分类:
经
子
史
集
经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论孝”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这里就说:“吾爱吾父,吾更爱仁义。”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大概地解说了一下。
这个相当的重要,是国学入门的第一步。
后面所谓的“仁”,“礼”,都是由“孝”衍生而来的。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诗、书、礼、易、春秋”, 之外,还有一本《乐经》, 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 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学子们的必读之书。
儒家五圣
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百科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 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 ,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 有了“国粹” 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 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 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 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 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 包括一切。”胡适又说:“‘国学’在我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 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 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 ‘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 国故’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 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 学’。”
(三)经世之学
读书治学的目的,有内外两端,向内 讲究修身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则 主张贡献服务于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 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果说义理之学为体 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为用。 传统的经世之学借鉴现代科学的分类 方法可以分列为下述三项: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3.应用科学 3.应用科学
1.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
即研究人类生活与自然关系之学。 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 生物学等。
2.社会科学 2.社会科学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研究人类社团活 动的学问也相当多。如研究人群血统演进 的“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氏族学”、记载人类活动的“史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 研究人群战争的“兵学”、研究人群组织 管理的“政治学” 管理的“政治学”、研究社会秩序维护的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刑法学”、研究财政食货的“经济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 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学”、研究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 人群相处规范的“礼俗学”、研究学识经 验传递的“教育学” 验传递的“教育学”等,都可概称为社会 科学。
国学分类与启蒙

• 张之洞提出“中学经学 • 魏晋玄学 • 隋唐佛学 • 宋明理学 • 清代朴学 • 唐宋诗词 、 元曲、明清小说。
《四书五经》
•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 称《四书五经》 。 •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 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 教材。 •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春秋》
国学研究对象
• 传统经史子集 • 由此延伸的朴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 字学、古典文献学、图书版本及辩伪学、 文物鉴定等古典国学体系。
•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 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 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外延
• 现在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 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 数术等等,是国学的外延。
• ⑵、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 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 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 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 “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 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 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 鉴》。最低标准是五部。学有余力的可加《晋 书》、《新唐书》、《旧唐书》、《明史》。总 计五部至十部。
钻木取火
• 关于燧人氏取火的事,商丘有一种说法。 在远古时,商丘一带是一片山林。在山林 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 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 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 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 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
国学的内容分类

国学的内容分类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内容上,国学一般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1.经部:经部是指儒家经典,包括《易经》、《书经》、《礼记》、《春秋》等。
这
些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石。
2.史部:史部是指历史类著作,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这些
著作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3.子部:子部是指儒家经典之外的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庄子》、《老
子》等。
这些文献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4.集部:集部是指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各类杂著的文集,包括《全唐诗》、
《宋词三百首》、《红楼梦》等。
这些文集以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国学通论

国学通论第一章什么是国学一、“国学”这个词最初指国立的学校;二、国学又称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三、国学的分类1、考据之学:是事实求是地考察真相的学问;2、义理之学:是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内涵精神之学;3、经世之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4、辞章之学:文学、艺术;四、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第二章儒学与经学一、经学指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经籍中义理之学术称经学;二、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三、儒学的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第三章十三经一、《易经》的内容:用自然现象的变化解释社会现象;二、《易经》的含义:简单、变、不变;三、《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说明;四、《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五、《周易》把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归结为八卦,八卦又结合形成六十四卦;六、《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书,是虞、夏、商、周时期“典”、“谟”、“训”、“诰”、“誓”、“命”的汇编;七、《尚书》的内容与政务有关;八、《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九、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1、《今文尚书》,作者为伏生,用隶书写作,共28篇;2、《古文尚书》,这本书被称为“孔壁本”,用先秦古文字书写;3、“伪尚书”,东莱张霸所献;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春秋中叶以前五百年间流传的诗歌;十一、《诗经》的内容有风、雅、颂三种形体,表达手法为赋、比、兴;十二、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十三、《周礼》原名《周官》,其最后一篇《冬宫》已失传,诸官以天、地、春、夏、秋、冬为类,分别归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职管理,这本书成为后来变法的制度渊源;十四、《礼记》实质是“仪礼之记”;十五、《春秋》,鲁国的编年史,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十六、《左传》十七、《公羊传》《谷梁传》,阐发微言,《公羊传》属齐学,文风恢奇博弈;《谷梁传》是鲁学,文风纯谨细微;十八、《论语》,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本点;十九、《孟子》将《论语》的“仁”发展成“义”,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二十、《孝经》主要阐述孝道观念;二十一、《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特点:1、以标准语解释方言;2、是当代的语言解释古语;3、使用常用字解释生僻字;第四章史部概论一、史书分类1、班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国学经典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国学经典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旨在对国学经典进行总结,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国学经典概述1. 国学经典的概念国学经典是指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代表性强、传承久远的著作。
这些著作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作品,以及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
2. 国学经典的主要特点(1)思想深邃: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法家强调的法治等。
(2)道德规范:国学经典强调道德规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孝顺等美德。
(3)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国学经典的主要内容1. 儒家经典(1)《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仁政、民本等观念。
(3)《大学》、《中庸》:分别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 道家经典(1)《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描绘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逍遥自在。
3. 法家经典(1)《韩非子》:阐述了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权谋、术数等。
4. 墨家经典(1)《墨子》:阐述了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
5. 其他经典(1)诗词: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情趣。
(2)散文:如《庄子》、《列子》、《世说新语》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国学经典的价值与启示1. 培养道德品质国学经典强调道德规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孝顺等美德。
这些美德对于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提升文化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学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肆叁壹贰国学概念儒家思想 国学经典国学教育目录国学概念壹大国学概念贰国学概念叁国学历史观肆国学分类“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
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
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的分类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总称,它的范围相当广泛,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国学以思想划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清乾隆年间,姚鼐从学术史角度,将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辞章之学和考据之学。
同治年间,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经世之学,与上述三门并列,合为“四门”。
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