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文献学笔记

中国文献学笔记

〇、文献学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

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古典文献学:以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典文献学随着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形成一条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

第二、中国古文献学(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第三、中国古文献学(史)虽流派众多,但从基本倾向上分只有两派:一是考据学派,一是义理学派。

第四、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一、目录学目录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学就是研究文献目录的编制、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文献的目录古典目录的主要内容。

1、篇目包括书名、篇名、篇卷数、附录、撰述者、版本及藏者等项,它是著录图书首要内容也是古典目录书的第一要素;2、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目录中用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内容和价值、向读者提示阅读门径并对该书进行评论和介绍为主的文字;3、书序,又可分为书目总序,大类之序和小类之序。

*解题也可以称为叙录、书录、提要等。

在目录学中用以考察作者生平行事、提示图书的内容价值、向读者指示阅读门径、并对作者进行一定评论的以介绍性文字为主的文字,都可以称为解题、叙录或提要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

1.书写字体不同: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3.篇章不同。

第二、说解不同。

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

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实理解。

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

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谶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

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即七经纬),内容多托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代表作《春秋繁露》·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

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

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王充(27-96):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经异义》(私论经义之始)《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注》。

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

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文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我国古书按四部分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

·王弼:玄学代表人物。

《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

·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

观点及成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

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

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成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

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本》《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李善:唐,《文选注》。

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宋代古文献学独有特色:疑(经)辨(伪)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理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加一横)、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废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

P251·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

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资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空疏臆断之风。

·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

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明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下加鸟字)《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

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

P255·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对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P255)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

其分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与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

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

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干,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稗疏》《四书稗疏》《张子正蒙注》,后人编有《船山全书》·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加王字旁)《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注》,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