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是培养学生情感、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往往是枯燥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挖掘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向学生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古诗词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音乐美,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二、注重情感体验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意义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歌唱等形式,感受诗人写下这些诗词时的情感,从而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在了解古诗词的也能够在情感上与古诗词产生共鸣。

通过情感的体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使古诗词教学更有温度和人文性。

三、启发学生思考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古诗词背后蕴含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思考古诗词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古诗词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古诗词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融入生活实践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故事背景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策略(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策略(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策略第一篇范文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程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古诗词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智慧,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塑造、品格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古诗词的欣赏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文将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赏析,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子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了解诗词背景,感受时代气息任何一首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因此,要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首先要对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有所了解。

初中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常识,可以把握诗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学生应了解杜甫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诗词语言,领略艺术魅力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包括精练的字词、形象的描绘、音韵的和谐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词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的手法等方面,欣赏古诗词的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尽”、“流”两个字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三、把握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古诗词追求意境美,诗人常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明月”、“霜”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深入诗词哲理,感悟人生真谛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挖掘人生哲理,启发学生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了作者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初中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探究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问题及策略探究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问题
1. 学生对于背诵、理解古诗词缺乏兴趣。

2. 学生语文功底不够好,古诗词的成语、典故等都不通。

3. 理解古诗词的主旨、意境较为困难。

4. 学生阅读流畅度不够,造成学生对于句子结构、概念难以理解。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唱诗会、绘画比赛、朗诵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

2. 注重打好语文基础
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学习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利用时事背景寻找典故等。

3. 培养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注重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融入生活等。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减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焦虑感。

4. 训练学生阅读流畅度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难句、遣词造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古诗词的知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阅读流畅度等方面的训练,以此推动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发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第一篇范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诗词教学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

一、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像、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授《春晓》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晨鸟鸣、雨滴落地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2.吟诵教学:吟诵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节奏,通过吟诵感悟诗词的美。

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吟诵、个人吟诵,以及吟诵比赛等活动。

3.互动讨论: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哲理等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

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可引导学生探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哲理。

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和表达能力。

可组织诗词创作比赛、诗词朗诵会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1.诗词鉴赏:着重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如在教授《江雪》时,教师可分析诗中的雪、船、翁等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和高洁。

2.诗词背景: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如在教授辛弃疾的词时,可简要介绍其抗金救国的经历,让学生理解词中的爱国情怀。

3.诗词类别:讲解不同类别的诗词,如田园诗、边塞诗、婉约词、豪放词等,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多样性。

4.诗词文化:传授与诗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诗词的格律、韵脚、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三、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审美体验。

如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现、创作实践中的作品等。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背景知识掌握程度、诗词创作水平等。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逐渐普及和深入,教育界对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越来越重视。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得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能力。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领域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对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探究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探讨核心素养与古诗文教学的结合方式,研究古诗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了解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接受程度。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和结果分析,有望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深化古诗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对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核心素养与古诗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不足、兴趣不高等。

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古诗词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已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细腻度。

古诗词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修辞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而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古诗词教学的特点一、注重感悟和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感悟和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二、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新路径探索近年来,中小学古诗词教学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古诗词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但由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化,如何让学生学好、爱好古诗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本文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教学路径。

一、现状分析古诗词教学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对传统古文化的认识欠缺,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对古诗词的兴趣低下。

另外,由于新时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新路径探索面对现状,要想让学生喜欢学古诗词,教师需要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其方法如下:(一)革新古诗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应采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方式。

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播放、互动游戏、PPT、实地考察等方式,把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变得生动有趣,并通过多角度的探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二)建立与学生的共鸣必须使学生能从古诗词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

通过把古文与现实情境进行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三)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一些实践和体验活动,将学生带入文学与历史背景中,体会到古时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以及古人对于生命、情感、道德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四)推崇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个人修养上得到提高,班级水平也得以提高。

三、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古诗词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诗词,发现古诗词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和文化素养。

教师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探索出一条更新、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感知自己的成长,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逐渐减少,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也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授古诗词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2. 借鉴国内外古诗词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出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

3. 基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验证不同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 结合评价与展望,提出对未来古诗词教学发展的建议,为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民族的情感和文人的智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诗词直接或简接地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

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学好古诗词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诗词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

我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赏析法。

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

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

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激趣法。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有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问答背等。

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古诗词的理解记忆。

能够背诵以后要让学生学会去鉴赏古诗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就是整首诗的诗眼。

一个“怜”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种情思。

再如《黄鹤楼》一诗中“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净沙。

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都是诗歌中的“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
是关键。

第二,研究意象,把握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

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亲属、名流、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植物、动物、地名风物等)、音乐曲调形象等。

例如: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其次要善于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核心思想的意象。

一首诗往往有许多意象,但是从表达感情的角度说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注意在把握诗歌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剖析主要意象。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把它们勾连起来便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一个成熟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

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第三、要学会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有将自己放在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那茂盛的野草和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那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第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第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我以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法应摒弃支离破碎的讲析,从“意”入手,抓“意”中之“象”,品“意”中之“境”,探“意”中之“蕴”,从而突破诗歌的审美性。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
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诗,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并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语,这些经过修饰的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色彩凝重的图画,透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祖国所受的苦难;而在诗的第三节中,诗人再次排列了一系列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等,则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静心探究,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愉快而充满乐趣的在古诗词的海洋里畅游,学生的情思就会得到洗礼,守住那份高洁和高尚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