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运用题的答题技巧
词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 7.区分色彩 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看,可以分为贬义、褒
义、中性三种。如“爱护”指爱惜并保护,褒义 词;“庇护”指袒护,贬义词;“保护”指尽力 照顾,使不受损害,中性词。
▪ 例11 选择填入横线上恰当的词语( ) 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
专题复习指导系列
词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词语运用的要求是:
一、正确使用词语。重点考查考生 结合语境选填词语和修改用错词语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D。
对于词语运用的备考,首先应该明确 三个方面:高考重点考查同音词、同义 词、近义词,多在易混淆处设题;辨析 词语,把握词义、语境是备考的两个重 点;注重对比,注意词语使用的正确、 优劣两个层面。
▪ 解答此题宜从辨析词语意义入手。“品位”指物品质量 或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如“高品位的蚕丝”“节目 的艺术品位较高”。“品味”指尝试滋味,仔细体味品 质或风味等等。前者指艺术作品的档次、水平,后者侧 重欣赏、玩味。两个词语意义不同,根据句意,应选 “品位”。
▪ 2.⑵辨析词义的轻重 看似内容基本相同的词语,其表现程度却有
▪ 2.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是准确使用词语的前提,它包括辨析词语
意义、辨析词义轻重、辨析词义适用范围等方面。 ⑴辨析词语的意义 选填词语必须辨析备选词语的确切含义,弄清其内
容上的细微差别,才能确认应选的词语。
▪ 例4 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浓厚的艺术功底,没有
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品位 品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病句的辨析。B项,结 构混乱,应删除“看”。C项,成分残缺,可删 除“在”和“身上”。D项,动宾搭配不当,“ 开创”与“成就”。可改为“取得”。
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

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
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审题干:在开始答题之前,需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题目所给的信息。
2. 析语境:在答题时,需要分析语言环境,理解句子间的关系,以及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
3. 找方法:根据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例如,对于词语辨析题,可以采用比较法、类比法等方法;对于语病题,可以采用语法分析法、类比法等方法。
4. 善归纳:在答题时,需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答案表述清晰、简洁明了。
同时,要注意避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度推断的情况。
5. 多练习:通过多做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6. 查错漏:在完成答题后,需要检查答案中是否有错别字、语病等错误,并及时修正。
以上是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答题技巧的一些要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语用题答题技巧

语文语用题答题技巧
1. 嘿,读题的时候可得仔细啦!就像警察抓小偷,得把每个细节都抓住,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呀!比如问你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你可不能看漏了呀!
2. 注意关键词语哟,那可太重要啦,好比是茫茫大海里的灯塔呀!像“主要”“关键”这些词,看到了就得格外重视,说不定就是答题关键呢。
举个例子,题目问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就得抓住那些关键的表述呀!
3. 理解文意别马虎呀!你得像钻地鼠一样,深入到文章里面去理解。
就比如说,文章讲了个故事,你得搞清楚前因后果,可别稀里糊涂呀!
4. 答题要有条理哦!别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一条一条写清楚,就像排好队的士兵一样整齐,这样老师看着也舒服呀,给分也会高呀!比如分析人物形象,那就分别从不同方面写呀。
5. 修辞手法不能忘啊!这可是语文答题的宝贝呀!比喻就像给文字化了个妆,让它更生动;拟人就像给事物赋予了生命,多有趣呀!像“小鸟在枝头唱歌”,不就很形象嘛!
6. 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大胆呀!别怕说错,只要你能说出道理来就行。
就像辩论一样,把你的想法大胆说出来,说不定就是独特的见解呢!
7. 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呀!这就像给自己的武器库添装备,到时候用起来顺手得很。
你看那些作家,不都是有丰富的词汇量嘛!
8. 认真书写很重要哇!字潦草得像鸡爪挠的,谁愿意看呀!写工整点,就像给你的答案穿上了漂亮衣服,让人眼前一亮呀!
9. 哎呀呀,总之,语文语用题答题技巧多着呢,大家可得认真对待呀,只要用心,就一定能答好呀!
我的观点就是,掌握这些技巧,对答好语文语用题有很大的帮助,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答题技巧词语运用题

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
比如"学历"与"学力",都是偏正结构的词,其中"学"是意义相同的部分,可不予比辨析,而应对"历"和"力"进行比较。
"历"是指经历,即在哪些等级学校学过,毕业还是肄业;"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
(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答题知识】掌握实词的意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词义(1)从词义的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
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爱好"和"嗜好"这组同义词,"嗜好"是特别爱好(多指不良的),程度上比"爱好"重些;(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
如"局面"和"场面","局面"是指一个时期内事物的状态,而"场面"是指具体的场面,"局面"比"场面"的范围大;"事情"与"事故","事情"的范围大,"事故"的范围小;(3)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
如"保护"与"庇护"、"保护"是褒义的,而"庇护"是贬义的;;如"夸奖"和"夸耀","夸奖"一般是称赞别人,含褒义色彩,"夸耀"一般是炫耀自己,常含贬义。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是“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中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与运用回到其本意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词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词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一、词语运用题解题技巧
1、认真阅读题目要求
词语运用题要求考生按照所给的上下文结合语境,从中把握文意并正确地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填空,完成句子的合理连贯。
考生在解答词语运用题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弄清题目的要求,分析句子的上下文,把握句子的文意,确定题目中空格处所要求的词语所属的类别,然后在答案选项中挑选合适的词语来填空。
2、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别
词语运用题要求考生挑选出符合所给语境的词语,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同词语之间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
因此,考生备选的每个答案的词义都要仔细比较,并结合句子的文意来挑选合适的答案。
3、注意词的形式
由于词语运用题是依据所给语境选择合适词语来填空,因此,考生在选择答案时要特别注意答案中词的形式,即动词和名词的变形及数单的区分,以便选择出合适的形式,正确补全句子。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
1.了解上下文:在确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
来进行推测和判断。
通过了解句子或段落的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词语的构成: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构词法来推测其含义。
例如,词根、前缀、后缀等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帮助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3.寻找类似词语:通过寻找类似的词语或近义词,可以帮助推
测目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对于生僻词或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词汇来辅助理解。
4.利用语境暗示:作者在写作中通常会使用语境暗示词语的含
义和作用。
例如,通过提供对比、解释、举例等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5.参考词语搭配:有些词语通常会与特定的搭配或固定搭配使用,通过查找常见的搭配可以推测其含义和作用。
例如,固定搭配中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名词的组合。
6.查阅词典:作为最后的手段,可以查阅字典或资料来获取确
切的词语含义和作用。
词典通常会提供词语的解释、例句和用法说明,有助于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提高答题准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运用题的答题技巧
一、高考趋势:
1、词语运用题是高考必考题,有时是三个题(实词一个、虚词一个、成语和熟语一个),有时是两个题(实词和虚词一个,成语和熟语一个)。
2、题型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在短文改错题中出现。
3、主要考近义词。
4、由于近年来客观题有减少的趋势,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道题中考查的可能性很大,一般是在同一个题中,考查两到三个实词,考查一个虚词。
二、答题技巧:
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法,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说话人身分等)法,词性辨析法和从语气的轻重、词义的运用范围等方面辨析。
以上方法固然有效,但并不能适用于所有题目,而且使用单一的方法有时也未必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以下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答题方法,如果和传统方法综合使用,能大大提高词语运用题的答题准确率。
1、经典句子回忆法。
调动知识储备,从学过的课文或报刊中常见的句子中,找出运用该词语的经典句子,和试题中的句子加以比较。
如:寥廓辽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
辽阔的大地。
出席列席
出席会议的政工代表有100人,全体政协委员列席了会议。
填补弥补
这一发明,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
自治自制
我国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面对浩然的时候,我痛恨我自己的无法自制。
没有奖品,不会成为明星,留下来,只是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向关心你的人证明:你有足够的毅力,你有足够的自制能力。
雷同相同
如发现雷同卷或笔迹相同的试卷,均取消其考试资格。
但持同样观点的法官们在具体适用法律依据上却各不相同。
淡薄淡泊
,少数乡村医生法制意识淡薄。
此类事故主要是因为驾驶者思想麻痹、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所致。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倾吐倾诉倾泻
当我们不快乐的时候,要找出不快乐的心理根源,并及时和亲人倾吐。
难过时我们需要安慰;困难时我们需要帮助;郁闷时我们需要倾诉;快乐时我们需要分享。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
1
悠远幽远
思想有多远,茶香就会陪你走多远;茶香有多浓,意境就会有多悠远!
文化街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悠远。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峥嵘岁月蹉跎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今天,或许我们不学习也感受不到差别,但若如此蹉跎岁月,生活就变成了悲剧。
退化蜕化
努力防止水土流失、风沙危害,遏制土地退化趋势,保护水源地。
一些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一步步陷入违法乱纪的泥坑,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开始的。
正视藐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
2、造句法:
上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有限,阅读量较少,所以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到。
因此,如果不能回忆出经典句子,可临时仿照题目中的句子,选一个角度,以自己平时熟悉的生活造一个句子,和题目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也可将备选词语放入同一个句子,比较哪一个词语的搭配更符合语言习惯。
如该本
该同学一贯学习认真,遵守纪律。
本校在2007年高考中取得了全市第4名的好成绩。
富裕富余
他家很富裕。
他带的钱在交完学费后还富余200元。
捉摸琢磨
他这个人捉摸不透。
他遇上事情喜欢琢磨。
调节调解
市场调节调解纠纷
选择抉择
我选择了文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侦查侦察
立案侦查侦察卫星
开辟开拓开创
开辟航线开拓事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开创局面
倾听聆听
倾听群众呼声聆听老师教诲
徘徊徜徉
徘徊不前徜徉于书海
3、组词法:
词语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在备选答案所列举的词语中,往往有一个词素是相同的,所
以,用不同的那个词素分别组一个词,就可以区别出词义的不同来。
如:
增殖增值――繁殖价值结余节余――结算节约
误解曲解――错误歪曲监控监测――控制测量
品性品行――性格德行权利权力――利益力量
不止不只――停止只是流传留传――流行留下
4、解词法:
和组词法基本一样,对一时不好组词的词语,可从字面上推测词语的意思。
逐步:一步一步,有阶段性。
逐渐:平滑的,渐渐。
大肆:肆意。
大事:大力从事。
阻止:阻止进攻。
狙击:准确隐蔽攻击。
乱用:胡乱地使用。
滥用:过多地使用。
5、词性分析法:
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或使用同相同的词素,但词性不同。
所以,可从分析词性入手,从语法功能上辨析正误。
如:诞生:动词诞辰:名词深刻:形容词深入:动词
偶然:可用做形容词。
偶尔:只能用做副词。
突破:可用做名词。
打破:只能用做动词。
营利:动词。
盈利:名词。
承诺:动词,名词。
许诺:动词。
成就:动词、名词。
成绩:名词。
6、上下文联系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从连贯、矛盾等角度,分析词语运用正确与否。
其实,这种方法在辨析每一个句子时都要用到。
如:
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菠萝,这是一件令人啧啧()的事。
(称道称奇)没有()过人生的苦辣,又怎能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体验体味)大堤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
(看护保护)预算制定的再(),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正确准确)
以上方法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
一般的说,如果同时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人做题的准确率。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