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学案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及主要成就;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启发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学习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及影响。

【学习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一、追根溯源:英国何以能一马当先?(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活动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稳定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政治前提: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世界各地廉价的原料、资源不断运往英国,英国积累了巨额的原始资本……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有一个英国的手工工场主声称:“我生产的呢绒供不应求,订单都排满了。

”经济条件1:材料三:(英国)圈地运动使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给租地农场主打散工,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经济条件2:材料四: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

理论依据:二、一马当先:英国一马当先的表现?(探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后(机器工厂)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三、响者云集:英国之后为何响者云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根据下面材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材料二: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机的轭具下……——《受雇于曼切斯特棉纺工人的操作人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1832年)新生的工业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业无产阶级,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1.知道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理解蒸汽机的改进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了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2.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培养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它的“威力”何在?让我们掀开这历史重要的一页——《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教师:17世纪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他们强烈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那么工业革命的进行还需要什么条件?史料1如图。

教师: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学生: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

教师归纳:史料2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教师: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海外市场的扩大。

教师: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2.开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先改进技术的是哪一生产部门?其中提高织布速度的发明是什么?学生:棉纺织业。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教师:织布速度的提高使得纱线供不应求,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改进纺纱技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新发明是什么?学生: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重要发明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针对工业革命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影响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重要发明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重要发明和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革命?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特点、重要发明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重要发明。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设计】

课题: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1.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瓦特改进蒸汽机;工业革命及其影响【预习导航】政治前提:17世纪末,英国建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背景直接原因:随着的不断扩大,迅速增长的需求,刺激了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展。

含义: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制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人们把的这种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时间:英国世纪中期-世纪中期1765年,发明纺纱机,将它命名为。

动力机器:1785年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工厂制度: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替代。

交通运输:1825年,由设计的拖着车厢载着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的开始。

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进入了。

扩展:世纪后期起,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图一( ) 图二 ( ) 图三( )【新课导学】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材料二: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展开是由一系列发明所引发的,而这些发明又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了社会分工,给广大劳动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他们逐步取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人们看到了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动力,由此焕发了他们学习科技、接受教育的巨大热情。

……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其中英国的产品超过一半。

——根据任海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民众观念嬗变》等整理材料二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

这年6月,臭气熏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学案)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课题: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2.能够理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工业革命的成就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自主学习】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一、纺织技术的革新1.原因: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的改进和的发明。

二.进程1.导火线:1733年,凯伊发明了提高了织布速度。

2.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标志性发明:改进蒸汽机。

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4.工厂制度的确立: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替代, 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1.发明:1825年,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意义: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的交通,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水平,人类进入“”。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4.工业革命范围扩大:从18世纪后期起,、、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业的变革、铁路交通的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革命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深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

2.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材和相关教案。

2.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参考资料:准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成就,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纺织业的变革、铁路交通的发展等。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附答案)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附答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掌握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知识。

2.通过阅读教材,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3.通过合作探究,找出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4.通过学习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及影响。

学习过程:一、纺织技术的革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4页,完成下列问题:1.工业革命开始的背景;2.纺织技术革新的表现。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探究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开始?材料一: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材料三: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足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材料四: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合作探究2:如果当时珍妮机发明出现在中国,情况会怎样?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4-95页,了解下列史实:1.瓦特改良蒸汽机;2.蒸汽机广泛使用的意义。

合作探究三、火车与铁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6页,了解下列史实:1.史蒂芬森发明火车机车及其意义;2.工业革命的意义;3.工业革命的发展。

合作探究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课堂达标检测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D.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2.工业革命完成标志是()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D.生产高速增长取代缓慢增长3.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的许多棉纺织厂陆续从交通不便的河谷地带搬到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近代化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古代和近代的历史背景,对于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掌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历史史料。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它的发生有什么必然性?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广大劳动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使他们逐步取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人们看到了科技所蕴藏的巨大动力,由此焕发了他们学习科技、接受教育的巨大热情。

……
——根据任海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民众观念嬗变》等整理5.结合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环节四:巩固训练
1.()英国在近代曾引领了西方世界的两个潮流。

这两个潮流是:
A.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B.资产阶级革命和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和英国工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含义和实质是:
A.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重大改革
B.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重大变革
C.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D. 雇佣关系代替依附关系的重大变革
3.()阅读右面《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蒸汽机的作用是:
①用机械力取代了自然力,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②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③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④确立起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
⑤出现了机器化大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
4.()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19世纪上半期世界所发生的重
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示意图。

图片①②③④
分别代指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A.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B.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D.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
10.()“18世纪的英国恰好是煤炭价格低廉而人力成本昂贵的国家。

在逐利的工厂主看来,推
广机器生产可以利用廉价的煤炭替代昂贵的劳动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利润。

”据此可知工厂主推广机器生产的原因是:
A.煤炭资源缺乏B.劳动力较丰富C.海外市场广阔D.追逐更大利润
11.()工业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下内容不反映其是深刻社会变
革的是:
A.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促进了城市的扩大
C.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结构 D.促进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12.()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被誉为“一脚踏出的灵感”。

这项发明:
A.直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B.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C.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D.为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
13.()某同学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见右图),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思想解放B.科技创新
C.启蒙运动D.殖民扩张
1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美国人发明了轮船 B.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

15.()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

所以有人说“蒸汽
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6.()图表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C.将印度完全沦为其殖民地
D.汽车、电力工业的兴起
17.()18世纪末,英国一位棉纺织业资本家把厂址从泰晤士河畔迁到内陆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A、本茨方面了内燃机
B、西门子方面了有轨电车
C、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D、富尔敦发明了蒸汽轮船
18.()1785 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蒸汽机的直接作用是:
A.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动力B.促进了工厂规模的扩大
C.英国成为首个工业国家D.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19.()18世纪中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动力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
应运而生的技术成果是:
A.珍妮纺纱机B.万能蒸汽机C.发电机D.内燃机中
20.()《剑桥欧洲经济史》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
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

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材料主要说明了工业革命:A.改变了生产方式B.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改变了传统家庭结构D.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1.()“到了产业革命时期,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
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
A.阐述工业革命的过程B.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C.说明工业革命的性质D.论证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22.()据右框中的内容,判断出现这现象的原因:
A.工业革命的推动B.工人运动的推动
C.垄断组织的推动D.农民阶级的推动
23.()1825年9月的一天,史蒂芬森发明的“旅行者
号”机车试车。

一位马车夫赶着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
与其赛跑,结果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这一结局的出现得益于()
A.蒸汽机的普遍使用B.电力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C.内燃机的广泛应用D.流水线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一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

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自[英]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如图是
耗费巨资专门修建的一座大型展厅“水晶宫”。

展厅之中,
英国陈列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它国家陈列的绝大多
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
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有——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2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各出现了什么变化?
25.据材料二指出,博览会上英国的展品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26.本次博览会表明英国获得了怎样的世界地位?综上所述,英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1750~1914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