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技术及发展

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技术及发展矿加01 汪巍 0901030121摘要:利用细菌对难处理金矿进行浸出处理,具有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小、处理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已成为非常有前途的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的原理,方法,制约因素以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字: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细菌氧化正文金以自然金属状态存在,呈灿烂的黄颜色和具良好的物理性质可长期保存、经久不变且易采易选易加工成漂亮的首饰,深受人们喜爱。
但富金矿日益减少,更多是难浸金矿,因此处理此类金矿的工艺运用而生。
1.难浸金矿分类及其难浸的原因:难浸金矿就是不适合用传统氰化法直接处理的矿石,其中的金或为物理包裹或为化学结合,使之不能被有效地提取。
主要分三类:第一类难浸是因为金被非硫化脉石组分所包裹难以裸露,如硅石或碳酸盐包裹金;第二类是金包裹在硫化矿物与其形成难分离的固溶体,主要是在黄铁矿和砷黄铁矿中,是金的硫化矿包裹物,属于最大的一类难浸金矿;第三类是炭质金矿石,因为含碳矿物或含亚硫酸盐的矿物能与金发生吸附而共存2.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原理:难浸金矿微生物预处理主要是细菌氧化,细菌氧化浸出机理主要分三种,直接作用机理、间接作用机理和直接与间接同时存在的复合作用机理。
其一,是利用细菌自身的氧化或还原性使矿物中某些组分得到氧化或还原,进而以可溶或沉淀形式与原物质分离,此即细菌浸出的直接作用。
例如,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能吸附在矿物表面,分泌出酶,在这种作用下,与空气中的O2共同作用将硫化矿直接氧化分解。
CuFeS2+ 4O2→ CuSO4+ FeSO4。
这样使得被包裹的金矿裸露出来从而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其二,利用细菌自身的氧化或还原产物通过与矿物中脉石组分反应,进而以可溶或沉淀形式与原物质分离,这叫做间接作用机理。
例如,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将Fe+2氧化成Fe+3,通过Fe+3的强氧化性氧化硫化物,产生单质硫,同时Fe+3被还原为Fe+2,然后细菌再将Fe+2氧化成Fe+3,如此循环完成氧化过程,因此,细菌在此过程中只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难浸金矿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国
外
金
属
矿
选
矿
& &
难浸金矿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周 丽! 文书明 李华伟来自摘要本文综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技术及其工艺方法。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焙烧预处理、 生物氧化预处理、 富氧或加助浸剂预处理、 碱浸预处理、 微波加热预处理等。难处理金矿将成为我国黄金工业发展的主要资源, 因此难浸 金矿的处理及预处理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当前我国黄金工业提金的关建。
〔 〕 ! 1 孙敬峰、 张文华等 对内蒙古某地难浸半氧化
理及其在氰化提金中的应用。
〔 〕 ! # 江国红和杜兴胜等 论述在矿石氰化浸出时
金 矿 进 行 氰 化 浸 出 时, 加入助浸剂过氧化钙 (* ) , 使金的浸出率提高! 缩短浸出周期, 同 ) ’ ., & 时, 氰化钠的用量降低& 0 .! " 0 .。
& 金矿难浸的原因
金矿难浸的原因主要有物理、 化学、 电化学三个 方面。难浸金矿的类型主要有: 含砷的硫化物包裹 型金矿、 碳质难浸金矿、 铜’金型矿石。第一类金矿 石中含有对氰化浸出有干扰的有害元素, 如砷、 锑、 硫和碳等。即所谓的高砷、 高硫及含锑、 含碳的多金 属硫化矿石, 它们是最难处理的几类金矿石之一; 碳 质金矿中含有天然的碳质物料、 球状的黄铁矿和其 它黏土物料以及有机碳等组分时, 它们都能抢先从 矿浆中吸附金氰络合物, 从而难浸; 而铜’金型矿石 在氰化浸出时, 氰化物形成铜氰络合物, 导致大量消 耗氰化物, 恶化浸金效果; 金与锑、 铋、 碲等导电矿物 形成某些化合物, 使金的阴极溶解被钝化。这几类 矿石在氰化浸出前一般要进行预处理。难浸金精矿 进行 预 处 理 的 主 要 目 的 之 一 是 使 金 与 包 裹 体 解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难浸金精矿是指金矿石中金含量很低、难以直接提取的金矿。
为了降低金矿的硫化度,使金矿中的金得到更好的提取,研究人员采用生物氧化预处理的方法对难浸金精矿进行处理。
本文将就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为了确定合适的生物氧化预处理条件,我们需要对难浸金精矿的性质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金矿中金矿物的浸出行为和矿石中的金封闭情况进行研究,可以确定金矿的硫化度、金的封闭程度以及金矿中可能存在的难溶化合碱金矿物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确定生物氧化预处理的具体参数。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氧化细菌。
目前常用的细菌包括硫氧化细菌和铁氧化细菌。
硫氧化细菌主要作用是将金矿中的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释放出金来,而铁氧化细菌则主要作用是氧化金矿中的铁离子,从而降低金的封闭程度。
根据金矿的性质和预处理目标,选择合适的细菌种类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需要优化预处理的条件。
首先是pH值的控制。
一般来说,生物氧化的最适pH范围是2.0-3.0,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影响生物氧化的效果。
此外,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化参数。
细菌的生长和活性通常与温度密切相关,合适的温度可以提高细菌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氧化的效果。
此外,氧气供应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化参数。
生物氧化是一个氧化反应,氧气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为了保证细菌能够充分利用氧气进行生物氧化反应,需要确保氧气供应充足,并通过搅拌等方式提高氧的传质效果。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参数,比如矿渣浓度、细菌种植浓度等。
矿渣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细菌难以充分接触到矿石表面,从而影响生物氧化的效果。
而细菌种植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细菌间的竞争与抑制,也会降低生物氧化的效果。
因此,需要在实验中不断优化这些参数,以获得最佳的预处理效果。
总之,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是提高金矿提取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分析金矿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生物氧化细菌,并优化预处理条件,可以实现对难浸金精矿的有效处理,提高金的浸出率。
探析难浸金矿石预处理方法

探析难浸金矿石预处理方法作者:阎志方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由于易处理金矿资源日趋枯竭,因而难处理金矿现已成为提取金的重要原料。
本文分析了难浸金矿石难处理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法,最后讨论了我国难浸矿石预处理试验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难浸;金矿石;处理1 难浸金矿石难处理的原因矿石难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金以不溶台金或金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其中以碲化金(碲金矿、针碲银金矿等)为多,在氰化液中碲化金溶解得很慢或者完全不溶解;②矿石中存在着铁和贱金属的硫化物等的原生矿物,其分解产物均消耗氧气和氰化物。
因而对金的氰化反应产生不利影响;③金粒呈包裹或浸染状态存在于硫化矿物中,无法用磨矿解离,金粒很难接触氰化液;④在金粒表面形成原生或次复盖膜,它们阻碍金的溶解;⑤据认为,碳质金矿石,含的有机碳是活性炭型的。
金浸出时,金氰络合物被矿石中的活性有机碳从溶液中“劫持”。
2 难浸金矿石的预处理方法目前难浸金矿石主要为碳质矿物和硫化矿物两大类。
工业上应用的主要是焙烧、加压氧化和微生物氧化(细菌氧化)三种方法。
2.1 焙烧对难选冶金矿石或精矿进行焙烧能使包裹着金的矿物分解,焙烧也能除去劫金的碳质组分,尤其是在富集的体系中。
焙烧工艺成熟,适应性强,技术可靠,操作简单。
国外多采用沸腾炉进行焙烧,国内多采用回转窑进行焙烧。
焙烧时,根据矿石性质采用一段焙烧或者是二段焙烧。
焙烧可用于原矿焙烧,也可用于精矿焙烧。
循环沸腾焙烧用于难浸金矿的处理有以下优点:工艺过程可以得到控制,能有效地去硫和碳,焙砂质量好,金回收率高;矿石物料适应性好,可以往焙烧炉内直接喷入燃油和使用富氧燃烧。
可以实现热量回收;烟气处理乃至无污染焙烧工艺;与加压氧化法和细菌氧化法相比,投资和生产费用较低。
2.2 加压氧化加压氧化法的研究起始于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的SherrittGordon等公司对这种方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浅谈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目录1.序言 (1)2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 (1)2.1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 (1)2. 2我国难处理金矿类型和特征 (1)3难浸金矿的预处理主要方法 (1)3.1细菌氧化法 (1)3.1.1含金硫化矿物生物氧化的细菌 (2)3.1.2细菌氧化含金硫化矿的机理 (2)3.1.3细菌氧化工艺 (2)3.1.4影响细菌浸金效果的主要因素 (3)3.2氧化焙烧法 (4)3.2.1概述 (4)3.2.2氧化焙烧原理 (5)3.2.3加石灰氧化焙烧法 (5)3.3加压氧化法 (6)3.3.1概述 (6)4 难浸金矿三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及评价 (8)5难处理金矿的其他预处理方法 (9)结束语 (11)致谢 (11)参考文献 (12)浅谈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技术1.序言随着易处理金矿的不断开采,可直接氰化提取的易浸金矿床资源日趋枯竭,难处理(难浸)金矿已成为金矿的重要新资源。
据估计,全世界现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金产量产自难处理金矿,储量约占全国金矿地质储量的30%,现已探明的难处理金矿存在选冶联合金回收率低和氰化物耗量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并可持续地开发利用难处理金矿石已成为金的提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国黄金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对于难处理金矿,直接用氰化物处理浸出其金矿石和浮选精矿,很难获得满意的回收率,并会消耗大量的氰化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已研究出针对不同矿石的各种预处理方法,即常规氧化焙烧、热压(加压)浸出和细菌氧化法。
2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2.1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从工艺矿物学上看难处理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和矿物组成方面的原因阻碍了金的氰化浸出,可归结为物理包裹和化学干扰两类。
化学状态,氰化浸出时金也不易接触到氰化物溶液。
包裹金的主题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毒砂),其次为铜、铅和锌的硫化物。
物理包裹是目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难金浸金矿类型,也是目前研究最多解决得较好的一类难浸金矿。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难浸金精矿是指金矿石中金的含量较低,难以直接进行提取和浸出的矿石。
为了提高黄金的回收率和经济效益,人们一直在寻找新的金提取技术。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难浸金精矿的特点。
难浸金精矿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含碳物质和破碎度较高的矿石。
其中,硫化物是最主要的难题之一,因为它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金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得金难以溶解和提取。
此外,含碳物质也会降低金的提取率,因为它们可以与金竞争氧气,防止氧化反应的进行。
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是将含硫矿石暴露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微生物活性氧化硫化物,转化为可被提取的形式。
此过程中,主要利用厌氧硫酸盐氧化细菌和嗜热细菌。
厌氧硫酸盐氧化细菌能耐受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
嗜热细菌能耐高温高酸环境,进一步将硫酸盐转化为硫酸。
通过生物氧化预处理,可以将难浸金精矿中的硫化物部分转化为可溶解的形式,提高金的回收率。
近年来,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金矿石进行了适应性研究。
通过对原料的分析与实验,确定了最适宜的生物氧化预处理条件和微生物菌种。
例如,对于含有较高碳含量的矿石,可以选择嗜热菌种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反应速率和效果。
其次,研究人员还改进了生物氧化预处理的反应设备和工艺参数。
在传统的反应设备基础上,引入了生物堆曝气、生物过滤等新工艺,提高了生物氧化反应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对关键参数如温度、酸度、进料速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了预处理反应的条件。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探索了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与其他金提取技术的结合。
例如,将生物氧化预处理与氰化浸出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整个金提取过程的效率。
在生物氧化预处理后,将得到的硫酸溶液与金矿石再进行氰化浸出过程,可以提高金的提取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的酸碱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的酸碱平衡控制策略研究难浸金精矿是一种含金量较低、难以被传统化学浸出法浸出的金矿石。
在金矿开采过程中,生物氧化预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能使金矿中的金与矿石中其他金属分离,进而提高金的浸出率。
然而,生物氧化过程中酸碱平衡的控制成为影响生物氧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在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的酸碱平衡控制策略。
首先,了解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酸碱平衡控制的重要性。
生物氧化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的可持续技术,它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将金矿石中的金化学转化为可溶性的金化合物。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细菌代谢活动产生氧化酸和还原碱,这些化合物对酸碱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酸碱平衡的控制不仅可以提高金的浸出率,还可以防止酸洗液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探讨酸碱平衡的控制策略。
酸碱平衡控制主要通过控制酸洗液和还原提液的配比来实现。
首先,需要确定合适的酸洗液配比。
过多的酸洗液会导致酸碱过量,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降低生物氧化效果;而过少的酸洗液会限制金的溶解速度,影响浸出率。
因此,需要通过对矿石性质和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酸洗液配比。
其次,需要注意酸洗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
难浸金精矿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会干扰金的溶解过程,影响生物氧化效果。
因此,在酸碱平衡控制过程中,需要对酸洗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进行控制。
通过调整还原提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可以减少对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提高生物氧化的效果。
此外,需要注意酸洗液中的温度控制。
酸洗液的温度对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重要影响。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微生物失活,降低生物氧化效果;而过低的温度会限制微生物的活动,同样影响生物氧化效果。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酸洗液的温度来实现酸碱平衡的控制。
最后,需要合理利用产生的酸碱废液。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液。
这些废液如果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将酸碱废液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减少,然后进行有效利用。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碱浸和酸浸条件的优化研究

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碱浸和酸浸条件的优化研究难浸金精矿是指其中金矿物主要以含金石英和硫化物为主,具有浸出难、提取效果差、浸金率低等特点。
在传统的金矿提取工艺中,难浸金精矿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
然而,通过生物氧化预处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金提取率,降低提取成本。
生物氧化预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酸不敏感的特性,采用氧化链反应将金矿的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使其中的金得以释放出来。
而在生物氧化预处理中,碱浸和酸浸是两种常用的处理方式,它们在提高金提取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碱浸条件下,通过向金精矿中添加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NaOH),可以调节金矿物中的pH值,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进而提高生物氧化反应的效果。
优化碱浸条件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碱浸浓度、浸矿时间和温度。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碱浸条件。
此外,还可以考虑添加一些助剂,如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以提高浸出效果。
相对于碱浸,酸浸也被广泛应用于难浸金精矿的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
酸浸主要是通过将金精矿浸入盛有酸性溶液的容器中,以提高酸溶液中的金离子浓度,进而增加生物氧化反应进行的速率。
在酸浸条件下,适当的酸浸酸度、浸矿时间和温度是关键参数。
一般来说,酸性溶液的酸度在pH 1.5-2.5之间为宜,过高或过低的酸度都会对生物氧化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优化酸浸和碱浸条件可以显著提高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预处理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调节浸外条件,如酸度、溶液浓度和温度,可以增加金的溶解速率,提高提取效率;其次,合理选择生物浸出剂,以及适当添加辅助剂,可以加速生物氧化反应速度,提高金提取率;最后,了解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特点,掌握它们对条件的适应能力,对于优化浸出条件也非常重要。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优化酸浸和碱浸条件时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合理回收和处理浸矿溶液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能源,对于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矿山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序言 (1)2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 (1)2.1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 (1)2. 2我国难处理金矿类型和特征 (1)3难浸金矿的预处理主要方法 (1)3.1细菌氧化法 (1)3.1.1含金硫化矿物生物氧化的细菌 (2)3.1.2细菌氧化含金硫化矿的机理 (2)3.1.3细菌氧化工艺 (2)3.1.4影响细菌浸金效果的主要因素 (3)3.2氧化焙烧法 (4)3.2.1概述 (4)3.2.2氧化焙烧原理 (5)3.2.3加石灰氧化焙烧法 (5)3.3加压氧化法 (6)3.3.1概述 (6)4 难浸金矿三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及评价 (8)5难处理金矿的其他预处理方法 (9)结束语 (11)致谢 (11)参考文献 (12)浅谈难浸金矿的预处理技术1.序言随着易处理金矿的不断开采,可直接氰化提取的易浸金矿床资源日趋枯竭,难处理(难浸)金矿已成为金矿的重要新资源。
据估计,全世界现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金产量产自难处理金矿,储量约占全国金矿地质储量的30%,现已探明的难处理金矿存在选冶联合金回收率低和氰化物耗量高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并可持续地开发利用难处理金矿石已成为金的提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国黄金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对于难处理金矿,直接用氰化物处理浸出其金矿石和浮选精矿,很难获得满意的回收率,并会消耗大量的氰化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已研究出针对不同矿石的各种预处理方法,即常规氧化焙烧、热压(加压)浸出和细菌氧化法。
2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2.1难处理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特点从工艺矿物学上看难处理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和矿物组成方面的原因阻碍了金的氰化浸出,可归结为物理包裹和化学干扰两类。
化学状态,氰化浸出时金也不易接触到氰化物溶液。
包裹金的主题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毒砂),其次为铜、铅和锌的硫化物。
物理包裹是目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难金浸金矿类型,也是目前研究最多解决得较好的一类难浸金矿。
对于化学干扰,主要是指矿石中存在耗氰、耗氧和吸附金的物质等,干扰氰化过程,造成金矿石难浸。
2. 2我国难处理金矿类型和特征我国黄金资源大多属易选冶矿,也有相当数量的难处理金矿床。
我国难处理金矿资源比较丰富,现已探明的黄金地质储量中,约有1000t左右属于难处理金矿资源,约占探明储量的1/4。
这类资源分布广泛,在各个产金省份中均有分布。
其中,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广西、陕西等西部省份占有较大比重,辽宁、江西、广东、湖南等省区也有较大的储量。
主要的资源矿区如:广西金牙金矿(30t)、贵州烂泥沟矿区(52t)、贵州紫木函矿区(26t)、贵州丫他矿区(16t),云南镇源冬瓜要矿区(10t),甘肃舟曲坪定矿区(15t),甘肃岷县鹿儿坝矿区(30t),辽宁凤城(38t),广东长坑矿区(25t),安徽马山矿区(14t)等。
造成这些矿石难处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和矿物组成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据工艺矿物学的特点分析,国内难处理矿金矿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为高砷、碳、硫类型金矿石,在此类型中,含砷3%以上,含碳1%~2%,含硫5%~6%,用常规氰化提金工艺,金浸出率一般为20%~50%,且需消耗大量的NaCN,采用浮选工艺富集时,虽能获得较高的金精矿品位,但精矿中含2砷、碳、锑等有害元素含量高,而给下一步提金工艺带来影响。
第二种为金以微细粒和显微形态包裹于脉石矿物及有害杂质中的含矿石,在此类型中,金属硫化物含量少,约为1%~2%,嵌布于脉石矿物晶体中的微细粒金占到20%~30%,采用常规氰化提金,或浮选法浮集,金回收率均很低。
第三种为金与砷、硫嵌布关系密切的金矿石,其特点是砷与硫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砷含量为中等,此种类型矿石采用单一氰化提金工艺金浸出提标较低,若应用浮选法富集,金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收率指标,但因含砷超标难以出售。
3难浸金矿的预处理主要方法3.1细菌氧化法3.1.1含金硫化矿物生物氧化的细菌已发现的能用于生物湿法冶金的微生物有20余种,分别属于硫杆菌属、铁杆菌属、嗜酸嗜热的硫叶菌属和异氧菌、真菌及酵母菌。
现在用于工业上预氧化金矿石的细菌主要有四种:氧化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氧化铁铁杆菌、氧化硫铁杆菌。
优良菌种的获取是微生物技术的核心。
这些细菌主要生长在金属硫化矿床和煤炭矿床的酸性矿水中,经过分离、筛选及驯化等培养步骤,可用于金属提取的湿法冶金中。
3.1.2细菌氧化含金硫化矿的机理在难浸金矿中,存在能被细菌氧化的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等。
这些载金硫化物氧化,依靠嗜酸细菌如氧化亚铁硫杆菌和中温嗜热细菌氧化硫化矿物,使包裹金的黄铁矿和毒砂氧化,暴露出自然金,然后采用浸出法提金,从而形成细菌预氧化金矿石-浸出提金工艺。
也可通过浮选等方法富集后,获得金精矿,再从细菌预氧化浸出提金,从而形成浮选-金精矿细菌预氧化-浸出提金工艺。
细菌氧化硫化矿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方式。
直接作用指细菌细胞与金属硫化物固体之间直接紧密接触,通过细菌内特有的铁氧化酶和硫氧化酶直接氧化金属硫化物而释放出金属。
间接作用指利用氧化铁硫杆菌的代谢产物(硫酸高铁和硫酸)与金属硫化物起氧化还原反应,硫酸高铁被还原为硫酸亚铁或产生元素硫,金属则以硫酸盐形式溶解,而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元素硫被细菌氧化成硫酸,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氧化还原浸出循环体系,但在矿石氧化过程中,细菌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常常是同时进行的,并以不同的比例存在。
综合研究报道,细菌浸出硫化铜矿、辉铜矿和高硫锰矿时,大多为细菌间接作用的结果,反应通式如下: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细菌作为催化剂)MS+ Fe2(SO4)3→MSO4+ 2FeSO4+S细菌浸出黄铜矿和黄铁矿时,细菌的直接氧化起主导作用,反应式分别为:(在细菌的参与下及催化作用)CuFeS2+4O2→FeSO4+CuSO44FeS2+15O2+2H2O→2Fe2(SO4)3+ 2H2SO4毒砂是最常见的载金矿物,它的细菌氧化溶解浸出,细菌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起效果,细菌通过催化作用促进矿物溶解,并从中获取自身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
其机理如同电化学氧化一样,首先发生阳、阴极反应,具体可表示为:阳极反应: FeAsS →Fe2++As3++S+e-阴极反应: O2+4H++4e-→2H2O反应生成的As3+迅速发生水解:As3++ 3H2O=H3AsO3+3H+然后再细菌作用下进行氧化过程,其中三价铁离子与砷酸反应生成砷酸铁沉淀。
对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浸出过程的重要性,科研工作者一直试图研究清楚,以便强化和改进浸金工艺。
鉴于大多数细菌吸附于矿粒上,溶液中游离细菌数量很少;同时有研究表明,细菌代谢产生的硫酸高铁其浸出效果优于纯化学药剂的浸出效果。
3.1.3细菌氧化工艺从工艺上看,难浸金矿石的生物浸取和溶解,从微生物化学作用的本质上看是一致的。
细菌氧化典型流程图如下菌液溶液沉降循环多级细菌氧化可采用槽式细菌氧化法和生物堆浸法等方法进行。
前者是把精矿同高浓度细菌悬浮液在一定的稀硫酸溶液中充气搅拌的连续过程,这种配置不仅为硫化矿的细菌分解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且消除了可能造成金回收率低的矿浆短路现象。
对生物氧化法提金的经济效益很大的有两个参数。
(1)由细菌分解的硫化矿数量;细菌分解硫化矿物的速度。
微生物氧化用于难浸矿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利用含金硫化矿物间相对反应速度的差异。
与迅速完成氧化硫化矿物的焙烧和加压氧化不同,微生物氧化速度进行得较慢。
如果金矿石或精矿的金主要包裹在毒砂中,而反应活性较高的毒砂会先于黄铁矿氧化。
3.1.4影响细菌浸金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细菌浸金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为:金矿石或金精矿性质、微生物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工艺技术因素等。
(1) 微生物因素,包括菌种选择及驯化培养液,细菌的适应性及有害组分等。
(2) 物理化学因素 主要包括PH 值、温度、氧化的电位、充气量等。
PH 值在细菌氧化过程中,要控制好PH ,才能使需要的细菌大量繁殖而使生化过程有效进行,一般控制PH 值在1.5-2.0,当PH<0.7时,细菌的生长被抑制。
温度是细菌氧化含砷硫金精矿时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最适宜的温度要比细菌可能繁殖的温度上限低几度。
T.f 细菌适宜温度为28-35度。
氧化还原电位可以指示反应系统氧化能力强弱,实验表明,氧化还原电位的增加和细菌活性增强及其对溶液性质的改变时一致的。
充气量在细氧化过程中,所用设备主要是搅拌反应槽。
(3)工艺技术因素,生产技术中的矿石停留时间、矿石粒度、矿浆浓度、通金矿石 碎磨浮选 金精矿 制备矿浆调PH多级细菌氧化 固液分离 金的提取 尾矿池 精炼金锭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 压缩空气气搅拌状况以及反应罐设计等都对微生物氧化过程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的最佳选择必须根据具体的矿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外部环境和要求,并经过实验研究而确定。
3.2氧化焙烧法3.2.1概述焙烧可使硫化物分解、砷和锑以氧化态挥发、含碳物质失去活性、显微细粒状的金富集。
该工艺具有适应性较强、操作费用较低、综合回收效果好的优点。
缺点是容易造成过烧和欠烧,生成的SO2及As2O3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产中常用的焙烧方法有两段焙烧、固硫固砷焙烧和球团包衣焙烧。
两段焙烧工艺采用两个焙烧炉,第一段是低温焙烧,温度为450~500℃,主要用于除砷。
第二段是高温氧化,温度是600~650℃以除去硫;固硫固砷焙烧是加入固定剂使矿样中的砷形成硫酸盐和砷酸盐,该工艺既不放出有毒气体,又可使被包裹的金充分暴露。
采用的固定剂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氧化镁、碳酸镁等;球团包衣焙烧是将砷硫精矿和粘结剂形成的球团表面覆盖一层由砷硫固定剂组成的包衣层,焙烧时产生的As2O3、SO2气体被固定剂形成的砷酸钙和硫酸钙包裹起来以防止向外扩散污染环境难处理金矿焙烧氧化法提金难处理金矿焙烧氧化法提金此法是基于金矿中的黄铁矿、砷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有机碳等载金矿物在高温条件下氧化焙烧,全部或部分除去砷、硫、锑、有机碳等有害杂质,使金颗粒暴露出来并形成多孔状焙砂,有利于随后氰化物浸金过程的进行。
氧化焙烧法发展至今,已在生产中应用了数十年。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氧化焙烧的工艺和设备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改进,如采用了先进的流态化焙烧(沸腾焙烧)技术。
例如 1986 年在西澳大利亚 Lancefield 金矿建成 400t/d 的流态化焙烧炉处理浮选金精矿。
按焙烧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将氧化焙烧法分类为:一、传统氧化焙烧法通常是在回转窑或平底式焙烧炉内进行空气焙烧。
根据原料中砷和硫含量的高低,可以采用一段或两段焙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