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以“君上大权”为核心,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颁布的。

2. 1911年《重大信条十九条》,清政府的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革命压力仅用三天就出台的一部宪法性文件,这部宪法出台后不久便被革命的浪潮淹没。

3.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1917年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宪法”。

这部宪法是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公布实施的第一部宪法,与真正的宪法精神根本对立,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5. 1923年“贿选宪法”。

“贿选宪法”以“袁记约法”为范本,用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军阀的专制独裁,不到一年就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它是旧中国反动派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

6. 1931年《中华民国训证时期约法》。

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

7.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这部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8.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这部宪法是《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它本来应该在预定1936年召开之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但大会因日本入侵东北及隔年爆发的抗日战争延宕而未能如期召开。

9.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以自由平等为标榜,坚持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名,保障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和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4、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①限制王权。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 得废止法律,不得征收赋税,不得在和平时期招募 和维持常备军。 ②保障人权。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的选举必 须自由,议员在国会内的演讲、辩论,不受法院或 国会外的追问或弹劾,国会必须按时召开,法院审 判案件不得动用酷刑,不得科过多的罚金,定罪之 前不得科罚金或没收财产,陪审团人员必须选举等 等。 --确立重要宪法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原则
本节内容的要求
掌握:
1.近代宪法:英美法三国宪法产生的特点 2.现代宪法:魏玛宪法和苏俄宪法的意义
了解:
近代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宪法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1215年《英国大宪章》
温莎堡
1215年当英王约翰被25个贵族代表胁迫在一份契约上签字时,王权 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承认也不得超越法律。《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 条款,第一条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 利”;另一条是,如果法庭没有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和剥夺他人的财 产。其后数百年中,国王们为推翻这个承诺与臣民斗争了三四十次。
2、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
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召开议会。 在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取35万英镑款项的批准, 接受了议员们提出的《权利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全文共有8条,列数了国王滥用权 力的行为;重申了过去限制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强调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重 申了《大宪章》中有关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内容, 规定非经同级贵族的依法审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 监禁、流放和剥夺财产及受到其他损害;规定海陆 军队不得驻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据戒严令任意逮捕 自由人等等。
1918年制定 ,1919年8月11日生效。 全文共181条,分两编。第一编为联邦的组 织及其职责,第二编为德国人民的基本权 利及基本义务 。 第二编表现出这部宪法的特色。

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

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

了解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制度演变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权力和公共利益的认知和需求。

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文献。

在中国,最早的宪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法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之一。

此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也相继颁布了各种形式的法典和法规,但它们与现代宪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近代宪法的发展与欧洲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现代宪政的诞生。

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宣布拥有宪政制度的国家。

在19世纪,宪政思想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

英国的《大宪章》(1215年)以及美国的《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和《美国宪法》(1787年)等成为现代宪法的典范。

这些宪法都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公民权利的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

20世纪是宪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宪法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成立宪法委员会,专门负责起草和修改宪法。

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出台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规定,如《联合国宪章》(1945年)和《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等。

而在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也非常丰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后几十年内,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重大修改和修订,不仅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不断完善宪法制度,加强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公民权利的保护。

有些国家还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新的领域。

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不断加强宪法在国际法、国际人权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总体来说,宪法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也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公民意识的提高。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一
个共和国,但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法制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宪法才开始得到正式确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

此次宪法的制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五年左右的时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了国家的性质和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明确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机制。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宪法也随之进一步修订。

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现行的宪法。

这部宪法
明确了中国的基本国体是社会主义,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宪法还规定了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国务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职责。

自那时以来,中国宪法已经数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999年和2018年,中国
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这些修改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加强人权保护、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

宪法
的修订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中国宪法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彰显了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3
( 二 ) 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 宪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从而影响着宪法的未来发展 。 1. 宪法更重视人权保障 , 扩大公民权利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原则 , 保障人权 、 维护公 民权利是宪法的 任务 。 2. 三权失衡 , 行政权力急剧扩张 在近代宪法模式中 , 行政权从未处于权力的 核心 。 3. 重视宪法实施保障 宪法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居根本地位 , 是国家 、 社会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
9
( 三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 、 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 国 民党政府 ,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有三次立宪运动 。 1.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1931 年 5 月 12 日 , 国民党操纵的 “ 国民会议 ” 通过了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简称 “ 训政时期约法 ”), 共 8 章 89 条 , 于同 年 6 月 1 日 正式施行 。 它是国民党 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4
4. 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 人们深感地球 “ 变小了 ”。 国 际政治 、 经济 、 文化已经强 烈地渗入每个国家内部 , 国际间交往和合作已是 历史的潮流 ; 同时 , 有关人权保护 、 司法制度 等方面也需要国际间合作 。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主题的今天 , 部分国家的国内 法出现了与国际法 结合的趋势 。
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 19 世纪 ,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 纷纷制定宪法以 维护其新建政权 , 而同时期的旧 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没有产生资 产 阶级的 土壤 , 仍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自 1840 年以后 , 由 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中 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

旧中国宪法发展史

旧中国宪法发展史

旧中国宪法发展史
旧中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的维新运动时期。

以下是关于旧中国宪法发展的主要事件和里程碑:
1. 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官员梁启超等推动了一系列
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包括试图制定宪法。

然而,变法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废止了这些改革措施。

2. 启蒙运动(1901-1911年):在清朝末期,随着思想解放的
呼声逐渐高涨,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推动宪政和党派政治的发展。

一些晚清改革派官员和知识分子尝试制定宪法,并组建党派。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
中华民国。

虽然中华民国在成立时没有明确的宪法,但后来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和《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等文件的过程中,根据宪政原则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4.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陆续制
定了几部宪法,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和
《北京政府约法》(1923年)。

这些宪法试图确立中央集权
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政治混乱和外国干涉,很难有效实施。

5. 国共合作时期(1928-1949年):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加
强国内团结和抵抗日本侵略,国共两党合作制定了《政治协定》(1945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948
年),这些文件为新中国的宪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旧中国宪法发展史经历了清朝晚期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以及国共合作时期等阶段。

这一过程中,旧中国社会逐渐认识到了宪政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宪法制度来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主发展,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宪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8.2新中国宪法历史.ppt

8.2新中国宪法历史.ppt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讲 社会发展与宪法
第二部分 新中国宪法史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历程 1、宪政: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必须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2、近代中国得到宪政历程 (1)1895年戊戌变法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1906年8月清王朝宣布
“预备仿行立宪”,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4年袁记《宪法》。 (4)1924年民国宪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发展历史
宪法发展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

宪法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律制度形成之时,以下是宪法发展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古代宪法:古代社会的宪法体现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国家政治
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的“礼”与“德”的观念
影响并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宪法法规。

另外,古希腊雅典的“多
数人统治”以及古罗马的“法院宪法”等也为后世宪法奠定了基础。

2.现代宪法:随着近代国家法制的形成,现代宪法开始发展。

美国的《美国宪法》被认为是现代宪法的先驱,其于1787年
制定,成为第一个执行效力的现代宪法。

随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也为现代宪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普及化与全球化:20世纪以来,随着民主意识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加强,宪法发展进入了普及化和全球化阶段。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宪法,并且宪法中加入了更多的民主原则和人权保障。

例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此外,随着国际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宪法规定的普遍价值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4.宪法的修正与完善:宪法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
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宪法需要适应新的需要而进行修正和完善。

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
来,经历了多次修宪,以适应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5.宪法的特殊案例:宪法发展历史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案例。

例如,南非的《过渡性宪法》制定于1993年,其目的是促进南
非的种族和解与和谐发展;波兰的《远景与改革宪法》于
1997年废止原宪法并重新制定,以适应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总结起来,宪法发展历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宪法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它不仅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宪法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化、普世性和全球性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