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药科大学 病理生理设计实验

中国药科大学 病理生理设计实验

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一、实验目的:1. 掌握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

2. 掌握取SD大鼠海马匀浆、测蛋白,使用试剂盒测定SOD、MDA、CAT的方法。

3. 讨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脑缺血一定时间恢复血液供应后,其功能不但未能恢复,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白细胞高度聚集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等有关。

脑缺血后短时间内ATP、CP、葡萄糖、糖原等均减少,乳酸明显增加。

缺血期cAMP含量增加,而cGMP含量减少。

缺血-再灌注后脑内cAMP进一步增加,cGMP进一步下降,这提示缺血-再灌注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

脑是一个富含磷脂的器官,再灌注后cAMP升高可导致磷脂酶激活,使膜磷脂降解,游离脂肪-酸增多,最显著的是花生四烯酸及硬脂酸增多,自由基与游离脂肪酸作用使过氧化脂质生成增多。

脑缺血时脑细胞生物电发生改变,出现病理性慢波,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慢波持续并加重。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越长,兴奋性递质含量越低,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也越严重。

三、实验材料动物:SD大鼠(200g左右,雌雄不限)药物:20%水合氯醛,Folin-酚试剂,SOD、MDA、CAT试剂盒。

器材:鼠板,注射器,电凝器,剪刀,绳子,匀浆机,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试管。

四、实验方法1.取7只SD大鼠,称重,编号并记录。

7只大鼠分别以20%水合氯醛(3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俯卧位固定,在枕骨后切开皮肤,暴露第一颈椎两侧的翼小孔,用尖端直径为0.5mm的电凝器插入翼孔,烧灼双侧的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

2.待大鼠适应24h后,在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各组大鼠均用动脉夹夹闭阻断, 15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进行再灌注,第1组再灌注0分钟;第2组再灌注15分钟;第3组再灌注30分钟;第4组再灌注45分钟;第5组再灌注60分钟;第6组再灌注90分钟。

病理生理设计性实验

病理生理设计性实验

缺氧实验(一)【目的要求】1.学习复制动物缺氧病理模型的方法,掌握不同缺氧类型主要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皮肤粘膜颜色、活动以及氧分压的改变。

3.了解机体功能、代谢特点与缺氧对机体影响的关系。

【实验原理】不同的缺氧条件均可造成动物的缺氧状态,并表现出相应的机…【目的要求】1.学习复制动物缺氧病理模型的方法,掌握不同缺氧类型主要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皮肤粘膜颜色、活动以及氧分压的改变。

3.了解机体功能、代谢特点与缺氧对机体影响的关系。

【实验原理】不同的缺氧条件均可造成动物的缺氧状态,并表现出相应的机能代谢改变。

但动物的不同年龄、不同机能状态,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实验动物】1.体重相近的小白鼠6只。

2.新生幼鼠1只。

【药品与器材】钠石灰、玻璃珠、7%柠檬酸钠溶液、CO、2%亚硝酸钠、0.04%氰化物、蒸馏水、测氧仪、天平称、手术器械一套、试管、5ml注射器、青霉素小瓶、广口瓶、三角烧瓶。

【实验项目、步骤与观察指标】1.年龄因素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1)取新生幼鼠1只,放入青霉素小瓶内(瓶口塞以少量棉花以免成年鼠伤害),然后将其与成年鼠一起放入广口瓶内,观察动物一般状况。

(2)密闭瓶塞,记录时间,观察两鼠状况。

(3)记录两鼠死亡时间。

注意,当其中一只小鼠死亡后,不能揭开瓶盖;如另一鼠至各项实验结束时仍未死亡,实验也应中止。

2.低张性缺氧实验(1)用天平称重小鼠,取体重相近的2只小白鼠(体重相差<1g),分别投入钠石灰瓶(A)和玻璃珠瓶(B)内,在观察它们一般的活动状况后,同时密闭两只玻璃瓶,并开始计时。

观察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瓶子的密闭性。

观察要点:两鼠在瓶内的活动度、呼吸、皮肤粘膜的颜色等变化,每3min记录一次,在其中一只小鼠死亡时,记录死亡时间,并做下步骤操作。

(2)立即用5ml注射器同时地从连接两只瓶子的乳胶管部位分别抽取约2ml气体,在注意固定注射针与注射器连接部位的情况下拔出注射针,并立即将注射针插入软木塞使抽取的气体与外界空气隔绝。

病理生理实验设计

病理生理实验设计

探究几种药物对家兔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实验组员:张明子 6107006146张跃东 6107006049张斌 6107006145探究几种药物对家兔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一.实验目的探究30%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30%葡萄糖溶液混合普通胰岛素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10%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四种抢救方法对家兔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原理血清中钾离子浓度大于5.5mmol/L时成为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代谢失常导致的疾病,通常伴随肾功能衰竭,由少尿引起的尿钾排出减少所致,另外还可以由细胞内钾移出增多,摄入钾增多等导致。

高钾血症时,心电图显示家兔心律失常,并且伴有家兔呼吸缓慢,紫绀等现象。

血中钾离子浓度升高对心脏有毒性作用,包括降低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明显下降,T波高尖等。

高钾血症主要是血清中也就是细胞外液钾离子的高浓度存在,因此降低细胞外钾离子的浓度是治疗高钾血症的主要途径。

对于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取兔血离心后进行紫外线光度测定,通过计算测得兔血中钾离子的浓度是否回复到正常来判定。

另外,通过记录家兔心电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注入药物的剂量也可作为辅助参考数据。

本实验通过探究分别将30%葡萄糖溶液,30%葡萄糖溶液混合普通胰岛素,5%碳酸氢钠溶液,10%氯化钙溶液按2ml/kg静脉注射入模拟高钾血症的家兔体内,通过测算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来判定这些药物对高钾血症的治疗效果。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实验动物:家兔器材:婴儿秤,兔手术台,一般手术器械,气管插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有色丝线,纱布,离心管,注射器,头皮针,微量移液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试管,记号笔,BL-410生物实验系统,秒表,三通药品:20%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mmol/L氯化钾溶液,1%氯化钾溶液,30%葡萄糖溶液,30%葡萄糖混合普通胰岛素溶液,5%碳酸氢钠溶液,10%氯化钙溶液四.实验步骤1.麻醉:家兔称重后,按每公斤体重3-5ml由耳缘静脉静脉缓慢注入20%乌拉坦溶液,观察家兔角膜反射是否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即完成麻醉,再从耳缘静脉注入适量肝素生理盐水,最后将家兔仰卧固定在家兔手术台上。

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

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分析
实验材料
• 器械:解剖板 手术刀 锥子 带孔 (两孔)软管
• 试剂:酒精 烟 • 动物:小鼠四只
实验步骤
• 将四只小鼠称重编号,体重相差不大,观察正常状态下小 鼠的情况 • 一号放在容器正常环境下观察 • 二号在有两管的容器中,一孔装有软管,将烟雾适量吹入 容器内,观察状况 • 三号将其灌胃注入酒精 • 四号同时注入酒精及烟雾 • 待半小时后解剖观察小鼠心.肺.肝.肾脾的物理状况
• •

酒的伤害
•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化学名叫乙醇。乙醇进入人体,能 产生多方面的破坏作用。 • 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 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 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 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 有生命危险。 • 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 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过量的饮酒就是损害肝脏。 • 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实验设计
烟酒对机体主要器官的伤害
动医112班Hale Waihona Puke 113631223 孙宗扬烟碱
• 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 害,其中包括一氧化碳、 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醉类、酚类、烷 烃、醛类、氮氧化物,多环芳烃、杂环族化合物、羟基化合物、重金属元素、 有机农药等。 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1只小白鼠25克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 牛。 40—60毫克纯尼古丁可以毒死一个人。 吸一口烟,喷出的烟雾中含有40亿粒微尘、数百种化合物。其中包括几十种 有毒物和致癌物。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极易进入大脑,日积月累, 就可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烟雾中烟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要比吸烟者吸入 的含量大一倍,一氧化碳大四倍,3,4苯并芘大二倍,氨和亚硝胺大50倍。 空气不流通,浓度会更高。如果妻子怀孕,经常吸入丈夫吸烟喷出来的烟雾, 会毒害胎儿。 溶解性:溶于水 乙醇 乙醚 油类

2024版年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案

2024版年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案

2
每组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的主体,其他成员则 协助完成实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 操作。
3
教师在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2024/2/3
19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巡回指 导,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
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通过实验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024/2/3
6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
01
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要求 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 度;
02
熟悉并掌握实验室常见危险源及 应对措施,如化学试剂的存放和 使用、生物安全防护等;
0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顺利 进行。
抢救措施演示
展示针对失血性休克的紧急处理措施,如输血、补液、应用血管活 性药物等。
实验评估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恢复情况,评估抢救措施的有效性。
2024/2/3
15
炎症反应过程观察及药物干预效果评估
01
炎症反应过程观察
通过动物模型或细胞实验,观察 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如 红肿、热痛等症状。
02
学生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
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通过实验记录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验技能,
03
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05
结果分析与讨论课设计
2024/2/3
23
数据整理、图表绘制技巧指导
数据整理
教授学生如何整理实验数据,包括数据的筛选、分类、编码和录入 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病理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理论。

实验采用动物模型,观察了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引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处理选择同种小鼠进行实验,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

病理模型组通过注射特定药物或诱导特定疾病,使其产生相应的病理状态。

2.2 实验指标测定通过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器官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等,评估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同时,利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器官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血液生化指标病理模型组的血液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异常。

例如,炎症模型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肝脏病理模型组的肝功能指标异常等。

这些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血液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

3.2 器官功能指标病理模型组的器官功能指标也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

以心脏为例,心脏病理模型组的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

这些结果提示,病理状态对器官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3.3 免疫指标免疫系统是机体应对病理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结果显示,病理模型组的免疫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炎症模型组的白细胞计数升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等。

这些结果揭示了病理状态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病理状态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状态对血液生化指标、器官功能和免疫指标等产生明显影响。

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设计
前言
病理生理学实验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物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针对病理生理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设计
1. 实验前准备
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实验仪器、试剂、标本等。

此外,教师还需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实验的背景和目的,并且能够在实验中遵守安全规范。

2. 实验内容
本项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测量并分析实验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3. 实验步骤
本项实验涉及到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标本
将问题患者的组织或细胞标本收集到实验室,在标本区域用双酚酸处理组织或细胞标本,制作切片,染色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1。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病理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病理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观察正常和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正常小鼠心肌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正常心肌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均匀,染色深浅适中。

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染色浅。

2. 实验二: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发生脂肪变性的小鼠肝脏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 实验三: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小鼠皮肤伤口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

(3)实验结果: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三、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了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2.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生理学现象与正常生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出现形态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可见大量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炎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实验设计书
【实验题目】早期规范化镇痛对重型多发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项目组单位】医学检验学院 08级检验本科二班
【项目组成员】
【实验研究背景及意义】
创伤疼痛是创伤应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创伤的预后均有很重要的影响。

不论什么机制所致创伤,身体的剧烈疼痛以及心理所受的强烈刺激必然诱发较严重的应激反应。

在应激反应早期,适当应激反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性,但持续严重应激反应则会引起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 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出现机体应激性损害。

多发伤所致应激反应非常强烈,包括细胞因子和急性期反应物质的释放,儿茶酚胺、皮质醇、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免疫系统抑制、血液高凝状态、氧耗增加等,这些反应是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因此,早期干预创伤后疼痛应可有效防止或逆转此类反应的发生发展,创伤后尽早开始有效的镇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
本实验对重型多发伤患者实施早期规范化镇痛治疗,观察其对创伤应激反应的影响,并与传统疼痛处理进行对比性研究,探讨早期规范化镇痛治疗对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应激反应的影响。

【实验原理】
1、传统的疼痛处理办法为:在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VAS>8分),临时给予肌注哌替啶75mg或皮下注射吗啡5mg治疗,其结果是患者长时间处于极度疼痛状态中[VAS为(7±2分)],患者痛苦、焦虑。

而芬太尼具有以下优势:半衰期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几乎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效应,所以,芬太尼PCA规范化镇痛治疗持续地给予镇痛剂控制疼痛,其结果应该是患者一直处于无痛或轻微疼痛状态中[VAS为(2±1)分],患者基本无痛苦、精神状态良好。

因此,PCA规范化镇痛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更加平稳,其发生心动过速、体温升高及呼吸增快的例数明显低于传统处理组。

2、对创伤后疼痛应激所致的神经内分泌效应,我们在本实验中选取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过度激活产生的皮质醇为观察指标。

与传统不规范疼痛处理方式比较,PCA规范化镇痛治疗组血中皮质醇应处于相对低水平,这说明通过有效镇痛治疗,创伤应激所致的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于多发伤患者的转归。

3、创伤后疼痛应激同时还可引起免疫系统紊乱,主要体现在炎症因子的释放。

TNFα、IL6是炎症反应时的重要炎症因子,我们在本实验中,通过芬太尼PCA镇痛治疗组血中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传统不规范疼痛处理组,从而证明:芬太尼PCA镇痛治疗对控制创伤应激所致的免疫紊乱连锁反应有一定作用,
有利于防止多发伤患者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方向发展。

【实验对象】
60例重型多发伤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综合因素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别。

随机分为芬太尼PCA组(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和传统疼痛处理组,芬太尼PCA组男性、女性各15例;年龄21~60岁,平均37.6岁。

传统镇痛组男性、女性各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5.8岁。

【实验器材和药品】
仪器:美国百特微电脑便携式APⅡ型电子镇痛泵。

试剂: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用于血清IL-6含量的测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试剂盒(用于皮质醇及血清TNF-α含量测定)。

【实验方法和步骤】
1、选取对象:从医院收治患者中遴选符合条件的病例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21~60 岁。

临床诊断为多发伤,均为受伤后3小时以内就诊入院的患者,损伤严重度无明显差异;意识清楚、合作,安静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 AS)≥3 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为实验方便,排除以下情况病例:合并有严重颅脑损伤者或腹腔内伤情诊断不明、以及伴有呼吸抑制和原有基础疾病患者。

病情出现重大变化如意识突发严重障碍或出现全身感染并发症或3天内行手术治疗者自行退出实验研究。

伤员入院后按常规进行补液、对症、支持、抗感染等治疗。

2、分组和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成2组:芬太尼PCA组和传统镇痛组,每组各30例。

芬太尼PCA组:芬太尼1.5mg以生理盐水稀释成150ml,浓度为
10μg/ml。

背景剂量:以1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另每半小时可手控泵入0.5ml,必要时背景剂量可增加至4ml/h,以控制疼痛程度即VAS≤3分。

传统镇痛组:在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VAS>8分)临时给予肌注哌替啶75mg或皮下注射吗啡5mg治疗。

以上病例在开始研究前均入创伤监护室,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变化情况。

3 、镇痛泵及镇痛效果评定:采用美国百特微电脑便携式APⅡ型电子镇痛泵。

镇痛效果评定采用VAS评分(0~10分)法,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4 、标本留取和检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0、24、48小时抽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后于-70 ℃低温保存备检。

留取标本进行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

标本检测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血清IL-6含量的测定采用ELISA 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皮质醇及血清TNF-α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试剂盒来自中国原子
能科学研究所。

5 、统计学方法: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记录表格】
表1 两组患者48h时临床指标变化
表2 两组多发伤患者血清皮质醇、TNFα、IL6水平的变化
【注意事项】
1、选取实验对象时,有下述病情:多发伤合并有严重颅脑损伤者或腹腔内伤情诊断不明、以及伴有呼吸抑制和原有基础疾病患者;病情出现重大变化如意识突发严重障碍或出现全身感染并发症或3天内行手术治疗者,一定不能参与本次实验研究。

2、为保护患者安全,参与实验的患者,在开始实验前均入创伤监护室,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变化情况。

3、标本检测必须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4、统计学处理时,采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以提高准确性。

【预期结果】
1、观察到:伤后48小时进行VAS评估,芬太尼PCA组为(2±1)分,传统镇痛组为(7±2)分。

按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观察指标,芬太尼PCA组内呼吸>20次
/min,脉搏>90次/min及体温>38℃者的例数显著低于传统镇痛组 ( 均为
P<0.05)。

2、血清皮质醇、TNFα、IL6变化:入院时两组间基础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创伤后24小时、48小时,芬太尼PCA组皮质醇、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传统镇痛组(P<0.05)。

3 、监测到T>38.0℃、脉搏>90次/min、血压降低的患者,PCA组(30例)男女患者数均少于传统组(30例),并且组间比较: 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Mirjana L,Fayez K,Julianne S.Pain management in the trauma setting[J].Semin Anesth,2005,24(1):34-40.
[2]Cohen SP,Christo PJ,Moroz L.Pain management in trauma patient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4,83(2):142-161.
[3]Bijur PE,Be′rard A,Esses D,et ck of influence of patient self report of pain intensity on administration of opioids for suspected long-bone fractures[J].J Pain,2006,7(6):438-444.
[4]Omerbegovic M,Duric A,Muratovic N,et al.Metabolic response to trauma and stress[J].Med Arh,2003,57(4S1):57-60.
[5]Grogan EL,Morris JA Jr,Norris PR,et al.Reduced heart rate volatility:an early predictor of death in trauma patients[J].Ann Surg,2004,240(3):547-556.
[6]Woolf CJ,Salter MW.Neuronal plasticity: increasing the gain in pain
[J].Science,2000,288(5472):1765-1769.
[7]黄显凯,蒋耀光,周健,等.严重多发伤损伤特点及其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2;6: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