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齐文化发展简史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

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文化的奠基者是姜太公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着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

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齐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

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9个方面的内容。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

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齐文化的继续发展,是在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

晏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立足齐国实际,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礼治国;敢于直谏,匡君救失;重民举贤,廉俭力行;刚柔相济,忠心爱国;从而使趋于没落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保持了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战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

公元前356年,田因齐即位,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积极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平民琴师邹忌的劝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注意整顿吏治,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注意重用人才,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做“国宝”;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改革军事,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胜当时的强国魏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就是齐宣王。他在位期间,胸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天下,使齐国始终处于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地位。

齐宣王尊重知识、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为上大夫的职位;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再次是勉励他们着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围绕着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世界本原、名实等时代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论辩与交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

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军事理论最为先进,《六韬》、《孙膑兵法》笑傲古今。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早的足球——齐国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齐文化的中衰,是在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这一段时间内

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齐国继续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后期则狂

妄骄纵,穷兵黩武,导致内外树敌,亡国丧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济西一战,齐军大败。济西之战后,各国军队分别退去,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乘胜进军,攻破齐都临淄。燕将乐毅攻破临淄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攻占了齐国70余城,偌大的齐国仅剩下了即墨(今山东即墨北)和莒邑(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没有被攻破。齐湣王仓皇出逃,最后逃奔到莒,被楚国大将淖齿杀死。

后来,齐湣王的侍从王孙贾杀死了淖齿,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齐襄王,守莒抗燕。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智摆火牛阵,大破燕军。他挥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光复了齐国,并去莒城迎接齐襄王田法章回都临淄。

齐襄王在位19年,他胸无大志、信用佞臣、怀疑轻视贤臣田单、偏安自守,基本上碌碌无为。这一时期,齐国的国力不见起色。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承王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懦弱无能,一切国家大事全部由母亲——君王后决断。君王后辅佐齐王建的时期,秦国最强,齐国走向没落。为了保存实力,齐国采取的政策是“谨事秦”,不与秦国抗衡争雄,对中原五国态度冷漠,坐视秦国对各国蚕食。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击齐,齐王建束手投降。至此,齐国灭亡。

齐国灭亡了,然而齐文化却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迅速消亡,只是随着秦的统一,中衰、沉寂了一段时间。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继续对秦,乃至西汉前期的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齐文化的复兴与消泯,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段时间内

齐文化对秦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于齐稷下的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成为秦统一和立法的理论依据。二是秦始皇对齐地的迷恋和对齐方士的轻信,对秦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共有四次巡狩,其中三次东巡都以齐地为中心;他最相信齐国方士,为求长生不死之药,曾派徐福入海,促进了秦代与海外的交流;正是因为他重用方士,造成了燕齐方士千数人入咸阳的局面,使齐方士由民间走进朝廷。三是

秦始皇与方士之间的矛盾,直接引发了“焚书坑儒”。齐人淳于越的直谏和方士的欺骗,导致了这位刚愎自用的暴君,将一部分儒生、方士坑掉。

齐文化对西汉前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成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就是黄老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二是齐地学者对汉初经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刘邦重用齐儒叔孙通制朝仪,反映了齐地经学之盛;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后,经学传授复盛,一时大师云集,其中多为齐人,几成垄断之势。《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五经八师中,有四位(辕固、伏生、田生、胡毋生)是齐人。钱穆先生考证,汉初经学博士十二人,其中六人是齐人。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全国中央集权大一统下的统治思想。这不仅是鲁文化的胜利,也是齐文化的胜利。这是因为董仲舒不仅是齐学公羊学大师,其思想主要来自于齐;而且其标榜的“儒术”,既推孔子、阐扬仁学,有鲁文化的成分;又采齐学之阴阳五行,大讲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兼有齐文化的因素。自此,齐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已不复存在,它与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并融合于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来源:姜健

齐文化大事记

周至汉齐国国君世系表

(附图可以放大)

齐文化成语故事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每人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人多得肩擦肩,脚挨脚。 2、及瓜而代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两个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年的戍守任务,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两人派使者给于是,两人对政令无常、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共同商量作乱之事。在一个冬天,齐襄公到渠丘田猎,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乘机起事,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齐襄公在慌乱中被公孙无知斩杀,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成为莫逆。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齐僖公、襄公时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滥杀无辜,暴虐无道,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廪杀掉,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管仲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中,骗过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登上君位,也就是齐桓公。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革,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管仲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适合担任相国。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理解自己、一心为公、并不去计较。可见,管鲍之交不仅仅是私交,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国家利益之上的人间大爱。 4、老马识途 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庄公抵挡不住,向齐桓公告急。齐桓公、管仲率领齐军前去救燕。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杀得山戎大败,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追击山戎的过程中,误入荒漠,迷失了方向。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课题工作总结

《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课题工作总结 主要目标是围绕"营造书香学校"这一主题,依照"同学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和"内容空虚、形式多样、鼓励创新、锲而不舍"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学校读书活动,摘取课题研究之硕果《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实验研究报告。 我校拟订了营造书香学校活动方案,并逐一进行了落实。活动开展如下: 活动目的: 1.让同学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养成热爱书籍,博学多才的好习惯,感悟祖国语言的广博精深,领悟人生真谛。 2.让同学对自身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加以梳理和检测,并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朗诵、征文、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激发同学读书兴趣,让他们明确自身差异,体验阅读的快乐。 3.进一步繁荣学校的学校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书香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活动组织者:教科室、语文组、英语组 活动参与者:1--5年级全体同学 活动步骤: 一、深入宣传,营造“书海畅游”的良好氛围。 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班主任会,通过学校举行读书节活动营造“书海畅游”的学校文化氛围,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熏陶和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珍贵的时期。单就语文学习而言,假如一个人在他(她)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学习兴趣最旺盛的年龄里所做的事只是围着分数抠教材做习题,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就是一种最可痛惜的浪费和禁锢。所以我们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要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抓紧培养同学阅读能力。否则,我们视自身是浪费了小朋友的金色童年,我们将不能原谅自身。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营造书香学校的深入开展。 为确保营造书香学校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地开展,我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各中层领导、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实施具体活动方案,明确任务,层层落实,奖惩兑现。形成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的阅读活动。 三、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 (一)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各班可发动同学把自身和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到学校,空虚班级图书角。各班要积极参与借阅管理,定期举行好书交换活动,各班要逐步形成畅游书海,先读为快的阅读氛围。 (二)召开主题班会,不时把阅读活动推向深入。 每个班级每两周必需召开一次开展阅读振兴活动主题班会,介绍读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主题班会,让同学既学到读书的好方法,加深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同时又促进同学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形成。 (三)组织各种竞赛,激发同学兴趣。 1.古诗背诵竞赛。 举办古诗背诵竞赛活动。各班同学人人参与。经过认真评选,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由全校第一名参与区古诗背诵竞赛,调动同学参与背诵古诗活动的积极性。 2.组织“齐国故事我来讲”的演讲竞赛。 3.“星级同学”等荣誉的评比。为树立同学身边的典范,班内评选出阅读之星、博览之星、古诗背诵大王……并为他们颁奖鼓励。 4.读书节手抄报评比。为烘托读书氛围,各班以阅读振兴活动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并进行评比。 5.“走进李白”“走进成语王国”四、五年级班级特色活动展示和书签制作评比。在开展阅读振兴活动过程中,老师们还可以充沛发挥同学的聪明才智,设计制作精美的卡片和书签。指导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摘 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 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 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 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王恒升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 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 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 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 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 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 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莫言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与他的广收博采和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莫言的广收博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如同众多的文坛新军。贾平凹模仿杨朔,迟子健模仿萧红,而莫言模仿的是孙犁。在莫言早期的《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作品中,流露着鲜明的“荷花淀”风格,这也是他当时颇受孙犁看重的原因之一。孙犁曾评价《民间音乐》“有点艺术至上的味道”。[2]对于模仿, 莫言并不讳言,而且公开断言:“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我们伟大的鲁 迅,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3] 甚至公开承认《售棉大路》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写出来的。在《独特的声音》这篇文章里,他说:“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与我的早期小说《售棉大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阅读它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仿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这 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力研究———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09-ZZ-WH-17);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莫言小说创作与高密地方文化关系研究”(2009141)作者简介:王恒升(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 ·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齐文化发展简史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

《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课题工作总结

《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课 题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坐落于古齐国故都,在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于春祥主任的感染下,我校立足实际,充沛利用乡土资源,在弘扬齐文化上做*。让全校师生一起营造书香学校,吸取齐文化务实创新的精神,让读书随同终生,从书中获益,申报了《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新教育研究。 主要目标是围绕"营造书香学校"这一主题,依照"同学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和"内容空虚、形式多样、鼓励创新、锲而不舍"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学校读书活动,摘取课题研究之硕果《营造书香学校,弘扬古齐文化》实验研究报告。 我校拟订了营造书香学校活动方案,并逐一进行了落实。活动开展如下: 活动目的: 1.让同学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养成热爱书籍,博学多才的好习惯,感悟祖国语言的广博精深,领悟人生真谛。

2.让同学对自身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加以梳理和检测,并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朗诵、征文、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激发同学读书兴趣,让他们明确自身差异,体验阅读的快乐。 3.进一步繁荣学校的学校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书香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活动组织者:教科室、语文组、英语组 活动参与者:1--5年级全体同学 活动步骤: 一、深入宣传,营造“书海畅游”的良好氛围。 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班主任会,通过学校举行读书节活动营造“书海畅游”的学校文化氛围,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熏陶和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珍贵的时期。单就语文学习而言,假如一个人在他(她)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学习兴趣最旺盛的年龄里所做的事只是围着分数抠教材做习题,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就是一种最可痛惜的浪费和禁锢。所以我们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要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抓紧培养同学阅读能力。否则,我们视自身是浪费了小朋友的金色童年,我们将不能原谅自身。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营造书香学校的深入开展。

齐文化发祥地——淄博旅游的最大宝库

齐文化发祥地——淄博旅游的最大宝库 抓好齐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带动提升淄博旅游品牌影响力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核心精髓,契合当前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顺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挖掘阐发潜力。7月19日上午,在齐盛国际宾馆会议中心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强调,要切实增强龙头产品的带动力,围绕齐文化旅游“一个核心”、齐长城沿线旅游“一条主线”和聊斋、古商城、陶琉旅游、生态文化“四个亮点”,精心策划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拳头项目,提升淄博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一个核心”:深度开发‘齐文化’旅游 “一个核心”,即抓好齐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旅游活动中由文化旅游拉动的占40%。我市是齐文化发祥地,这是淄博旅游的最大宝库。要紧紧围绕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方面,进一步深化齐文化研究。发挥好齐文化研究院作用,深入挖掘齐文化典籍、人物、故事、建筑乃至服饰、语言等深层次资源,通过策划实施齐故城、稷下学宫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特别是齐故城项目要聘请高手策划,真正做成有特色、有生命力、可看可玩可买可住的精品工程,加快齐文化从学术研究向旅游产业转化,使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有市场、有温度、有亲和力,努力实现“春秋文化看淄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大齐文化影响力。对中国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等已有较大影响力的展馆,要运用现代旅游理念和科技手段进行再创新、再策划、再挖掘,实现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增强吸引力和参与性。同时,要突出特色发展理念,精心选取姜太公、管仲、稷下学宫、蹴鞠等最具代表性的齐文化符号,通过影视、动漫、游戏等表现手段,以及做大做强“寻根游”、足球起源地邀请赛等特色旅游产品,真正让齐文化这块金字招牌立起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对全市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 “一条主线”:打造以齐长城为主题的的旅游体验长廊 “一条主线”,即抓好齐长城沿线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强高端策划,深度整合齐长城沿线文化、生态资源,加快打造以齐长城为主题,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体验长廊。一是齐长城与山水。以齐长城为轴线,串联潭溪山、齐山、马鞍山、原山、梦泉、涌泉等自然资源,带动沿线发展自然生态游、山水风情游等各类旅游形态。二是齐长城与文化。重点抓好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齐长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齐长城文化旅游品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形象,打造形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热点。三是齐长城与乡村。结合旧村搬迁和改造,将齐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按照齐地风格实施再造,建设齐文化为主题的村落集群,并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自行车道等串联起来,既疏解沿线村庄的接待压力,又形成户外运动体验的精品线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发展战略)齐文化发展简史

齐文化发展简史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文化的奠基者是姜太公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

中学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中学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中学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一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育德、励志、启智、明史;读书是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 文化的通道。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校组织开展校园读书节 活动。通过活动,要让每一位师生亲近书本,养成爱读书、好读 书的习惯;在实践中与大师对话,为人生奠基;引导师生共同读书,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开拓视野,享受学习的快乐,营造“书 香校园”的文化氛围。 一、活动目的: 1、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净化师生精神世界,让全校师生开拓 视野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2、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 的内在素质修养。 3、全校形成读书热潮,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之气。 二、活动主题:让心灵徜徉书海,让书香溢满校园 三、具体实施方案: 四、“祖国在我心中”读书征文活动:(语文教师负责) 主办单位:南京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南京日报报业集团。 征文对象:全区中小学生征文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征文要求:读书征文活动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以

“童眼看中国”、“祖国,我想对您说”、“祖国我为您骄傲”、“我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等写作视角,热情抒发中小学生对伟 大祖国、对可爱家乡(江宁)的热爱之情,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 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征文题目自拟, 体裁不限,不得抄袭。中学生征文字数在XXX字左右。 参赛及评奖办法:比赛分区级预赛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 (预赛阶段) (1)X月X日-X月X日:参赛者采用网络投稿的形式,登陆xxxxxx,实名注册登陆后,到“主题征文”栏目中,在相应的组 别投稿,稿件标题下方正中分两行,第一行标明“江宁区”、学 校全称、组别(小学、初中、高中)、班级、姓名及联系电话,第 二行标明“指导教师”及指导教师姓名;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上传。 X月X日将本班征文作品电子稿打包传送到郭晓倩处。 (2)X月X日-X月X日: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所有参赛稿件 进行区级评审,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各XXX 名,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按该校参赛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比例待定)评选,同时设优秀指导奖和优秀组织奖,获奖文章将刊发在“南 京江宁教育信息网”上,其中一等奖将直接参加市级比赛。 (决赛阶段) X月上旬:组织获得区一等奖作文的作者(共计XXX人)参加市级现场命题作文比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决赛分组评选 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齐鲁文化起源及形成的不同特色 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奇美壮丽,以泰山与大海为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海岱”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分土建邦以后即以泰山山脉和蒙山山脉为界,分封成两个诸侯国:其北为齐,其南为鲁。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诸侯国之名代指其所在地之名,相沿成习,并延续至今。由此来看,“齐鲁”这个称谓可谓源远流长。 而就“齐鲁文化”而言,广义地说,它泛指“齐鲁”这个广袤的地区从古至今的璀璨文化,狭义地说则特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丰厚文化成果。但这里要讲“齐鲁文化的起源”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单单要探究齐鲁两国的文化成果,也需要探寻齐鲁地区文化的起源,而一厢情愿的凭着非此即彼的定义方法来研究齐鲁文化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未免失之偏颇。齐鲁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既要跨越狭义的齐鲁两国的文化去探寻此前齐鲁先民的文化成就,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说明“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各自确立,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问题上。 一、齐鲁文化的渊源 (一)齐鲁先民文化——东夷文化 在齐鲁大地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泰沂山区、约与北京人同时的“沂源猿人”。因发现于沂源县土门乡鲁山之阳,遂命名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他们所创造的采集狩猎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至今尚存留于沂源溶洞之中。沂源猿人的发现这也说明了,齐鲁文化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时至新石器时代,齐鲁先民由于生活在华夏中原地区的东方而被称为“东夷”。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据现今考古出土发现了众多的日益完善的精制石器、骨器、玉器、彩陶、黑陶等等,证明了居于齐鲁土地上的东夷人以精制石器与新型收割工具为代表的原始农业文化已充分发达。他们不仅曾经创造出过灿烂的文化成果,更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特征鲜明的发展体系。即:从上起距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资料

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 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 第一章民间艺术 第一节说唱艺术 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 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 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

《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1950年改学京戏。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 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1976年——1985年全县自编自演的剧目50余出。4、大戏(京剧) 京剧是盛行全国的国戏,在昌乐俗称“大戏”。昌乐民间于1935年出现尧沟镇北郭京戏班,节日里在乡间演出,主要剧目有《打龙袍》等。此后五图镇辛旺京戏班组成,鼎盛时50余人,演到青州、临朐一带,这是我县境内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后来昌乐镇、马宋镇、朱汉镇、崔家庄镇、朱刘镇、鄌郚镇、北岩镇、乔官镇等成立了庄户戏班。其中马宋镇组成了50余人的京戏班,演出了大型剧目《秦香莲》、《玉堂春》《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后来高崖镇的刘感照组织了业余京戏班,演出了《双蝴蝶》、《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甘露寺》等大型传统剧目,刘感照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一时传为佳

齐文化概要

齐文化简介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甚至到4、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甚至可顺延至当代。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其影响区域包括今天山东大部(临沂南部、日照、济宁之外的地区);天津南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 齐文化的源头是东夷文化,其发展历史分六个阶段:①奠基阶段: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三策治齐。 ②第一次顶峰:齐桓公、管仲春秋首霸。(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改革、亲邻、攘夷、尊王)。③继续发展: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礼、民、廉、智)。④第二次顶峰:战国齐威王、宣王时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01年,桂陵、马陵之战;稷下学宫)⑤低沉:战国后期到

齐国灭亡(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火牛阵破燕。光复齐国。)⑥复兴与消融: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段时间内,齐文化阴阳五行思想对秦政治影响巨大;齐文化邹衍大九州学说直接催生了徐福东渡的壮举。齐文化黄老之学对西汉前期政治影响巨大,是文景之治的思想基础;齐地公羊学派学者董仲舒、公孙弘将儒学提升至西汉官方意识形态顶端。 齐文化物质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齐国齐地文物,包括齐国齐地遗址遗迹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齐国齐地青铜器、陶器等“可移动文物”。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例。目前,不可移动文物方面,至2016年4月,我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全区有古文化遗址300余处,大型古墓、台基159座。可移动文物方面,出土文物数以万计。仅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这一个馆,就藏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馆藏国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53件,三级文物1398件。1991年,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淄河店2号墓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4年,临淄区因文物资源丰富、齐文化内涵丰厚,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区县级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齐文化十大名人是:1、周师齐祖姜太公、2、春秋首霸齐桓公、3、中华名相管仲、4、一代廉相晏婴、5、兵家之

齐文化大赛试题

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成人组) 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分数: 一、填空题(1*16=16分) 1、临淄,原名()。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因城临淄水,改名为临淄。 2、《齐民要术》的作者是(),他曾做过高阳郡太守。 3、被誉为“人类兵学圣典”的军事著作是(),作者是()。 4、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因《三都赋》而使洛阳为之纸贵的临淄人是()。 5、成语“知己知彼,()”出自《孙子兵法》。 6、“孙庞斗智”中的“孙庞”指的()与庞涓。 7、1994年1月4日,临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名城。 8、《管子》卷十九()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部详明而完备的学生守则。 9、世界足球起源地是()。 10、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临淄区()镇。 11、“东方金字塔”是指()。 12、要么不鸣,一鸣叫起来就让人大吃一惊,指的是成语()。 13、“管鲍之交”一般比喻知心相契,友谊深厚的朋友,“管鲍”指的是齐国人()与()两个人。 14、(“,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是第一次提出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理念。

二、单项选择(1*18=18分) 1、“以人为本”出自下列哪部齐文化典籍:() A、《齐民要术》 B、《考工记》 C、《管子》 2、成语“得意洋洋”的由来与()的车夫有关。 A、齐桓公 B、晏婴 C、齐宣王 D、姜太公 3、成语“尽善尽美”是哪位历史名人对齐韶的评价:()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战国后期,燕军侵齐,攻下城池七十余座,谁在莒城袒右报国()? A、司马穰苴 B、鲁仲连 C、田单 D、王孙贾 5、齐桓公时期,谁在临淄城郊饭牛,叩角而歌,被齐桓公、管仲发现,任为大司田?() A、小臣稷 B、管仲 C、宁戚 D、崔杼 6、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流通货币是()。 A、齐刀币 B、半两 C、五铢 D、大布黄千 7、下面哪个人物与典故“不受嗟来之食”有关?() A、高傒 B、黔敖 C、黔娄 D、田单 8、以平民身份鼓琴论相,并以与徐公比美事劝国君悬赏纳谏的是哪一位?() A、管仲 B、晏婴 C、邹忌 D、鲍叔牙 9、谁射了齐桓公一箭,反而被齐桓公拜为相国?() A、管仲 B、晏婴 C、邹忌 D、鲍叔牙 10、“三令五申”指的是()从严治军的故事。

2018年临淄齐文化节手抄报-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临淄齐文化节手抄报 篇一:校园文化艺术节手抄报 宜兴市桃溪小学第14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手抄报评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激发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端正书写,养成习惯;展示书香建设成果,展示书香学生风采,决定举行桃溪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手 抄报评比活动。 二、活动时间、参赛对象 时间:201X年4月8日——5月23日 参赛对象:五、六年级学生 三、活动主题 我读书·我快乐 四、参赛流程 1、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收集资料,撰写读书心得、写字经验等,精心设计、认真书写,制作一张关于读书写字方面的手抄报。 2、班内初评。 3、挑选精品。每班至少推荐5张,参加校评。(5月20日上交大队部) 4、组织评奖。优秀作品将在学校文化橱窗展出并收藏。 五、评审小组 尹稚英、李顺芳、吕正

六、评分标准 1、主题突出、鲜明,与时俱进。 2、版面设计新颖、合理,插图美观。 3、书写工整,字迹清析、美观、规范。 4、内容充实,可读性强,整体效果好。 5、作品正面要注明主题、学校、班级、姓名。 6、纸张大小以8K为主,图文一律为学生手笔。 宜兴市桃溪小学 201X年4月1日 篇二:第四届宿舍文化节---手抄报设计大赛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第四届宿舍文节宿舍文化手抄报设计大赛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第四届宿舍文化节——宿舍文化手抄报设计大 赛 二、活动主题:宿舍是我们共同的家,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宿舍文化生活,活跃宿 舍氛围,展现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生们宿舍的风采,策划此次宿舍文化手抄报设计活动。以宿舍为单位,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宿舍的风采。通过绘画等方式展现在手抄报上,以此表达我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加深宿舍友谊。 三、活动时间:201X年11月28日-----201X年12月16日 主办单位:学生工作处 承办单位:院团委 协办单位:院学生会生活部

齐文化解读

姜姓,是尧舜之世的"四岳"和"三后"之首,因佐禹治水有大功而受封于吕,以封地为氏,是姜太公吕尚的先祖。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制度,礼法初始制立于伯夷,制立于齐地。"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的结论,应与伯夷肇制礼法的史实相印证。 自伯夷基立的先礼后法的制度,历太公、管仲等明君贤相的承传不废而形成传统。《司马法·天子之义》:"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进一步总结律定为传统制度。以礼法兼用作为传统制度的齐国齐地,久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礼俗风尚。 知礼则能行义。古籍称东夷齐地为"君子国"、"大人国",因其礼俗是"仁而好生"、"好让不争"、"见利而让"。崇礼尚义之俗流传在歌诗里,《史记·乐书》:

"《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志之,故谓之《齐》……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见利而让,义也。"崇礼尚义之俗又体现在齐人的行动中。 齐人崇尚"取与义"。义即合理。取以义、与以义才是合理。《史记·礼书》说:"人生有欲。……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可见礼是为使人的物欲有度量,为使人知义、知足、知合理而制定的。官高禄厚犹不知足,是不知礼不知义的表现。"不义之财,非吾有也"。田母的识见出于她的践礼行义。而她所践行的礼义,正是齐国承传不废的俗尚,叫做"见利而让"。 法出于礼。伯夷导民以礼,齐之以法。即"伯夷导民使知礼节,有不从教者,乃以刑威之"。《书·大禹谟》引舜告皋陶说:"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五刑"出自伯夷的刑典。作为东夷人的舜、皋陶同伯夷一样,先礼后刑、刑以弼教及刑期于无刑,是他们的共识。以此形成了齐国法治的特点。继伯夷、太公之后,桓、管治齐国,更突出了这一特点,并用以奠定了战国时期东方法学思想的基础。 重礼尚法,先教后刑,而成"政之大经",即齐地的治国安民之道。可惜的是,这条治国路线在战国后期齐闵王时代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闵王"不修礼义"、"不举义法"、"不本政教","行不义,杀无罪"(《资治通鉴·周纪四》),致使国势日弱,好端端一个强齐被断送了,这真是惨痛的教训。 齐文化的务实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务实思想,其中,齐文化的务实精神更是绚丽夺目。在齐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中,从初期的姜太公,到中期的管仲、晏婴,

齐鲁文化的研究

齐鲁文化的研究 (电信学院) 一.齐鲁文化简述 齐鲁文化,又称海岱文化,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山东省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江苏省北部、辽东半岛,基本上与胶辽官话区以及山东省内的冀鲁官话区相符,向西以大运河与中原文化为界,向南与江淮官话区的江淮文化相邻。齐鲁文化可细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 齐鲁文化准确的来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融合,即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融。齐国和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齐国和鲁国基本以泰山为界限,齐国在泰山以北,鲁国在泰山以南。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文化和鲁文化 说到齐鲁,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山东,的确,齐鲁是山东的别称。但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齐,鲁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鲁两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起了无可比肩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1.齐文化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小国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赵、卫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功臣们派发到各地去做诸侯。姜太公即吕尚,得到了封地齐国,这标志着齐国的产生。齐国的存在时间非常长,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前221年。齐国在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地位,在齐桓公时,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了诸侯的霸主。桓公之后,齐国虽然有所衰败,但齐国一直是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大国。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齐国较鲁国来讲,社会更加开放,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齐国能成为称霸的大国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鲁国的经济文化更加保守一些,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

齐文化名言七篇

齐文化名言七篇 一、政治篇上之随天,其次随人。《管子.白心》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管子.明法》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儒弱则杀。《管子.参患》 二、人本篇君国者不乐民之哀。《晏子春秋.内篇柬下第十一》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孙膑兵法.月战》 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吕氏春秋.顺民》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二》 三、和谐篇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管子.内业》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管子.形势》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管子.内业》 四、经济篇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聚量有市,无市则民乏。《管子.乘马》 天下不用无财,患无人以分人。《管子.牧民》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牧民》 五、军事篇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幼官》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六韬.龙韬.军势》 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六韬.龙韬.军势》 六、法律篇难言宪术,须同而出。《管子.白心》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管子.九守》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 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罪。《管子.参患》 七、哲学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六》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管子.形势解》 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管子.宙合》 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齐文化博物馆读后感 3篇精选(最新)

在齐文化博物馆,同学们聆听讲解员娓娓讲述从姜太公封地建国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波澜壮阔的齐国历史,欣赏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陶器、漆器。有些文物,比如牺尊,虽然早已耳熟能详,但同学们看到文物实物,还是不由发出惊叹,赞叹祖先早在几千年前便已发展出如此高度的文明。 在足球博物馆,同学们详细了解了中国蹴鞠产生、发展、传播、暗弱的历程,对蹴鞠是足球的起源产生了深刻印象,尤其对足球起源于家乡临淄倍感自豪。在足球馆的嘉年华互动区,喜爱足球的同学们纷纷体验足球互动游戏的乐趣,就连平时不了解足球的同学都跃跃欲试,对蹴鞠和足球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参观齐文化博物院,同学们对家乡临淄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蹴鞠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对家乡临淄在几千年出现过如此辉煌的文明感到骄傲。本次游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以热爱家乡历史文化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了传统文化,取得积极成效。 齐文化博物院是一座主要展示齐历史、文物及特色的博物馆,馆内集文物收藏、研究、教育为一体,是代表临淄的地标性建筑。走进博物馆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上,齐国八百年间历代霸主及名人雕像。 诸子百家概括起来有十二个大的学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农家,小说家,医家,杂家,名家 火牛阵,战国齐将田单发明的战术。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前279年,燕惠王即位。田单向燕军诈降,使之麻痹,又于夜间用牛千余头,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田单乘胜连克七十余城 田单出身农家,用反间计、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国七十城 看着展厅的文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从我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开始,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风俗雅致,还有这里人民长期和自然搏击而产生的一种粗狂壮丽的深沉。这些都让我着迷。 那天,很幸运的被老师带去看了新疆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独具魅力的沧桑历史。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我谦卑的走过了新疆数千年的历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动人心魄的美丽。 刚入门你就看到那个恢弘的建筑,由于对文化的敬畏,我对这个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肃然起敬。它的一楼,绕过那个立体的新疆全景地图,便可以看到新疆古代历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风俗。一路从新疆的石器时代,走向青

齐文化历史人物课程纲要

《齐国历史人物》课程纲要 辅导教师:宋方园 一、课程目标 临淄是齐国故都,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设《齐国历史人物》这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人物故事中,感受齐文化的魅力。 1.了解古代齐国的缔造者以及继承者们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特殊的人格魅力, 2.了解他们对当时以及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齐文化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齐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以对齐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为主。从齐国的缔造者姜尚——姜太公讲起,把神话故事中的姜子牙还原到历史当中,还有著名的管仲、齐桓公、晏婴、孙武、孙膑、邹衍等,让学生对这些齐国文化的创造者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课程在遵循历史的基础上,也会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名胜古迹、影视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课堂的合作与互动,根据历史人物故事的特点,改编成课本剧、话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齐国历史人物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体会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品质。 四、具体安排 1.齐文化简介以及齐国缔造者姜尚(2课时) 学生初步了解齐国疆界的变化、当时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的演变,了解齐国有哪些历史名人,重点讲述齐国缔造者姜尚的故事。 2.齐桓公和管仲(3课时)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和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故事非常的传奇,他们的存在对于齐国立足称霸意义重大,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讲,让学生体会君臣之道、齐桓公的大度谋略以及管仲的雄才大略和不拘小节。 3.晏婴(3课时) 晏婴(前578-前500),字平仲,又称晏子,汉族,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