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合集下载

《齐文化简单介绍》课件

《齐文化简单介绍》课件

齐文化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齐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提高保护和 传承的效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 。
文化旅游开发
将齐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具有齐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促 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教育普及
加强对齐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 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04
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齐文化的传承方式
文献记载
民间习俗
齐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如《史记》、《左 传》等,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齐文化的基础 。
齐地的民间习俗、节庆活动等,是齐文化 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春节、元宵节等。
艺术表演
博物馆与遗址
齐地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表演 形式,也是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齐地博物馆和遗址是展示和保护齐文化的 重要场所,如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03
齐文化的代表人物与事件
管仲改革
总结词
管仲改革是齐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通过改革行政、军 事、税收等制度,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详细描述
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整 顿行政机构、推行县制、统一税收等。这些改革加强了齐国 的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效能,为齐国的崛起奠定了 基础。
农业科技
齐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如管仲改 革中的“井田制”和“均地分力”等 措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技术
齐国的冶铁、煮盐、纺织等技术领先 于其他诸侯国,产品品质优良。
军事科技
齐国在军事科技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改进武器装备和战术等。

淄博的文化瑰宝齐文化的辉煌之旅

淄博的文化瑰宝齐文化的辉煌之旅

淄博的文化瑰宝齐文化的辉煌之旅淄博的文化瑰宝——齐文化的辉煌之旅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淄博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齐文化。

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带您走进淄博,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领略齐文化的辉煌之旅。

一、齐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齐文化起源于古代的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七大文化古国之一。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自古以来就享有“齐文化音乐之邦”的美誉。

齐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和文学艺术而著称,对于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文化在淄博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淄博是齐国的故土,这里留存着大量的齐文化遗迹与文化景观。

淄博举办了许多齐文化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齐文化的魅力。

二、淄博的文化景观1. 齐文化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是淄博市内展示齐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

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齐文化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玉器、书画等多种类型。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齐文化的瑰宝,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 双山公园双山公园是淄博市的一处自然景观,也是齐文化的重要文化景点。

公园内有许多与齐国历史相关的建筑和雕塑,如齐庙、齐文化大门等。

来到双山公园,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古代齐文化相呼应的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3. 淄川区齐庙遗址公园淄川区齐庙遗址公园是淄博保留最完整的齐文化遗址之一。

这里保存了齐国齐庙的遗迹,游客可以参观和学习齐文化的历史。

公园内还有一座高大的齐武帝铜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齐文化的辉煌。

三、淄博的文化活动为了推广和传承齐文化,淄博市每年都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淄博国际琴棋文化节。

琴棋文化节以推广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和棋类文化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参与者和观众。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琴棋艺术的精彩演出,亲自参与到琴棋比赛中,感受到了齐文化的精髓。

淄博齐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淄博齐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淄博齐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淄博,作为一个古老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其中,齐文化作为淄博的一大特色,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本文将从齐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淄博齐文化如何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一、齐文化的起源齐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那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

淄博地区是齐国的发源地,因此也成为了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齐文化的起源,既与淄博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有关,也与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有关。

二、齐文化的发展1.哲学思想齐文化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体现是其独特的哲学思想。

齐国孔子之前的大贤墨子就通过齐国的变法来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而同样在齐国,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和仁爱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艺术和文学齐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当时齐国以文化为重的政策。

齐国的乐舞、礼仪、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繁盛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文化更是以齐国的礼仪为基础,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三、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1.精神风貌齐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包容和中庸之道,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精神风貌不仅在淄博地区广泛传承,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风貌,中华民族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认同。

2.思想影响齐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及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都得到了齐文化的滋养和传承,这些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治理理念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齐文化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瑰宝。

3.艺术传承齐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文化所创造的乐舞、礼仪、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传承至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文化知识简介

齐文化知识简介

齐文化知识简介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齐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齐文化的一些知识点。

一、齐国的历史背景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一带。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过五个君主称霸中国,被誉为“五霸之首”。

齐国的崛起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齐国的政治制度齐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国家,君主和臣下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

齐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君是天子的代表,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齐国的国君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他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军事和外交方面。

三、齐国的经济发展齐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

齐国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齐国还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使得齐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齐国的军事实力齐国是一个军事强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齐国的军队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常常能够战胜其他国家的军队。

齐国还有着先进的战争技术和装备,如长矛、战车等,这些都为齐国的军事实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齐国的文化繁荣齐国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齐国的文人辈出,儒家学派在齐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齐国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齐国的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六、齐国的艺术特色齐国的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尤其以音乐、舞蹈、戏剧等为代表。

齐国的音乐以瑟、筑、簧管等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齐国的舞蹈以舞剑为代表,舞姿优雅矫健,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齐国的戏剧以曲艺为主,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种,如齐剧、齐曲等,剧情生动有趣,深受观众喜爱。

七、齐国的科技成就齐国在科技方面也有很多成就。

齐国的工匠们善于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玉器、青铜器等。

齐文化概要

齐文化概要

齐文化简介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

从文化渊源的角度,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甚至到4、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甚至可顺延至当代。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其影响区域包括今天山东大部(临沂南部、日照、济宁之外的地区);天津南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

齐文化的源头是东夷文化,其发展历史分六个阶段:①奠基阶段: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三策治齐。

②第一次顶峰:齐桓公、管仲春秋首霸。

(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改革、亲邻、攘夷、尊王)。

③继续发展: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礼、民、廉、智)。

④第二次顶峰:战国齐威王、宣王时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01年,桂陵、马陵之战;稷下学宫)⑤低沉: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火牛阵破燕。

光复齐国。

)⑥复兴与消融: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段时间内,齐文化阴阳五行思想对秦政治影响巨大;齐文化邹衍大九州学说直接催生了徐福东渡的壮举。

齐文化黄老之学对西汉前期政治影响巨大,是文景之治的思想基础;齐地公羊学派学者董仲舒、公孙弘将儒学提升至西汉官方意识形态顶端。

齐文化物质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齐国齐地文物,包括齐国齐地遗址遗迹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齐国齐地青铜器、陶器等“可移动文物”。

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例。

目前,不可移动文物方面,至2016年4月,我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

淄博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

淄博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

淄博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齐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淄博齐文化的历史渊源淄博作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商代晚期,淄博地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大量的商代遗址和出土文物证实了这一点。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齐文化是淄博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淄博齐文化的发展轨迹1.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淄博作为齐国的发源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在齐国求学,对于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也推动了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齐文化以勇猛刚健、歌舞善良、礼仪文明著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齐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其在战争中的崛起也为齐文化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3.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淄博承载了众多儒家文化的遗迹。

孔子的思想在淄博地区广泛传播,淄博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子等也在淄博地区开展了深入的学术研究。

4. 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中,淄博大力弘扬齐文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

众多的文化景点和博物馆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齐文化的魅力。

三、淄博齐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淄博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同时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淄博齐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其在礼仪、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独特贡献,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其次,淄博齐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齐文化发展简史

齐文化发展简史

齐文化发展简史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

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

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

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齐文化解读

齐文化解读

东夷文化之齐文化齐文化即东夷文化,齐文化起源于太昊、伏羲之世,继承发展于神农、少昊之世,充实增华于太公、桓公之世,繁荣鼎盛于田齐之世。

齐文化兼容并蓄,而以儒、道、阴阳家学说为主。

齐文化以博采众长为本,以务实求功为用,是先秦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支柱。

齐国礼法浅说礼法为维持国家社会的治平安定而制立。

齐国齐地制礼立法始于伯夷"典三礼"及其"折民惟刑"。

伯夷为炎帝之后,姜姓,是尧舜之世的"四岳"和"三后"之首,因佐禹治水有大功而受封于吕,以封地为氏,是姜太公吕尚的先祖。

作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制度,礼法初始制立于伯夷,制立于齐地。

"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的结论,应与伯夷肇制礼法的史实相印证。

自伯夷基立的先礼后法的制度,历太公、管仲等明君贤相的承传不废而形成传统。

《司马法·天子之义》:"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进一步总结律定为传统制度。

以礼法兼用作为传统制度的齐国齐地,久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礼俗风尚。

知礼则能行义。

古籍称东夷齐地为"君子国"、"大人国",因其礼俗是"仁而好生"、"好让不争"、"见利而让"。

崇礼尚义之俗流传在歌诗里,《史记·乐书》:"《齐》者,三代之遗声也。

齐人志之,故谓之《齐》……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见利而让,义也。

"崇礼尚义之俗又体现在齐人的行动中。

齐人崇尚"取与义"。

义即合理。

取以义、与以义才是合理。

《史记·礼书》说:"人生有欲。

……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齐文化发展简史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

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

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

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

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

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

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文化的奠基者是姜太公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

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

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着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

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

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

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

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齐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

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

“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9个方面的内容。

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

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

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

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

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齐文化的继续发展,是在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晏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他立足齐国实际,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礼治国;敢于直谏,匡君救失;重民举贤,廉俭力行;刚柔相济,忠心爱国;从而使趋于没落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保持了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战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公元前356年,田因齐即位,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他积极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平民琴师邹忌的劝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注意整顿吏治,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注意重用人才,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做“国宝”;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改革军事,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胜当时的强国魏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

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就是齐宣王。

他在位期间,胸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天下,使齐国始终处于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地位。

齐宣王尊重知识、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

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为上大夫的职位;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再次是勉励他们着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围绕着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世界本原、名实等时代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论辩与交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巅峰。

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军事理论最为先进,《六韬》、《孙膑兵法》笑傲古今。

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早的足球——齐国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

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齐文化的中衰,是在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这一段时间内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齐国继续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

后期则狂妄骄纵,穷兵黩武,导致内外树敌,亡国丧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

济西一战,齐军大败。

济西之战后,各国军队分别退去,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乘胜进军,攻破齐都临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