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史第二讲讲解材料
宗教第二讲2012

(一)宗教起源的认识论根源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 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列宁选集》第2卷,第71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认识根源的问题,侧重要解决人类 的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1.现代社会急剧的转型,价值观念失衡,旧的信念破灭,需要有 新的信仰填补。 2.宗教给人以依赖和寄托,宗教使人得到终极关怀。 3.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冲突、阴暗面,个人无 力解决,寄托彼岸世界。
4.人际关系冷漠,需要寻求情感补充。从宗教群体 内部得到情感寄托和交流。 5.宗教可以满足人类伦理道德的需要。 6.宗教艺术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 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人们在实 践中不断提高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把 自己从自然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不可能彻底消除自然压迫的因素,既便在生产力高 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受到自然 的压迫。自然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的运动始终在不同 程度上成为人们不能抗拒的异己力量。这样认识和消 除自然压迫便成为各个历史时代宗教的一个基本主题。 不能自觉地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在宗教中以幻想的方 式与自然建立起一种精神联系,使得异己的自然在观 念中转变成为人的自然。因此,考察宗教起源的社会 历史条件时,必须把自然压迫的影响作为首要的因素 加以研究。
第二,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自然压迫和阶级压迫是阶 级社会宗教形成的最终根源;但是,这并不排斥 宗教起源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个特殊 条件就是社会生活中出现广泛而深刻的危机。社 会危机往往成为宗教运动的前驱。为新生宗教的 传播创造了必备的社会基础。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1课《古代宗教》2

佛教
伊斯兰教
2
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4
1.佛教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
5
迦毗罗卫国遗址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pí]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 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7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
28
基本教义
号召信仰唯一的神—真 主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 使者,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 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 弟。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29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古兰经》抄本(18世纪)
30
麦 加 大 清 真 寺
31
宰 牲 它与开斋节、圣纪日同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 节 日,而且是最大的节日。因袭传统的宗教习俗,在
发源地 古印度
公元1 基督教
世纪
巴勒斯坦
伊斯兰 公元7 阿拉伯半
教
世纪 岛麦加地区
创始人
基本教义
倡导“众生平等” 释迦牟尼
《佛经》
耶稣 穆罕默德
信奉“救世主” 《圣经》
信仰安拉等 《古兰经》
36
1. 观察右图,可以从人物的服饰判
断他们信仰的宗教是( D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7
复 活
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
节 任何一天。
典型的复活节礼物跟春天和再生有关系:鸡蛋、
小鸡、小兔子、鲜花,特别是百合花是这一季节的
第二讲第二部分——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 1)苦谛:包括生老病死四苦、求不得、 爱别离、怨憎会以及五取蕴苦。
❖ 2)集谛:亦名习谛,指苦的原因。 ❖ 3)灭谛:根除一切苦,佛教追求的最高
境界。即涅槃。 ❖ 4)道谛:脱苦、集,而达到涅槃之境的
方法、道路。具体就是“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教义
❖ 戒 、定 、慧三学 ❖ 1)戒 即持戒,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
释迦摩尼佛像(唐卡)
佛教的起源
据说,释迦牟尼的母亲 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 骑着白象,在光明的照 耀下,在鼓乐与鲜花的 的簇拥中,自空中而降, 进入她的寝宫。她因此 而怀孕了。
乘象入胎
佛教的起源
❖ 摩耶夫人在分娩前,遵 照当时的风习,离开夫 家到娘家去,走到蓝毗 尼花园时生下了释迦牟 尼。释尊诞生的这一天, 汉传佛教定在农历四月 初八,将其定为“浴佛 节”。
仙人占相
佛教的起源
❖ 释尊年至八十岁,游化到 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不 远的一个村庄波伐附近, 在村外两株娑罗树下,头 朝北,右手支颐,左手放 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 卧姿势,面向西,进入涅 槃。汉传佛教将这一天定 为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
上图:佛祖涅槃像 下图:拘尸那迦
佛教的起源
❖ 释尊遗体火化后的遗 骨称为生身舍利,分 成八份,由与释尊因 缘深的八个国家各取 一份,另有迟到的两 国代表,一个拣拾碎 骨小块,一个扫骨灰, 共合十份,各起一塔 供养。
观世音菩萨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释迦,种族名,牟尼是一 种尊称,意即“释迦族的 圣人”。他本姓“乔答 摩”,意为“ 最好的 牛”。名“悉达多”,意 为“达到了目的的人”。
释迦摩尼佛像
佛教的起源
高中政治3.7.3我国的宗教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至 2014 年 9 月,全区 1 787 座寺庙实现了国旗、报
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视全覆盖,1 735 座寺庙通了路,1 730 座寺庙通了电,1 662
座寺庙通了水,1 736 座寺庙实现了通信覆盖。上述做法( )
①表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②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答案: D
2.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假借活佛、法王名义非法收徒、传法,损害藏传佛教形
象等问题,四川省宗教事务管理机关对辖区内藏传佛教合法和有历史传承的活佛
等高级教职人员,统一整理相关信息并向社会公布,以方便公众查询分辨真伪。
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鼓励公民信仰合法宗教 ②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受法律保护 ③
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④宗教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常见错解:A 误区分析:宗教信仰自由不是要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按照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
解析: 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是鼓励人们 信仰宗教,A项错误;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保护 一切宗教活动,B项错误;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包括信仰宗教 的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C项观点是片面的。
要点二弘扬科学精神比较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角度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含义宗教信仰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用占卜看相看风水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内容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有完整的经典教义教规正式的组织神职人员教徒和固定的活动场所及一定的宗教制度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的组织没有固定的信徒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对社会的作用宗教的社会作用从人类社会总过程看消极作用是主要方面但还存在对社会积极作用的一方面封建迷信则完全是妖言惑众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而要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封建迷信则与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对立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共性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都是不科学的世界观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均属有神论经典例题1
我国宗教信仰优质课件(公开课)

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何时信教的自由
(2)实质: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允许作自由的选择,但共青团 员不得信教。
2、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 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为什么)
策
能加强团结
中学生如何看待宗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教(怎么做)
接受无神论教育,树立科学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困惑之四
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美国国 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布“2009年度 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指责我国的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外交部驳 斥美国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 诬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美国公布2009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之新闻报道 /news/world/200910/f8a6c1d6-d1844290-aebc-8356bd6bac4c.shtml
• 2、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 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
• 3、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 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
BACK
我国宗教人士为玉树灾区人民祈福、捐款
探究: 1、宗教除了存在消极作用外,有没有积极的作用? 2、我们如何对待宗教的积极作用?
44.、积极积引极导引宗导教与宗社教会与主义社社会会主相义适应社。会相适应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最终目的)
怎么做:2个“要求”和2个“ 支持”。
(1)要求宗教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 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 (2)要求宗教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 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3)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 (4)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 一多做贡献
全国导游基础:第四章-中国主要宗教-第二节

第⼆节佛教 佛教公元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其在三⼤宗教中创教最早,⼴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社会⽂化⽣活产⽣过重⼤影响。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 佛教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简称释尊、佛陀、佛。
他既是创⽴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佛教在其发祥地古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12世纪末,⼤约有1 800年的历史,⼤致可分为4个时期、3个600年:第⼀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释迦牟尼涅檠后100年到400年之间,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I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众部两⼤派,此后继续分成18部或20部。
第⼆个600年,公元I世纪⾄7世纪,为⼤乘佛教时期。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即寓⾃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的践⾏之中)。
⼩乘佛教⼜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其教义重⾃我解脱,修⾏的果位为罗汉。
第三个600年,7世纪⾄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印度密教是⼤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因素⽽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
它以⾼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
密宗⾃称受法⾝佛⼤⽇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教,故名密教。
相对⽽⾔,其他⼤乘教派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佛释迦牟尼所说种种经典的传授。
1l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势⼒逐渐进⼊东印度各地,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佛教重⼼从南亚次⼤陆转移到中国。
⼆、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北传,经帕⽶尔⾼原传⼊中国,再由中国传⼈朝鲜、⽇本、越南等国。
政治常识 第五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第二节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河南嵩山少林寺墓塔
“石窟”,是凿石壁成窟,用来安置佛像。
佛教石窟:石窟是佛教建筑的最古形式之 一,源于古代印度。原是释迦牟尼及其弟 子坐禅或苦修的石室,在印度称为“石窟 寺”。后随佛教的发展,石窟逐渐发展成 为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佛教石窟 文化综合体。 我国是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繁荣和发 达的国家。开凿时间之长、数量之多、规 模之大、分布之广,包括印度在内的任何 国家都不能比拟。
•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 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 • 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 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 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 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 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 •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 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 佛教 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 不了地狱的。
佛陀说法
佛陀坐像
释 迦 的 最 后 旅 程 雕 刻
佛陀涅槃像
菩提伽耶 大觉寺
佛陀嘎亚大塔
洛阳白马寺
河南嵩山少林寺
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
佛塔:亦称宝塔,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源 于印度,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 像、佛经之用,亦被意译为“方坟”、 “圆冢”。 ①佛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 组成。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塔 的层数一般为单数。 ②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 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按类型可分 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 塔和墓塔等。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202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材料:镜头一: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教五大宗教。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产生于我国的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1300多年,天主教和教是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我国的。
镜头二: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例如,佛教界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道教提倡“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天主教倡导“爱国是天主的诫命”;教强调“荣神益人”等。
宗教界人士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实践这些思想和主张。
镜头三:2004年5月21日,50多名各大宗教的上层人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代表全国上亿宗教信徒,批驳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美国炮制的年度报告,借宗教名义,利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并公然为邪教“”张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何谓“巫”?
历史上的“巫” “巫”的字义 “巫”的职能
1 历史上的“巫”
《说文解字》: “巫咸初作巫。” 《汉书·效祀志》:
“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 “巫先”,颜师古注曰:“巫之最先者也。” 巫先,或是“巫咸”。 《太平御览》: “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 巫咸。”又云:“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 帝尧医。”
[1]五官: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
《国语·楚语下》续2
及少昊[1]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 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 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 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 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 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 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1] 中国历史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 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国语·楚语下》续3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 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 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 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 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 乱,而莫之能御也。”
《国语·楚语下》续1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下之神、氏姓之出, 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 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 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 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巫的主要职能:卜筮、祭祀、治病
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系辞上》)
二、绝地天通
巫君合一:萨满、君王? 祝宗卜史:天人合一、天人分离?
1 巫君合一
汤祷(《吕氏春秋·季秋纪》)。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
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 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 用祈福于上帝,民乃大悦,雨乃大至。”(《顺民 篇》) 焚巫求雨 “君及官吏皆出于巫”。 李零:巫不等于王。早期是萨满,后来从属于王。
2 祝宗卜史
《尚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 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 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 地天通,罔有降格。’”
孔颖达疏解:“三苗乱德,民神杂扰,帝尧 既诛苗民,乃命重黎二氏,使绝天地相通, 令民神不杂,于是天神无有下至地,地民无 有上至天,言天神地民不相杂也。”
以玉事神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 遗址出土 玉猪龙。
红山文化:以蛇为原型的龙, 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 了玉龙、玉凤系列。缘此推 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 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
尊崇的玉器。
3 巫的基本职能
《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 治病请福者也。”古医字本从巫。
《周礼·春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 率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祭祀,…… 凡丧事,掌巫降之礼。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 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则与祝 前。女巫掌岁时祓除,……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三、巫史传统
绝地天通:人文精神的奠基 制礼作乐:巫的理性化
1 绝地天通:人文精神的奠基
李零:《国语》讲了重、黎分司天地,同时讲到了祝宗卜史一 类职官的起源,特别是史官的起源(包括司马迁这一支的来 源)。故事要讲的道理是,人类早期的宗教职能本来是由巫觋 担任,后来开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划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类 职官,他们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马、司工一类职 官,他们是管土地民人。
第二讲 巫的传统
巫的释义 绝地天通 巫史传统
巫术:中华文明的源头
❖ 巫:礼仪(儒)、方术(道)、巫术(民间信仰)
❖ 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要”篇载孔子语: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 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 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 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 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 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祝宗卜史一出,则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长期较量,最 后是祝宗卜史占了上风。这叫“绝地天通”。
在这个故事中,史官的特点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它 反对的是天地不分、“民神杂糅”。可见“绝地天通”只能是 “天人分裂”,而绝不是“天人合一”。
颛顼因此也被称为“人文始祖”,是一位宗教改革家。
2 制礼作乐:巫的理性化
[1] 《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即所谓育重黎之后,使典 之也。孔颖达认为,重即羲、黎即和。意思是:羲是重的子孙,和是 黎的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掌天地四时之官”,所以沿用“重黎” 的称呼。
[2] 程伯休父,事见《诗·大雅·常武》,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1 年,周宣王之后即是周幽王,褒似“封火戏诸侯”)时的史官。原是 “史官”,后成为军事官员,“司马氏”。古代史官与军事有关。
在儒家出现以前,中国文化已经有了一个独特的宗教传统。这 个传统,李泽厚称之为“巫史传统”。他说:
2 祝宗卜史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 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 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 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 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 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 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 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 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