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民俗
介绍靖江风俗的作文英语

介绍靖江风俗的作文英语Introduction to Jingjiang Customs。
Jingjiang, a charming city nestl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boasts a rich tapestry of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woven over centuries. From its vibrant festivals to its culinary delights, Jingjiang offers visitors a glimpse into the heart of Chinese culture.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Jingjiang's customs is its festivals.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city comes alive with celebrations that reflect its rich heritage and traditions. The Spring Festival, also known as Chinese New Year,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lunar calendar and is celebrated with great fervor in Jingjiang. Streets are adorned with red lanterns, and families gather to enjoy traditional meals and exchange gifts. Dragon and lion dances fill the air with energy and excitement, symbolizing prosperity and good fortune for the year ahead.Another cherished festival in Jingjiang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Mooncake Festival. During this time, families reunite to appreciate the full moon and indulge in delicious mooncakes. Lanterns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illuminate the night sky, creating a magical atmosphere that is truly unforgettable.In addition to its festivals, Jingjiang is renowned for its culinary heritage. The city's cuisin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resh ingredients, delicate flavors, and meticulous preparation. Visitors to Jingjiang must sample local delicacies such as "Squirrel Mandarin Fish," a dish that combines tender fish fillets with a sweet and sour sauce, and "Eight Treasures Duck," a sumptuous feast of duck stuffed with a variety of savory ingredients.Jingjiang's customs also extend to its everyday life, where traditional practices are upheld and cherished. Tea drinking, for example, is not just a beverage choice but a ritual that embodies hospitality and respect. Guests are often welcomed with a steaming cup of fragrant tea, servedwith grace and elegance.Moreover, Jingjiang is home to a vibrant arts scene, with traditional crafts such as embroidery and calligraphy thriving alongside modern forms of expression. Visitors can explore local markets and galleries to admire the intricate handiwork of skilled artisans or participate in workshops to learn these ancient crafts firsthand.In conclusion, Jingjiang's custom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city'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brant community spirit. Whether celebrating festivals, savoring culinary delights, or practicing traditional arts, visitors to Jingjiang are sure to be captivated by the warmth and charm of this enchanting city.。
靖江城隍庙该怎样参观?

靖江城隍庙是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的一座古老庙宇,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靖江城隍庙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那么,如何参观靖江城隍庙呢?本文将详细阐述参观该庙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参观靖江城隍庙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该庙宇的历史背景。
靖江城隍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庙宇内供奉着城隍神,是当地居民祈求平安和保护的圣地。
了解庙宇的历史背景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座古老庙宇的文化内涵。
在参观靖江城隍庙时,我们可以先参观庙宇的外部建筑。
庙宇的外部建筑通常是以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庙宇的屋顶、门楼、门神等建筑元素,欣赏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
庙宇周围通常还会有一些石碑、石像等文物,这些都是了解庙宇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进入庙宇内部后,我们可以先参观主殿。
主殿通常是庙宇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城隍神像。
我们可以在主殿前地祈祷,表达自己的心愿和祈求。
我们还可以仔细观察城隍神像的雕刻和装饰,了解城隍神的形象和神话故事。
除了主殿,庙宇内还有许多次要殿堂和供奉其他神祇的小殿。
我们可以依次参观这些殿堂,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殿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欣赏其中的艺术品和文物。
我们还可以在每个殿堂前燃香祈福,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祈愿。
参观庙宇时,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庙会活动。
庙会通常会在重要的节日或庙宇的纪念日举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在庙会上,我们可以观看传统的民俗表演,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和手工艺品。
参加庙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加乐趣,还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
在参观靖江城隍庙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和行为规范。
我们要尊重庙宇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得随意破坏或污损庙宇建筑和文物。
我们要保持安静和肃穆的态度,不得大声喧哗或进行不适当的行为。
我们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穿着得体,不得穿着暴露或不雅观的服装。
靖江市旅游攻略

靖江市旅游攻略
靖江市是江苏省泰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心地带。
靖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宜居之地。
本文将介绍靖江市的旅游攻略,带您领略这座城市的风情韵味。
古城风情
靖江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城。
游客可以漫步古城街道,感受古建筑的韵味,探寻历史的痕迹。
古城墙、古桥、古亭,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底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
美食天地
靖江市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本地特色小吃为主打。
品尝当地的酱排骨、糖醋鱼、蚬子烧饼等传统美食,让您享受舌尖上的美味盛宴。
此外,还可以品味当地的特色茶文化,体验茶道之美。
自然风光
靖江市自然风光秀美,有着大片的田园风光和清澈的河流。
游客可以前往观赏沿江风光、品味农家乐,感受乡村宁静之美。
在郊外徒步、骑行,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文化体验
靖江市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如龙船赛、灯会等传统节日。
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感受浓厚的民俗氛围。
靖江市旅游攻略,让您在这座古城中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靖江名胜、特产简介

风味饮食--靖江特产靖江位于江苏省苏北平原南端,地处长江下游,东、南、西三面环江,拥有江岸线54公里。
境内长江段为长江黄金水道的一部份。
境域东西距离43公里,南北距离18公里,总面积673.10平方公里。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靖江还是长江中的沙洲,孤山屹立江心,后因海潮逆江,泥沙沿孤山之麓不断积聚而成陆地。
赤乌二年时曾是吴大帝孙权的牧场。
故靖江古称马驮沙.主要特产有:粞子粥,香沙芋,猪肉脯,蟹黄汤包etc.靖江粞子粥成份:粞子(元麦细磨,细筛而成)、米、少量碱。
特色:煮成的粞子粥成红色或浅褐色,闻之有香,吃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良好,如果在粞子粥里加之黑豇豆或红薯,其味更加独特。
元麦粞子营养丰富,含有较高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为人体吸收。
制作:先将米或米饭加水烧开,再将用冷水调成糊状的粞子倒入锅中,搅匀后煮沸片刻即成。
再放入少量碱其味更佳。
靖江香沙芋香沙芋是冲积平原中特有的特产,其味道很香,粘而不腻,口感特好,老少皆宜,营养丰富。
制作:一种是干烧,即连皮煮,煮熟后去皮,蘸调料吃。
(此法靖江人叫“烧毛芋头)。
一种是烩芋头。
将干烧好的芋头去皮冷却后,再用油烩,烩时加入少量的盐、味精、蒜叶味道更佳一种是同鸡、猪肉、鳗鱼等一起红烧,做成菜肴。
香沙芋还是赠送亲友的佳品,阴历八月半前后,是香沙芋收获季节,这时乡下人探亲,访友,往往送一些芋头作礼物。
靖江的汤包(蟹黄汤包)蟹黄汤包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奇”。
制作蟹黄汤包工序为:制作馅、擀皮、包、蒸。
制作馅:首先是取猪蹄膀的厚皮,切细、文火煨,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冷却后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
然后取蟹黄、剁碎的猪腿心肉,一起把熬好的鸡汁、姜丁、蒜末放入胶冻内拌匀。
擀皮:选用上等精粉,揉、捏后即可擀(不必发面)汤包皮要求圆而薄。
包汤包:包汤包需要熟练的有操作技术的老师傅,其动作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轻、揉、均匀。
江南泥塑——孤山泥狗子

53传统与创新人们在制作泥塑时往往会通过造型、色彩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寄托在其中,而孤山泥狗子就是当地农民表达自己生活愿望的精神寄托。
但随着当今时代科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被高速流淌的讯息洪流所淹没,他们更热衷于追捧快餐文化和快餐艺术,而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美越来越视而不见,泥塑也面临着因缺少流传而泯没于历史长河的危险。
因此,只有新思路才能使传统民间手工艺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并吸引年轻人,并将这些将要遗失的民间工艺传承下去。
一、泥狗子的题材与造型特点泥塑本就是广大劳动民众休闲娱乐的产物,而在经济与交通的制约下,各地泥塑难以流通,从而导致泥塑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及当地人民独特的情感色彩。
靖江泥狗子产于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属于江南长江流域泥塑的一种。
制作泥狗子材料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泥狗子与其他泥塑本质上的差别。
靖江是由长江江潮冲刷的石泥积累形成,因此孤山区域土质特殊,细腻无杂质,粘性高且不易断裂,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是制作泥狗子的重要材料[1]。
泥狗子造型十分简单,大小多变,由农民在耕种闲暇之余完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出的泥狗子模样并不精致。
但是这种粗糙的制作,简单朴素的造型,使得泥狗子更为憨厚可爱。
(一)泥狗子的造型——源于生活在农耕家庭中,忙碌于田园生计中的人们难以花费过量的金钱与精力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创作都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周围的接触。
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饲养犬类以达到看家护院的作用,所以对于人们而言,狗是家宅平安的象征。
而在当地也一直流传一句俗言“猪来穷,狗来富”,狗的叫声“汪”也与“旺”的发音相同[2],因此狗也被当地人认为是守财的象征。
由此,当地人们十分喜爱狗类造型的泥塑,便使用“泥狗子”来称呼这些泥塑。
它不仅饱含着当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们对幸福的感情寄托[3]。
泥狗子头微微向上扬起,耳部挺立,眼部圆大,嘴部作微微开合状,四肢较为粗短,前肢与后肢相比较长,尾巴高高竖起,整体呈现出昂首摇尾、友好欢迎的姿态(如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江民俗朱晓丹靖江特色地理靖江特色方言生动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化的特点。
靖江方言大致可分为两大语系,老岸话、沙上话。
又因为接壤的周边城市不同,两大语系内又分为若干个小分类。
其中老岸话为靖江主体语言,使用人数占靖江总人口(67万)的70%。
因靖江传说中是由江沙堆积而成,所以靖江的土地就分为:老岸上,也就是江沙未堆积前就存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东部地区。
沙上,就是江沙堆积出来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南、西部地区。
所以,一般认为老岸上话是靖江原住民方言,而沙上话可能是后来随着周边城市居民迁移而带过来的方言。
上个世纪初出生的老一辈老岸上人和沙上人几乎是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新一代靖江人,都可以很自然的互相交流了。
随着现在普通话的推广,据调查,大部分城区的小学生、初中生都已不会讲地道的靖江话,保护传统语言任重道远。
靖江特色美食靖江人很会享受生活,譬如食,绝对一流水平。
名气大的就有合称“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鮰鱼,“拼死”才能吃的河豚,以及蟹黄汤包、双鱼牌肉脯等。
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料理,名堂特多,什么菜都做得好。
小小刀鱼,能做出20多道菜的刀鱼宴。
普通的鳝鱼,可烧出30种风格各异的佳肴。
简单的一头羊,又能摆出40多个品种的全羊席。
同样的原料经靖江人一拨弄,食香味就是不一般。
作家黄蓓佳写过一篇美文,单写最不起眼的小小芋头在靖江人手下的神奇,足可说明问题。
特色美食:的当数“双鱼”,是靖江人的保留项目,第一品牌,有单盒装和礼导致现在市场上的肉脯种类很多。
吃白粥的时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实在逍遥至极。
2.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鱼。
刀鱼比较有名,价格较高。
鲥鱼已经绝种。
河豚鱼,现在市面上的几乎都是养殖的,毒性小,肉质尚可。
河豚鱼剧毒,吃的时候要厨师当面先尝,没事后才能动筷,但当年吃野生的时候,还是有人中毒,该鱼毒是神经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
内脏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说。
但由于味道鲜美,便有“拼死食河豚”一说。
总之,“长江三鲜”已名存实亡。
3.蟹黄汤包:国宴之一。
用靖江当地的说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汤包都是对汤包的亵渎。
靖江蟹黄汤包与天津狗不理包子、上海南翔小笼包子及扬州富春包并称“中华四大名点”。
汤包的做法:皮要上等。
蟹黄、蟹肉+肉汤煮成琼脂状,冷却后用皮裹住,要不留缝隙,否则在蒸的时候会露馅。
吃汤包有句口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
加以醋和姜丝,上乘美味,传说乾隆当年吃的时候把汤包当作包子吃,结果被滚烫的汤汁烫伤了龙嘴,但还是流连忘返。
4.羊肉:靖江人冬天吃羊肉的很多,靖江的羊肉和一江之隔的江阴的羊肉不一样,靖江人吃羊肉怕腥味,不像江阴似乎越腥越好...比较有名的有十圩桥羊肉(海龙羊肉店厨师名),太和羊肉,桑木桥羊肉,八圩港羊肉.前三种最为有名,各有特色.但大多都只是在冬季才开门做生意的.5.籼子粥。
比以上的要普及。
在这种季节,小的时候,坐着小板凳在院子里乘凉喝粥,加一个冒油的咸鸭蛋,无比惬意。
ps:籼子粥不加碱的是白色,只有加碱的才会红。
碱较多了会涩,而且很红,不好看。
靖江有句土话:“籼子粥灌灌,养的像罐罐”。
6.季市大炉饼,远近闻名。
7.酵。
(靖江话读gao)烧饼。
个大,飞碟状,褐色,有芝麻,有嚼劲儿。
8.马桥馄饨。
馄饨馅很讲究,以猪肉青菜、韭菜和菠菜馅为主,基本每个馄饨里都有一只淡水虾,而且不是虾米,味道鲜美,馄饨皮很薄,加葱、盐、味精、少许酱油和胡椒粉做汤,最好有猪板油。
因最早出自马桥镇,而得名马桥馄饨,现已风靡靖江,走向全省。
9.老汁鸡。
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遐迩。
又一平民食品。
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
靖江季市镇的最有名。
10.红烧蹄膀。
各地有各地的烧法。
一般讲究文火炖,甜而不腻。
11.团。
通俗讲,就是糯米粉包馅,鸡蛋那么大,煮法同馄饨,逢年过节必备。
有芝麻馅,肉馅、豆沙、还有菜的,比之宁波汤圆一个字:香。
12.蟛蜞。
个体小的螃蟹。
一般不食用。
但如果配以腌菜烧煮伴食早晚稀饭,堪称难得的美食。
童年的小孩大都最喜欢自己动手抓蟛蜞烧了吃,是难得的一种童真意趣。
河边、江边俯拾皆是,亦可拿蟛蜞的螯和爪来炸,烧法同龙虾,肉嫩赛螃蟹,江南人爱吃.蟛蜞爪螯,每到夏秋农闲,靖江沿江农民常会批量捉取.蟛蜞,然后运往长江对岸的苏南城市,也能卖个好价钱。
13.竹笋。
靖江曾经是竹器之乡,竹笋嫩的时候,易折断,回来炖咸肉。
14金波酒。
金波酒为靖江百年传统名酒,靖江三宝之一。
精心选用党参、当归、五味子、红山枝、杜仲等三十六味名贵中药,以传统秘方精制,常饮延年益寿、驻颜健体。
自清同治年间从宫廷传入靖江民间以来,声名远扬。
15.香沙芋。
香沙芋是冲积平原中特有的特产,其味道很香,粘而不腻,口感特好,老少皆宜,营养丰富。
制作方法一种是干烧,即连皮煮,煮熟后去皮,蘸调料吃(此法靖江人叫“烧毛芋头);一种是烩芋头,将干烧好的芋头去皮冷却后,再用油烩,烩时加入少量的盐、味精、蒜叶味道更佳;一种是同鸡、猪肉、鳗鱼等一起红烧,做成菜肴。
香沙芋还是赠送亲友的佳品,阴历八月半前后,是香沙芋收获季节,这时乡下人探亲,访友,往往送一些芋头作礼物。
靖江靠江,水产很多,鮰鱼、鲈鱼,各地都有。
早餐以粥、豆浆、豆花、油条(现炸的,要脆)、蒸饭、煎饼、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馒头)、烧饼、面糕(就是不加馅的馒头)靖江特色习俗庙会习俗:靖江历史上是个多庙会的县,鼎盛时期,有大小庙宇160多座,还不包括村村皆有的土地庙在内。
因为多庙,自然就有很多庙会。
庙会也叫香期,即善男信女们集中进庙烧香的日子。
各庙的香期都不同。
靖江有“三月三,上孤山”的说法。
而城隍庙的想起有四次:正月十五、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初一。
其他的庙也都有自己的香期。
庙会是善男信女的神圣的节日。
这一天,他们天不亮就起身,斋戒沐浴,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背着香袋向庙里走去。
香袋是杏黄色的,上有“朝山进香”四个字,内装香烛纸马。
春节习俗:正月初一妇女不上灶烧早饭,忌污秽神明,让其带好孩童不致哭闹,图开头大吉。
早餐吃米粉圆子,称“团圆”。
对上门拜年者,款以花生、蚕豆、瓜子、糖果等,谓之“甜嘴”。
午餐吃馄饨、团或除夕剩余之饭菜,意为“年年有余”。
午后,三五结伴掷骰子、玩纸牌、搓麻将以消遣取乐,直至“落灯”(正月十八)洗手。
整日间,“送财神”、调“苍龙”者(变相乞讨)走街串巷,调龙灯、舞狮子等民间文艺活动遍及城乡。
将晚,各家呼孩童早睡,不点灯火,谓不干扰“鼠婚”。
当晚各户将地扫净,初二不扫地,谓地生日。
初二起,外出拜年。
拜年之规,先近亲后远亲,一直延续到初七八日。
俗说:“拜年拜到初七八,有酒剩点坛子脚”。
初五敬财神,城镇商贾之家多以重礼祭祀。
靖江的元宵节:农家用米屑做成鸡、鱼、猪、鸭、棉花包、果品等模型,涂以彩色蒸熟,早晨供于佛前,焚香点烛,以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靖城、季市等较大集镇还举行花灯活动。
农村龙灯、花船亦云集于市。
此日,各庙宇为自然香期,信者去寺庙烧香。
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涌向街市看灯看戏。
故农村称生下的女孩为“正月半上街的”。
正月十三起,各家晚间在佛像前点烛掌灯,欢聚于灯前,有的约邻居聚于一堂,在佛前请“九姑娘”,卜问少女的愚、智;或请“田禾姑娘”、“灰堆姑娘”、“屎缸姑娘”等,预卜当年年岁丰歉、人畜吉凶。
如有患眼疾者,还许愿于来年灯期悬挂“天灯”。
靖江特色文化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讲经元末明初传入靖江,经过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
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深受海内外专家的重视。
他们称靖江讲经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腰鼓兴于解放初的群众文艺活动,后因曲艺和戏剧的普及,腰鼓活动逐渐沉寂。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将其作为娱乐健身活动。
如今靖江的腰鼓队遍及各个社区,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演技高超,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大亮点。
孤山泥狗子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
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
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
孤山庙会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
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
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
小狮子舞极富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
其特点是舞狮人模拟小狮子的各种姿态,一边腾挪扑逗,一边变换队形,将小狮子威武、健壮、憨厚、活泼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该舞蹈曾多次在省内比赛中获奖。
荡湖船普及全国的民间舞蹈,但靖江的荡湖船自有特色。
外地荡湖船为“船娘”、“艄公”2人配档,而靖江荡湖船多为“艄公”、“船婆”、“撑兄”、“船娘”4人配档,并有乐队、伴唱队伴唱。
打莲湘新世纪靖江再度兴起的民间舞蹈。
舞蹈者一边敲击莲湘,一边表演各种舞蹈动作,在清脆而有节奏的响声中不断变换队形。
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队伴唱。
秧歌舞靖江秧歌舞兴于解放初,后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现代舞所取代。
20世纪末,在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群众性的秧歌舞再度兴起。
现今的秧歌舞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龙灯舞靖江的龙灯舞富有特色,龙头、龙尾、龙珠制作都很讲究。
表演时,随着锣鼓的伴奏,舞龙者耍出“二龙戏珠”、“金龙盘柱”、“叠罗汉”、“撬荷花”等各种招式,将龙的动态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屋脊艺术靖江房屋建筑的一大特色。
匠人运用“堆灰”和“瓦花”工艺,在屋脊上制成“喜鹊登梅”、“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各种图案,使屋脊富丽堂皇、美不胜收。
靖江的屋脊艺术早为民俗学家所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还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
唱凤凰流行于靖江农村的民间艺术。
其道具是一只纸扎的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凤凰。
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之乌,所以唱凤凰的艺人,大都在春节期间去各村各户演唱,以表示对主家的良好祝愿。
唱词有的是先编后唱,也有的是现编现唱,并用锣鼓伴奏,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