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

合集下载

汉字的拼音化与繁体化的利与弊

汉字的拼音化与繁体化的利与弊

汉字的拼音化与繁体化的利与弊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字系统,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汉字的拼音化和繁体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拼音化指的是将汉字转换成拼音,方便学习和使用;繁体化则是指恢复或保留繁体字的使用。

这两种转变都有其利与弊,下面将分别探讨。

首先,汉字的拼音化可以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

对于非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学习汉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拼音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拼音化还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拼音化还有助于国际化交流。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拼音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促进中文的国际传播。

然而,汉字的拼音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拼音化可能导致对汉字的误读。

拼音只能表示汉字的发音,而无法准确表达其意义。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仅仅依靠拼音可能会造成对汉字意义的曲解。

此外,拼音化还可能导致对汉字的依赖。

一旦习惯了拼音,学习者可能会忽视汉字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对汉字的认识不全面。

拼音化还可能降低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导致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

相比之下,汉字的繁体化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繁体字是汉字的传统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留繁体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繁体字可以提高汉字的辨识度。

由于繁体字的笔画复杂,每个字的形态都独特而且易于辨认。

这对于阅读和书写汉字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繁体字在艺术和书法领域也有独特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对汉字的审美感受。

然而,繁体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繁体字的书写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于学生和非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可能是一项负担。

其次,繁体字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随着简化字的推广,繁体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可能导致人们对繁体字的遗忘和忽视。

综上所述,汉字的拼音化和繁体化都有其利与弊。

拼音化可以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和促进国际交流,但也可能导致对汉字的误读和依赖。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118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李若岚 河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汉字拼音化争论的观点,回顾拼音化运动的历史以及分析成功推行拼音化国家的现状来探讨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运动;可行性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承载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但由于其字形复杂、不依赖形态变化等特点,在学习与使用中有较多不便。

因此部分学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汉字,即推行汉字拼音化。

一、汉字拼音化的争议对于汉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是坚决反对。

部分学者认为汉字绝不能拼音化。

从文化角度看,推行汉字拼音化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

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现行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书写符号。

汉语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单音节词,汉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

而且对不同方言地区的交流有积极作用。

如果改用拼音文字,会违背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性,也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况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

他们认为语言学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汉字体系上,而不应投入过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种则主张汉字拼音化。

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简单易学,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

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汉语的发展,认为汉字局限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会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

汉字是反映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用汉字写英语,用英语写汉字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使用汉字只是一种习惯。

提出汉字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行拼音化,对于中外交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承认现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担拼音文字的作用,汉语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不能废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

应该制定一套与汉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汉字又能用拼音拼写,利用两者的有点,达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运动这里笔者主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拼音化运动。

首先是国语罗马字运动。

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进行,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改革汉字。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语文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溯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其中的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为了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的普及教育,汉语拼音运动应运而生。

汉语拼音运动始于1906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驱倡议发起。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汉字的拼音化则是实现文字改革的关键。

在他们的推动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渐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这一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式,为汉字的拼音化奠定了基础。

1982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也是汉语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拼音的规范使用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运动的成果与意义不言而喻。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汉语拼音运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拼音的普及教育,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汉语拼音运动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于汉语拼音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汉语教育的推广,汉语拼音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未来,汉语拼音可能会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它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汉字实行拼音化可行否?

中国汉字实行拼音化可行否?

中国汉字实行拼音化可行否?
首先,确实有这方面的尝试,最大的成果就是简化字(包括二简字)
如果不考虑人们的文化的话并不是不可以,拼音其实就是语言,我们可以用语言对话,当然也可以把我们发的音写下来,形成拼音文字。

也就是说,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形成拼音。

但要形成一种文字并不是拼音那么简单。

有很多要素要考虑。

汉字是以音节为基础的,每个音节结构很清晰。

一个音节(约等于一个字)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由音节(或者说是字)再去组成词汇。

如果你去查声韵配合表,大概可以找到汉语中大概有几百个音节(具体数量忘了)每一个音节下面对应着数百个意义(注意是意义,不仅仅是字)即使是双音节的词,也往往有很多个意义(比如说yi4yi4,可以对应意义、异议、熠熠、意译、奕奕等等很多个意义)这样子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歧义(二简字就是因为这个被废的)。

另一个就是考虑冗余度的问题。

似乎很少书会提及语言冗余度这个词,我手头也没确切的定义。

大概就是说错了一个要素,会不会导致转义的问题,可以去参考数据冗余度的概念。

汉语的冗余度应该比较低吧?假如写成拼音,一不小心写错一个要素,可能会导致语义的转变,这样的话容易造成使用混乱。

而汉字的冗余度非常高,写错些笔画还不至于造成很大的语义混乱(所以电脑用两个字节就可以记下所有汉字了)。

或许可以考虑像日语那样的音节文字,但大量的歧义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至于很多人在反对拼音化的一个例子是“师氏食狮史”,这个例子不带普遍性,平时没人会这么说话,参考意义不大。

以上一点个人意见,并不是很有把握,谨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崔明海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

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知识界 汉字拼音化 思想争论〔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45-12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文字改革的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①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②1951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

③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

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1955年2月14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到的1000份意见表中,有80.7%的人同意走拼音文字的方向,有3 7%的人不同意,其余没表示意见。

汉语拼音化

汉语拼音化
汉语拼音化按词连写,多了一层语言信息,但是它照样缺少高层韵律信息,因此词组和句子要借助经验来辨认。实际上即使改进拼音方案,也不能反映全部语音,它不可能跟有声系统完全等价,所以它跟汉字书面语一样,也是一个小系统。
拼音化面临的不是直接替换语音的原始任务,让它升格做拼音文字,遇到的是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应付以汉字为基础的书面规范。同音词是靠汉字保护的。设法在拼音中区分它们未必能找到简单而有系统的方法,而分化、限用某些同音词的工作是在改变书面规范。
在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做了一份报告,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汉字是正宗的、法定的文字,而拼音不是法定的文字。因此,自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来,拼音与汉字就不再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拼音的地位是从属于汉字的,它不再是准备将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过程中,是按照语音流一个一个单词写的。正像一堵墙,看起来
是一个整体,这就像是我们的细分析,那堵墙其实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头,用水泥或者石
灰砂浆连接成为一体的;同样,我们的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
的单词,按照语法规则连接而构成的。所以,在原则上,按词分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汉字拼音化方案

汉字拼音化方案

汉字拼音化方案概述汉字拼音化方案是将汉字转换为拼音的一种方法。

在中国,拼音是一种重要的文字记录和输入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读、写汉字,还能够简化输入过程,提高文字处理效率。

历史背景汉字拼音化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字输入方式主要是通过五笔、仓颉等形码输入法。

然而,这些输入方法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复杂而繁琐。

因此,在拼音输入法的推动下,汉字拼音化方案应运而生。

汉字拼音化方案的分类目前,主要有两种汉字拼音化方案,即中国政府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台湾推行的注音符号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拼音,是中国政府于1958年推行的一种拉丁字母拼音系统。

它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和四个特殊符号(ˉ, , ˇ, ’ )来表示现代汉语的音节。

拼音方案注重发音准确性,使得使用者在学习和输入中文时能够更加方便和准确。

注音符号方案注音符号方案,简称注音,是台湾教育部于1912年创制并推行的一种音标系统。

它采用了37个字符来标示现代汉语的音节,其中包括21个声母、14个韵母以及一个半元音符号。

“ㄅ, ㄆ, ㄇ”等字母用于表示声调。

汉字拼音化方案的优点简化输入过程使用汉字拼音化方案后,人们只需要输入汉字的拼音就能够快速输入文字,使得输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帮助正确拼写汉字拼音化方案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拼写汉字。

在输入时,系统通过输入的拼音自动匹配相应的汉字,从而帮助用户减少拼写错误。

易于学习和记忆汉字拼音化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和注音符号等已经被广泛学习的字符,使得拼音输入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变得相对容易。

多语言支持由于拼音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文字输入方式,汉字拼音化方案可以很容易地支持多种语言的输入,从而方便了不同语言用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字拼音化的应用领域汉字拼音化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文字输入、文字处理、教育教学等。

文字输入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用户通过拼音输入法将汉字转换为拼音,进而输入文字。

汉语拼音化的趋势

汉语拼音化的趋势

汉语拼音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交流的不断增加,拼音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中国,随着拼音在教育、科技和商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汉语拼音化正在迅速推进。

本文将探讨汉语拼音化的原因、现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拼音化的原因1. 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汉字的复杂和繁体字的存在给外国人学习中文带来了困难。

而汉语拼音的使用方便外国人快速掌握语音和发音规则。

2. 促进信息的传播:拼音化能够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阅读和输入中文更加便捷。

通过拼音输入法,使用者可以在键盘上轻松输入拼音,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3. 普及规范标准:拼音化使得汉语书写更加规范化,避免了一些方言交流的障碍。

它有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拼音化的现状目前,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教育领域: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拼音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

学生们通过拼音,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发音和书写。

2. 科技领域:拼音化在计算机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

拼音输入法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输入中文的常用工具,人们通过键盘输入拼音,计算机自动转换成汉字。

3. 商务领域:在商务交流中,拼音化被广泛使用。

商界人士常常使用拼音写邮件、撰写商业文书,这有助于解决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三、拼音化带来的影响拼音化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汉字书写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1. 影响汉字的传承:随着拼音化的推进,文字的表达更加依赖于拼音,导致一些汉字书写能力较弱的人忽视了对汉字的学习和运用。

2. 提高中文表达的效率:拼音输入法的便捷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快地输入中文文字,提高了中文表达的效率和准确度。

3. 促进方言交流:拼音化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通过拼音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交流,促进了方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汉语拼音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中文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拼音化汉语拼音化的利与弊汉语拼音化的失败原因汉语发展历经几千年,从最早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到后来的繁体字、简体字,最近网上有出现一阵拼音风,大家一个劲的打拼音字母,赶时髦,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汉语拼音化的产生与覆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辨读和双字母。

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15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提议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经过一系列努力,《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订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主要有如下方面。

①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

社会各界都掀起一股“汉语拼音”的热潮。

②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③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

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④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僳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⑤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汉语拼音方案》为盲文的点字和聋哑人的手语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还可用于手旗通讯、灯光通信中,用同汉语拼音字母对应的手旗讯号或灯光符号来传递信息。

在电子计算机输入汉字方面,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输入方法。

汉语拼音被相继采用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以及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由此,《汉语拼音方案》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现代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建立为了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应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实际需要,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

在经历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30年代初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之后,由于在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制定上所积累的多方面经验,于1982年正式成立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提出,汉语拼音正词法应该以现代汉语语法中定义的词作为正词法的拼写单位,同时也要照顾到阅读和理解的方便,并且要照顾到某些国际上拼写的习惯。

同时,该委员会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以及大量拼写试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之最终确立。

随后,在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做了一份报告,报告完全没有提毛泽东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

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放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汉字是正宗的、法定的文字,而拼音不是法定的文字。

因此,自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以来,拼音与汉字就不再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拼音的地位是从属于汉字的,它不再是准备将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在1986年5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

”汉字的地位由此重新确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这样,就从法律上确定了汉语拼音的地位和作用。

汉语拼音在汉字教学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汉语拼音化……弊大于利汉语拼音化的弊大于利。

汉语拼音化曾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最终还是化为了历史的尘土,方块字顽强的生命力是他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语拼音化之利:1、达到普及汉语的目的,是人只要会读就会写,绝不会出现冷僻字不会写的毛病。

2、与拉丁国家接轨,符合信息现代化的要求。

汉语拼音化之弊:汉语拼音化之弊:“只要说出来能听得懂,用拼音写出来就一定能看得懂”的推测并不正确。

有声语言生机勃勃,它甚至还有许多“野性”,书面所以需要一套特殊体制,不仅是为了制约有声“野性”,也是因为它难以对付那种活泼性。

“亿元、一元”同音,新条件下看不懂不能直录了,于是不能用拼音直接转写“亿元”,必须改写“一亿元”或“一百兆元”了。

“千克”作标准计量单位是符合科学语言表达法的,但是“千”的语素作用和构词作用涉及深层语言习惯,因此它的阻力比较大。

这只是一个词的变化,拼音化遇到的将是一大堆问题,它们很可能会同时爆发出来。

新产生的歧义句式也需要分化,因此要在高层语言体制中做许多调整工作。

那种工作的实质是去重新约定,所以需要相当长的社会实践过程。

如果允许强大的汉字书面系统与它并存,新约定的需求会难以表现出来。

而完全放弃汉字让它进入交际市场去自由调整,恐怕很难预料它不会陷入某种混乱状态。

——这是现代信息文明大跃进中世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汉语拼音化按词连写,多了一层语言信息,但是它照样缺少高层韵律信息,因此词组和句子要借助经验来辨认。

实际上即使改进拼音方案,也不能反映全部语音,它不可能跟有声系统完全等价,所以它跟汉字书面语一样,也是一个小系统。

拼音化面临的不是直接替换语音的原始任务,让它升格做拼音文字,遇到的是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应付以汉字为基础的书面规范。

同音词是靠汉字保护的。

设法在拼音中区分它们未必能找到简单而有系统的方法,而分化、限用某些同音词的工作是在改变书面规范。

改变书面规范也需要有声语言的支持,要放弃一些说法,采用一些新的说法,难度就更大了。

有些字母标调方案是将调号放在音节之后, 虽然也不便于阅读, 但使把力还跳得过去. 在很多国罗拼写中, 调号是在拼写中间, 读起来更麻烦.历史证明, ‘国罗’还不如注音符号方便. 注音, 国罗并存近60年, 但人们宁用不是罗马字母的注音, 也不用国罗. 大陆1958年正式颁布了拼音方案, 就等于否定废除了罗马字. 80年代Taiwan政府也正式废除. Taiwan政府要求学者制定新方案, 但有两个要求: 1. 不得和汉语拼音一模一样; 2. 不许用字母标调.失败根源……难得群众拥护如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一样,汉语拼音化只能在专家和学者之中才有立足之地,广大老百姓仍然拥护着表意汉语,方块字在人们心中就是汉语的象征,不要说是突变,即使是渐变,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可我们进行了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样卷请看附录共调查30人赞成汉语拼音化的2人不赞成汉语拼音化的28人光看数据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某些人言词之激烈,可以说是有了保家卫国的气概。

某位说道:“仅四百多个读音就能代替数万个汉字?纯粹是用汉语拼音能正常地使用吗?如果重新为拼音化的汉语制定语法,还不如学英语”还有的说道:“不支持汉语拼音化,五千年中华文化很多都蕴涵在了汉字里,放弃汉字无异于自断其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我们却要主动放弃自己的国粹,去追捧西方文明,那就只有永远做奴才。

我手头有一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现代汉语拼音文字新编》(讨论稿)不知楼主看过没有,完全是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国际音标、汉语旧拼音以及自造符号的混合体,用来当密码倒挺合适。

”汉字的既成事实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它是民族、社会、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

汉字是世界上最稳定的文字之一,汉字支撑的书面语言在稳定中进步和演变,因此沿着既定轨道它大体上能适应不同时代的总体需求。

但是,从汉字到汉语也都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于是它又不能满足每一时代的全部需要。

汉字字多难学,然而它的语素音节性质和几千年的定向发展又使拼音文字难以简单取代它。

汉字的功过和汉字文化的趋向正在接受新的检验。

它们的取舍将遵循什么万全的原则?维持目前汉字的字式连写,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难题几乎无法解决,即使勉强解决,也会像现在的汉字输入一样,繁难低效。

仔细注意一下就知道,目前的汉字文本形式造成岐义的情况相当多,有时我们还要仔细琢磨,才能不致弄错,而让计算机达到我们一样的智能,恐怕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

我们应该承认现实,不能坚持鸵鸟政策,与新的技术对抗到底。

那样,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拼音夹用汉字的“基础华文”,第一,形态上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搞得人眼花缭乱,而且酷似日文文本,这样,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情上都是难以通过的;另外,在便于计算机处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形式也未必有多少优势。

再者,文字是追求相对稳定的,这样的双重文字结构是难以保持比较长时期的稳定的。

在我们看来,王开杨先生所推荐的恰恰是最差,最不可取的文本形式。

所以,我们主张:在当前,汉字文本应该采用按词分写的形式;在将来,应该采用拼音化的按词分写形式。

中国人对于按词分写是一时不习惯的,也许开头时候会稍微多化点时间,但是,很快就会适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