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论述为什么汉字的体系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性质上的改革。
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
例如dā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就有13个之多(据《现代汉语词典》),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2)有些单音语素虽已不单独使用,而与其他语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合词,这自然可以减少一些同音语素所带来的麻烦。
(3)从文字本身的状态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因为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而且,拼音体系难以长期固定,过几百年就需要因语言的变化而进行一次拼写法的改革。
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区之间的联系。
(4)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
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他的条件(如语言统一)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所以,全面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效能,权衡得失,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拼音文字有替代汉字而成为汉民族的正式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汉字能否被拼音文字所替代?

论题:汉字能否被拼音文字所替代?我认为汉字不能被拼音文字所替代。
原因如下:⒈汉字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
对于汉字的性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意大利耶稣会士立马窦说“中国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索绪尔认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把汉字称为“词文字”。
现在广泛被人接受的是索绪尔的观点,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
这个观点在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中也有所体现。
汉字几千年来所固有的这种表意性质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同时汉字的性质也决定了汉字所固有的一些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同音字比较多,同音字可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汉字拼音化的一大障碍。
比如如果用拼音记录“wo chi le”,可以译为“我吃了”,也可以译为“我迟了”。
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不同。
因此如果汉字实现拼音化,这些靠字形来区别不同于语素的文字就不能识别,会给语言文字带来新的不便。
汉字语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拼音只是用来辅助阅读的工具而已。
⒉方言的存在是汉字拼音化的一大阻碍。
汉字如果实现拼音化,就必须要适合各个社会群体,包括任何地域,任何文化水平等等。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广,方言现象明显。
一共有七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内又有多种语言。
比如说,南方方言大多n,l不分。
同样是表达“去”的意思,长沙话为“ke”,湘潭话为“qie”。
这些都可以说明如果用拼音来代替汉字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利于人们交际。
虽然近几年国家正在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方言现象比较严重的人不会讲普通话。
这样的话,拼音化的文字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带来很大的不便。
况且如果我们采取统一全国讲普通话,不再使用方言那是断然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更是有害处的。
因此对于在不同方言区的人们来说就必须要依靠文字来区别意义了。
⒊汉字拼音化对阅读古籍来说有很大的困难。
古代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也给予我们智慧。
所以,如果采用汉字拼音化,那么当我们阅读《诗经》、《论语》、《史记》等等古籍是就会晦涩难懂,并且失去其韵味。
关于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

关于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在当今世界,汉字已经成为中文的基础,它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形象,可以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拼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人呼吁汉字应该向拼音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一议题,反驳论者的观点,认为汉字不必向拼音方向发展。
历史和文化价值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汉字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使用。
它不仅是中文语言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汉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道德。
汉字在东亚国家中被广泛应用,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这些国家,汉字已经成为基础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拼音则只是中文的一种辅助工具,其使用范围较为有限。
拼音化汉字将会破坏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中华民族失去宝贵的文化遗产。
推广中文拼音化汉字的支持者认为,拼音只有26个字母,易于学习和使用,可以方便地推广中文。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中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中文拥有大量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仅仅用拼音无法完全表达。
拼音化汉字只是一种表面的改变,它并不能促进中文的推广。
事实上,推广中文需要更加深入的方法。
教育和文化交流是促进中文推广的重要途径。
中文是一种深奥而又神秘的语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可以向外界展示中文的特点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中文。
文化认同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汉字,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历史积淀。
汉字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奋斗精神传递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拼音化汉字将会破坏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在当今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祖国的文化认同。
汉语拼音化

汉语拼音化汉语拼音化的利与弊汉语拼音化的失败原因汉语发展历经几千年,从最早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到后来的繁体字、简体字,最近网上有出现一阵拼音风,大家一个劲的打拼音字母,赶时髦,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汉语拼音化在中国大地上曾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汉语拼音化的产生与覆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斯大林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辨读和双字母。
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15日,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提议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表示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经过一系列努力,《汉语拼音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得到正式批准。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

关于汉字改革的综述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这种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汉字,与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其优越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叶斯伯森所说:“原来认为汉字是原始语言,落后语言,儿童语言。
现在才知道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仅用400个音节作为基础,加以四声,最多不过1600个左右。
居然以这样少的单音节,颠来倒去,反复使用,就能毫无瑕疵的把意义表达得一清二楚。
这是英语望尘莫及而又望洋兴叹的。
”但是我们知道汉语一直能经久不衰,它也一直在进步的。
从它产生的那刻起,就一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和文化得发展,有两项具体内容:一是字形的简化与规范,二是拼音化。
汉字的形体从初期的甲骨文到小篆,以匀称圆转的线条文字统一了字形,隶书又使汉字笔势和结构得到改变,草书的笔画又打破了隶书和真书的笔势和结构,简化字又总结了真书的简体和异体汉字,使笔画和字数得到了精简。
汉字简化运动都在积极推进。
李斯用小篆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固定各种偏旁符合和形体,确定每种偏旁在字体中位置,每字的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统一书写笔画。
唐代《字样学》对六朝以来的文字混乱现象进行整理,使楷书流传至今。
宋元以来简体字在民间大量流传,但统治者视其为“俗体”而不承认,直到清末才把简体字作为简体字来使用。
早期汉字简化的原则主要有五个方面:1,变图形字成为符号,如“车”;2,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偏旁;4,截取原字部分代替本字;5,用笔画简单的字形更换复杂字形。
汉字的改革争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祖先的文字继承下去,另一种就是改革文字。
关于文字改革,提倡者卢赣章在1892年说过:“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之至难者。
”上个世纪,不断有汉字改革者提出方案,尝试用各种方法改革文字。
其中,一种是全盘西化,废掉汉字,代之以拼音字母。
代表是王照等人议定的“注音字母”。
钱玄同,赵元任等人制定的“国语罗马字”。
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

118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探究李若岚 河北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汉字拼音化争论的观点,回顾拼音化运动的历史以及分析成功推行拼音化国家的现状来探讨汉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运动;可行性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承载了汉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但由于其字形复杂、不依赖形态变化等特点,在学习与使用中有较多不便。
因此部分学者提倡制定一套拼音化文字代替汉字,即推行汉字拼音化。
一、汉字拼音化的争议对于汉字拼音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种是坚决反对。
部分学者认为汉字绝不能拼音化。
从文化角度看,推行汉字拼音化会造成历史、文化、科学的断层。
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看,现行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书写符号。
汉语同音字多,有大量的单音节词,汉字可以很好地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
而且对不同方言地区的交流有积极作用。
如果改用拼音文字,会违背语言和文字的统一性,也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况且表音文字也并不完美。
他们认为语言学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完善汉字体系上,而不应投入过多精力推行拼音化文字。
第二种则主张汉字拼音化。
例如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常谈》中提到汉字推行拼音化以后简单易学,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
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汉语的发展,认为汉字局限了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会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阻碍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
汉字是反映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用汉字写英语,用英语写汉字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使用汉字只是一种习惯。
提出汉字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来解决同音字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实行拼音化,对于中外交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承认现行的拼音方案并不能很好的承担拼音文字的作用,汉语拼音化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字不能废除,但拼音化文字也并非不可行。
应该制定一套与汉字并行的拼音化文字,既保留汉字又能用拼音拼写,利用两者的有点,达到最佳效果。
二、拼音化运动这里笔者主要分析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拼音化运动。
首先是国语罗马字运动。
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进行,部分学者要求进一步改革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_汉字的演变过程(2)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五个阶段_汉字的演变过程(2)规范化问题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
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
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
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
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
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
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
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
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
这说明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发展启示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崔明海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
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知识界 汉字拼音化 思想争论〔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45-12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文字改革的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①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②1951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
③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
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1955年2月14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到的1000份意见表中,有80.7%的人同意走拼音文字的方向,有3 7%的人不同意,其余没表示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千百年来,它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成现在的楷书甚至简化字,由繁到简,不断进步。
从古至今, 人们对汉字的评价众说纷纭, 对它的优缺点及功过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有的主张废除汉字, 走拼音化道路, 有的坚持使用汉字, 反对拼音化。
对此, 我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它的超方言性来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首先,汉语的语素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其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词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
通常一个音节能够记录不同的词,如ji 个音节可表示机、箕、讥、叽等意义不同的词。
若实现拼音化,这些原用字形区别的不同的词素将无法识别,势必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混乱。
其次,汉字中有大量形声字。
文字毕竟是记录语言中词的, 象形、指事、会意这些纯表意字, 不仅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增长的需要, 而且还与所记录语言的联系也不如形声字紧密。
形声字也正是因为有了示音成分,不仅使它能产性强、区别性大而且还使它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声旁提示了这一文字是记录语言中哪一个词的, 可与词相对应。
所以, 甲骨文中形声字才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汉代以后就已发展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形体结构方式, 一直延续到现在。
再次,汉字的超方言性和超时空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一书面语进行交际交流,汉语使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并且同一方言区内的发音也大有不同。
若使用拼音文字,不但方言区之间,就是同一方言内的人也难以辨认。
如此一来,各方言区如何交流,又如何维护全国统一呢?同时, 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此之外,汉字的符号性和视觉性特征决定了它比拼音文字的阅读效率要高, 有人做实验证明为1. 6倍, 所以汉字更容易扫读, 阅读速度快。
汉字改革者的一个理由是汉子难学,实际上,拼音化汉字未必就比方块性汉字容易学习。
早在1957年,陈梦家先生就曾指出:汉字虽然非常多,但是常用的并不多,普通人认识三千就可以了。
有了这三千字,就来研究怎么教。
有人说汉字难学,我说不难,所以难,是教的人没教好。
[9]
要在中国全面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就不这么简单。
我们要充分认识汉语拼音化的复杂性。
从甲骨文时代算起, 汉字至今至少有3700年。
用汉字书写印制的书籍汗牛充栋, 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 汉字的影响深入到汉民族的内心, 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
用汉字记录汉语有不适应的一面, 但是还有适应的一面, 而且适应的方面是主要方面。
要让十多亿人民, 放弃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系统, 只有在汉字系统完全不能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 可是目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看不到这种情况。
至于更远的将来会是什么局面, 我们的认识还不能做出结论, 只得留给我们的子孙去处理吧。
一切要看发展, 要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对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要
求, 还要看汉字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