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心理学》期末考核

合集下载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正文开始)题目一: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心理学?答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以及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学科。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量化等方法,旨在了解个体或群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与行为表现。

题目二: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认知心理学?答案: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的认知过程与心理结构。

它关注人类思维的构成、演化和功能,以及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知觉、记忆、语言、决策等方面的现象。

题目三: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案: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认知、社会标准和角色行为等社会心理过程。

题目四: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发展心理学?答案: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个体心理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的身心变化、认知能力和心理适应等方面。

题目五: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人格心理学?答案: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性格特征、心理结构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个体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发展、人格类型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现象,旨在深入了解个体的独特心理特点。

题目六:试题描述:请问什么是临床心理学?答案: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通过心理评估、诊断和干预等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

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方面。

(正文结束)此文简要介绍了心理学及其几个重要分支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

通过回答试题描述的问题,文章以明确且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每个分支领域的定义和研究重点,满足了题目要求。

文章整体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没有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每个分支领域的介绍都有清晰的起承转合,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2014年心理学考试答案

2014年心理学考试答案

55、情绪调控的涵包括()。

A、了解自己的情绪B、驾驭自己的情绪C、识别、接纳他人的情绪D、调控他人的情绪答案:A,B,C,D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试题答案6(2009-04-1017:12:26) 标签:教师教育杂谈31、()是人的主要应激源。

A、人格因素B、应对方式C、生活事件D、社会支持系统答案:C32、对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人本主义强调()。

A、个体平衡能力的丧失B、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C、本能遭遇挫折D、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结果答案:B33、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交换论B、行为主义C、需要层次理论D、精神分析论答案:B34、“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处境”,这种看法是()的观点。

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认知心理学答案:D35、()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A、乐观主义者B、悲观主义者C、性格向者D、性格外向者答案:C36、()认为人的不良情绪都是后天习得的。

A、认知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37、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哪一天?()A、5月25日B、12月1日C、6月6日D、10月10日答案:D38、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A、心的平静B、信心C、成功的意识D、浮躁答案:D39、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B、情感C、态度D、需要答案:B40、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综合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

A、性格B、能力C、气质D、个性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5题)2041、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主要有()A、统计标准B、临床症状的标准C、心体验的标准D、解决问题能力的标准答案:A,B,C,D4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A、外貌B、能力C、性格因素D、相似互补答案:A,B,C,D43、下列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正确的是()。

A、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C、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D、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永恒的、不变的答案:A,B正确答案:A,B,C44、心理状况的三种等级是()。

心理学期末考试A及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A及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A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内省法D. 实验室实验法答案:C2. 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概念属于以下哪个结构?A. 本我B. 超我C. 自我D. 潜意识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情绪的基本功能?A. 适应功能B. 组织功能C. 动机功能D. 认知功能答案:D4.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均匀递减D. 先快后慢再快答案:A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马斯洛B. 皮亚杰C. 费斯廷格D. 罗杰斯答案:C6. 以下哪项不是智力测验的类型?A. 比纳-西蒙量表B. 韦氏智力量表C.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D. 斯坦福-比内量表答案:C7.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哪几个过程?A.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B. 观察、模仿、反馈、强化C. 观察、记忆、模仿、动机D. 注意、记忆、执行、强化答案:A8. 以下哪项不是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A. 个人成功经验B. 替代性经验C. 口头说服D. 情绪状态答案:D9.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自我实现需求D. 社交需求答案:C10. 以下哪项不是压力的应对策略?A. 问题解决B. 情绪聚焦应对C. 逃避应对D. 社会支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知觉?A. 经验B. 动机C. 情绪D. 社会文化背景答案:ABCD12. 以下哪些属于认知失调理论中减少失调的方法?A. 改变行为B. 改变态度C. 增加一致性认知D. 减少不一致性认知答案:ABCD13. 以下哪些是情绪调节的策略?A. 认知重评B. 表达抑制C. 问题解决D. 寻求社会支持答案:ABCD14. 以下哪些属于人格特质理论中的“大五”人格维度?A. 开放性B. 责任感C. 外向性D. 宜人性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是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结果?A. 行为模仿B. 态度形成C. 情感反应D. 认知改变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

2014心理试题及答案2014年的心理试题及答案可能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和主题,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分支。

以下内容将模拟一个可能的考试题目和答案的示例,但请注意,这并不是真实的2014年考试题目。

题目:1. 描述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中的三个结构,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2.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解释社会学习理论,并讨论它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4. 描述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理论,并解释其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5. 论述临床心理学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并讨论其效果。

答案:1.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中的三个结构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发展的部分,它遵循快乐原则,寻求即时的满足和快感。

自我是现实原则的代表,它试图在本我的欲望和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超我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它对自我施加压力,要求其遵循道德规范。

这三个结构在人格中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2.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它描述了人们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之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吸烟但同时担心健康问题,他可能会开始相信吸烟并不那么有害,或者减少吸烟,以减少认知上的冲突。

3. 社会学习理论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这一理论对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因为它强调了模仿和榜样的重要性,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榜样来促进学生学习。

4. 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六个阶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判断到以普遍原则为基础的道德判断。

这些阶段包括:服从和惩罚导向、个人主义和交换导向、好孩子导向、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导向、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导向以及普遍伦理原则导向。

2014年秋季《心理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2014年秋季《心理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视觉适应:答: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这一过程达到的最终状态。

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视细胞或神经活动的重新调整,瞳孔的变化及明视觉与暗视觉功能的转换。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速疲劳。

2、诱因:答:诱因(incentive)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

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

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

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动机因素是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3、辐合:答:因为地面加热作用,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的运动称为辐合上升运动。

4.、定势:答: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2.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 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题分得分一40二1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客观现实中有花、草、树、木,人脑中才能有花、草、树、木。

这说明()A.脑是心理的器官 B.心理是脑的机能C.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 D.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一种()现象。

A.错觉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感觉后像3.有的人能把识记过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而有的人却能很快地将其遗忘。

这是指记忆的()。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4.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重点部分用彩色加以突出,这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5.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词的材料容易识记,这是因为()影响识记的效果。

A.识记的目的 B.对材料的理解C.识记材料的数量 D.识记材料的性质6.我们闻到一种花香味,知道它是茉莉花的香味,这是()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7.我们看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已》而在头脑中产生“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8.“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而忧”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三10四25五159.某人对“笔”的用途总是只想到写字,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了()A.迁移 B.功能固着 C.认知风格 D.原形启发10.王某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很努力,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11.因为当选为“数学课代表”,小明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外部动机 B.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12.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强度越大,效率越好 B.强度越大,效率越好C.强度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 D.强度与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13.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心理学课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课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课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最早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A. 弗洛伊德B. 荣格C. 埃里克森D. 皮亚杰答案:B. 荣格2.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马斯洛B. 斯金纳C. 费斯汀格D. 罗杰斯答案:C. 费斯汀格3.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测量学中的常用量表?A.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B.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C. 罗夏墨迹测验D. 艾森克人格问卷答案:B.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4.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荣格D. 皮亚杰答案:B. 斯金纳5. 以下哪个是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A. 投射B. 内化C. 外化D. 同化答案:A. 投射6.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埃里克森C. 荣格D. 皮亚杰答案:B. 埃里克森7. 以下哪个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抑郁症的成因B. 幸福感的来源C.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D.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答案:B. 幸福感的来源8.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治疗的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药物治疗D. 系统脱敏疗法答案:C. 药物治疗9. 以下哪个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A. 个体的自我认知B. 群体的决策过程C. 个体的智力发展D. 个体的情感体验答案:B. 群体的决策过程10. 以下哪个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儿童的语言发展B. 成人的职业生涯规划C. 老年人的退休适应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 所有选项都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包括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满足;自我是在现实原则下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代表道德规范和社会标准,对自我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______。

A. 个案研究法B. 访谈法C. 心理测量法D. 行为分析法答案:C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是______的一部分。

A. 意识B. 前意识C. 潜意识D. 无意识答案:D3.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______。

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社交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4.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A. 斯金纳B. 班杜拉C. 费斯廷格D. 罗杰斯5. 在情绪理论中,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______引起的。

A. 外部刺激B. 内部生理反应C. 认知评估D. 行为反应答案:B6.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______。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均匀递减D. 先快后慢再快答案:A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______来学习社会行为。

A. 观察学习B. 模仿学习C. 条件反射D. 强化学习答案:A8. 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主要冲突是______。

A.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B. 亲密对孤立C. 勤奋对自卑D. 身份对角色混淆答案:D9. 在心理测量中,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______。

B. 有效性C. 标准化程度D. 敏感性答案:A10. 根据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

A. 先天与后天B. 学习与应用C. 内容与形式D. 速度与准确性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A. 情绪状态B. 个人偏好C. 社会压力D. 信息的可获得性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知觉B. 记忆C. 动机D. 语言答案:ABD3. 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以下哪些维度是人格的基本维度?A. 外向性B. 神经质C. 开放性D. 宜人性答案:AB4. 在社会心理学中,以下哪些现象属于群体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群体极化D. 社会懈怠答案:ABCD5.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A. 遗传B. 环境C. 社会支持D. 个人经历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视觉适应:答: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这一过程达到的最终状态。

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视细胞或神经活动的重新调整,瞳孔的变化及明视觉与暗视觉功能的转换。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

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

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速疲劳。

2、诱因:答:诱因(incentive)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

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

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

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动机因素是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3、辐合:答:因为地面加热作用,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的运动称为辐合上升运动。

4.定势:答: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2.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3. 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顺利地解决。

4.认知策略: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策略。

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

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

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

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5.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充分表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

7.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也似乎与定势有关。

一个人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人就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结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以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8.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具有很大作用。

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

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

9.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语言产生的阶段。

答:1.弗朗琴(Fromkim)语言产生的七阶段:即选择需要表达的意思、为分句选择句法结构、把内容插入句法结构中、指定出词的词法形式、指定出分句的音素、选择运动要求和发出分句。

2.马蒂斯(Moates,1980)选择意义阶段、句法结构阶段、产生语音阶段、运动阶段。

3.安德森(Anderson,1980)三阶段模型:构造阶段、转化阶段、执行阶段。

4.德尔(Dell,1986)语言产生包括语义、句法、语法、语素四种不同的加工水平。

语义水平的加工是确定要表达的意义;句法水平的加工是为词语选择适当的句法结构;语素水平的加工包括确定名词单复数以及动词时态等过程;语音水平的加工包括提取语音和发出语音等过程。

德尔认为这四种水平的加工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5.勒韦(Levlelt,1989)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概念化阶段、公式化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选词表义,确定词汇的句法特征;确定词汇的语音)、发音阶段。

3、动机的特征。

答: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自古以来,各门学科都在寻求解释产生行为和思想的原因,尽管对动机的定义众说纷坛,但对存在的动机现象和动机的作用是公认的。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

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

2.方向性:动机不仅引起行动,也使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人们在饥饿时趋向食物而不是游戏机;具有追求成就和成功结果的人们总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向困难挑战,决不知难而退。

人们在相同的活动中,由于动机不同会产生行为的差异,例如,两个学生都喜欢吃甜食,其中的一人由于要减肥,因而拒绝吃糖果和冰滨淋。

3.强度:动机在发动行为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能确定行为的强度。

人们在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强度,这是很明显的。

例如,两位学生都要参加考试,甲生急忙地走进教室,坐下之后立即打开笔记本,快速地翻阅,直到教师开始发考卷时才合上本子;乙生则不慌不忙地在教室的座位上坐下后,也像大家一样打开笔记本,但视线却来回扫视着周围同学和教师的动静,几乎没有看本子上的内容。

由此可见,甲生的考试行为反应明显地比乙生要强烈。

4、当代心理学的观点。

答:百家争鸣的多元化观点,科学心理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形成了多元化的观点。

可以说任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进行研究。

以下简介七个几乎涵盖一切研究角度的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生物学的观点是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

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脑是我们思维,理解,看见,听见,分辨美丑、善恶的原因,而现代神经生理学已经清楚地知道脑的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了。

人脑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结构,约有120亿个神经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着纷繁芜杂的联系。

目前所了解到的脑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动物和脑疾患者的研究。

因此,单凭生物学观点来建构心理学理念,会有很大的片面性。

(2)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的观点始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这是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心理深层的潜意识才是精神活动原主体,支配着人类的很多行为,而不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理性的理由。

对“性本能”的强调也是弗洛伊德的惊人观点。

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源于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而精神病则是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

他对人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和动物总是受到基本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使,而人类不断地与控制与控制本能的社会力量相对抗。

(3)行为主义的观点:1913年,华生发表的题“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被看做“行为主义者的宣言”,表明了行为的观点:把人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关系。

华生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可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客观科学。

严格来说,行为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不做考虑,但是由于心理与行为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考虑心理活动只研究行为显然不能提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纯粹研究行为的取向并不能全面地提示心理学的规律。

(4)认知的观点:认知的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现代的认知观点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把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现代心理学中,认知的观点在人类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5)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的观点集中于主观经验,探求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私人观点,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