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谈知识树
魏书生六部教学法心得体会

魏书生六部教学法心得体会第1篇:学习魏书生六部教学法体会随笔周末听了二七区教体局组织的名家讲座,我国著名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受益匪浅,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一、定向。
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
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二、自学。
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
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三、讨论。
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四、答题。
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
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
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
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五、自测。
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日结。
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
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
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
魏书生同志总结出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包括:第一遍,跳读。
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
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
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
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
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
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
第四遍,精读。
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经典整理,受益匪浅

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经典整理,受益匪浅笔者通过学习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这部著作,受益匪浅,现摘录编写了以下文字以飨读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相信学生都有自学的潜能,魏书生只教自学方法,两年半时间没给学生讲过一篇课文,每节语文课都是学生自学,全班升学考试仍全市总分第一,自学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将来成为生活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一明确目的1.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也在于没有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为谁学,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会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动力,不要随波逐流。
2.享受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快乐,得到精神的解脱,特殊学生特殊对待,上课可以不听,专攻知识点,动机正确,过程循序渐进,内容适合自己又有益,学习做人大气的道理,多读探求事物规律的书。
3.目光远大的人胸襟开阔,读科技动态复述分析整理成文。
4.必须读一本伟人或名人传记,书桌里的伟人,人生导师。
5.课前口头作文,精神充电,意念上想自己最崇高的人,想这位伟人如何面对学习工作。
6.每天一条格言,点亮心灯。
7.同龄榜样,追赶紧挨自己的同学。
8.坚持道德长跑,上千次建议师生写日记,坚持久了不写不习惯,可以超越自我,磨练毅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激发兴趣1.有兴趣就有期待,积极性高,集中注意力才能发挥百分之80到90%,否则只能发挥20%到30%。
2.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命题作文,感受学习的快乐,写预习,写作业,背书,读课外书是享受。
3.学习的兴趣在于情绪高昂,让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4.善于坚守快乐的阵地,不快乐多言自寻烦恼。
5.先学喜欢的科目。
6.说话,演讲激发兴趣,几乎每堂课给每位同学说的机会,调整音量,音调,音速,以情感人。
7.角色转换,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帮学生备课,让学生讲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被动听课很枯燥,教有学习责任感。
语文知识点,只要肯学真的能自己学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考语文复习魏书生——语文知识树43页PPT

谢谢!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考语文复习魏书生——语文知识树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魏书生报告心得(4篇通用)

魏书生报告心得(4篇通用)魏书生报告心得(篇1)初闻魏书生的大名,还是在十多年前,那时他刚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
一直以来,我不断听闻他的教育思想,有关他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曾经还零星地读过他的几篇文章,听过他的几次讲座。
于是乎,一直以来,总认为魏书生就是魏书生,是那个戴眼镜、胖乎乎、和蔼可亲的魏老师,但又觉得似乎总未能全面、深刻地了解他,走近他。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魏书生教育思想全书》,让我对他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魏书生的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观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为他的教育思想所折服。
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文化底蕴,让我高山仰止。
他的人格魅力、处世风格、教育情怀,让我敬佩不已。
读着《魏书生教育思想全书》,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
现在正是全县上下实施课堂“三步导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服务。
一、更新观念、锐意进取《魏书生教育思想全书》中“教书必须育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把它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平时的教学中,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试教育”、“唯分论英雄”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头脑中。
有时对待学生不够公正,尤其是对待差生。
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加班补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通过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师德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科学管理、人文关怀我一直认为班级管理是门艺术。
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是每个班主任都经常思考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学生形形色色,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同,同班的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讲座)

值日班长:按号轮流,轮到谁,便从早到晚,对 班级工作负责。
值日班长对值周班长负责,值周班长对常务班长 负责,常务班长对班主任负责。
建全班上各种功能
●魏书生认为,一个班就是一个小小的 社会集体,应该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魏书生的班级有鱼长(负责养鱼)、 花长(负责养花)、“卫生部长” (负责生病学生的购药等)、……
※……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
六步课堂教学法
什么是六步课堂教学法? 定向 自学 讨论 答疑 自测 自结
六步课堂教学法中的“定向”
确定一节课的重点。 可从本节课的角度定重点,可从单元、整册 书、整个科目的总体知识定重点,从期末复习的 角度定重点。 舍去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紧紧抓住从期末 复习,从科目知识树的角度看,割舍不掉的知识。 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老师提出,有时由 成绩好的学生提出。老师提出的重点,有时会被 学否定,这时,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
六步课堂教学法中的“自学”
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 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 标行驶。
学生须自己读书,找答案。
六步课堂教学法中的“讨论”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 以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 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 讨论小组,研究自学过程中遇 到的疑难问题。
六步课堂教学法中的“答疑”
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 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决,学生不会,则 由教师解决。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 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 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 回答。如果无普遍意义,且无深究的意义,为了 节省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这个问题,待 下课后,老师再跟你个别研究。”
魏书生教育思想介绍

魏书生成功的原因探析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他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忘我无私的奉献 精神,在于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才华、心血、 智慧都投入到了教育上,都投入在了学生身上。
魏书生的自我修炼。
坚持不懈的阅读 坚持不懈的思考 坚持不懈的写作 读书、写作、思考,是多年来魏书生始终不辍地用心 去做的三件大事;人、社会、时代,是多年来魏书生 从未停止过关注的与自身使命休戚相关的三个主题。 正是他把这三件大事与三个主题与他的教师工作进行 了有机的结合,才使得他的意义与价值远远大于他在 职业上和专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功。
魏书生的教育措施之三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
魏书生所谓的科学管理主要
是建立了三个系统:计划立 法系统,检查监督系统、反 馈系统。
魏书生的教育措施之三
魏书生对管理模式的变革 1.在管理主体上,变班主任管理为班主
任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2.在管理结构上,变垂直模式为立体模 式 3.在管理方式上,变集权模式为参与模 式
6.胸怀开阔。不陷入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之中,更不 陷入窝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亏思 想,有容人之量。 7.除关注学校生活、教科书学习之外,对社会、对世 界的问题有较广泛的兴趣。善于从政治、经济、教育、 文化、科技的广阔信息海洋中,搜集有助于自己学习 的教材、有助于自己勇往直前的信息。 8.能做实事,有潜心实干的精神。在没有理想的实 事可做时,先潜心做好眼前的、手中的实事。手中的 实事虽不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能做成同类事中最好的。
魏书生老师谈学习方法

魏书生老师谈学习方法
魏书生教育思想概括为:
一个核心(或一小点):育人。
关于“一”,另一提法是练注意力体操,也就是魏老师一直在宣传的“松、静、匀、乐”四个字,即: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
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
三个统一(或三个守住)
四个关系(或四个统一)
五个支柱(或五种现象)
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七个一分钟:一分钟家务;一分钟踏步;一分钟记忆;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军歌;一分钟演讲;一分钟名人传记。
八个学习习惯(或八比)
育人九法(或九种精神):1.点亮“盏盏心灯”;2.确立“座右铭”;3.自我“精神充电”;
4.主办“班级日报”;
5.坚持“道德长跑”;
6.加强“体育锻炼”;
7.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
8.行使“主人权力”;9.享受“快乐人生”。
关于“九”,另一提法是九种精神。
即:1.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2.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3.多互助、少互斗;4.多吸收、少批评;5.多自信、少自卑;6.多研究、少重复;
7.多开放、少封闭;8多琢磨事、少琢磨人;9.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上课十条:1. 每堂课都要备课2. 每堂课至少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3. 教师讲课时间别超过二十分钟4. 如果是讲新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
5. 学生动笔练别少于10分钟。
6. 处理偶发事件别超过20秒7. 请学生做课堂教学总结,每堂课请一两名学生谈一两条看法。
8. 至少留三类不同层次的作业。
9. 下课后的课间10分钟,不离开学生10. 备课簿上写一句话,这节课成功在何处。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

【元认知】
事实上有没有这种东西存在? ——真正会学习的人身上都存在
是指人们预测他们在各种任务中表现的能力
(如,他们能够记住各种刺激的程度)以及对目
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监控的能力。
——《人是如何学习的》P20
寻找证据:“学习本领”的核心
元认知包括自我调整——安排自己学习的能力: 制定计划、监控成功、如有需要修正错误——所有 的这些对有效的、有目的的学习是必要的。元认知
建构“知识”=建 构“学习的本领”
寻找证据
会学习的人=有知识的人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寻找证据:“学习本领”的核心
【提出这么一种假设】
假如人意识到自己是个学习者,能够自己作规划, 自己寻找学习的方法,自己评价学习的进度,自己反 思学习的效果,分配自己的时间,向自己作解释,记 住并充分把握失败的原因,那么他们的学习最成功。
对学科的理解深度。 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
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受一系列环境的制约。 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 尽管专家谙熟自己的学科,但这不能保证他们会教导他人。 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
寻找证据……
所谓专家 就是那些掌握了特殊方法进行有效思维和推理的人。
寻找证据:孙维刚的“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 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 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 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 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 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 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 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 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 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 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书生谈知识树
学生们感觉现行语文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
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未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针对第一个特点,有的青年教师想方设法猜题押题,讲课对题海,
女》的考试题,都给学生讲了,自己感觉尽到了责任,觉得出《白毛女》肯定没问题了,不料期末考试居然出这样一道试题:“北风吹,
老师十分后悔:我讲了四节课,怎么就不猜到出这道试题呢?学生在教室答卷,语文组老师便讨论答案,大家猜了一大堆,什么坚强的性格,乐观的性格,什么通用性,自信……结果一拆封看评分标准,大家猜的都不给分,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天真。
大家百思不解何以必须是天真,其实,就是出题的那位看了这段唱词,便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谁不“天真”就扣谁的分。
面对“天真”这类试题,谁要想都猜到了,押到了,讲到了,那真会教得苦不堪言,学生也会学得苦不堪言。
针对第二个特点,学生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
节课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
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
语文呢?有的优秀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果,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
”问他语文成绩优秀的原因,原来他的学法是:任你万道题海,我有一定之规。
他扎扎实实学字、词、句、语、修、逻,认认真真作文,又喜欢读中外名著。
尽管他不做练习册,对过细的分析课文也不感兴趣,但却能以不变应万变,每次考试,成绩都优秀。
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少在死胡同里兜圈子,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
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
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197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
我问学生:“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常用的地方有塔式、有树式、有网络式、有表格式……我们选择哪一种好呢?”学生们选择了树式结构。
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怎么画?我先请同学们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的教材还没学,没有书怎么办,就请同学们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们、哥哥、组织们去借。
有了六本教材,没加引导的时候,不少同学画不出来,画了一棵
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的同学把每一篇课文都做为一个支子,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我和学生们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二百多篇文章(包括诗词)。
编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
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
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择、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
这是第二层闪,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
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
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村一样。
学生先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点,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书籍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
数。
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得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5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七八十位同学有五六十种意见,总起来说大同小异,在细枝末节问题上就不再引导学生争论,先在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见附图),知识树就可以使用了。
就像“电”,已进入千家万户,但理论家们就如何给“电”下定义仍然在争论不休,“艺术”这个词也使用得非常广泛,但究竟怎样确定艺术的内涵,理论家们有三十多种意见至今不能统一,但并不妨碍老百姓点电灯、欣赏艺术一样,学生们对知识树的不同表述意见,并不妨碍知识树在一般情况下的使用。
也不妨碍知识树在使用过程中的逐步完善。
知识树只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为了方便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有的老师发表文章,来信说管用,也有的说不管用。
这正符合一个事物有两个方面的辩证法,如果单是一种意见就不正常了。
我和我的学生要提高使用语文知识的树的科学性,以便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