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的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

中风

3.脱证
症状 神昏,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 出,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 证机概要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治法 益气回阳救逆。 处理 见“脱证” 一节。
综合诊疗
中风一病,起病急骤,临床症状错综复 杂,变化迅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 施,进行综合救治,以挽救病者生命。
5 .最初 24 小时内应禁食;神志清醒患者,宜 进软食。对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饮食; 中度吞咽困难患者,予办流质饮食;对严重吞 咽困难或神昏患者,宜采用胃管进食。 6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 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7 .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注意翻身, 防止褥疮;注意拍背、吸痰,防止肺部、口腔、 皮肤风部位感染;有感染者针对病因选用抗生 素。
致发本病
3.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嗜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 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 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 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 伐脾土,痰浊内生 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 郁互结,夹风阳之邪,窜 扰经脉
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 .中风》所谓“湿土生痰, 痰生热,热生风也。”
4.五志所伤,情志过极
8.高血压、烦躁者均可对症处理。
二、辨证救治
1.邪阻经络,神机失用
症状 多急性起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头晕目眩,口舌歪斜,可伴见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小便黄赤,腹胀 便秘等症,舌质淡红或红、紫暗,舌苔 薄白腻或薄黄、黄厚腻,或上有瘀斑、 瘀点,脉弦滑。 证机概要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3.痉证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为主症。发病中亦可伴有神昏,但多出 现在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等症状。而中风者多起病即有神昏,然 后出现抽搐。痉证者抽搐时间长,中风 者抽搐时间短。

中风先兆证治研究

中风先兆证治研究

先提 出“ 中风先兆” 之名 , 日“ 其 中风者 , 俱有先兆之证 ” 至此 中 ,
风 先 兆 之 名 正式 创 立 。刘 氏进 一 步 指 出 “ 人 如觉 大 拇 指 及 次指 凡
晕、 头痛 、 闷、 胸 肢体麻木 、 肉瞒动或 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等 。 肌 从 出现中风先兆到发病 是一个 由轻到重 的过程 。中风先兆开始 并不十分严重 , 且持续 时间短 , 很容易被医者 、 病者忽视 , 因此若
滞 , 足急麻 , 手 体脚 缓 弱 , 是 中风 先 兆 ” 罗 天 益 在 《 生 宝鉴 ・ 乃 ; 卫
中风门》也指出 “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 , 三年 内
有 中风 之疾 也 ” 。 尽 管这 一 时期 对 于 中风 病 的病 因病 机认 识 以 “ 内风 ” 论 为 立
中图分类号 : 2 5 2 文献标识码 : R 5. A 文章编号 :0 4— 4 X(07 0 10 7 5 2 0 )4—06 0 4 0— 2
【 摘要】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 ,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 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 其 头痛、 胸闷 、 肢
体麻木 、 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 。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 以前 , 肌 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 , 但 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 以刘完素为主 , 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 中风先兆症研
主, 但对其先兆症的治疗仍从疏散外风而治 , 河间指 出 “ 刘 宜先
服八 风 散 、 风 汤 、 麻 丸 、 一料 为效 ” 《 药 院方 》中认 为 可 愈 天 各 ;御 以用 木 香 保命 丹治 疗 中风 先兆 , 认 为“ 并 急服 此 药无 不 立 愈 ” 。
3 进 一 步发 展 于 明 清 时期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中医调理中风的五种辩证方法1、气虚血瘀型表现:半生不遂,肢软无力

中医调理中风的五种辩证方法1、气虚血瘀型表现:半生不遂,肢软无力

中医调理中风的五种辩证方法1、气虚血瘀型表现:半生不
遂,肢软无力
中医调理中风的五种辩证方法
1、气虚血瘀型
表现:半生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面色少华,语言晦涩
调理方向:益气活血
中成药:消栓颗粒、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
2、肝阳上亢型
表现:半生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脉弦或弦涩
调理方向: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中成药:心脑静片、脑血栓片
3、风痰阻络型
症状:肢体麻木,舌强语滞,或伴胸闷多痰,舌苔腻,脉弦滑
调理方向:祛风涤痰
中成药:醒脑再造胶囊、半夏天麻丸
4、肾米青亏损型
表现: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耳鸣,腰膝酸软,舌红或淡
调理方向:滋肾利窍
方剂:地黄饮子汤加减
5,风挟痰火型
表现:其挛急偏枯,口舌强,大便不爽,小便不顺调理方向:养血顺气,消痰清火
方剂:秦艽汤,愈风汤。

中风先兆证中医药治疗近况

中风先兆证中医药治疗近况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 dr ora o t e 0 1O t 2 (8 oenJun l f n ga dTa t n l hns n s r e in 1 c, 0 2 ) Ie e di e i 2
・ 6 9・ 33
中风 先 兆证 中 医药 治 疗 近 况
刁丽梅
( 西 中 医学 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广 3 03
[ 键 词 ] 中风 先 兆症 ; 医 ; 药 关 中 中
【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 733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编 号 ] 10 8 4 (0 1 2 3 3 0 文 0 8— 89 2 1 ) 8— 6 9— 2
习 惯 等 因素 有 关 。基 本 病 机 为 本 虚 标 实 , 虚 为 阴 阳 气 血 失 本 调 , 实 为 热 、 、 、 、 、 , 、 、 、 、 、 既 可 作 为 标 毒 风 火 痰 瘀 热 毒 风 火 痰 瘀 中 风 先 兆 证 的一 种 诱 发 因 素 , 时也 是 一 种病 理状 态 。 同 2 中 医 中药 治 疗
进 一 步发 展 , 会 很 好 地 预 防 缺 血 性 中 风 的 发 生 。 中 风 先 兆 就 证 可 以看 作 为 缺血 性 中风 的 未 病 , 而 治 疗 中风 先 兆 证 非 常 故 关 键 。现 将 近 1 0a来 有 关 中 风 先 兆 证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研 究 进
志 , 晕头痛加天麻 、 藤 , 眩 钩 大便 干 者 加 大 黄 、 肉苁 蓉 、 榔 等 。 槟
魏 霞 认 为 , 风 先 兆 证 以 标 实 因 素 为 主 , 中尤 以 “ 实 ” 中 其 腑
的 病 理 机 制 为 突 出 。 田鹏 认 为 , 病 发 病 的 关 键 是 阴 阳 失 该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中风辨证施治中风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劳倦伤,及气侯突变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特征。

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神经内科疾患多属此范畴。

本病多发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记载。

对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于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始有中风专论。

由于后世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学说、中风的证候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如下介绍:1、从中风的病因学说看,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

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治则上多以祛风为主,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为主。

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河间提出“肾水不足心火暴盛”的观点,东垣以“正气自虚”,丹溪则以“湿痰生热”所致,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的论点,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而丹溪,东垣,河间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王履又论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本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病,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作者:董佐亭,解青芳,姚贤娥
作者:董佐亭,解青芳,姚贤娥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中风先兆
脑出血和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学中“中风”、“偏枯”病的范畴,其特点是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疗程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然而预防中风的发生,积极治疗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7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50岁以下12例,50岁~60岁29例,61岁~70岁25例,70岁以上1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风先兆的诊断标准,即具有血液流变学检查及凝血四项检查可能发现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生化检查可能发现血脂、血糖可增高,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常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组织ct扫描一般正常。

临床患者多表现出下列各种症状:一过性半身不遂(24 h内自然恢复);舌体不正或舌强不灵;时不流涎;同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重滞,或轻浮,或面部麻木,或肌肉跳动;眩晕、头痛或头胀,视物模糊,有一过性眼前黑蒙,卧则缓解;舌质紫暗或青紫淤斑,舌下静脉淤血;脉象弦或细涩。

根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主证结合兼证,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四型。

在治疗过程中,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结合辨证分型,灵活加减。

1.2 治疗方法
1.2.1 肝阳上亢型
平素头疼且胀,急躁易怒,少寐多梦,突发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眩晕耳鸣,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压偏高,受情绪变化影响。

治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

处方:丹参、石决明、珍珠母各25 g,川芎、桃仁、赤芍、天麻、川牛膝、白芍各15 g,红花、勾藤各12 g,黄芩、山栀、夏枯草各9 g。

1.2.2 肝肾阴虚型
头痛、眩晕,头重足轻,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质红,舌体不正,脉弦细而涩,血压高于正常。

治宜活血化瘀,滋阴潜阳。

处方:丹参20 g,川芎、桃仁、赤芍、白芍、元参、天冬、枸杞、首乌各15 g,牛膝、龟板、龙骨、牡蛎各20 g,红花12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