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教具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灾害学

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比如:地震:I、灾害现象----地动、裂缝、火灾、地陷灾害现象量------震级II、被害现象----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死伤人被害现象量----经济损失、死伤人数(烈度)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三)灾害现象和被害的关系式:L=f(D,E,A,B)L---被害量,D---灾害现象量,E---当地的自然环A---当地的人工环境,B---事先的防备及灾害时的行动反应等。

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运动变化规律。

自然灾害的结构-----即灾害生态系统。

灾害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包括人类)、环境系统和灾害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三、灾害的分类(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成灾。

(二)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三)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主次)原生灾害----是主发灾害,即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是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从属灾害,这种灾害只要提前预防就可以避免。

(四)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形成的内在规律3、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1)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2)各种周期。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自然灾害学

自然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自然灾害》 学历案

《自然灾害》 学历案

《自然灾害》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自然灾害二、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学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三、学习资源1、教材:《地理》相关章节。

2、网络资源:自然灾害相关的科普视频、新闻报道。

3、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防灾减灾展览或科普基地。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星球。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它通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破坏。

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等条件。

(2)暴雨洪涝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雨量极大的天气现象。

当暴雨持续时间较长或降雨量过大时,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3)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的气候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甚至引发饥荒和社会动荡。

2、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它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可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则是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滑坡和泥石流往往会给山区的居民和交通带来严重的威胁。

3、海洋灾害(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滑坡等引起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波速极快,能够迅速淹没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赤潮赤潮是指海洋中的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渔业生产和海洋旅游业。

自然灾害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寒潮:形成于极地的冷气团南下,由于它们温度低、气压高,寒冷的气流就会使所经之处气温急剧下降,几天内能下降10℃或更低,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被称为寒潮。

2、浮石:当火山猛烈喷发时,在气体从岩浆中跑出动的过程中,岩浆了也迅速地冷却,形成了一种多孔的岩石,叫作浮石。

3、气象灾害:是一种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

4、火山泥石流:指含有大于25%火山物质的泥流或碎屑流,其稠度相当于新鲜的湿的混凝土。

5、洪涝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大气降水偏强,致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作伤亡的一种灾害。

6、洪水重现期是指某洪水变量(如洪峰流量或时段洪量)大于或等于一定数值,在很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7、沙尘暴: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

8、泥石流是沙石、泥土、岩屑、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或坡面向下运动的特殊流体。

9、震的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10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玄周期的大洋行波。

11、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旋。

12、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

13、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周围地区的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形象的被成为热岛。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2010年1月兰州石化公司发生重大爆炸事故 B .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 .1976年唐山大地震D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海啸波的速度公式为 。

《自然灾害》 说课稿

《自然灾害》 说课稿

《自然灾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然灾害》。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灾害》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2)掌握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资料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2)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教学难点(1)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策略。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自然灾害的景象和危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次生灾害与防治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当某一项事物发生时必将会影响到它所联系到的事物。

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

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滑坡、坍塌、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扩散放射性污染等[1]。

本文主要论述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以及关于它们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破坏主要类型危害预防与治理1 引言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2],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体系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从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知道,岩石圈并非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被例如海沟、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活动带分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相互碰撞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地震。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发生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损害最大的却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

在震源或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发生的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水灾、火灾以及社会灾害等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

上面所述二次灾害即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就是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3],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向城市聚集,这也就使得危险指数和损失指数增加。

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发生灾害时,单位面积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会大幅度提高。

一旦城市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4]。

因此,加强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2 主要类型与危害2.1 滑坡、坍塌和泥石流危害我国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共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这些地区,特别是地形转换处,如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地震发生时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因此,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发生滑坡和崩坍的地点,多在地质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地层断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等等,由于水的浸润而分解,常表为洪水、地震的次生灾害[5]。

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

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6]。

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

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

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容易引发塌陷。

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

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

本世纪最大的滑坡事件就是1920年的中国海原地震引发的,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有23.4万,且大部分人死于滑坡这地震次生灾害。

滑坡、崩坍又常常与泥石流迸发,在洪水期造成群发性灾害,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就引发了6万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民达30多万人[7]。

位于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中、日、美、印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世界上滑坡、坍塌发生最多的地方。

日本滑坡点多达5584处,总面积为1433平方公里,而可能发生崩坍的陡坡地带有7400处。

瑞士本世纪由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至少造成5000人死亡。

美国七十年代滑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亿美元。

在滑坡别名为“走山”,称大规模的滑坡、崩坍为“山崩”,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区和黄土高原,以川、云、陕、甘为甚[8]。

滑坡、崩坍可以摧毁森林,切断道路,堵塞河流,破坏交通,甚至可以顷刻间覆灭整个村镇、厂矿,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就每年经济损失数来说可以达到以百亿美元。

所以在滑坡坍塌泥石流这方面的预防与治理尤为重要。

2.2 堰塞湖堰塞湖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由于河谷岸坡在动力地质作用下迅速产生坍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冰川、融雪活动产生的堆积物或火山喷发物等形成的自然堤坝横向阻塞山谷、河谷或河床,导致上游段壅水而形成的湖泊。

地震发生时,地表破碎,从而会有大量的松散物质产生,暴雨又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动力条件,在滑坡阻塞河道时,堰塞湖就会形成。

地震引起的堰塞坝体是由不均质的、大小松紧程度不同的松散体速堆积形成,土体尚未固结。

堆积体中还夹杂着巨石,直径从几十厘米到数米,更增加了坝体的不均质性。

这些堰塞湖,一旦决口大量的水体会以超强的动力携带者大小不一的物质沿着地势,向低地冲去,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9]。

如果堰塞湖形成于河道上,堤坝决口时也会暴发洪水灾害,造成下游形成洪峰,造成不亚于地震破坏的结果。

2.3 水灾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造成的地形及水工建筑的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

还有另一类小型的水患,如震后喷沙冒水、蓄水池、水塔的破坏等,因单次灾害较小,为区别起见,称之为地震水害。

地震水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虽然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水灾次数较少,但单次灾害的伤亡损失严重,有的要大于地震的直接灾害,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震水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1)地震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大量的岩石、泥土填入河谷,堆坝截流蓄水,淹没河谷两岸的城镇、村庄,土地。

随着蓄水量增多,或遇余震时,即崩决,蓄水奔出,可造成下游的灾害。

1786年四川康定7.5级地震、1933年8月四川迭溪7.5级地震的巨大水灾都属于此例[10]。

类似的例子还有1950年8月西藏察隅8.5级大地震,崩塌、滑坡堵断河流形成湖泊,震后八天溃决,高达7米的巨浪淹没了上千个村庄,损失惨重。

(2)地震滑坡、泥石流填入湖泊、水库:山区的湖泊,一般都几面环山,水库一般是利用山间谷地筑坝蓄水,湖、库周围坡度较大,蓄水后影响坡体稳定。

地震时,周围山体容易引起滑坡。

滑坡填入湖泊、水库,使水位上升,外流形成灾害[11]。

(3)地震破坏水利工程建筑:有的水利工程建筑震前未设防或地震烈度超过设防烈度,有的水利工程建筑年久失修,地震时容易造成破坏形成水害。

例如,新疆的伽师水库在1961年4月发生地震时,堤坝破裂造成了水灾。

1970年1月云南通海7.8级地震,九度区的回龙水库坝面出现30多处裂缝,纵向裂缝长达100米,最大裂缝宽度达20厘米,横向裂缝长6-22米,缝宽5-15厘米,深度大于2米;因震时处于旱季,蓄水较少,震后及时抢修,才未造成灾害。

(4)地面陷落注水地震时,由于构造运动或振动,断块下陷,地下洞穴或采空区塌陷,造成大面积陷落,当湖、海、河或地下水注入后即可成灾。

例如,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发生7.5级地震时,琼山附近海岸七十多个村庄被海淹没。

1976年唐山地震时,天津市汉沽付庄全村沉陷2.6米,最深处达3米。

村南池水大量流入村庄,水深可行船,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地震破坏矿井涌水、地震海啸引起沿海水灾、地震破坏蓄水池、水塔、屋顶蓄水物等等。

由此可见,地震水灾的危害也是极其巨大的。

2.4 社会混乱灾害地震发生后,居民区损失最为严重,尤其是城市地区[12]。

城市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极易产生较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因此,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是地震次生灾害最重要的方面。

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盲目避震”、和“玻璃雨”、“记忆毁灭”等灾害。

对于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我们要了解每一项灾害发生的原因,它们的特点以及发生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1)火灾是城市最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其成因主要有:①电器设施遭受损坏,例如线路断裂、设备或导线短路打出弧光而引起的火灾;②民用和工商业所用的火炉倒塌引起火灾;③石油类产品、酒类产品、火柴、弹药等易燃、易爆物质的爆炸或燃烧而发生的火灾;④烟囱破坏引起火灾;⑤高温高压生产工序由于震时的停电和停水而失去控制引起爆炸和燃烧;⑥化学品(剂)因震时容器或包装破坏产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火灾。

(2)毒气污染、细菌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气是城市潜在的次生灾害。

主要是由于生产设备、储存容器的损坏和生产、使用时的失控而引起的。

(3)“盲目避震”灾害是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普遍灾害,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地震知识,震时惊慌和不正确采取避震方法造成的。

3成因分析虽然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繁多,但是对于它的形成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3.1 主震强烈,余震频繁地震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常常会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面鼓包、地基沉陷、沙土液化、冒沙、冒水等地面破坏想象,使地表变得破碎不堪,震区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

主震造成的底层断裂,为余震频繁爆发提供了有力条件。

余震一般规模和震级较主震小,发生次数多,再次使人员和建筑物遭到破坏,危害有时超过余震。

主震和余震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为诱发坡面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来源[5]。

3.2 暴雨频发地震和余震产生的剧烈震动,大量山体破裂,部分地层出现松动和断裂,崩断作用极易发生,一旦出现强降水,次生地质灾害险情加剧。

地震引发多出处裂缝,地球的热量大量释放出来时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强烈,地下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极易引起暴雨,诱发坡地地质灾害。

3.3 水循环发生变化地震后,地表结构、含水层结构以及地表覆被状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降水和水流规律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平衡场和水循环规律发生较大改变。

同时,地震堰塞湖的存在,不禁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和山区河流水动力规律,而且流域内变化了的水循环体系会对河流两岸岩体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4 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措施4.1 对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广,工程治理困难。

防治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躲避为主。

(1)长远对策保持山区生态平衡,合理科学采伐森林、开采矿藏,植树造林,广种草坡,防止水土流失。

(2)震前对策①进行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勘测和调查,圈定危险区,制定防治规划;②对重要地段和建筑物(如水库堤坝、居民点)附近的具有危险性的滑坡、泥石流,应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③对具有危险性的滑坡和泥石流要进行动态监测,密切注视其变化情况,尽可能作出预报;④根据动态监测情况,对不能工程治理而确属危险的滑坡、泥石流危害区内的居民点进行搬迁;⑥制定避难预案,包括制定紧急警报信号,确定避难场所和路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