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文化》
古滇王国

古滇王国
关于古滇王国的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
所以,古滇王国的历史大约是从战国初期期至东汉中期,前后共400年的历史。
经过近代考古发掘来看,古滇王国的王都在今天的晋宁县县城,其疆域大致东起曲靖、泸西一线,西至禄丰、安宁,北抵新平、元江、个旧等地。
其民族组成主要以滇人为主,还有少量的昆明人、叟人、汉人等,其经济生产方面是当时云南最先进的地区,以农耕为主(主要集中在滇池周边地区),还有畜牧业、渔猎,以及矿产、冶铸、纺织等。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曲靖历史文化漫谈(升级版)

宁州的变迁
宁州设置12年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曾 废宁州而置南夷府,设置南夷校尉管辖原来的南 中七郡,后来干脆叫做镇蛮校尉。20年后,西晋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才恢复宁州建制,继续以 南夷校尉李毅为宁州刺史。 北周时期,仍授爨氏为宁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设 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 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 宁州。隋王朝在味县设置南宁州总管府。唐王朝 建立后,高祖在全国范围内置州废郡,承隋制设 南宁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 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复名南宁 州都督府。管16州。
乌蒙山位于滇东北、黔西南云贵两省边境上的十三个县地带。 乌蒙山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其地势东北低 西南高。平均海拔2400左右,最高峰在会泽县大海梁子牯牛 寨,海拔4017.3米。大海梁子是云南名山,南诏时被封为 “东岳”。
南中之脉——翠峰山
“东界群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頴,……盖此丛立 之峰,西南始于此,……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而此尤为西南之极。”(徐霞客)
爨宝子碑(小爨碑)
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 熙元年(公元405年),文 辞古雅,事迹少而铭文多, 颇有魏晋骈文之风,书体 在隶楷之间,笔法古拙浑 厚,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 地位无以伦比,碑康有为 誉为“正书古石第一”。 现存曲靖一中爨碑亭。
爨龙颜碑(大爨碑)
爨龙颜碑,俗称大爨碑,立 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 457年),碑文纳入对研究爨 氏家族的历史,当时职官、 爨氏统治区域范围等有着极 为重要的价值。书写笔力遒 劲,气势恢弘,被康有为称 为“神品第一”。现存陆良 县薛官堡村。
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
1978年——1982年,在曲靖珠街八塔台发 现了大批古墓群,共发掘了各个时期的墓葬 700余座,文化堆叠层高达7米,墓群类型多样, 交叉堆积,上至春秋,下至元明的墓葬层层叠 压,文化层历时2000余年。在属于春秋至战国 这一时期的30余座封土墓和土坑竖穴墓中,出 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葬 220座,宋元明时期的火葬墓304座,共出土陶 器、青铜器、玉器、铁器1000多件。其中,东 汉以前的文物带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
有关于云南历史的书

有关于云南历史的书云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几本有关于云南历史的书籍,按类划分。
1. 考古类《滇池文化考古》是一本介绍云南滇池地区考古发现的书籍。
滇池地区是云南省的一个重要考古区域,这里保存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物。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滇池地区的考古发现,包括古代墓葬、陶器、铜器等文物,为读者展现了滇池地区的古代文化。
2. 民族类《云南民族志》是一本介绍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书籍。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云南多元文化的魅力。
3. 历史类《云南通史》是一本介绍云南历史的全面性书籍。
这本书从古代到现代,全面地介绍了云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
书中详细介绍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的云南历史画卷。
4. 地理类《云南地理志》是一本介绍云南地理环境的书籍。
云南地理环境独特,这里有着壮丽的山川、奇特的地貌、丰富的水资源等。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云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云南的自然风光。
5. 文化类《云南文化史》是一本介绍云南文化发展历程的书籍。
云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云南的文化发展历程、文化特点、文化遗产等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云南的文化魅力。
总之,云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几本书籍,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云南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的云南形象。
古滇文化概述

古滇文化概述古滇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在云南两千多年有史可稽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一个古代国家,就是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有一段璀璨的文化,就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滇文化。
古滇国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中,与整个华夏民族一样,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繁衍生息,开创了农牧业,冶金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与中原、东南亚、南亚通商的国内外贸易业。
古滇国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古滇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基石,大量史籍说明,古滇国与古滇文化是云南发展史的渊源。
古滇国兴盛的农产品、畜产品、矿产品、工业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古滇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何谓古滇文化(概述)(一)定义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期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及发掘证明,在晋宁,除石寨山外,金沙山、小梁王山、大湾山、左卫山等四个滇池东南岸小山丘的地下文物蕴藏也极为丰富。
研究资料显示,以上述五座小山为主的滇池东南岸是古滇文化的重点分布区,亦即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中心。
(二)对古滇文化的界定学界对古滇文化的界定有比较相近的认识。
从江川李家山出土墓葬的情况看,古滇文化上至战国,下至东汉时期,历时约五六百年,其地域范围为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地区,中心地带在滇池南岸至江川星云湖一线,总面积应在1-2万平方公里。
其文化特征是以滇中多民族聚居的古代文明为源,以战国末期入滇的楚将庄蹻带入的楚文化相汇合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看,西汉以前滇池及周边地区已经进入部族社会,有着数以百计的部族和更多的尚无君长的族群聚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池地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古滇先民以水稻种植和渔猎为生,有比较发达的稻作文化,聚落而居,“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作者:王丽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5期摘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
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
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
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
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
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
小学五年级作文《晋城古滇文化广场》500字

晋城古滇文化广场
小学五年级作文
晋城古滇文化广场是镶嵌在古
人 滇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
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广
神 场以“滇王金印”、“古滇
柱”、“四牛骑士贮贝器”
文物 三个代表古滇文化的
,用象
征手法雕塑而成,浓缩和展示
出了神秘的古滇神韵。
关键词:晋城,古滇,文化,广场,
镶嵌,地上,一颗,璀璨,明珠,人们, 休闲,娱乐,健身,好去处,广场,滇王, 金印,神柱,骑士,贝器,三个代表,古 滇,文化,文物,象征,手法,雕塑,浓 缩,展示,神秘,神韵。
最热闹的要数中心广场了,
舞台 这里简直成了一个超级大
,
有跳交谊舞的,有跳民族
舞的,有跳健身操的,甚至还有
扭秧歌的。还有一拨人儿在
扯着嗓子唱花灯,自娱自
乐,高兴极了。就这样许多人在这
朋友 里认识了,成为了好
,高兴
地聊着天。
关键词:热闹,要数,中心广场,
这里,简直,一个,超级,舞台,跳交谊 舞,民族舞,健身操,甚至,还有,扭秧 歌,还有,人儿,嗓子,花灯,自娱自乐, 高兴,极了,这样,许多,这里,认识, 成为,朋友,高兴,聊着。
小学五年级作文《晋城古滇文化广 场》
鲜 我最喜欢的还是绿草如茵、
花遍地,到处都是青葱树木的
绿化区,这里怪石嶙峋,有蜿蜒
曲折的小桥流水,明镜的水面
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有
大树 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各种
,
最养眼的还是五彩缤纷的绣球
花,各式各样开的灿烂极了。
关键词:喜欢,还是,绿草如茵,
鲜花,遍地,到处,青葱,树木,绿化区, 这里,怪石嶙峋,蜿蜒,曲折,小桥流 水,明镜,水面,晃动,绿树,白云,倒 影,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各种,大树, 养眼,还是,五彩缤纷,绣球花,各式 各样,灿烂,极了。
凋谢的神国:古滇文明宪制简史下

凋谢的神国:古滇文明宪制简史下“ 封建体系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大理战国时代那个复杂的封建体系,一直到 1950 年代土改前夜都没有彻底毁灭,这之间又已经经过了接近七百年,几乎和南诏大理存续的时间一样长。
这种延续到 1950 年代的文明余波所带有的法统性,也使这些土司成为今天发明云南民族,必须要视为正统的群体。
”主号被冻一月启动再备用号南诏太和城形势图这之后大约一个世纪,蒙舍诏依靠苍洱间白蛮大族的支持,在皮逻阁的时代统一了六诏。
在 748 年,南诏君主皮逻阁和东爨末代首领合并,东爨归附皮逻阁,从此南诏王室蒙氏和东爨世代联姻。
从中世纪欧洲的标准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契约关系,并非灭人国家。
南诏并没有强夺爨氏的权力,东爨向南诏出让权力,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延续。
在 652 年和 748 年这两次让位事件中,法统是没有断过的。
实际权力的转换,是靠不断订立契约达成的。
皮逻阁做的另一件事情,是将滇东的白蛮几乎全部迁到滇西。
这样,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东,就只剩下黑蛮武士了。
后来,南诏又在滇池旁建立了拓东城,又叫做阐善城,也就是今天的昆明,试图通过这个据点控制滇东的乌蛮武士。
这样就形成了乌蛮君主和白蛮公卿据有苍洱一带,以苍洱之间的大理为中心控制滇西,以滇东的阐善城为中心遥制乌蛮武士的二元结构。
滇东的自治武士团体,则形成了滇东三十七部,他们非常像日本历史上的“坂东武士” 。
后来,皮逻阁的继承者阁罗凤,主要就是依靠乌蛮武士的战斗力和与吐蕃的盟约,两次击败唐朝入侵,并向缅甸扩张,一直打到伊洛瓦底江边。
在大理城内,南诏君主虽然可以依靠自己的乌蛮身份,让滇东乌蛮武士效忠于他。
但另一方面,由于有苍洱之间的白蛮大姓公卿存在,南诏君主又很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因为和南诏君主相比,那些白蛮大族是远更熟悉苍洱一带的习惯法的,他们是有很强的法统性的。
如果一个君主胡作非为,这些公卿就可以干掉这个君主。
剑川石宝山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剑川石宝山一号石窟异牟寻议政图在南诏中期,果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古滇社会生产在滇青铜器中的体现

张 昕冉 云 南师范 大 学艺术 学 院
[ 摘 要 ] 战 国 到 西 汉 时 期 的 滇 青铜 以 其 独特 的 表 现 题 材 和 造 型 风 格 形 成 了灿 烂 的 青 铜 文 化 。那 些驻 留在 器物 上 的 画 面 生 动 再 现 了 古 滇 国人 们 的 生
活场 面 , 深 刻地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社 会 生 产 状 况 , 是 古 滇 国人 民 审 美 理 念的 高
度 概 括
端有一 牛 , 左 端有一马一猪 , 一 马拴于柱 上 , 旁 有 一 人 席 地 而 坐 ,似 为管 理牲 畜 的 人 。从 自然 条件 来 说 , “ 干
栏 式 ” 房 屋 毫 无 疑 问 是 为 了 适 应 南 方 湿 热 的 地 理 环 境
( 一 ) 农 业
《 后 汉书 ・ 西南夷 传》 记载 : “ 盐 池 田渔 之 饶 , 金 银
畜产之 富” , 这 是 汉 王朝 对 滇 国物 资 状 况 的描 述 。 农 业
是 古 滇 国 主 要 的 生 活 资 料 来 源 , 出 土 的 大 量 青 铜 器 上 记 录 了许 多农 事 场 面 。如 石 寨 山 出土 的 M 1 2: l号 鼓 形
而 产 生 的。 李京《 云 南 志略 》 载 : 金 齿 百 夷 … … 风 土 下 湿
上热 , 多起 竹 楼 , 居濒江 , 一 日十 浴 。 ” 至今云南傣 族 、
[ 关键词] 滇 青 铜 生 产 生 活
佤族 、 哈 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少 数 民族 仍在 使 用 。
在 人 类 青 铜 文 明 的 长 河 中 ,从 战 国 到 西 汉 时 期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川路居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抚仙湖向南两千米,便是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漫山遍野的螺壳
众多的文物,经断代属于新石器石器,表现了当时人 王 国的背景。他们极为精美工艺水平极 高其风格和造型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绝 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在独立的地域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毫不逊色的文明。
古滇国文化的界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要求,所有这 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 腰傣,两一个就是铜鼓。
铜鼓
铜鼓是古滇文化的一个重要证据 年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其起源地。 铜鼓,由实用器具逐步演变成礼 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利和实 力的象征。
李家山青铜文化和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类似之处 三星堆文化目前被认为是长江文明的起源。 李家山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古滇文化
江川路居甘棠箐文化遗址 江川路居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李家山青铜文化 澄江金莲山
江川路居甘棠箐文化遗址
江川路居甘棠菁化石断代迄今大约多少年?
千 年 文 化 古 村 甘 棠 景 区
甘棠箐旧石器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化石、石器,品种丰 富,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呼吸时旧石器时代无证可考的空白, 为云南省在认识早更新世时代的文化遗址增添了不可 多得的实物资料,唯i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滇国曾长期藏身 于历史尘埃之中,因此显得更加神秘而离奇。
古滇国文化留给世人无数谜团。
澄江金莲山
金莲山是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东侧的一座小山包,是玉溪 境内青铜器时代最大的古墓群。
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主要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兵器三 大类。
悠久的的抚仙湖
——古滇文化
古滇文化 概述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古人类祖先活动的痕迹,这是华夏文 化、文明存在的证据,抚仙湖周围也不例外。
江川路居光坟头贝丘遗址、江川路甘棠箐文化遗址、李家山青铜文化 遗址向我们昭示着,早在10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抚仙湖畔繁衍生息。
了解它们,是向我们的祖先致敬,更是对华夏文明的自豪。
汉式器物(如五铢钱等)和各种青铜明器的出图,也说明 了滇青铜文化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本地青铜文 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接触与融合过程。
墓坑内填青膏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