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培养
干细胞培养全攻略

干细胞培养全攻略第一步:准备工作在开始干细胞培养之前,您需要准备一些实验室必需品,如无菌培养器皿、培养基、培养药品和设备。
确保所有的培养物品都是无菌的,以防止任何细菌或真菌的污染。
第二步:细胞分离从组织或器官中获得干细胞是干细胞培养的第一步。
这通常需要对组织进行消化和分离,以获得细胞悬浮液。
消化的方法因组织类型而异,可以使用酶来消化组织,如胰蛋白酶、胶原酶等。
第三步:培养细胞将分离得到的细胞悬浮液培养在无菌培养器皿中。
干细胞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生长,包括含有营养物质的基础培养基和添加了细胞生长因子和分化因子的特定培养基。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或分化。
第四步:细胞分化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任何类型细胞的潜能。
要促使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分化,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分化因子或调节细胞培养条件来实现。
例如,如果要将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可以添加神经生长因子到培养基中。
第五步:细胞鉴定和纯化在干细胞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对细胞进行鉴定和纯化。
这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标记物或抗体来检测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完成。
例如,可以使用流式细胞术来分析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从而鉴定和纯化干细胞。
第六步:细胞传代干细胞通常需要定期传代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
细胞传代是将细胞从旧的培养皿中收集,并将其移植到新的培养皿中的过程。
在传代过程中,确保培养基和设备的无菌性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总结干细胞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无菌技术。
在进行干细胞培养时,务必注意细胞的无菌性和培养条件的控制。
同时,在进行细胞分化和纯化时,要使用适当的试剂和方法来鉴定和纯化特定类型的细胞。
干细胞培养需要耐心和经验,但也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干细胞培养方案

干细胞培养方案如下:
1. 原代培养方案:
培养基成分:DMEM/F12(1:1)+10% FBS+1% L-Glutamine+1% penicillin/streptomycin;
步骤:
(1) 将骨髓、脐带血或胚胎等组织来源的细胞进行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2) 分装到预处理好的培养皿中,并加入适量培养基,充分混匀;
(3) 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每两天换一次新鲜的培养基;
(4)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品质。
2. 传代培养方案:
培养基成分同上;
步骤:
(1) 将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足够程度的增殖,达到80%-90%的密度;
(2) 用胰酶等酶消化细胞,并分装到新的培养皿中;
(3) 加入适量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每两天换一次新的培养基。
3. 无血清培养方案:
培养基成分:StemPro® MSC SFM XenoFree培养基或StemPro® NSC SFM XenoFree培养基等无血清培养基;
步骤:
(1) 将干细胞进行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2) 分装到预处理好的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无血清培养基;
(3) 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每两天换一次新的培养基。
以上是常用的干细胞培养方案。
干细胞 肝脏类器官培养方法

干细胞肝脏类器官培养方法
肝脏类器官的培养方法涉及多个步骤,具体如下:
1. 准备所需工具和设备,包括剪刀、镊子(钝头)、培养皿、细胞培养箱、层流超净工作台、带有制冷功能和摇摆吊桶式转子的离心机、37°C水浴、冰桶、实验室冰箱、助吸器和血清移液管(5 mL)、微量移液器及吸头(2-200 μL)、锥形管(10 mL 和 50 mL,无菌)、24 孔板(经过组织培养处理,无菌)、真空泵、培养基过滤装置(μm,500 mL,无菌)、注射器(50 mL,无菌)、针头过滤器(μm,无菌)、细胞培养废液缸。
2. 制备肝脏类器官初始培养基和扩增培养基。
建议将肝脏导管类器官的生长去除,同时去除红细胞。
3. 在无菌条件下,将干细胞接种在24孔板中,并加入肝脏类器官初始培养基。
4. 将细胞培养在37°C、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并保持适当的湿度。
5. 观察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情况,并适时更换培养基。
6. 当肝脏类器官形成时,将其转移至新的培养孔板中,继续培养。
7. 通过显微镜观察肝脏类器官的结构和形态特征。
请注意,这些步骤只是大致框架,具体操作可能会因实验条件和干细胞来源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实验前,建议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干细胞培养的无菌技术

干细胞培养的无菌技术干细胞的培养条件是相当严格的,每个成功的研究员对细胞的照顾甚于自己的孩子。
而众多的成功经验中,无菌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一、做好准备工作。
不要急于进行细胞培养,要先设定计划,即步骤、工具、试剂。
特别是将细胞用于大规模生产时,尤其如此。
经过干热灭菌的容器一般认为可以在一周内保持无菌状态,如果准备多了,用不完的就得重新灭菌,耗费能源、占用灭菌空间;干热灭菌需要一天的时间,当器皿准备不足时,可能错过了最佳操作时间,也许需要很久才能将细胞状态再调整好。
二、刷玻璃器皿的过程:初洗、泡酸(一天)、自来水冲洗(10遍)、纯化水冲洗(3遍)、注射用水冲洗(3遍)。
残留的酸可能会抑制细胞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痛失辛苦得来的细胞,一定不能大意。
三、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laminar flow)以及紫外灯照射30-60min灭菌,以75%医用酒精擦拭无菌操作台,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min后,才开始实验操作。
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且即使培养基相同亦不共享培养基,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5%医用酒精擦拭无菌操作台面。
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min以上,再进行下一个细胞株的操作。
四、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
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其他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以利于气流通畅。
实验用品以75%医用酒精擦拭后方可带入无菌操作台。
实验操作应在台面之中央无菌区域,勿在边缘非无菌区域操作。
五、小心取用无菌的实验物品,避免造成污染。
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
容器打开后,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倾斜约45°取用,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面。
六、无菌操作台内定期更换紫外线灯管及HEPA过滤膜,预滤网(300h/预滤网,3000h/HEPA)。
七、水槽可添加消毒剂,定期更换水槽内的水。
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原理和方法

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原理和方法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原则。
以下是胚胎干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培养原理1.多能性维持:胚胎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多能性,即它们有能力分化成体内任何类型的细胞。
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维持这种多能性,防止细胞分化。
2.培养环境: ESCs需要特定的培养环境,包括合适的温度、pH值、湿度和气体组成(如CO₂水平)。
3.营养和生长因子:培养基需要包含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以支持细胞的生长和多能性维持。
这些生长因子通常包括利钠、胰岛素以及特定的细胞因子。
二、培养方法1.获取胚胎干细胞:通常从早期胚胎(如囊胚)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得到。
2.培养基准备:培养基通常包含高葡萄糖DMEM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胎牛血清(FBS)或者定义的血清替代物、L谷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抗生素等。
3.生长因子添加:例如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来维持多能性。
4.共培养系统:有时使用“给养层”(Feeder Layer)的方法,即在胚胎干细胞下方培养一层辐射灭活的成纤维细胞,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营养。
5.无给养层培养:也可使用定义清晰的培养基,不依赖给养层,减少异种蛋白的污染。
6.培养条件控制:保持恒温(通常为37°C)和特定的CO₂水平(通常为5%)。
7.细胞传代:由于ESC会不断增长,需要定期进行传代,避免过度生长和分化。
8.观察和评估:定期检查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评估是否保持了未分化状态。
三、注意事项1.避免分化:细胞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胚胎干细胞的非计划性分化。
2.遗传稳定性:长期培养可能会导致遗传改变,因此要定期检查细胞的染色体和遗传稳定性。
3.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常伴随着伦理争议,特别是关于胚胎的使用。
这些方法和原则是胚胎干细胞培养的基本框架,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条件有所调整。
干细胞低氧制备

干细胞低氧制备引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药物筛选等领域。
干细胞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低氧环境下的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本文将探讨干细胞在低氧环境下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一、干细胞低氧培养的原理在正常氧气浓度(20%)下培养的细胞,体外培养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细胞老化、凋亡和分化的现象。
而将细胞培养于低氧环境(通常为3-5%)下,则可以模拟体内组织的低氧状态,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
这是因为低氧环境可以激活细胞内的一些信号通路,如HIF-1α信号通路,进而促进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
二、干细胞低氧培养的方法1. 低氧培养箱法:干细胞可以通过将培养基置于低氧培养箱中进行低氧培养。
低氧培养箱会调节氧气浓度,保持细胞处于低氧环境中。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专门的设备。
2. 化学物质法:可以通过加入化学物质来模拟低氧环境,如使用二氮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来调节培养基中的氧气浓度。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对化学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三维培养法:将干细胞培养于三维结构的载体上,如海藻酸盐凝胶、生物支架等,在这些载体中形成低氧环境,促进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
三、干细胞低氧培养的应用1. 组织工程:低氧环境可以提高干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有利于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结构。
通过干细胞低氧制备的组织工程产品可以用于修复和替代受损组织,如心脏、肝脏等。
2. 再生医学:干细胞低氧制备的干细胞可以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通过低氧培养可以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损伤等。
3. 药物筛选:低氧环境能够模拟体内组织的低氧状态,因此干细胞低氧制备的细胞可以用于药物筛选。
通过将药物作用于低氧环境下的干细胞,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结论:干细胞低氧制备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干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
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

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时,首先需要从骨髓、外周血或者
胎盘血等来源中获得含有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样本。
然后,这些细胞
样本会被经过特定的处理和分离步骤,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
接
下来,这些分离出来的造血干细胞会被放入含有适当营养物质和生
长因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配方和条件需要精确控制,
以提供细胞增殖和生长所需的理想环境。
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定期检测和评估造血干细
胞的生长状态、纯度和活性。
他们可能会对培养条件进行调整,以
确保造血干细胞能够在体外保持其干细胞特性和功能。
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成功对于临床移植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
通过体外培养,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造血干细胞,用
于移植到需要再生造血系统的患者体内,如白血病或骨髓衰竭患者。
此外,体外培养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和了解造血干细胞生物学
特性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深入探究造血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
新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
在临床和科研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医学进步和治疗疾病具有深远影响。
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

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神经干细胞培养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啊,神经干细胞就像是一群小小的神奇种子,有着长成参天大树的潜力呢!培养它们呀,就像是在照顾一群宝贝。
首先呢,得给它们准备一个舒舒服服的“家”,这就好比咱自己住得舒服才能心情好不是?这个“家”就是培养皿啦,要干净、无菌,给它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然后呢,就是给它们准备“食物”啦。
这“食物”可讲究了,得有各种营养成分,让这些小宝贝们能茁壮成长。
这就像我们人得吃各种好吃的才有劲一样。
还有啊,温度也很重要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要刚刚好,不然它们可不乐意待着啦。
在培养的过程中,咱可得时刻关注着它们。
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看看它们长得好不好呀,有没有啥问题呀。
要是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那可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你说这神经干细胞培养难不难?其实也不难,只要咱用心,就像对待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一样,肯定能把它们照顾好。
想想看,要是咱能把这些小宝贝培养得好好的,那以后能为医学做出多大的贡献呀!说不定就能帮助那些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重新恢复健康呢,这多了不起呀!
所以呀,大家别害怕,大胆去尝试培养这些神奇的神经干细胞吧!只要咱细心、耐心,肯定能收获满满的惊喜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等你真正去做了,就知道其中的乐趣和意义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与应用姓名:学号: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生物科学摘要: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应用1造血干细胞的来源胚胎造血与出生后的较单一、固定的骨髓造血不同,它伴随着生长发育而不断变换造血部位。
一般认为,随着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其造血过程相继分为三个阶段,即胚胎外造血期——卵黄囊造血期(人胚第13~16天)、胎肝造血期(人胚第6周至第5个月)和骨髓造血期(胚胎第四4个月开始至终生)。
但有学者认为成体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背主动脉区,因为能够重建成体各系造血的造血干细胞最早出现在鼠胚第10天的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
而卵黄囊只是一种一过性的造血组织,不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个造血中心。
至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有人认为其来源于胎肝造血干细胞的迁移,也有人认为其来源于上述的AGM区,目前尚无定论。
2造血干细胞的特性与鉴定2.1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2.1.1造血干细胞的活化1986年Lemischka等通过对移植小鼠血液细胞DNA分析所做的克隆研究发现,在小鼠接受移植后的造血恢复期,植入的造血干细胞不是被平均使用,一部分克隆逐渐消退;以移植小鼠的骨髓做二次移植后,二次移植的小鼠造血由在一次移植中与造血无关的另一部分克隆来维持。
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并非全部处于增殖分化周期中。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造血干细胞处于静止期,在必要时才进入细胞周期进行细胞分裂。
造血干细胞分裂后,其子代细胞一个通过自我复制维持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另一个则通过分化成为多能性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活化机制尚不明确,但至少其中一个机制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来调节。
人们推测,造血干细胞的活化,需要多种刺激因子的协同作用。
在细胞刺激因子之外,细胞抑制因子也能调节造血干细胞的活化。
2.1.2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造血干细胞最为基本的生物学特征是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al),即它能通过自我复制方式使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造血干细胞的这种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维持机体一生的造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造血干细胞如果不能通过自我复制进行自我更新,随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干细胞池即会被耗尽而导致难以维持造血。
大量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经分裂后其子代细胞基本上能够保持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特性。
但也有学者认为,即使是造血干细胞,只要行分裂,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就不存在完全的自我复制,而已进入了分化阶段。
造血干细胞是否确实能够进行完全的自我复制,尚存争议。
但具有长期体内外造血重建能力这一特征是造血干细胞所必备的。
2.1.3造血干细胞的多向分化通过放射线照射,诱导细胞产生染色体异常,然后将具有这种染色体异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小鼠,在小鼠体内可以看到含淋巴细胞在内的所有血液细胞均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异常,说明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含淋巴细胞在内的各种血液细胞。
现已明确,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过程中受到多种正负造血因子的作用,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调控网络。
在综合因素作用下,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红系、髓系、巨核系成熟血液细胞,也是淋巴系干细胞的来源。
除造血系细胞外,近年还发现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一些非造血细胞,如破骨细胞、表皮生发层细胞等。
新近在一例作异性间骨髓移植后的病人,发现受者肝细胞具有供者的染色体核型,提示其来源于供者的造血干细胞。
而近2、3年,循环内皮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
因此,造血干细胞的这种多向分化能力亦不容质疑。
有关造血干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相信在近年会有新的发现。
2.1.4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迄今为止,真正的造血干细胞表型尚难以确定,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造血干细胞是最为原始的细胞,大多抗原为阴性表达;同时,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极为稀少,难以分离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研究。
在小鼠的造血干细胞上不存在T细胞、B细胞、单核系、粒系及幼红系等的分化抗原,如Mac-1、CD4、CD8、TER119等,这些抗原可作为小鼠造血干细胞的阴性标志,而T细胞相关抗原Thy-1在小鼠造血干细胞有弱表达,现已将Thy-1弱阳性做为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标志。
此外,也常以干细胞因子的受体c-kit等作为小鼠造血干细胞的阳性标志。
小鼠的造血干细胞与人不同,常不表达或微弱表达CD34抗原。
而在人类,通过异种移植等大量研究已经证实,CD34阳性细胞群具有长期造血重建能力,推测绝大部分造血干细胞应为CD34阳性。
由于CD34抗原在造血祖细胞上也有表达,故常以一些在干细胞为阴性表达的抗原,如HLA-DR、CD38、CD33等,对CD34阳性细胞群进行再分类,以识别出其中的造血干细胞。
有报道认为,CD45RO,c-kit等也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的阳性标志。
目前,普遍认为人造血干细胞的表型为CD34+CD38-Lin-、HLA-、DR-、Thy-1+、c-kit+、LFA-1-、CD45RA-、CD71-、Rhodull,这可能是人类认识到的最为早期的造血细胞。
不过,近年也有报道认为,CD34阴性细胞可能为更为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因为在CD34-细胞群中也发现具有重建长期造血能力的细胞,因此,人类真正造血干细胞的表型在目前阶段尚无定论。
2.2造血干细胞的检测方法2.2.1脾xx形成法该方法是人类认识造血干细胞最早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小鼠的造血干细胞。
将小鼠的骨髓或脾细胞注射到经放射线照射过的小鼠体内,通过观察CFU-S 的数量和种类来推知造血干细胞。
这种方法不能用于测量人类造血干细胞,仅适合于有关小鼠造血调控的实验研究。
2.2.2外xx形成法将造血细胞注入到半固体培养基中,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根据克隆形成的数量、克隆细胞的构成来分析克隆的起源和克隆形成细胞的性质,即称为体外克隆形成法。
向培养基中加入各种造血生长因子,不论在人还是在小鼠均可培养出含有各类血液细胞的混合集落(CFU-MIX、CFU-GEMM),常常以其数量代表造血干细胞。
但现在认为,形成混合集落的细胞大部分为多潜能造血祖细胞而不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常用CFU-GM计数作为植入干细胞数的一个标准,它代表的是粒-单祖细胞的数量。
因此,现将它作为造血祖细胞的一种检测方法。
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blast)是目前在体外所能鉴别出的最未分化的克隆形成细胞。
这种集落是由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组成。
二次集落试验证实它可形成较多的原始细胞集落和混合集落,同时,这种细胞还具有向淋巴细胞分化的能力,因此,人们推测这种细胞非常接近于造血干细胞。
人类的这种集落培养条件相当苛刻,一般多用于小鼠的造血细胞研究。
2.2.3长期培养启动细胞检测法将造血细胞放在骨髓基质上培养,在最初1~2周可发现有克隆形成细胞(CFC)的增殖,其后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一般认为其来源于造血祖细胞。
但培养5周以后,在培养细胞中仍有CFC细胞的存在,它们则来源于更为早期的未分化造血细胞,被称为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ong-term culture-initiaing cell,LTC-IC)。
LTC-IC的定量可以采用极限稀释培养法来测定,此法常用于测定人类的造血干细胞。
据报道,在105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中,以LTC-IC分析法所示的原始干细胞约为10个左右。
2.2.4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实验法这是一种体内造血干细胞测量方法。
该方法虽不能像体外实验可以进行定量研究,但在评估造血细胞的长期造血重建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目前检测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主要方法。
研究人的造血干细胞只能作异种移植,而为克服异种移植间的免疫排斥问题,实际应用中多是选择羊胎儿(羊子宫内胎羊移植系统)或具有免疫功能不全的小鼠,如SCID/HU小鼠、NOD/SCID小鼠等作为移植对象。
3.2.5造血干细胞的流式细胞测量法流式细胞测量术具有快速、准确、能够大量处理细胞等优点,结合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对造血细胞群中的干/祖细胞进行较为理想的识别及分选。
但如前所述,在造血细胞的特征性表型未确定之前,难以通过表面标记识别及分选真正的造血干细胞。
3造血干细胞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的应用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等。
3.1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治愈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等疾病的可靠选择,成为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成功范例。
CD34+细胞群体中90%以上为造血祖细胞,干细胞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而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经动员的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是骨髓中的两倍。
因此目前用GM-CSF、IL-3、IL-6等细胞因子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取代了最初采用的骨髓来源干细胞的移植。
这不仅因为从外周血收集细胞比骨髓中收集更容易,痛苦小、无需麻醉,不需留院便能采集到更好的细胞,而且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具有重建造血功能快、免疫功能恢复早、存活率更高、并发症轻等骨髓干细胞移植所不具备的几个显著优点。
一般来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功能的全面重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骨髓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的恢复及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功能的完善,后者主要指免疫功能。
外周血干细胞更容易归巢可能是外周血移植时造血和免疫重建比骨髓移植快的原因之一。
继1988年第一例应用人类脐带血移植治疗贫血症成功后,脐带血因其免疫抗原性较弱的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自骨髓来源和外周血来源后,第三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输入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多少,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临床应用表明输入的量越大,成功移植率越高。
成人输用造血干细胞一般要求(1~4)×106/kg体重,而每份脐血的含量仅在1×107左右,因此目前一般只用于儿童。
有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支持,临床医生就可以使用超大剂量的放疗、化疗,最大限度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然后植入造血干细胞重建被破坏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其他器官的移植奠定基础,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支持治疗的另一个方面。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后,可在受者体内诱导形成供者-受者嵌合体,使受者产生对供者特异的、终生的耐受。
这样,在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就可以降低免疫排斥发生的强度,从而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此外,通过对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遗传修饰后,使其缺陷基因的功能得到补充,也可以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β地中海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遗传性疾病或代谢系统疾病的移植治疗,而且绕过了免疫排斥的问题。
通过基因修饰,还可以赋予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新的特性,如转入多药耐药基因MDR可使其抵抗化疗带来的清髓效应;导入某种基因使其可抵抗HIV的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