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读书笔记.
《影响力》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

《影响力》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一朋友推荐《影响力》这本书不错,十分畅销。
于是迫不及待地网购了一本,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此书不像看小说那样简单惬意,对于这种学术性的书籍,在阅读之前就告诉自己,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囫囵吞枣,要认真的去对待,对于一些重要的语句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好笔记。
书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赋予超多的事例来讲解说明,让看似比较专业术语能够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
每个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
对于这此书的认知,我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以下:互惠原理,就是以相同的方式来回报他人为我们做的一切。
理解和偿还往往联系在一齐。
一旦理解,往往产生负债感。
商业中的免费试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简单的运用。
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如果先施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
承诺与一致,一旦做出某种决定和选取一种立场,就会发自内心或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与此持续一致。
每个人都期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选取或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进行是非决定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样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一般说来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式显的不是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社会认同。
中国有古话:“众口铄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定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取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取。
社会认同需要满足不确定性因素和相似性二个条件。
喜好,一般状况下人们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
“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证明,陌生人对于喜好感****于: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称赞、接触和合作、关联权威,在权威的强大压力面前,个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

《影响力》读书笔记五篇精选范文《影响力》这本书所讲的资料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
那么影响力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五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一《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
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究竟是怎样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
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就应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
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
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最后将书通读了一遍,资料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
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资料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好处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超多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
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
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能够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读书笔记

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一.按一下就播放1.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
2.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3.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4.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二.渔利的奸商三.以柔克刚第二章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一、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互惠原理所向披靡互惠原理适用于加强的恩惠1.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1.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二、互惠式让步1.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2.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3.拒绝——后撤:缺点:①受害者可能会否认跟请求者达成的口头协议②受害人可能会对操纵自己的请求者产生怀疑,并决定永远不再跟此人打交道。
4.拒绝——后撤手法似乎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三.如何拒绝1.真正的对手是互惠原理2.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3.善意自然应当以善意回报,可对销售策略却没这个必要。
第三章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作出选择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一.言出必行1.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
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2.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它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
3.机械地保持一致还有第二条吸引力,它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4.我们下意识的一致性倾向根本就是一座金矿。
二.承诺是关键1.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优秀10篇)

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优秀10篇)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认清自己的需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辨明真正值得自己争取的东西,善用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避免不自觉地被一个预谋用施恩的手段来让你达到顺从目的的人利用,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
适当地利用影响力的武器去影响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熟练利用其中的技巧为自己服务,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书中讲了六个影响别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
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弱点通常不被我们察觉的。
1、互惠原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
一般说来,社会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人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不公平的交换我们也是愿意接受的。
在互惠原理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相互退让和妥协就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一种方式。
2、承诺与一致原理。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如果是朝秦暮楚,经常失信于人,将很难在社会立足。
一个人一旦做出了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和观点,就会面对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找到各种理由,使做出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3、社会认同原理。
很多时候人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做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要采取的行为。
一般来说,当缺乏信心时或当形势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参照别人的行为。
4、喜好原理。
理性上,个人喜好因素与人的判断决策并无关系,可是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会不可避免地使人的判断产生偏移。
如果一个陌生人自称认识自己的朋友或和自己有类似的经历和爱好,就会因有很多共同话题而和他迅速熟悉起来,从而使他轻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

影响力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一本叫《影响力》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的第一个影响力武器是“互惠”。
作者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经历。
有一回,我去商场逛街,路过一家化妆品店。
本来我只是随便看看,没打算买什么。
这时候,一个售货员小姐姐特别热情地走过来,递给我一个小试用装,说:“美女,这是我们新出的面霜小样,您试试,效果特别好。
”我接过那个小样,心里还挺开心的,觉得这小姐姐服务态度真好。
然后她就开始给我介绍各种产品,说得头头是道。
我本来还能抵抗住她的推销,可一想到人家刚送了我一个小样,我要是啥也不买,好像有点不好意思。
结果呢,我就买了一瓶乳液,虽然价格不便宜,但总觉得不买就对不起那个小样。
等我回家冷静下来一想,哎呀,我这不是中了“互惠”的招嘛!就因为人家给了我一个小小的试用装,我就觉得自己有义务回报她,买了其实并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
还有一个“承诺和一致”原则也特别有意思。
书里说,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者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去做。
我想到了我减肥的事儿。
有一次,我当着好多朋友的面,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在一个月内瘦五斤,每天都去跑步,晚上坚决不吃夜宵!”刚开始那几天,动力十足啊,真的每天都去跑。
可没过几天,就赶上朋友聚餐。
满桌子的美食啊,那香味一个劲儿地往我鼻子里钻。
朋友们也劝我:“哎呀,就吃这一次,没关系的。
”我心里那个纠结呀,一方面想着自己的减肥承诺,一方面又实在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
最后,我还是没忍住,吃了不少。
吃完我就后悔了,觉得自己违背了当初在朋友们面前的承诺,心里特别愧疚。
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跑步,控制饮食,就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当初的承诺保持一致。
再说说“社会认同”这个影响力武器。
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该怎么做,尤其是在我们不确定的时候。
有一次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到了饭点,不知道该去哪家餐馆吃饭。
2023年《影响力》读书笔记通用15篇

2023年《影响力》读书笔记通用15篇《影响力》读书笔记1第一次读《影响力》,之前便听过市营专业的学长说过,虽然到现在电商的知识早已更新迭代,但是这也不失为经典读物。
何为影响力?是使顺从的力量。
"影响力”有多奇妙?善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更有魅力;运用你的影响力,使你拥有权力;寻找你的影响力,让你展现实力;控制你的影响力,让你随心所欲。
如何拥有影响力?互惠,善于互相付出和让步。
在需要适当的付出和退让的时机,率先让步掌握主动权,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也启示我们日常用善意回报善意,而非回报诡计。
善良,而非回报诡计。
承诺和一致。
个人承诺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承诺一旦做出,便可以自己长出腿来支撑自己,也启示了我们警惕保持一致的后果。
社会认同。
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要多一点警惕;其次,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不应该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上,尤其是事情很重要,我们必须权衡优劣得失的时候。
喜好、权威和稀缺。
人们总对个人喜好或稀缺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书籍,分析了很多社会现象和实验结果,揭露了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喜好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权威原理和稀缺原理,讲述顺从业者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是如何使用这些影响力武器去使人产生一种"一点就播放按键"的反应,当然,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常问自己为什么?心中一旦有疑问时要引起警觉,不要立刻做决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都应尽可能的简单,但不能太简单。
”成功的人总是那些懂得利用规律的人,我们做事情从简单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规律并且利用好规律就能取得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自己本身就应该学会散发影响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影响他人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诚实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响力,当大家觉得你有足够好的品质时,在这种心理下你会有最大的影响力。
所谓大巧不工正是如此。
《影响力》读书笔记(15篇)

《影响力》读书笔记(15篇)《影响力》读书笔记1《影响力》的四章内容分别是: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以及不能称之为一章的尾声即时的影响力,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认同,一章我觉得整本书最不好理解的内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________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
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
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
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
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
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
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
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
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
读后感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

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影响力读书笔记范文篇1今天把《影响力》这本书读完了。
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系统,很有深度的专业书籍。
它不像一般的书籍总是很肤浅的在表象探讨问题,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
据说有人读了这本书后,利用本书的原理去交女朋友,百战百胜!足见其魅力诱人!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
如果有人用刀来伤人,那么刀就是凶器;如果用来切菜,那么它就是工具。
这本书主要讲了六方面的内容。
首先讲到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
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就像孔子说的“要以德报德,而不是以怨报德”。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运用了此原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病人想要医生在做手术时能更认真更细心的照顾,就塞很多的红包,医生由于受到好处,根据互惠原理他们做手术时会更认真细心。
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业绩,往往贿赂一些官员或者一些采购部经理,而这些官员或采购部经理由于互惠原理会给这些企业更多的订单和利润。
第二个是承诺和一致原理。
此原理认为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很虔诚,因为要受他们信仰的约束。
比如和尚在饭店吃饭如果大鱼大肉的吃,人家就认为他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第三是社会认同原理。
此原理认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
当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时候,原本觉得不对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这事也变成了对的了。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订婚了还没有结婚就先怀孕了,当时她挺着个大肚子来给我们上课,很多学生老师背后都对她指指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力》的读书笔记
2019-04-17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
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
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影响力》。
它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
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
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
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
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
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
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
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
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
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
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
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
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
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
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
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
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
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
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
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
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随着我们加入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
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