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

到客观事物 的制约 。因此在活 动 中学生必须 正确地把握 事物 的特
征 , 才 能通 过 想 象 进 入 美 的境
让 学 生在 活 动 中感 受 美
圜 钱群梅
内容摘要 :语文课堂不但要教 给学生语 文知识,提升 学生的语 文素养 ,更重要 的还要让学 生在语 文活动 中感 受美 ,提高对美 的鉴赏能力 ,这才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活动单 审美情趣 课 堂
随着 教学 改革 的 不 断深 入 ,
“ 亲其师 而信其 道 ” ?再者教 师优
美 准 确 的 阐 释 、 独 具 一 格 的 见 解 、 酣 畅 淋 漓 的情 感 和 “ 一 石 激
们 发 现 让 学 生 在 活 动 中 感 受
“ 美 ” 成 了 对 我 们 的 挑 战 。 语 文
云上 ,便引 诗情到碧霄 ”鹤 飞冲
天 的 美 妙 意 境 ,定 能 燃 起 学 生 的 理 想 之 炬 激 发 起 他 们 的 志 趣 。 在 阅 读 活 动 中用 这 些 美 文 美 诗 引 导 学 生 探 究 语 文 文 字 美 , 点 拨 学 生 心 灵 深 处 感 受 美 的 顿 悟 。我 在 教 学 朱 自清 的 《 春》 第 一 节 时 ,首
行 ,若 出其 中 ,星汉灿烂 ,若 出 其 里 。幸 甚 至哉 ,歌 以 咏志 ! ” 的豪情 壮志 ;王湾的 “ 潮平 两岸
阔 ,风 正 一 帆 悬 ” 山青 水 碧 的壮 丽 景 色 ;刘 禹 锡 的 “ 晴 空一鹤排
态 、游刃有 余的教学 机智 和张 弛
有 度 的教 学 节 奏 ,怎 能 不 令 学 生
通 过 教 师 范 读 ,学 生 个 人 读 、小
组 齐 读 、全班 朗 读 ,反复 体 会 。 这 样 ,强 烈的节奏 和具有表 现力 的语言就会深 深地拨 动学生 的心 弦 ,激起学 生美感 的共 鸣 。从 而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你只要稍加 留意就能发现数 不胜数 的艺 术材 生 养成 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 手 ,问他们都会 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 回答 合适 、 舒服 、 美观…… 料 ,顺 手 捏 来 就 可 以进 行 艺 术制 作 。 日常 生 材料 , 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 ,我们还 五花八门:价格、品牌 、
如何 让学生感 受美术在 生活 中的作用
江 西省德 兴 市花桥 中学
美术的社会作用 ,除 了体现在 一般艺术 作 品所共有 的教育作 用、认识作 用和审美作 用 以外 ,它还具有其他艺术 所无法 比拟 的实 用 的价值 ,那就是人类还要创造 出更多更好 更美 的各种 物质产品 ,以满足人类 不断增长 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这在工艺美 术和建 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那么 ,我们怎 需要做好 以下几个方面 :
、
化资 源 引入 美 术课 堂
充分利用生活 中的废弃 物品,让学生从平凡 象的手法 。学生对家乡 的古建筑非常熟 悉, 中发现 ,且创 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 的眼光去观察 它,通过这 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 有许多不起眼 的小东西 ,甚至是垃圾它也可 能是表现某些事物 的最佳制作材料 ,如蛋壳
生活经验 , 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 的魅力 ,
将成为 “ 无源之水”。我们倡导 “ 走进学生
习探究的好奇心 ,我还利用课余 时间,让学
生 自发到乡村等地实地考察 、写生 ,品味家 试着用纸蒙在瓦 当上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写
的生活实际 , 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 中选择活动 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 的美感 。有的学生
一
王 文光
析、 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 在教学中, 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 图片,然后做成
大班美术教案:唤醒孩子对美的感觉

大班美术教案:唤醒孩子对美的感觉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班幼儿的美术教育更是面临着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
如何将幼儿的美术潜力最大化,唤醒他们对美的感觉,是每位老师都需要探讨的题。
一、培养审美意识,弘扬美的精神在大班美术课堂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注重带领孩子了解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去欣赏,去体验,使他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海报、画册和标志等设计作品,掌握基本的色彩、构图与排版原则,带领孩子去了解设计风格和技巧。
名家画作,可以用简单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名家的画作形象、线条和色彩组合的运用,以及画作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还可以尝试让孩子模仿或借鉴名家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培养孩子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升绘画技能除了培养审美意识外,在大班美术教育中,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幼儿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涂鸦活动、素描练习、手工制作、造型对照等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有多样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创意。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他们尝试各种颜色表达方式,让他们创造所想所感,而不是局限于固有的形式和样式。
当然,为了提升幼儿的绘画技能,我们也需要注重技巧的指导和传授。
比如掌握画笔用法、颜料的搭配、线条和造型的运用等基本技能。
让孩子通过技艺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并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重要的是,在传授技巧的同时,我们要坚持鼓励孩子自由创作,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
三、创建有趣、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孩子更加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我们需要为孩子打造一个有趣、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这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和场景、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化教学资源和工具的使用等。
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可以营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创意角落,放置和挂载孩子自己的作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创作和劳动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设定任务、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引导幼儿感受美

引导幼儿感受美
文学活动可以使孩子理解真善美、懂得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熏陶文明、培养美感,如何提高幼儿在文学活动中的审美能力呢?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进而表现文学作品的美呢?
环境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中也特别提出要为幼儿创设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
因此,我们积极挖掘环境的影响作用,为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以通过其对幼儿多感官的作用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受。
另外,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有效手段,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
孩子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美,体验作品美的内涵的。
因此教师与文学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孩子对作品美的感受。
孩子对美的理解是需要成人去开发、去点拨的,但现在的教学又是需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的。
因此,教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来理解作品的美。
通过孩子们积极的探讨、交流、甚至争论,从而达到各自不同的认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美也有了不同理解。
在教学的舞台上孩子是主角,在文学活动的学习中,孩子更多的应是主动参与感受和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
此外还可以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及游戏区角的有利条件。
在语言活动区中为孩子提供作品的图片、图书,让孩子尽情地表述对作
品的理解,为文学作品提供孩子展现的小舞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配乐诗朗诵、诗伴舞、童话剧表演等来展现文学作品中精彩的部分。
在教学活动中,文学活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倡导文学活动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对幼儿现在乃至将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抓住契机让孩子在文学美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学习国学教案二: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国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大。
因此,如何在国学教育中体现文化之美,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每个国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温馨的问候、亲切的笑容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打破僵硬和紧张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传统音乐、书画和台词等,使他们获得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愉悦与享受。
通过教学内容的精选,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解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乐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在国学教学中“领略美”的过程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深刻和更加难忘。
二、注重实践,体验文化在学习国学时,理解文化概念尤其重要。
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放下身段,深入到课程内涵中,与学生一起经历文化之美。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作古文、模仿古人书画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课外,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感触文化之美,例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等文化遗址。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找与文化相关的线索,开放思维,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三、以史为鉴,理解文化在学习国学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在本质和道理,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注重国学的实际应用。
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法和策略。
美术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化,艺术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而对于学生来说,进行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更是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加对美的热爱和向往。
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首先需要具备教育者的素养,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对美产生向往。
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而应该注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体验艺术的魅力,发现其中的美。
例如,在讲解一幅画作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受。
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
在培养艺术品味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美术博物馆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魅力。
在学习素描、色彩等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美学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精髓。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将所学的艺术技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展现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风格多样的参考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社区等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氛围的美术教学环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形式丰富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运用交互式白板、VR等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更是增加他们的生活情趣和乐趣的一种方式。
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学生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组织各类艺术活动,营造浓厚 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整体形 象。
汇报范围
感受美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 等艺术场所,欣赏经典艺术作
品,感受艺术之美。
表现美
通过开展歌唱、舞蹈、戏剧等 艺术表演活动,让学生展示自 己的才艺和表演能力,表现艺 术之美。
01
审美能力的提升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辨别和欣赏不
同类型的美。
02
创造力的培养
在活动中,学生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
03
团队协作与自信心的增强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展示,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增强了自信心和表
达能力。
对未来美育教育的展望
力和创造力。
实践法
02
通过动手实践,如绘画、雕塑、音乐等方式,将内心的美感表
达出来。
合作法
03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创造美的作品,培养团队协
作精神。
美的创造实践
艺术创作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创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感 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让他们 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精心组织活动过程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场地和人员,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安 全。
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积极参与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艺和特长。
团队协作与沟通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中国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曾提出一种“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认为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或意趣等相融合,便产生一种新东西,即“完整的形象”或“意象”,而美就在这个“完整的形象”或“意象”,是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的一种特质。
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生成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之“美”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尝试:一、通过美读,体会课文之情感美在阅读课上,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美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领悟到作品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容,它的作用有时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体会李密真挚和笃厚的孝心,感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的情感美。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情境,欣赏课文之画面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
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
”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画面,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发情感,体会意境,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发表时间:2016-06-17T11:35:37.61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作者:申树波
[导读] 教学活动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辽宁省朝阳县二十家子镇中心小学122000
教学活动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
同时,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小语课堂教学美的艺术,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一、让学生感受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
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
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
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
“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二、让学生感受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
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
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与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三、让学生感受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
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避免引起学生身心的疲劳。
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
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四、让学生感受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
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二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
擅于煽情的,能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能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型的风格。
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五、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
”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
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
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
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
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幼小的心灵需要美去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去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去推动。
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
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手段,使知识在协调、谐美的状态中交流和传递,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