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设计(精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设计(精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深入探讨《长城赞》和《三亚落日》两篇文章。

《长城赞》主要描述长城雄伟壮观及其象征民族精神,而《三亚落日》则以生动笔触描绘三亚落日美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学习这两篇文章词汇、句式、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

2.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生词、短语理解与运用,以及文章结构分析。

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和三亚落日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表达对美感受。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长城赞》和《三亚落日》,标注生词、短语。

b. 老师讲解生词、短语,并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

c. 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作者运用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美学价值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1. 《长城赞》a. 生词、短语b. 文章结构c. 修辞手法2. 《三亚落日》a. 生词、短语b. 文章结构c.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蜿蜒、壮观、绚丽、天涯海角。

b. 分析《长城赞》和《三亚落日》中修辞手法。

c. 模仿文章,写一篇描写家乡美景短文。

2. 答案:a. 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壮观:雄伟奇观;绚丽:色彩丰富美丽;天涯海角:极言距离遥远。

b. 《长城赞》:比喻、拟人;《三亚落日》:拟人、排比。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长城赞》和《三亚落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大好河山美丽,提高他们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包括《草原》、《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鸟的天堂》四篇课文。

2. 语文园地:包括“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习作”等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学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挂图、卡片等。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出不懂的生字、生词。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 课文《草原》、《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鸟的天堂》3. 课文重点:生字、生词,课文内容,阅读理解能力4. 课文难点:课文主题,作者情感,文章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习作: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3. 趣味语文:完成“趣味语文”板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教学的满意度,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含六课的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含六课的教案)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思想、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本单元的每篇课文,分析其结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文学背景: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 难点:解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课文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讲解课文内容,穿插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 总结与反思:课堂结束前,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1. 主题突出:板书设计要清晰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2. 逻辑清晰:通过板书,展示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层次关系。

3. 视觉吸引:合理运用色彩和图表,增强板书的视觉效果。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3. 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教育领域:科学探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 社会进步:科学探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九.重点题型整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主要内容。
答案: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探索,最终发现真理的过程。
2. 请举例说明科学家是如何通过提问和探索发现真理的。
答案:科学家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最后与他人分享交流。
3. 请谈谈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答案:科学探究是一种通过观察、提问、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等步骤,探索未知领域、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方法。
-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 调查法:通过调查,获取信息的方法。
-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获取资料的方法。
- 数学分析法:通过数学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③ 科学探究的意义:
- 培养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 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 《宇宙生命之谜》: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5. 《基因中的秘密》: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基因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发展、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表达等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关爱动物的思想感情,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三首》2. 《为人民服务》3. 《文言文二则》4. 《表里的声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决问题,教师参与指导。

4.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默写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草原》、《丁香结》、《月光曲》、《书湖阴先生壁》。

通过对这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本单元课文所描绘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画出重点词语,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主题、重点词语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性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 提高性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描写自然风光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外国名篇名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设计理念:本单元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本单元,要加强对学生默读、速读的训练,学生能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出内容要点,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细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尽量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语言。

模块一:整体感知教学目标:1.掌握本组课文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并了解更多的外国作家和作品。

教学重点: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内心。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

(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2.板书课题与作者,请几名学生借助资料分别介绍这些外国作家。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同学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生字蜷腿、橱窗、揉皱、耸肩、撇嘴、窜过、耷拉、抽噎、梗概、无赖、衣衫褴褛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摩平、梗概、吹嘘、保佑、衣衫褴褛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1.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这篇课文写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关怀圣诞树不见了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3)汇报: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女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读《凡卡》小组交流汇报。

1)读《凡卡》中的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简单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3)凡卡信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4)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所写书信的内容。

3.读《鲁滨孙漂流记》,全班交流。

1)汇报: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安全——养狗防御。

孤独——救助“星期五”。

………2)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插图)4.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组交流。

1)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读一读。

2)在“梗概”中,汤姆·索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在“精彩片段”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比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五、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本领?2.通过读梗概,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是不是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3.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做准备。

推荐阅读《蓝色的海豚岛》模块二:理解感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讨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联想来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人物特点与命运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分别出现了四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谁?哪位主人公的命运值得你同情?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案可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可以是凡卡)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命运,体会作者的感情。

1.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1)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你想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来评价卖火柴的小女孩或是凡卡的命运呢?(可怜、悲惨……)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小女孩和凡卡的命运是悲惨的、可怜的,你从文中那些词句中体会到小女孩和凡卡是可怜的?读一读,画一画。

3.分小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汇报。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画出句子后,试着把这些句子读好。

4.分组合作,全班汇报交流5.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重点句子,: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指读,齐读这一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从三个“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对过路人、小女孩说点什么呢?3)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课文中多处写了“冷”这个字,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天冷极了又冷又黑的晚上她又饿又冷她觉得更冷了家里和街上一样冷一堵又厚又冷的墙……)6.反复引读,细细品味,边读边批注。

1)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在感情上有变化吗?2)学到这里,你们明白了小女孩“新年的幸福”是指什么?3)品读感悟: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请同学们把你们体会到的读出来。

4)“曾经”我们可以换成哪些词?小组讨论,交流。

7.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抓住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来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3)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和悲惨。

4)展开想象,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5)朗读凡卡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体会他的心理活动。

8.让我们用心来读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并说一说自己体会。

三、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默读思考,写下感悟。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2)凡卡和爷爷在乡村的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吗?3)你认为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围绕鲁滨孙和汤姆·索亚两个人物,读书讨论。

1.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2.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你想象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

3.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什么?为什么佩服?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一读。

(可结合原著中的故事)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和汤姆·索亚的了解更深了,请用合适的词语来夸一夸他们,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1)鲁滨孙: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丰富的知识技能……理由:抢运东西、种粮食、造船、建房、打猎、烤面包、烤肉、晒葡萄干……2)汤姆·索亚:乐观勇敢、足智多谋、顽皮……理由:山洞中三次探路、利用风筝线探路、吹嘘历险过程……5.在本组课文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模块三:领悟表达模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女孩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领会文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3.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中心,体会写法。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2.找出精彩,指导朗读1)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小组听一听,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部分写得好。

2)指名读课文精彩部分。

3.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写法。

二、研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表达。

1.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

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1)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小男孩拿鞋跑说明她常被人欺负,……)2)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