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大秦国概述
秦国历史知识介绍

秦国历史知识介绍秦国史,是指从秦襄公到秦王子婴在位年间的历史。
那么你对秦国历史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国历史知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国历史知识介绍一秦国大事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
公元前359年(孝公三年):用商鞅变法。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
尊吕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
嫪毐叛乱,即平。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
韩灭。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赵灭。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
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
燕王喜迁都辽东。
王贲攻楚。
秦之新郑叛。
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
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魏灭。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设上谷、广阳郡。
李信、蒙武攻楚,为项燕所败。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
又攻江南,设会稽郡。
楚灭。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
又攻代,虏代王嘉。
燕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
齐灭,至此六国皆亡。
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去世于第五次的东巡途中。
秦国历史知识介绍二秦始皇其人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13岁登上王位,21岁亲临朝政。
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财力,嬴政花费十年时间,最终于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称始皇帝。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秦文化的主要内容

秦文化的主要内容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众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秦文化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的精髓。
一、政治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其独特的政治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实行严密的中央集权和强制统一的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效率。
秦朝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秦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其独特的经济制度。
秦朝实行的农业政策以及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秦朝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秦朝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建设了许多商业集镇和水利工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些经济制度和政策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秦文化的社会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上。
秦朝是一个农耕社会,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
农民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他们按照季节的变化耕种、种植和收获农作物,同时还从事养殖和渔业等活动。
秦朝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世袭制度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秦朝的社会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人们的行为举止受到严格的规范。
四、艺术秦文化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
秦朝的建筑以宫殿、城墙和陵墓为代表,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美,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秦始皇陵是秦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其中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展现了秦朝士兵的形象和军事装备。
此外,秦朝的绘画和雕塑也有独特的风格,以描绘人物和动物为主题,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总结起来,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秦朝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时期,其文化也有着浓郁的特点和意义。
以下是对秦帝国文化的解读:
1. 法家思想的兴起
秦帝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得益于法家学派的支持和推动。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注重实用主义和功利性,反对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法”胜于“德”。
2.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为了加强政治上的统一,秦始皇制定了规范的文字标准、度量衡标准和货币制度,协调了各地的不同习俗和风俗,推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建设工程和美术创作
秦帝国的建设工程十分宏伟,如兵马俑、长城等都成为了著名的文化遗产。
同时,秦朝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铜器、陶器、玉器等工艺品表现了秦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4. 文化统一和汉字文化的形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了一种文字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从而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这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秦帝国的文化特点主要集中在强化中央集权、实用主义思想和推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这些特点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至今。
秦朝对外文化交流

秦朝对外文化交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但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使者、远交近攻、开辟商路等,这些首先显示出秦朝的国际化、多元化的向心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交流。
秦朝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十分强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样的基础上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文化交流。
如启用卫士兵五珂举为“儒学使者”,出使巴蜀,重新建立李斯主持下的法家传统的实践情况,与战国时代开始出现的“乡校”(民办学校)有所不同,它没有“乡”的规格,而是由国家出面招收学生,规模十分庞大,甚至在国内举行过方伎和朝代的选拔考试,从而使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它还积极使用各种文化交流方式,如在韩国和越南派遣官方军队和文化使者进行交流。
这些使者不仅负责传授秦朝的文化艺术,还将秦朝的制度、法律、科学技术、工艺、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先进知识传给当时的各个国家。
秦朝对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和外国的文化交流,并对各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秦始皇曾经派遣张骞西征,途经中亚,建立以丝绸为主要商品交流的“丝绸之路”,即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这条路为各个国家带来了财富和文化交流,同时也宣扬了中国的文化。
此外,秦朝也将工艺品、科技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其中以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为代表。
这些技术的传播对欧洲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秦朝对外交往还使用了武力手段,例如远交近攻,即与西方诸国保持拉拢关系,同时对周边较弱国家实施强制侵占和征服,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谋求利益的目的。
但同时,秦朝对文化交流的强大总体结果为各国间传递了大量先进技术和文化成果,促进了出类拔萃的艺术和宗教交流现象。
总之,秦朝对外文化交流多方位,从各个方面带动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
它在历史上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时代,文化也是秦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个时代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权思想的强调秦朝的统治者秦始皇借助对中央集权思想的强调,巩固了皇权的地位,并将中央集权思想推广到全国各地,从而减轻地方豪强的削弱力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思想文化方面,这种集权思想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强调。
2.强调实用性的文化气息秦帝国是一个军队中心的国家,秦始皇强调应该培养一支足以攻打周边邻国的优秀军队。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品格和性质也开始着重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我们可以从秦始皇对兵器铸造和纵横家思想的重视中看到这种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
3.统一标准的语言文化秦朝的统治者强调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
在秦始皇的措施下,史官才被提升为国家官员。
这些史官在编纂秦代的史书时,秦始皇要求使用统一的语言文字,用一种标准的文化形式来记录国家的历史。
4.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拓秦始皇对于对外文化交流和运用也是十分重视的。
这种对外交流体现为与大宛、朝鲜(高句丽)、越南的贸易往来等。
海外文化输出和引进,也被推崇为一种扩大国家影响力的方式。
5.没有持续的心理价值观建立虽然秦帝国建立了标准化的语言文字、一种严谨而实用的文化气息,这仍然无法解释秦帝国在心理价值观方面的缺乏。
事实上,在秦朝这个时代,在传旨时的独断性、统治者无情的统治方式以及对知识分子文化领域的防范均是在发掘符合当下利益的内容。
总而言之,秦帝国的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它所更全面和持续建立的一种统一的文化和世界观,仍有发展和不足之处,也为后世留下了问题。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
中国通史之(五)秦朝

中国通史之(五)秦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
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
秦国君主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秦国自秦非子开始,共有37位君主(包括秦始皇),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秦昭襄王,在位共56年。
秦国自西周初封邑起立国,至灭亡时,王三十三代秦非子秦非子前891年~前858年在位34年秦侯前857年-前848年在位10年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在位3年秦仲前844年~前822年在位23年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秦静公(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谥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秦宪公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10年在位37年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秦国概述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
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当时的中国认为罗马帝国就像中国一样拥有高度文明,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因此把她命名为“大秦”。
大秦国的由来
古时中国似乎从未有人直接到达罗马,最接近的大概是生于东汉时期
的甘英。
西域都护班超于公元97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后汉书·西
域传》称甘英到达条支,在大海岸边打算渡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止。
今人对于甘英最远到达的地点有不同说法,“大海”可能是地中海、波斯湾、黑海或里海。
大秦国概述
《 佛学大词典 》
位于亚洲西端、地中海东岸之古国。
相当于古罗马帝国及小亚细亚一带。
又称海西国、犁鞬国。
自古即与我国有交通往来,当时有“世界极西”
之称。
其地所产之金银奇宝,如火浣布等皆是闻名珍品。
高僧传卷二鸠摩
罗什传(大五○·三三一上):“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大秦锦褥铺之。
”
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四八、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释迦方志卷
下波剌斯国条等所载,大秦又称拂菻,即东罗马帝国,位于波斯之西北。
东罗马帝国于君士坦丁堡建都后逐渐强盛,兼并小亚细亚及叙利亚等地,
并与东方诸国交通往来,我国隋唐时称其为拂菻。
另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
碑颂并序之记载,则大秦乃指叙利亚。
唐初,基督教中之一派景教传入我国,而称大秦景教,并建有大秦寺。
大秦国位置
根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记载位置
以下为《后汉书·西域传》有关大秦的记载:
“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
小国役属者数十。
以石为城郭。
列置邮亭,皆垩塈之。
有松柏诸木百草。
”
根据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所记载位置
关于该国的位置,有多种说法︰
(1)希尔特(Hirth)以之为当时隶属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而且“犁鞬”
是rekem的音译,即指希腊人所谓的Petra城。
(2)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是当时罗马帝国所占有的埃及,犁鞬应是其
都城Alexandria的略译。
(3)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则说大秦和犁鞬是不同国家,“大秦”为古代波
斯语das/ina(左方或西方之义)的音译,即安息人称其西方罗马领地的名称,“犁鞬”是ragha或rhaga□□的音译,是位于米底亚(Media)地区,
信奉祅教的国家。
有关汉魏时代的大秦国,有如上诸说,但今日日本学者多从“埃及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载︰“案西域图记及汉魏史策,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俗无寇盗,人有乐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广阔,文物昌明。
”
依此记载,大秦或指叙利亚,即文中的珊瑚之海相当于红海,众宝之山相当于托鲁斯(Taurus)山,花林相当于罗马,弱水相当于幼发拉底(Euphrates)河。
要言之,大秦国之称未必指某一特定的地域。
似乎依时代的不同而指埃及、大夏或叙利亚等地。
宋代以后,则与波斯常相混同,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注记载,波斯国在西海,即大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