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 ADCC细胞毒性
ADCC作用

ADCC作用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机制,其中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的识别和杀死
靶细胞。
ADCC的过程中,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激活NK细胞的Fcγ受体,从而引发NK细胞释放细胞毒素的
反应。
ADCC作用的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首先,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接下来,NK细胞上的Fcγ受体与抗体上的Fc区域结合,激活NK细胞。
激活的NK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和颗粒酶,通过两种
主要的途径来杀死靶细胞。
一种途径是通过颗粒酶的释放,颗粒酶可以在靶细胞上引发细胞死亡。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穿孔素的释放,穿孔素在靶细胞上形成孔,导致靶细胞溶解。
ADCC作用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清除感染的功能。
在感染过程中,特异性抗体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激活
NK细胞进行杀伤。
此外,ADCC作用还参与肿瘤的免疫治疗。
特异性抗体可以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激活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总结而言,ADCC作用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结合,激活
NK细胞杀伤靶细胞。
它在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
重要作用。
抗体Fc段的8个生物学功能

抗体Fc段的8个生物学功能抗体是人体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在抗感染和抗肿瘤领域起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批准超过120种抗体类药物(文末附抗体药物列表),2021年前20大畅销抗体药物的合计销售额约1280亿美金。
抗体药物通过Fab段的CDR区结合抗原,从而发现作用目标,并可能产生激动或者抑制功能;抗体药物通过Fc段结合不同效应细胞上的FcR,介导不同的效应功能。
本文主要梳理抗体药物通过Fc段结合FcR发挥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常用的生物学活性表征方法。
01抗体Fc与FcR在健康人群中,大约70%循环免疫球蛋白(Ig)是IgG,20%是IgA,其余10%是IgM、IgD和IgE。
IgG和IgA分别被进一步划分为IgG1-4和IgA1-2亚型。
每一类Ig都对应结合不同的FcR,比如IgG 结合FcγRs,IgA结合FcαRI,IgM结合FcμR,Fcμ/αRI可结合IgA和IgM,IgE结合FcεRI。
除FcγRI外,大多数FcRs已经进化到与其配体低亲和力结合,只有在与多价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s)相互作用时才被激活,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类型及其所表达的FcRs(具体见下图)。
反过来,FcR的表达也会受到细胞因子环境和特定细胞的组织生态位的影响。
目前抗体药物选用的抗体亚型主要为IgG1和IgG4,因而FcR主要为FcγR。
Annu. Rev. Biomed. Eng. 2022. 24:249–7402Fc/FcR介导的8个生物学功能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抗体药物的Fc和补体C1q结合,会在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造成细胞外离子大量内流,引起靶细胞裂解(包括肿瘤细胞、被感染细胞等)。
常见的抗体药物,如CD20抗体、CD38抗体、CD52抗体等。
ADC药物的核心四要素

ADC药物的核心四要素1.1 正确靶标(Target) 的选择ADC的成功开发依赖于抗体对靶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理想的ADC 靶标是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低表达或不表达,或至少限定在特定的组织中,例如CD138,5T4,mesothelin,leukemia和CD37。
在正常组织表达的靶标会摄入ADC药物,不仅导致“脱靶”毒性效应,而且降低癌组织内富集的ADC剂量,降低ADC药物治疗窗。
有效的ADC活性与细胞表面的抗原数量相关,研究证明,实现有效的ADC活性,细胞表面至少需要104的抗原才能确保致死剂量的细胞毒性药物被递送到细胞内部。
由于肿瘤细胞表面上抗原的数量有限(平均每个细胞表面约5,000至106数量的抗原),而且大多数临床阶段的ADC药物平均DAR为3.5至4,所以ADC药物传递到肿瘤细胞内的很少。
这也被认为ADC合并常规细胞毒性药物如甲氨蝶呤,紫杉醇和蒽环类抗生素的临床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特异性和足够的表达,最佳的靶抗原还应引起有效的ADC内在化。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的结合可以触发抗体-抗原复合物进入细胞的内化路径,从而实现药物的细胞内递送。
目前,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是最先广泛采用的ADC靶标,目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20种ADC药物的靶标有10种(CD33,CD30,CD79b,CD22,CD19,CD56,CD138,CD74)是白细胞表面抗原。
许多ADC药物靶向白细胞表面抗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抗原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的造血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水平极低。
除此之外,一些实体瘤表面受体分子逐渐被发现是合适的临床ADC 靶标,如针对前列腺癌上的PSM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卵巢癌癌组织nectin 4等等ADC药物都进入临床II期。
2013年FDA批准上市的Kadcyla,靶标为HER2。
2019年FDA批准上市的Padcev,靶标为NECTIN4,是第二个获批上市治疗实体瘤的ADC药物靶点。
医学免疫学adcc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adcc名词解释
ADCC是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的缩写,指的是一种免疫机制,其中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然后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或其他免疫细胞,以释放细胞毒素,杀死靶细胞。
ADCC是一种重要
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对于清除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在ADCC过程中,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通过抗体的Fc部分与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
激活的免疫细胞会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perforin)和颗粒酶(granzyme),这些细胞毒素会进入靶细胞内部,破坏其细胞膜或DNA,导致靶细胞的死亡。
ADCC对于清除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在感染过
程中,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到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引导免疫细胞杀伤感染的细胞。
在肿瘤中,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激活免疫细胞来消除肿瘤细胞。
ADCC在免疫疗法中也被广泛应用,通过给予受试者特定抗体,
可以增强ADCC反应,以增强对肿瘤的免疫攻击。
这种免疫疗法已经
成功应用于某些癌症的治疗,如恶性黑色素瘤和淋巴瘤。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 52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题笔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年 7 月 第 30 卷 第 7 期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7-0526-04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王雅杰,王 宁
【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不 同,是针对肿瘤特殊的分子靶点而起到个体化治疗的作 用,对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轻微。10 年来,由于靶向治疗 独特的作用机制,使肿瘤的治疗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两类靶向治疗药 物,其作用主要是对酪氨酸受体激酶(RTKs)和非受体激 酶、抗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等方面的抑制。 【关键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past 10 years. The two main types of targeted therapies ar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that they
would inhibit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s), nonreceptor
ADCC名词解释免疫学

ADCC名词解释免疫学ADCC是一种免疫学概念,其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是一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用于控制病原体感染和肿瘤生长等。
下面将从定义、机制、作用、影响因素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定义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是指针对某种抗原形成的抗体与人体天然杀伤细胞或淋巴细胞膜芽B细胞或TH2辅助细胞通过Fc受体结合并利用细胞毒素或酶进行杀伤的一种免疫反应。
二、机制ADCC是通过刺激天然杀伤细胞或淋巴细胞膜芽B细胞或TH2辅助细胞表面的Fc受体(CD16或CD32或CD64等),使其与特异性抗体的Fc 区域结合,从而激活有效的杀伤器官,如胞吞细胞、NK细胞,使它们成为杀伤目标的主要执行工具。
三、作用1、病原体感染:通过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刺激天然杀伤细胞的Fc 受体,发挥杀伤作用,控制病原体感染。
2、肿瘤治疗:通过抗体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结合,刺激天然杀伤细胞的Fc受体,发挥杀伤作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四、影响因素1、抗体亲和力和数量:亲和力和数量越高,ADCC效应越强。
2、细胞毒性:天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杀伤效果越强,ADCC效应越强。
3、抗体的结构和类别:不同类型的抗体在ADCC中的效果不同,如IgG1和IgG3具有较强的ADCC效应,而IgG2和IgG4效应较弱。
五、意义ADC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可用于控制病原体感染和肿瘤生长等。
研究ADCC对于基础性疾病的治疗、疫苗研究和抗体及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IgG类抗体治疗癌症、艾滋病等,ADCC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ADCC的研究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ADCC是一种抗体依赖性的细胞毒性,可用于控制病原体感染和肿瘤生长等。
其机制是通过刺激天然杀伤细胞或淋巴细胞膜芽B细胞或TH2辅助细胞表面的Fc受体,使其与特异性抗体的Fc区域结合,从而激活有效的杀伤器官,如胞吞细胞、NK细胞,从而发挥杀伤作用。
《纳米抗体研究进展综述》3300字

纳米抗体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单域抗体因其独特的优势,如水溶性好、分子量小、稳定性好、免疫原性小等一系列特点,在生物研究和医学领域中的作用愈发广泛。
在疾病诊断、病原检测、癌症疾病治疗、药物残留检测分析,坏境检测,用作sdAbs分子探针、分子诊断和显影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抗体因其优势,可实现重组表达,从而使得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均可大幅下降,是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热点。
作者重点介绍了纳米抗体的特点,然后简述了纳米抗体的制备流程,简述了纳米抗体在疾病诊断、疾病治疗、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纳米抗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1 介绍自1890年,第一种抗体——抗毒素,这是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1]。
这是一种可中和外毒素的物质,1975年,杂交瘤技术的诞生开始了抗体研究和应用快速发展的时代。
由于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特性,使其在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运载、病原、毒素和小分子化合物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2]。
但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传统单克隆抗体有其不可忽视的缺点:生产耗时长、成本高、在组织和肿瘤中穿透力差、长期使用会引起机体免疫排斥反应以及动物道德问题等。
相比于传统抗体,纳米抗体具备传统抗体不具备的分子质量小和穿透性强的优势而成为现在抗体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就是新型小分子抗体的一种,其穿透力更强、生产成本更低,但scFv抗体存在溶解度低、稳定性较差、表达量低、易聚合和亲和力低的缺点[3]。
1989年,比利时免疫学家Hamers-Casterman 在骆驼血清中的偶然发现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HcAbs)可以解决scFv所存在的问题,重链抗体只包含2个常规的CH2与CH3区和1个重链可变区(VHH),重链可变区具有与原重链抗体相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与抗原的结合活性,是已知的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其分子质量只有单克隆抗体的1/10,是迄今为止获得的结构稳定且具有抗原结合活性的最小抗体单位,因此也被称作纳米抗体(nanobody,Nb)[4]。
adcc 实验方法

adcc 实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ADC实验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研究领域的实验技术,其全称为Antibody-Drug Conjugates(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是一种结合了抗体和药物的复合物,能够靶向癌细胞并释放药物来杀死恶性细胞。
ADC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估ADC的药理学性质及对癌症治疗的疗效和毒性。
ADC实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抗体选择、药物连接、活性评估、药物释放和毒理学评价。
研究人员需要选择适合的抗体作为ADC 的载体,通常选择能够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
需要将药物与抗体结合起来,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将药物与抗体的特定位点连接起来。
连接的药物通常是一种细胞毒性药物,例如紫杉醇类药物、前铂类药物等。
在完成ADC的制备后,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活性评估,即测试ADC 对靶向癌细胞的特异性及细胞毒性。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等方法来评估ADC的活性。
ADC的药物释放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研究人员需要检测ADC在靶向癌细胞后是否能够有效释放药物,从而杀死癌细胞。
研究人员需要对ADC进行毒理学评价,以评估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副作用。
这通常包括体内毒理学实验、动物体内分布研究、药代动力学、毒性病理学等实验方法。
ADC实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研究技术,可以用于评估ADC的药理学性质、疗效和毒性,为开发靶向肿瘤治疗药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DC实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实验手段和工具,助力抗癌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本文共459字】第二篇示例: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是一种免疫细胞杀伤作用,是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
ADCC实验方法是研究免疫细胞如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对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的关键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In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DCC), Fc gamma receptors (FcγR or FCGR) on the surface of immune effector cells bind the Fc region of an antibody, itself specifically bound to a target cell. The cells that can mediate ADCC are nonspecific cytotoxic cells such as natural killer cells, macrophages, monocytes and eosinophils. Upon FCGR binding to the antibody, the FCGR ITAM is phosphorylated, which triggers the activation of the effector cell and the secretion of various substances (lytic enzymes, perforin, granzymes, TNF) that mediat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rget cell.
The level of ADCC effector function is high for human IgG1 and IgG3, low for IgG2 and IgG4, and for these last two subclasses, the level of binding depends on the FCGR isotype and on the cell type.
2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
In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the C1q binds the antibody and this binding triggers the complement cascade 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C5b to C9) at the surface of the target cell, as a result of the classical pathway complement activation.
The level of CDC effector function is high for human IgG1 and IgG3, low for IgG2, and null for Ig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