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合集下载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指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病种制定的质量控制指标。

这些指标旨在评估和监测医疗机构在处理特定疾病或病种时的质量表现,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具体而言,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或病种的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规范和协调医疗资源的使用,以提高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费用。

临床路径管理的指标包括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时间节点、医疗费用控制等。

治疗指南和规范的遵循:治疗指南和规范是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的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种的治疗方案和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治疗指南和规范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害。

治疗指南和规范的遵循程度可以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是指医疗服务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的评估。

患者满意度则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的评价。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来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发症是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其他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不良事件则是指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医疗错误、意外事故或不良反应等。

医疗机构应当通过监测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估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医疗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医疗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是指医疗机构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病种时,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和高效。

包括医疗费用的控制、医疗设备的利用率、药品的合理使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根据特定的疾病或病种进行制定的,不同的疾病或病种可能有不同的指标内容和要求。

此外,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检测率、骨密度评估率、维生素D检测率、治
疗用药合理率、追踪随访率等。

2.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率、空腹血糖控制率、餐后血糖控制率、高血压控制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率等。

3.精神障碍:就诊及诊断率、用药合理性、随访率、康复率、上门追
踪率等。

4.冠心病:血脂控制率、血压控制率、饮食控制率、运动控制率、戒
烟控制率等。

5.肺癌:早期筛查率、手术治疗率、放疗治疗率、化疗治疗率、术后
复发率等。

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测率、诊断率、病情评估率、治疗用药合
理率、随访率等。

7.结直肠癌:肠镜检查率、FIT检测率、诊断率、手术治疗率、术后
随访率等。

8.心力衰竭:心功能评估率、用药合理率、流程管理率、随访率、康
复率等。

9.慢性肾脏病:尿常规检测率、肾功能评估率、治疗用药合理率、随
访率、并发症控制率等。

1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筛查率、确诊率、手术治疗率、随访管
理率、术后随访率等。

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导工具,它有助于医生和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的定义、作用、制定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的定义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疾病或手术类型的独特特点,以医学证据为基础,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系统包括了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要素,旨在规范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疾病治疗和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的作用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标准和流程,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组织医疗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可以指导医生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通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可以发现和纠正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

3. 促进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还可以为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指标结果进行案例分析和疗效评价,总结和分享优秀的治疗方案和经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方法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需要有一套严格的方法和流程。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文献调研和专家评审:收集并分析相关的医学文献和研究成果,借助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适用于该疾病或手术类型的质量控制指标。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并整理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如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通过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制定指标标准和评分体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调研的结论,制定质量控制指标的标准和评分体系。

这些标准和评分体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评估医疗质量。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
1、科室单病种质量控制成立专门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

2、对于单病种患者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给予执行,若有违反,则按科
室考评制度给予扣分及劳务费上给予惩罚,务必要求所有科室成员必须严格执行。

3、若出现并发症,则剔除出单病种控制范围。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
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
素使用率、病死率。

3、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单病种质量控制提供详细的指标和标准。

单病种质量控制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特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病种背景1.病种定义:明确所涉及的特定疾病的名称和定义。

2.流行病学特征:描述该疾病的发病率、患病年龄、性别分布等特征。

三、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标准:阐述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2.辅助检查标准:介绍该疾病的辅助检查标准,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四、治疗原则1.一线治疗:列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并给出相关依据。

2.二线治疗:介绍该疾病的次选治疗方法,并给出相关依据。

3.手术治疗:阐述适用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指征。

五、护理和康复要点1.护理要点:介绍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2.康复要点:阐述患者康复过程中所需的康复方法和指导。

六、术后随访计划1.术后随访时间点:明确术后的随访时间点和频率。

2.随访内容:描述术后随访的具体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复查、生活质量评估等。

七、质量指标与标准1.门诊质量指标:适用于门诊环节的质量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标准。

2.住院质量指标:适用于住院环节的质量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标准。

3.手术质量指标:适用于手术环节的质量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标准。

八、质量管理措施1.风险管理:介绍针对该疾病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2.感染控制:阐述在治疗过程中,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事件报告与处理:描述在质量控制中,对医疗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病例报告、统计数据表、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1.2.法律名词2:注释2.。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指对其中一特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全过程进行规范、评价和监控,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一项管理方法。

它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选择指标和评价方法,对疾病的医疗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医疗质量符合规范,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病人的满意度。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在现代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方面,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标准化的医疗行为指南,能够减少医疗差错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健康保障,能够增强其对医疗活动的信心和满意度。

1.预防措施:预防是疾病控制的首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中一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生活方式改变等。

针对特定疾病,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指标,如疫苗接种率、健康教育覆盖率等。

2.诊断准确性:准确诊断是疾病管理的基础,合理的诊断能够保证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诊断准确性的指标包括对病情的评估准确率、临床诊断符合率等。

3.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是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治疗成功率、复发率、转归指标等。

4.康复效果:康复是对疾病的后续管理过程,通过康复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效果的指标包括康复率、功能改善率、生活质量评估等。

5.安全性:安全性是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针对特定疾病制定相应的安全指标,如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药物过敏反应率等。

6.满意度: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参考,通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和监控其中一特定疾病的医疗活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标准化的医疗行为指南,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健康保障。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一) 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合用氯吡格雷(有禁忌者应赋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Ⅰ级:无心力衰竭征兆,但 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 0 —5%.Ⅱ级:轻至中度心力衰竭,肺罗音浮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 50%,可浮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其它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 X 线表现,病死率 10— 20%.Ⅲ级:重度心力衰竭,浮现急性肺水肿,肺罗音浮现范围大于两肺的 50%,病死率 35-40%。

Ⅳ级:浮现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小于 90mmHg,尿少于每小时 20ml,皮肤湿冷,发绀,呼吸加速,脉率大于 100 次/分,病死率 85—95%。

(三)再灌注治疗(仅合用于 STEMI) 。

STEMI 住院后 30 分钟赋予溶栓治疗 (发病 12 小时内、年龄小于 75 岁、无禁忌症的),有条件的可急诊 PCI。

1、低份子肝素5000μ,皮下注射,每日两次,7— 10 天(溶栓者 6 小时后应用).2、即将给阿司匹林 0。

3 嚼服,氯比格雷 0.3 口服,第二天始阿司匹林 0.3口服,每日一次,连用 5-7 天后改 0.1 每日一次,氯比格雷 75mg 每日一次,联合抗血小板一个月,然后阿司匹林0。

1 每日一次,长期服用,有条件的联合氯比格雷 50mg 服用一年。

3、所有 AMI 入院后只要无禁忌症,,即刻给倍他乐克 6.2mg 每日两次,根据病情加重药量,只要能耐受需长期服药,不能蓦地停药。

(四)、所有 AMI 只要无禁忌症,均需服 ACEI/ARB,并长期服用。

(五)、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 10mgqd),不论血脂升高与否,均需服用 1-3个月.(六)、硝酸脂类药物,静滴或者口服。

(七)、中医药治疗如灯盏花素、银杏叶、血塞通注射液等,可适当选用。

(八)、出院时,普通一个月内仍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加氯比格雷、ACEI/ARB、他汀类药物、β-阻滞剂(五联).(九)、为 AMI 提供健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肺炎(ICD-10 J13-J15,J18)(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2. 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 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 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 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四、脑梗死(ICD-10 I63)(一)接诊流程。

1. 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2.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3. 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

1. 实施静脉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2. 应用静脉t-PA或尿激酶治疗。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四)吞咽困难评价。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八)康复评价与实施。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五、髋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1-52)膝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4)(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三)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五)术后康复治疗。

(六)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七)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八)为患者提供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教育。

(九)切口Ⅰ/甲愈合。

(十)住院21天内出院。

(十一)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 9-CM-3 36.1)(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手术适应证与急诊手术指征。

(三)使用乳房内动脉(胸廓内动脉)。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五)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

(六)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七)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

(八)切口Ⅰ/甲愈合。

(九)住院21天内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适用病名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一)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二)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使用;(三)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四)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五)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一)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ICD-9-CM-3:06.2(二)膝半月板切除术ICD-9-CM-3:80.6(三)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ICD-9-CM-3:68.3(四)剖宫产术ICD-9-CM-3:74.0,74.1,74.2(五)腹股沟疝单侧/双侧修补术ICD-9-CM-3:53.0,53.1(六)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八)闭合性心脏瓣膜切开术ICD-9-CM-3:35.00-35.04(九)动脉内膜切除术ICD-9-CM-3:38.1(十)足和踝关节固定术和关节制动术ICD-9-CM-3:81.11-81.18(十一)其他颅骨切开术ICD-9-CM-3:01.24(十二)椎间盘切除术或破坏术ICD-9-CM-3:80.50二、肺炎(儿童、住院)质量控制指标(一)住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二)氧合评估;(三)病原学检测;(四)抗菌药物使用时机;(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六)住院72小时病情严重程度再评估;(七)抗菌药物疗程(天数);(八)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九)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元)。

适用病名ICD-10编码:ICD-10 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征求意见稿)适用病名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一)产前风险评估(二)剖宫产指征选择(三)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四)胎儿娩出Apgar评分结果(五)产后出血量评估(六)产后并发症与再次手术(七)新生儿并发症(八)提供母乳喂养与产后康复健康教育(九)切口Ⅱ甲愈合(十)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十一)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十二)妊娠合并HBV实施母婴阻断(可选)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适用临床路径:剖宫产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年版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质量控制指标(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与分级(二)收住院/或ICU符合指征(三)控制性氧疗(四)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适当(五)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选择与应用符合指征(六)合并症处理适当1.合并右心衰竭时可选用利尿剂2.合并有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可选用强心剂3.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时可选用血管扩张剂4.有高凝倾向可选用抗凝药物5.危重患者(如出现PaCO2明显升高时)可选用呼吸兴奋剂(七)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八)提供戒烟、减少危险因素疾病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九)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十)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适用病名ICD-10编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144.0/1适用临床路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年版三、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质量控制指标(一)有冠心病史患者术前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二)有糖尿病史患者术前、术后控制血糖(三)术后24小时实施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无禁忌症)(四)术后24小时内拔除留置导尿管(五)住院天数与费用、疗效(六)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1.心脏瓣膜置换术ICD-9-CM-3 35.235.21001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35.21002Ross手术35.22001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35.23001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35.24001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35.25001肺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35.26001肺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35.27001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35.28001三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搭桥吻合术ICD-9-CM-3 36.136.10001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36.11001主动脉-一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6.12001主动脉-二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6.13001主动脉-三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6.14001主动脉-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36.15001单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36.16001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36.17001胃网膜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3.全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 81.5181.51003全髋关节置换术4.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 81.5481.54002膝关节三间室置换术81.54004膝关节单间室置换术81.54005膝关节部分置换术81.54007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5.脊柱融合术ICD-9-CM-3 81.35、81.36 81.35001后入路胸椎再融合术81.35002后入路胸腰椎再融合术81.36001前入路腰椎再融合术81.36002前入路腰骶再融合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