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

1.2项目性质

新建

1.3主管部门

县畜牧兽医局

1.4建设单位

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1.5建设地点

1.6建设期限

2016年。

1.7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羊舍1500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青贮池1000立方米,干草棚500平方米,饲料库房200平方米,办公室100平方米,兽医室20平方米,消毒室40平方米,药浴池20立方米,堆肥场500平方米。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概算总投资300万元。

1.9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充分利用当地的饲草料资源,开展肉羊舍饲肥

育,可加快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公司预计年多出栏肉羊3000只,年销售收入300万元,纯收入达40万元,带动养殖户年多出栏栏肉羊3000只,年销售收入360万元,纯收入达7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带动畜牧产业链的延伸,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农民就业等社会效益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项目的建设同时可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增肥养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增收和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

1.10编制依据

(1)甘肃省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方案;

(2) 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成效显著。自2011-2015年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肉羊产业项目,可以有效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转变,促进草食特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肉羊设施养殖项目以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暖棚养殖、科学养畜为先导,不断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以舍饲圈养、畜种改良、半人工草地和人工草地建设为突破口,改变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实行天然草原的禁牧、季节性休牧,减轻牲畜对天然草原的依赖和压力,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并使其向良性方面演化。通过暖棚养殖,防止肉羊冷季大幅度掉膘,增加牲畜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畜牧养殖经济效益。

某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南与陕西黄陵、彬县、长武相连,西临甘肃泾川,北与庆阳市合水、西峰接壤。辖10镇8乡、257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54.89万,其中农业人口50.59万。总土地面积2653平方公里,耕地95.4万亩。人文古郡。宁县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域,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郡名邑。周先祖公刘在此拓荒务农,开创基

业,属周族发祥地。秦始置县,西魏改称宁州,一直沿袭至清代。公元1913年(民国2年)始称宁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现存的周先祖生息地“北豳古城”、秦始皇巡游时的“秦直古道”等古遗址底蕴沉雄。黄土地域文化深厚,香包、刺绣、剪纸、石雕等民俗文化产品享誉陇原。宁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早期活动地之一,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截止2015年底,全县大家畜饲养量16.87万头,存栏12.41万头,出栏4.46万头,其中牛饲养量6万头,出栏1.47万头。羊饲养量110.2万只,存栏65.7万只,出栏44.5万只;猪存栏6.8万头,出栏6.67万头;鸡存栏38.2万只。牲畜饲养量167.56万个羊单位。肉、蛋、奶总产量达1.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8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6%。

项目实施区马莲镇耕地面积24万亩,玉米种植面积7万亩,人工种草达15万亩,2015年全乡羊只饲养量8万只。年可产玉米秸秆30万吨,优质牧草10万吨。项目可充分利用当地大量的秸秆资源、优质牧草,增加肉羊舍饲养殖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畜产品,项目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市场导向作用和相关技术的配套示范,进行秸秆饲料的加工处理和肉羊生产育肥,逐步带动全县开展专业化养殖,有效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互促进,循环发展,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为环县草食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模式。

为有效巩固设施圈养实施成效,推进封山禁牧、设施养殖等制度的落实,根据《甘肃省关于申报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的通知》(甘农牧

发〔2015〕97号)文件精神,县农牧局、县财政局、畜牧兽医局在充分调查摸底、考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编制了本实施方案。

2.2项目必要性

2.2.1是巩固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成效的需要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草原植被初步得到恢复,草原生态保护得到重视,维护了草原生态安全。实施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可有效巩固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成效,推进草原禁牧等保护制度的落实,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2.2是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草原是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特色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实施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项目,可以有效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特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牧区经济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双赢。

2.2.3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草原是环县最重要的生产畜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草原畜牧业经济生产实质上就是人草畜之间复杂的互动关联关系。转变草原畜牧业是使环县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走出靠天养畜困境的唯一途径。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的现代草原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使环县草原畜牧业逐步实现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草畜平衡区超载的牲畜,通过加强牲畜暖棚、人工草地、饲草加工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转变饲养方式等措施,逐步从天然草原上减下来,推进草原畜牧业由完全依赖天然草原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圈养,从而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和恢复植被。项目围绕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支持农牧养殖大户舍饲棚圈建设,解决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后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肉羊舍饲育肥,减轻草原牲畜承载压力,提高农区农副产品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强化草原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服务,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促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把封山禁牧、设施圈养,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巩固设施圈养政策成效,加快后续产业培育,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加强关键技术应用,重点发展草产业和以草促畜项目及草食畜养殖项目,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3.2.2坚持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的原则

采取相对集中,形成规模,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增收效果显著、积极性高的农牧养殖户,重点解决落实设施圈养政策后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

3.2.3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与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把该区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牧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2.4坚持政策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

通过项目引导,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引导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养殖户投入项目建设。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形成国家、个人的多元投入格局。

3.3目标任务

实施设施圈养,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通过2015年肉羊标准化养殖项目实施,积极发展舍饲养殖,进一步巩固设施圈养政策落实成效,使封山禁牧、设施圈养落到实处,努力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减畜不减肉”,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本项目依托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马莲镇马莲村建设羊舍1500平方米,运动场3000平方米,青贮池1000立方米,干草棚500平方米,

饲料库房200平方米,办公室100平方米,兽医室20平方米,消毒室40平方米,药浴池20立方米,堆肥场500平方米。

第四章项目区概况

4.1某县概况

某县位于甘肃省东部,东、南与陕西黄陵、彬县、长武相连,西临甘肃泾川,北与庆阳市合水、西峰接壤。辖10镇8乡、257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54.89万,其中农业人口50.59万。总土地面积2653平方公里,耕地95.4万亩。人文古郡。宁县是中华民族最早开拓的区域,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郡名邑。周先祖公刘在此拓荒务农,开创基业,属周族发祥地。秦始置县,西魏改称宁州,一直沿袭至清代。公元1913年(民国2年)始称宁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现存的周先祖生息地“北豳古城”、秦始皇巡游时的“秦直古道”等古遗址底蕴沉雄。黄土地域文化深厚,香包、刺绣、剪纸、石雕等民俗文化产品享誉陇原。宁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早期活动地之一,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4.2马莲镇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24个行政村,2个社区,14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7650户、3.7万人,城镇居民7.9万人,有党组织34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31个,共有党员1147人,其中农民党员1070人,女党员182人。现有镇村干部252人,其中村干部81人。总面积75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其中梯田面积11.5万亩,人均3.1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