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用艳如桃花的事物描绘新娘的美丽,祝愿她带给婆家欢乐和美。
(一)诗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新娘的美丽,用桃花的怒放和明亮的色彩来比喻新娘的容颜,这样的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形象生动。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将新娘比喻为桃花,不仅体现了她的美貌,也寓意着她的婚姻生活将如桃花般美好。
(二)诗中反复咏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并不是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强调家庭和睦、和美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
(三)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深刻。
《桃夭》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讲究技巧的优秀诗篇,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和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赏析‖《诗经》桃夭

赏析‖《诗经》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花儿绚烂。
姑娘出嫁,夫家和睦。
桃树茂盛,果实累累。
姑娘出嫁,夫家兴旺。
桃树茂盛,枝繁叶茂。
姑娘出嫁,夫家融洽。
【赏析】
此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恭祝新婚的名篇佳作。
《桃天》这首诗的写法很讲究。
诗以桃花开篇,塑造形象生动。
结构上运用重章叠字的手法,只是变换几个字,却有反复咏叹、回旋复沓的音韵之妙。
诗的第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以桃树的三变来表达女子的成长三阶段。
一、花的绚烂,喻指容貌;二、果实累累,喻指夫家多添贵子、子孙兴旺;三、枝叶茂密,喻指姑娘能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此诗赞美姑娘人如桃花,由外至内。
虽然是以花喻人,却不滥俗,像小桃树一样勃勃生机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明媚光芒。
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外貌美,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善良的光芒,“宜室宜家”的姑娘会使家庭和睦,万事顺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们择偶的向往。
全诗表达了“美”,什么是美?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短短的四字句,朗朗上口,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不愧为古诗中的名篇。
【名句采撷】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
②归:女子出嫁。
③蕡:树上结果多。
④蓁:草叶繁茂。
17.下列诗歌不能与本诗一起入编《古体诗集萃》这本书的一项是()A.陶渊明《归园田居》B.杜甫《登高》
C.白居易《琵琶行并序》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8.按照《诗经》音乐特点分类,本诗应归为()
A.风B.大雅C.小雅D.颂
19.赏析本诗运用的比兴手法。
17.B
18.A
19.本诗以桃花起兴,以桃花的艳丽多姿赞美新娘的年轻貌美;再以桃树果多、叶茂预祝她婚后儿女成群、家庭兴旺,表达对出嫁女子热诚地赞美和祝福。
桃花与人面相映,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桃夭》译文及鉴赏答案

《桃夭》译文及鉴赏答案《桃夭》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夭》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桃夭》赏析

《桃夭》赏析作品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注释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
华:花。
③之子:这个姑娘(之:指示代词,这个;子:可泛指人,此处译为姑娘)。
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
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作品译文【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灼灼其华。
】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室家。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有蕡其实。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家室。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其叶蓁蓁。
】叶子长得繁密。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宜其家人。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作品读解《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
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
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2014年湖南桃夭(《诗经》)

二、讲究的写作手法
全诗看似短短几句,中间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 但却传达出了浓浓的喜气。头一章写“花”,二章写 “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 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 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红灿灿的桃花,郁郁葱葱的桃 叶,结出累累硕果。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 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反映了人民群众 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文本赏析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 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 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 氛。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 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 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朱熹《诗集传》 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 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 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 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 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实在是巧妙。“夭 夭”二字写出桃花怒放的样子,尤其是“灼灼”二字,写 出花朵色彩鲜艳如火的情形,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与享受。 甚至只是读了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 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写过《诗经通论》 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称此诗是“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 祖”,可见这并非过当的称誉。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解析: “比兴”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注释译⽂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于归,宜其家⼈。
译⽂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桃花怒放千万朵,⾊彩鲜艳红似⽕。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贵⼦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协⼿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繁华的样⼦。
⑵灼灼:花朵⾊彩鲜艳如⽕,明亮鲜艳的样⼦。
华:同“花”。
⑶之⼦: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结实很多的样⼦。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的样⼦。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繁密的样⼦,这⾥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 这⾸诗⾮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篇《诗经》的⼈,⼀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这样⼏个原因:第⼀,诗中塑造的形象⼗分⽣动。
拿鲜艳的桃花,⽐喻少⼥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个象桃花⼀样鲜艳,象⼩桃树⼀样充满青春⽓息的少⼥形象呢?尤其是“灼灼”⼆字,真给⼈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并⾮过当的称誉。
第⼆,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种喜⽓洋洋的⽓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种喜⽓洋洋、让⼈快乐的⽓氛,充溢字⾥⾏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民群众对⽣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诗反映了这样⼀种思想,⼀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诗,祝贺⼈新婚,但不象⼀般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陪嫁如何丰盛,⽽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要使家庭和美,确实⾼⼈⼀等。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参考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总集《》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
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赏析: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象征着即将出嫁的新娘,盛开的桃花娇艳美丽,而新娘全身喜气,两相对比,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是这么的短小,但却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喜欢,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中具有恰当的比喻。
用那粉色的、盛开的、绚丽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顿时会在人们头脑中显现,人们读着这首诗,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至于她有多美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了。
人们喜欢这首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谐的韵律美。
它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从《桃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至纯至真的情感,那些纯真的、自由的、质朴的情感至今仍被我们所感动。
赏析二: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
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
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
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
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
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
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
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