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计算

合集下载

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及概算编制的相关问题

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及概算编制的相关问题

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设计及概算编制讲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就是从技术上说明:为什么要建?要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要建多大?要花多少钱?效益多少?水资源够不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设计就是要说明:选型的实用性、合理性;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科学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概算就是要说明:工程造价的真实性、科学性。

一、关于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是项目立项审查的重要部分,因为水资源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

如果水资源不足,建设再多、再大的灌溉工程也是与事无补的,只会成为摆设,浪费国家人力财力,由此可见,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论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是一个十分为难的事。

理论上,水资源平衡分析只能对一个封闭的流域、灌区或有充分水文资料的省、县(市)地域。

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往往区域较小,既不封闭,又缺乏相应的水文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困难较大。

江苏省一般不缺水,但淮北地区、沿海地区、丘陵山区及高亢的高沙土地区还是存在水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慎重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更要慎重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

1、水资源平衡单元(平衡区)水资源平衡分析是针对一个给定的区域而进行的不同水平年状况下的来用水平衡计算。

由于不同地理条件的水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同一区域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平衡单元。

应根据项目区所在区的水文特性确定。

考虑到水文资料的局限性,为了方便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以全县为平衡单元:摘录县水资源平衡报告相关数据。

(2)以大中型灌区为平衡单元:摘录项目所在的大中型灌区供需水量分析。

(3)以项目区为平衡单元:自己计算供水、需水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全县或大中型灌区为平衡单元进行的水资源平衡分析,由于区域大,加之水资源的全区域平衡性,所以往往水资源平衡结论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灌溉设计保证率90%以上的要求。

最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最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

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

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游,干、支流,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

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

全国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大江大河、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内陆河及国际河流等4种类型。

6.本次只计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可利用量。

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导则A Guide To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SL/T238-1999主编单位: 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批准部门: 1999年5月15日施行日期: 1999年5月15日网页制作: 中国水利科技信息网1999-04-09发布 1999-05-15实施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评价导则》。

《水资源评价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总则:对标准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技术原则作了说明。

一般规定:对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分区原则、资料收集及评价方法等作了说明。

水资源数量评价: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综合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海河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永基李砚阁王焕榜贺伟程王瑚金传良杨景斌石玉波目录1 总则2 一般规定3 水资源数量评价4 水资源质量评价5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条文说明1总则1.0.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流程
01
02
03
04
05
收集基础数据
收集与水资源相关的数据 ,包括降水量、蒸发量、 河流流量、地下水位、水 文观测数据等。
计算水资源可 利用量
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出 特定区域内的水资源可利 用量。
确定人口、经 济和生态规模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 ,确定该区域内的人口、 经济和生态规模。
以水量调度为主的实施方 式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在实践中多以 水量调度的方式进行,通过调节水源分配和
供水时间,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的不足与挑战
技术手段不够成熟
目前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在理论 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对不同 行业用水效率的准确评估、对水资源可利 用量的精确计算等。
实施难度较大
由于涉及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利益协调,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在实施中存 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 方面的共同努力。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要点一
智能化和精细化
要点二
跨部门跨地区协调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未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 法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手段,提高用水总量控制的准确性和效率。
它反映了该区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是指导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 配置的重要依据。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类型
根据确定方法的不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可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通常是由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宏观政策要求,在法律、法规、政 策等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预期性指标则是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预 测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确定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1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分析项目区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及畜牧用水三部分。

(1)农作物用水:项目区建设总规模为890公顷,通过整理项目区耕地面积为751.92公顷,种植作物为冬小麦、夏玉米、花生、地瓜,种植比例为1:1:1:1,复种指数1.33。

按照85%的灌溉保证率,项目区综合灌溉采用PVC管,因此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5。

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单位:m3/ha)注:引用《山东省XX县水长期供求计划》。

W =S×M综/ηx0.85x10000式中:W—需水量,万m3;S —灌溉面积,751.92ha;M综—综合灌溉定额,1633m3/ha ;η—灌溉水利用系数0.95计算得W =152.06万m3(2)农村居民用水:项目区附近居民点人口4830人,则农村生活用水量:农村生活用水量(单位:升/ 人·天)农村生活用水量为:0.04×4830×365/10000=7.05万m3(3)农村畜禽用水:项目区有羊5000头,家禽20000只。

则畜禽用水量:牲畜用水量(单位::升/ 头·天)项目区畜禽用水总量为:=(0.01×5000+0.005×20000)×365/10000=5.48万m3(4)项目区总需水量为:152.06+7.05+5.48=164.59万m32 年降水量分析2.1年降水量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五卷》淮河流域XX水文站1955年-1987年的水文资料1,经过频率分析和计算,可知项目区1975年为平水年,出现频率为50%;1973年为干旱年,出现频率为75%;1981年为特旱年,出现频率为95%。

各典型年月降水量见下表。

XX县典型年月降水量表(mm)为此,根据灌溉率设计标准,我们选择1973年为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典型年。

2.2项目区年地表水可利用量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p=696.3 mm,可利用地表水主要是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满足作物灌溉需要,地表水利用系数α=0.32,汇流面积按项目区整理后耕地总面积计算s=751.92公顷,则当地年径流量:Q=p×s×α×10;Q-每年可利用径流量(万m3)经计算,每年可利用径流量为Q=160.75万m3而项目区的实际汇水面积要比项目区面积大得多,因而项目区年地表水可利用量要远大于160.75万m3。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印发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印发

i
(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 27 (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 28 (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 29 (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 29 (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 31 (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 31 (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32 (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 33 (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 33 (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 34 四、需水预测 ........................................... 35 (一)基本要求 ...................................... 35 (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 37 (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 39 (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41 (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 41 (六)需水量汇总 .................................... 42 五、节约用水 ........................................... 43 (一)基本要求 ...................................... 43 (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 43 (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 44 (四)节水潜力 ...................................... 45 (五)节水方案 ...................................... 46 六、水资源保护 ......................................... 47 (一)基本要求 ...................................... 47 (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 48 (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 48 (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 49

蒙城县水资源现状分析

蒙城县水资源现状分析
1 . 降 水 量
7 . 8 %。
采用 倒算法推算蒙城 县当地 的地表
W = R X( 1 一 Kb ) ( 1 )
城县 国土 面积 2 1 4 3 . 9 k m ,耕地 面积 其中越 流补 给量 、弹性释水量分别 占 水资源可利用量 。计算公式为 : 式中: w 一 当地地 表水资源 可利用
东经 1 1 6 。1 5 ~1 1 6 。4 9 和 北 纬 1 3 0 7 . 7 k m z ,蒙城县城 区占全市地下水 6 . 5 8 5 亿m 3 2 0 1 2 年过境水量 0 . 1 5 6 亿n l ’ 。
3 2 。5 6 ~3 3 。2 9 之间 ,东临蚌 埠 降落漏斗总面积的 2 5 . 3 %, 约3 5 0 k m 。
5 . 水 资 源 总量
量; R 一 当地地 表水 资 源量 ; K 厂 不 可利
蒙城县多年平均 ( 1 9 5 6 —2 0 1 3年 ) 用系数 ,其值为不 可以被利用 的水量 与 水资源总量为 6 3 6 9 9万 m, ,产水系数 不可能被利用 的水量 之和与地表水资 源 为O . 3 4 ,产水模数为 2 9 . 7 1 万m 3 ] k m 2 , 量的 比值 。推算蒙 城县 当地 的地表水 资
四、 水 资源可利用量
1 . 地表 水 可利 用量
市怀远县 , 西接 涡 阳县 、 利辛县 , 南靠
蒙城县 中深层 、 深层地下水资源量
淮南市凤台县 , 北依淮北市濉溪县。 蒙 为 4 0 6 6万 m3 / a , 折合近 1 1 . 1 3万 m 3 / d ,
2 3 0万亩 , 人口 1 3 1 . 9 万 。蒙城地理位 中深层孔 隙地下水 资源 量 的 9 2 . 2 %、 置优越 ,境 内交通便利 ,公路 四通八 达, 有省道 ¥ 3 0 5 、 ¥ 3 0 7 、 ¥ 2 0 3 三线路经 过蒙城城区 。 水运有涡河和茨淮新河 , 分别为五级和四级航 道。 二、 水资源量

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总=Q地表+Q地下-Q重 Q重=ρ(Q渠+Q田) 可利用总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Q总-可利用总量;Q地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Q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重复计算量; 地下-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Q重-重复计算量;Q渠 -渠系渗漏补给量;Q田-田间地表水灌溉入渗补 渠系渗漏补给量; 给量; 给量;ρ-可开采系数(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 可开采系数( 量的比值) 量的比值)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可供水量与可利用量的区别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需 可供水量:从供需分析的角度出发, 可供水量 水要求, 水要求,既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所能提供的河道 外用水量,也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和非常规 外用水量, 水源的利用, 水源的利用,水量平衡的对象是用水量 —可利用量: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开发利 可利用量: 可利用量 用的量, 用的量,不考虑回归水和非常规水源的重复利 用量, 用量,水量平衡的对象是耗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 行分析计算,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行分析计算 , 以反映流域上下游 、 干 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 支流、 •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 按独立流域或 自治区、 直辖市) 控制节点进行计算 • 流域机构按一级区协调汇总
三、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水资源可 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在统筹考虑生活、 ,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 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 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的涵义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
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 地下产水量, 即地表径流量与降 地下产水量 , 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可供水量的涵义 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是指不同水平年不同来水
一、水资源总量
• 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根据降水量( 地表径流量( Rs) 根据降水量 ( P ) 、 地表径流量 ( Rs ) 、 降水 入渗补给量(Pr) 水资源总量( 入渗补给量(Pr)、水资源总量(W)和计算面 计算地表产流系数(Rs/P) 积(F),计算地表产流系数(Rs/P)、降水入 渗补给系数(Pr/P) 产水系数(W/P) 渗补给系数(Pr/P)、产水系数(W/P)和产水 模数(W/F) 模数(W/F),结合降水量和下垫面因素的地带 性规律,分析这些系数、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 性规律 ,分析这些系数、模数的地区分布情况, 检查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合理开发 :保证地表水资源在自然界的水文 合理开发 循环中能够继续得到再生和补充, 循环中能够继续得到再生和补充 , 不致显著地 影响到生态环境 —一次性的: 回归水 、 废污水等二次性水源的 一次性的: 一次性的 回归水、 水量都不能计入可利用量内 —最大可利用水量: 根据水资源条件 、 工程和 最大可利用水量: 最大可利用水量 根据水资源条件、 非工程措施以及生态环境条件, 非工程措施以及生态环境条件 , 可被一次性合 理开发利用的最大水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不同时期将会有所变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不同时期将会有所变 化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的一些思路: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的一些思路:
—在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 应优 在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在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先考虑最小生态环境需水要求,可采用从地表 先考虑最小生态环境需水要求,可采用从地表 水资源量中扣除维护生态环境的最小需水量和 不能控制利用而下泄的水量的方法估算地表水 资源可利用量 —在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 上游及支流重点考 在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在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 虑工程技术经济因素可行条件下的供水能力, 虑工程技术经济因素可行条件下的供水能力, 下游及干流主要考虑满足较低标准的河道内用 水
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估算: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估算: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地表水资源可利 用量+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用量 + 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 平原区 浅层地下水的渠系渗漏和渠灌田间 入渗补给量的开采利用部分与地表 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一、水资源总量 • 水资源总量各分量的计算,可直接 水资源总量各分量的计算, 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 相应成果,其中: 相应成果,其中: —山丘区 Pr 可以采用地下水总排 山丘区 Pr可以采用地下水总排 泄量代替( 泄量代替(近似认为浅层地下水蓄 变量为零) 变量为零) —平原区 Rg 采用由平原区降水入 平原区 Rg采用由平原区降水入 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 按附表 2-9-1 填写分区 1956 ~ 2000 按附表2 填写分区1956 1956~ 年水资源总量系列成果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 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供水量的涵义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在可预见的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 时期内,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 环境用水, 环境用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 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 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P=Rs+Rg+Eg+Es+Ug Pr=Rg+Eg+Ug
W=P-Es=Rs+Pr=R+Pr-Rg W=P-Es=Rs+Pr=R+PrW=R+Eg+Ug
一、水资源总量 • 本次规划分区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本次规划分区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
W=Rs+Pr=R+PrW=Rs+Pr=R+Pr-Rg
W:水资源总量 地表径流量(不包括河川基流量) RS :地表径流量(不包括河川基流量) Pr:地下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 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 R: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 Rg: Rg:河川基流量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总量及 水资源总量及 可利用量的分析计算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8月

一、水资源总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四、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一、水资源总量
•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 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 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 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目的: 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目的:
—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限度,有其 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限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的限度 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 , 需要估算可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的水资源量 —在供水和用水平衡的基础上, 进行可 在供水和用水平衡的基础上, 在供水和用水平衡的基础上 利用水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平衡, 利用水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平衡 , 拟定流 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水平, 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水平 , 从而为 水资源配置, 协调生活、 水资源配置 , 协调生活 、 生产和生态用 水提供依据
• 统一到 近 期 下 垫 面 条 件 下 各分 区 1956 ~ 统 一 到近 各分 2000年的水资源总量系列 2000年的水资源总量系列 :
—1956~2000年地表径流量系列 1956~2000年地表径流量系列 1956 —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系列 1956~ 1956 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系列 —1956~2000年水资源总量系列 1956~ 1956 2000年水资源总量系列
一、水资源总量 在某些特殊地区, 南方水网区等 在某些特殊地区,如南方水网区等 难以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和分割 基流的, 基流的 , 可根据当地情况采用其 它方法估算
一、水资源总量
• 分区 1956 ~ 2000 年 、 1956 ~ 1979 分区1956 2000年 1956~ 1956~ 年 、 1971~ 2000年 、 1980~ 2000 1971 ~ 2000 年 1980 ~ 年水资源总量特征值( 附表2 年水资源总量特征值 ( 附表 2-9-2) • 水资源总量特征值统计参数和频 率的计算方法同降水量特征值计 算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影响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 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包气带和含水层 岩性特征、地下水埋深、 岩性特征、地下水埋深、地质构造等 —水资源特性 水资源特性 数量、质量、时空分布、 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趋势等 —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 需水量、开发利用方式、科技水平、 需水量、开发利用方式、科技水平、资金保障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用水要求
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按附表 2-10-2 填报水资源可利用 按附表2 10量成果 • 流域机构提出一级区协调汇总成 果
四、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水资源演变情势是指由于人类 水资源演变情势是指由于人类 活动改变了地表与地下产水的 下垫面条件,造成水资源量、 下垫面条件, 造成水资源量 、 可利用量以及水质发生时空变 化的态势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特性
—流域水系独立性与完整性 流域水系独立性与完整性 流域和水系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对独立 —动态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利用水平提高而变化 —相对极限性 相对极限性 合理利用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