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04•【字号】沪府发[2013]47号•【施行日期】2013.07.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标与相关标识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通知(沪府发〔2013〕4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相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市政府决定,2013-2015年本市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和监测的主要目的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以下简称“普查和监测”),是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的《关于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合作协议》的任务之一。
空间地理信息与实有人口信息、法人信息组成三大重要基础信息资源。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目的是全面了解本市地表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和相关地理市情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健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信息支持。
二、普查和监测的对象、内容和成果(一)对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表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和相关地理市情要素。
(二)内容。
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4个一级类、33个二级类和54个三级类的自然要素。
通过普查和监测其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和变化。
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3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和62个三级类的人文要素。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版本标记:1.0更新日期:2014-02-18 2014年2月20-21日地理国情普查提高培训材料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一)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2月目录1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1)2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2.1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2)2.2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4)3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4)3.1影像数据源问题 (4)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6)3.3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6)4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7)4.1控制点影像采集 (7)4.2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7)4.3其他问题 (8)5地表覆盖分类问题 (9)5.1一般性问题 (9)5.2耕地(0100) (11)5.2.1一般性问题 (11)5.2.2水田(0110) (12)5.2.3旱地(0120) (13)5.3园地(0200) (14)5.3.1一般性问题 (14)5.3.2果园(0210) (15)5.3.3苗圃(0250) (15)5.3.4花圃(0260) (16)5.3.5其他园地(0290) (16)5.4林地(0300) (17)5.4.1一般性问题 (17)5.4.2乔木林(0310) (19)5.4.3灌木林(0320) (19)5.4.4乔灌混合林(0330) (19) 5.4.5疏林(0350) (20)5.4.6绿化林地(0360) (20)5.4.7人工幼林(0370) (20)5.4.8稀疏灌丛(0380) (21)5.5草地(0400) (22)5.5.1一般性问题 (22)5.5.2天然草地(0410) (23)5.5.3人工草地(0420) (24)5.6房屋建筑区(0500) (25) 5.7路面(0600) (30)5.7.1无轨路面(0601) (30)5.8构筑物(0700) (31)5.8.1一般性问题 (31)5.8.2硬化地表(0710) (32)5.8.3堤坝(0720) (34)5.8.4温室、大棚(0750) (34) 5.8.5工业设施(0770) (35)5.8.6其他构筑物(0790) (36) 5.9人工堆掘地(0800) (36) 5.9.1露天采掘场(0810) (36) 5.9.2堆放物(0820) (37)5.9.3建筑工地(0830) (37)5.9.4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 (38)5.10荒漠与裸露地表(0900) (38)5.11水域(1000) (39)5.11.1水面(1001) (39)5.11.2水渠(1012) (41)5.12其他综合性问题 (42)6地理国情要素采集问题 (43)6.1道路(0600) (43)6.1.1铁路(0610) (43)6.1.2公路(0620) (44)6.1.3城市道路(0630) (46)6.1.4乡村道路(0640) (47)6.2构筑物(0700) (48)6.2.1排灌泵站(0723) (48)6.2.2桥梁(0732) (48)6.2.3高速公路出入口(0735) (48)6.3人工堆掘地(0800) (48)6.4水域(1000) (48)6.4.1河流(1011) (49)6.4.2水渠(1012) (55)6.4.3湖泊(1020) (55)6.4.4水库(1031) (56)6.4.5坑塘(1032) (56)6.4.6冰川(1050) (56)6.5地理单元(1100) (56)7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58)8技术规定需勘误与拟修订的内容 (59)8.1内容勘误 (59)8.1.1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59)8.1.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5-2013) (61)8.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5-2013) (61)8.1.4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GDPJ 12-2013)(61)8.2内容修订 (62)8.2.1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62)8.2.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64)8.2.3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4-2013) (67)8.2.4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 (67)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 (69)1.道路要素 (69)2.水域要素 (70)3.构筑物要素 (72)4.地理单元要素 (74)附录B 全国河流湖泊水利行业编码规则 (79)1河流编码规则 (79)2河流编码 (79)2.1干流编码 (79)2.2支流编码 (80)2.3区间流域、水文站以上流域的编码 (81)3支流选取原则 (81)4湖泊编码规则 (81)附录C 全国流域水系代码(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82)附录D 草地或灌丛覆盖度简易测定方法 (85)方法一:适合植被覆盖均匀的草地覆盖度测量 (85)1、适用条件 (85)2、测量方法 (85)方法二:适合植被覆盖不均匀的草地或灌丛覆盖度测量 (86)1、适用条件 (86)2、测量方法 (87)引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始以来,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积极行动,在全国各任务区开展了大量工作,采集了较多数据和样本,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问题。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造 深 化 国资 国企 改革 支持 民营经 推 动产 城 融合 发展 和城 市绿 色转 型 发 展等 .同时也明确了各示范区下一步要 = 】 差 建设的重要意义 坚持用新发展理念 济发展 、提升装备制造 业核 心竞争 力、
治 山 东 淄 博 、安 徽 铜 陵 湖 北 黄 石 、
低 ,生态服 务保 障能力逐渐提高 。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 查公报 发布 近 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国土 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和普查办联合 发布
了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
八 是结 合 当前社 会 需求 重点 开展
个三级类共 2 . 6 亿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 、
无缝 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
普 查 结果 显示 .我 国陆地 国土低 海拔 2 5度坡度 以下区域 占我 国国土 面积 的
8 O 2 2 % 同 时 .平 原 、台 地 、丘 陵 .
詈 j 露 镇建设的通知》下发。 《 通知》 指出, 大 改革 开 放 平 台 、建设 创 新 平 台和 创新 6 . 7 7 % i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建设银行各 联 盟 、加快 推进城 区老 工业 区搬 迁 改 和 中海拔 区域 占国土面积 的 7
和 各省 ( 区 、市 )人 民政 府 认定 的特 色小镇 《 通 知》提 出支持 内容包括 : ( 1 )支持 改善小城镇 功能 .提升发 展
质 量 的 基 础 设 施建 设 。 主要包括: 道 路 供 水 、 电力 燃气 、热 力等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企 业 厂 房 、仓 库 孵 化 基 地 等 生
1 宝 统筹指导小城镇建设 . 加强组织协作 . 1 童 创新投融资体制.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

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 年2 月目录前言 (1)一、自然地理要素 (2)(一)陆域面积 (2)(二)地形地貌 (2)(三)地表覆盖 (6)(四)水系 (12)二、人文地理要素 (14)(一)房屋建筑区 (14)(二)城市建成区 (15)(三)人工化区域 (16)(四)教育设施 (17)(五)医疗设施 (18)三、生态环境建设 (18)(一)国土绿化 (19)(二)水土保持 (19)(三)地面沉降 (20)注释 (21)编制说明 (23)前言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杭州”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浙政发〔2013〕38号)要求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历时3 年。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原则,完成了国、省、市三级普查任务。
通过普查,查清了我市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建立了全市地理国情信息本底数据库。
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5 年6 月30 日。
经市政府批准,现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主要成果公布如下:1一、自然地理要素本次普查查清了全市陆域、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面积(长度)构成和空间分布。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意见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5.08•【文号】国测国发〔2017〕8号•【施行日期】2017.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关于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意见国测国发〔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局所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部署,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任务要求,现就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重大意义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依据;是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展相关领域调查、普查的重要数据基础。
2013年,国务院部署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在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完成了这次规模宏大、任务艰巨的普查工作,获取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为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科学手段保障。
经国务院批准,普查成果已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向社会发布。
在圆满完成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对于履行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新职责新使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修订的《测绘法》将测绘事业为生态保护服务写入立法宗旨,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

省政府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浙政发〔2013〕3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省的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我省全面获取地理国(省)情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全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省)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普查对象为省行政区域陆地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包括国家规定的普查内容和结合我省实际增加的普查及监测内容。
国家规定的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省增加的普查内容:县(市、区)行政区域、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公益林、城市建成区等的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省增加的监测内容:全省海岸线长度、海岛(礁)数量、沿海滩涂资源、水土流失、平原地面沉降等变化情况。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4.26•【字号】酒政办发〔2021〕61号•【施行日期】2021.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酒泉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为认真做好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现将《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县(市、区)政府,酒泉经开区管委会和市级各部门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工作定位,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专业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要深入学习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标任务,结合本部门单位工作职责,准确把握普查重点、标准要求和注意事项。
要立即行动起来,把握工作主动性,周密安排部署,严格管控时间节点,强化工作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4月26日酒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为全面掌握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情况,提升全社会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按照《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酒政办发〔2020〕90号)要求和《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内容,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按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部署,通过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和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通过组织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客观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根据应用需要编制市级1︰10万、县级1︰5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9
相机横滚角
以相机镜头方向为前方向,拍摄地面照片时照相瞬间从相机左侧中间点向相机右 侧中间点连线的延长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偏转角。根据偏转方向有正负之分,负向 表示连线延长线偏向地心,正向相反,分别在0-90度范围取值,并根据正负向带 相应符号。正常情况下,相机横滚角在10度以内。
术语和定义
10 拍摄距离
10个,样点的分布应尽可能与图斑的分布相一致; • 难以到达的特殊困难地区,每种覆盖类型采样点数量一般平均不少于3个;
•
对于图斑数很少(100个以下)且图斑总面积很小的覆盖类型,若具有典型
性,也必须至少采集1个样点。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采集要求
3.1 地面照片采集要求
3)质量要求:
• • 拍摄时应尽可能水平持握相机,使其保持正常姿态,避免照片信息失真误导使 应尽可能拍摄离相机200米范围以内的景物,避免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之间的空 用者。特殊情况下,相机俯仰角或横滚角大于10度以上时,需记录其值。 间对应关系失真;难以到达只能通过远距离拍摄的,拍摄距离大于200米时,应估
3
遥感影像实例
从经过正射处理的影像数据源截取的与地 面照片拍摄范围和内容一致的航空航天遥 感影像。
术语和定义
4 样点
也称拍摄点,拍摄地面照片的位置点,依 据拍摄地面照片时照相瞬间相机的空间坐 标确定其空间位置。每一张地面照片代表 一个样点。
5
样点组
被摄对象相同的一组地面照片代表的样点 组合。
6
相机姿态参数
序号 1 属性内容 照片的标识符 按规则生成 获取说明 采集要求 根据 5.1.1 节定义的规则生成。 采用北京时间,格式为 YYYY-MM-DDTHH:MM:SS。从照片 EXIF 信息的 DateTimeOriginal 标记中 读取。如:2013-07-07T10:01: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9月17日目录1 概述 (1)1.1 普查背景 (1)1.2 编写依据 (2)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2.1 普查目标 (2)2.2 普查任务 (2)2.3 普查时点 (3)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3.1 普查范围 (3)3.2 普查对象 (4)3.3 普查内容 (4)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4.1 总体技术路线 (9)4.2 主要数据源 (10)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4.3 数学基础 (12)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4.4.2 分类精度 (14)4.4.3 数据现势性 (15)4.4.4 属性精度 (15)4.4.5 数据一致性 (15)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4.6 主要技术方法 (17)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4.7.7 标准时点核准 (24)4.7.8 数据库建设 (24)4.7.9 统计分析 (26)5 普查成果 (28)5.1 主要成果 (28)5.1.1 报告成果 (28)5.1.2 数据成果 (28)5.1.3 信息系统成果 (29)5.1.4 图件成果 (29)5.2 成果汇交 (29)5.3 成果审核与发布 (29)5.4 成果应用与服务 (30)6 质量管理 (30)6.1 基本原则 (30)6.1.1 分级质量管理原则 (30)6.1.2 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 (30)6.1.3 标准统一原则 (30)6.1.4 科学质量评价原则 (31)6.2 质量管理目标 (31)6.3 质量管理内容及方式 (31)6.3.1 质量监督 (31)6.3.2 过程质量控制 (31)6.3.3 过程质量监督抽查 (32)6.3.4 质量检查与验收 (33)7 组织与实施 (33)7.1 组织与实施原则 (33)7.2 普查机构与职责 (33)7.3 任务分工 (35)7.4 进度安排 (36)7.4.1 前期准备阶段 (36)7.4.2 普查信息采集阶段 (37)7.4.3 数据汇总建库、统计分析与发布阶段 (38)8 保障措施 (40)8.1 人员队伍保障 (40)8.2 经费保障 (40)8.3 软硬件设备保障 (41)8.4 安全与保密 (41)8.5 宣传与培训 (4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主要编写人员主要编写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主要试验单位: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主要执笔人:刘若梅周旭主要编写人:(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发良王刚王海燕王瑞幺文学虎甘宇航石江南申学林宁晓刚曲平刘纪平刘克苏山舞李力勐李军张宏伟张艳张莉陈向阳陈海涛陈新湖赵有松赵荣赵俊霞栗斌贾云鹏徐畅殷福忠郭勇唐新明曹伟超曹建成梁安宝董春蒋大鹏程滔谢露蓉雷兵廖安平翟亮燕琴霍健编写指导:李维森胥燕婴白贵霞李志刚张继贤冯先光程鹏飞翟义青肖平郝科铭杨升蔺赞杨洪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1概述1.1普查背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0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在对2010年全国测绘局长会议的批示中指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
他在2011年5月23日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
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
要充分利用测绘的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国情变化监测与统计分析,对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2011年12月,李克强同志对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加强数字中国、天地图、监测地理国情三大平台建设,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新台阶”。
2012年12月,李克强同志再次作出“继续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批示。
按照中央领导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明确指示和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组织了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包括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立项申请工作。
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经会签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请示》,得到了国务院同意实施的批复,明确总体目标为“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展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持续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形成多样化地理国情信息产品,以利于充分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明确指出“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并按现行渠道和程序办理。
在现有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监测地表变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综合监测和统计分析”。
按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建议书和总体设计,将通过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取地理国情本底信息,为监测打下基础。
2012年10月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得到国家正式立项,2013年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下达。
1.2编写依据根据《通知》要求,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国地普发[2013]1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1.3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本方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技术路线、技术方法、主要成果、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进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说明。
本次普查主要内容的详细说明和要求见《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和《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本方案涉及的其他技术文件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在实施过程中下发。
2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2.1普查目标在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两年六个月的时间内,利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查清我国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多种普查成果数据库,基于多种地理单元开展基本地理国情的统计分析,完成普查报告和普查成果系列地图,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体系和成果的审核发布机制等,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
2.2普查任务采用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测绘地理信息先进技术,以优于1米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最新完成的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50000基础地理信息、已有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以及大量1:5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等资源,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或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现场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通过深入的统计和综合分析,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
一是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调查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三是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四是建立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
2.3普查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
需利用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时期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使用的其他资料原则上现势性应满足时点的要求。
3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3.1普查范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陆地范围。
3.2普查对象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
3.3普查内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包含《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定义的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3个三级类。
普查中按照地表覆盖分类方式采集的内容包括其中的10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和77个三级类,具体见表3-1。
普查中按照实体要素方式采集的地理国情要素内容包括其中的5个一级类,16个二级类和53个三级类,具体见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