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 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 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 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 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叙事。依靠人 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 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 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抒情气息浓。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扁平人 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 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 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 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 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 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 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复习(考试必备整理!)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迷惘的一代”《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深远;“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少-文本简洁,静(不动声色)-“显示”而非“讲述”;主人公:我、老人(叙述者不动声色)老人:朴实忠厚善良;视动物为亲人,与动物相依为命“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不再期待别人分担;疲惫;决定听天由命;谢绝“我”的好意2、怨、冤,对战争无声的控诉结尾表达作用:①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②故事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③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有意提及复活节,是呼唤人性回归的暗示)第一人称叙述:①“亲历”的感觉真实感与亲切感②避免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②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关于主题的体现:小小的窗口,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关注小人物与弱者。
老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墙上的斑点[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三大杰作”: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内心真实,“按照那些微尘纷纷落下的顺序记录下来”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完整、圆满。
自由联想描写回忆抒写感受内心独白描述梦幻直露情感叙述:“我”第一人称不受限制一些思想:1、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对流行的批判:现实中的流行崇拜狂热而浮躁2、它当然是一件赝品。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整理

小说赏析知识提要概述:●四大文学类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传统运行方式)“摇摆”(现代运行方式)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赏析小说题目:线索;悬念;寓意;主题。
一、叙述:二、场景:●什么叫场景?场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篇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小说场景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一般置于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背景) :热爱、赞扬、批判、向往、反对、喜爱、憎恨……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欢快、悲伤、压抑、轻松、紧张、和谐、纷乱……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一般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之中)④导引人物出场;(铺垫,一般置于人物出场前)⑤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衬托、一般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⑥具有象征意义,深化小说主题。
(照应,置于小说结尾)三、主题:●小说主题的实现:①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②形象大于思想:“情”大于“理”;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③模糊处理:朦胧美(隐喻、象征)④主题的表现:多元化(复杂性、矛盾性)★怎样分析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②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③从题材中寻找:作者在小说题材确定时,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其中蕴藏着小说的主旨。
如战争题材的小说往往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为主题。
④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情节之二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 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基本 模式)(注意倒叙) 2、摇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 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 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 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欧亨利式 的结尾:《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篇 长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人物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 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的退隐*
要点: 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 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 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 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 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 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 3、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 情绪、念头等,最终都会流露出来。(言 语、行动、神态、细节)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 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 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 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 等于生活的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之一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 小说)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高中语文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d645f3552cc58bd63186bdb8.png)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总结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篇《老人与海》;短篇《白象似的群山》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意识流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英)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海上劳工》(被称作“事物的命运”) (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4、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一:注音赝品脚踝撇下呆滞箭镞鸟窠梗条芜菁鬈发撞城槌挣断痉挛颠踬飓风歼灭麦秸倾圮膻味发绺伛偻娇妍骟马阒无一人狗吠狺狺宅邸浑身解数疵点蜷缩犄角牝鸡脖颈呱呱直叫狞笑麋集龟裂趿拉不啻树杪剐刑麦垛黏泥量体裁衣供应勋绶皱襞毗邻情愫诡谲逾越鸡仔大腹便便冰雹捋着装帧蒙骗费劲二:判断写法并修改碳块嘎然而止合拢振憾见风驶舵编码偌大扛鼎之作人才流逝就地收集心生报怨工作检查寻物启示民族融合遍地踪迹登报声明肖象画悬而未决禀赋林荫道瓷实克勤克俭美轮美奂颐指气使品头论足交鸿运欠收膘肥体壮安贫若素销声匿迹剥啄有声付之一炬临摩记事簿煞有介事闪烁其词不过尔尔气喘吁吁百般支吾三:填空与课文内容的理解1:《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______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__________”的代表作,1954年因中篇小说《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反映了______内战造成的民不聊生和作者对战争的厌倦。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____________”。
2:伍尔芙,__________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这是一篇____人称叙述的小说,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
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3:<炮兽》节选自《_______》。
这部小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
课文节选中,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我瞧着他满 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 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 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 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 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 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 《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 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 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 活动了。
叙述人称
?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
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 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 不足: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 ……[ 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 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生活题材
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流程
作者
提炼加工
小说
品味鉴赏
读者
走进文本,掌握小阅说读阅小说读大的致有方三法种目的:一
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 与深化。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 即故事由谁来讲。叙述可以分为 全知 视角和有限视角。
?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 “讲述”与“显示” ◎关于“讲述”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显示”
特点: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 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
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 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
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 :“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 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
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 性文学体裁。 ?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 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 武侠 科幻 魔幻 侦探 历史 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 穿插
交替使用。
*速度控制
?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速,度是控略制 写,多用叙述手法,
《外国小说欣赏》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 19世纪现实主义 小说)
现在观点认为:
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现
代小说)
如《墙上的斑点》
关于小说
?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 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 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 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 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 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叙述化腔调的特征;它或多 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 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 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 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是鲁迅,冷 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
? 有限的全知视角
为了克服不同叙述人称各自的缺点,现代小说 家摸索出了一种更巧妙的笔法,比如在使用第三 人称叙述时,并不采用全知视角,而是故意采用 有限视角——叙述者只对某个人物载无所不知, 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桥边的老人》中, 尽管一开始也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却对一切装 作不知,这个旁观者与读者差不多,等待着小说 中人物的“下一步”。 一言以蔽之:两种叙述人 称可以巧妙地结合。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 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例: 传统小说 《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叙述由角,度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 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作者, 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 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 度来讲述故事。 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为了娱乐消遣,二为了精神滋
(一) 体验——阅读的起养点,三在娱乐消遣中滋养精神。
作者世界
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状况:娱
学生世界
乐消遣、跟风赶时髦、读中国 古典名著、不喜欢外国名著、
研究者抽象出来从的不世读小界说。
引领体验和感悟,进入了文本世界。
二、精化——丰富深入
从局部细节到整体的隐喻
从强调之处到有意空白所传递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