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强烈推荐】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湘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湘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班级:姓名(本资料自己务必认真加深记忆,并能灵活运用,切勿丢失)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是构成植物供氧系统的器官之一。
它不停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通过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牛、羊、梅花鹿、骆驼、猪等),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老虎、狮子、豹类、狼、鳄鱼、蛇等),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猫、狗、鸡、鸭、老鼠等),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秃鹰、乌鸦、苍蝇、豺狼等)。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
(1-8单元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
- 识别太阳、月亮、星星
- 描绘太阳和月亮的特征
- 掌握太阳、月亮的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感受风
- 认识风的表现形式
- 观察风的造成和影响
- 探索风的作用和利用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观察水的形态和状态变化
- 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 掌握水的三态及其特征
第四单元:万有引力
- 了解地球的引力
- 探索物体受到引力影响的现象
- 了解引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声音与光
- 认识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 掌握声音与光的不同特征
第六单元: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
- 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
- 探索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第七单元:动力和能量
- 掌握不同物体运动的原因
- 了解物体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方式
- 探索动力和能量的应用
第八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 描绘物体的特征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分类和属性
以上为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提纲,涵盖了1-8单元全册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1.科学探究
能够区分声音的不同
能够辩听声音,发现声音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音调和音量的概念。
2.科学知识
了解音量是振动幅度的不同
了解音调是振动频率的不同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
1.科学探究
能够依据已有的只是和经验,对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1.科学探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能通过对不同的发生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能够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2.科学知识
能发现发声物体和未发声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第二课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1.科学探究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2.科学知识
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了解物体的运动也可以合成。
第三课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科学探究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得出数据,加以分析。
能按照要求制造呼吸模型。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2.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哪些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水量会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多样的。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第5五课噪声控制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
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1课我们的消化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9—199年)根据动物内脏绘(huì)制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图。
到了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维(wéi)萨(sà)里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做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实验,系统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编写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科学正轨(guǐ)。
最新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内水量会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2.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光源。
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第二课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科学探究
通过介绍有关小孔成像的现象,了解影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2.科学知识
知道影子的形成。
能合理设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着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并用简单的图或者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科学知识
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关。
第四课怎样让物体动起来
1.科学探究
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2.科学知识
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者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力的单位和符号。
知道力的大小与方向。
第五课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1.科学探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能正确的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根据弹簧的伸长制作弹簧测力计。
1.科学探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能通过对不同的发生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能够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2.科学知识
能发现发声物体和未发声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一、填空题:第一单元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 苹果树上的苹果是(果实),苹果籽是(种子)。
3.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氧气),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
作用。
4. 在植物的根吸水实验中,过一段时间容器内水量会(减少)。
5.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6.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
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7. (阳光)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背阴的植物长势(不如)向阳的植物。
8. 植物的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叶的(蒸腾)作用。
9.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养料的运输)。
第二单元
1.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大猩猩一般生活在(森林)里,鸟儿可以(飞翔),鱼儿
可以在(水)中游。
2. 我的身边最常见的动物有()。
3. 动物的身体特点是和(环境)相适应的。
4.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生,靠()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5. 我认识的会飞翔的鸟有()。
6.鸟类的飞行工具是()。
7.鸟类的皮肤表面有(羽毛),具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8. 鸟类是体表有()覆盖,善于(),()生的恒温脊椎动
物。
9.()被称为“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0.我知道的珍稀动物有() .
11.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禁止滥砍乱伐森林。
12.企鹅的双翅变成了(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却能在(水里)很快地(游泳)。
13.松鼠生活在()里,鲤鱼生活在()里。
14.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我们把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
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
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
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5.鲸是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
体型像(鱼),前肢成(鳍)形。
16.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7.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
第三单元
1.声音)可以供人们互相交流。
2.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平时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6.声音的大小可以(控制),当声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就会变成(噪音)。
7.人的听觉器官是(耳朵),我们一定要保护听觉。
8.(植树)可以在城市里有效减少噪音。
9.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
10.用力敲锣时听到的锣声(大),大鼓声比锣声(低)。
11.说话时,感觉喉咙部位在(振动),鼓发声时,鼓皮上的米粒会(振动)。
12.敲击不同大小的编钟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
13.听诊器是 1816 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利用它可以增大声音的(音量)。
14.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会使人的听力受损
②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容易诱发高血压病③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④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第四单元
1.人在社会中要和别人沟通,就必须互相传递 ( 信息 ) 。
3000 年前,古人就用(烽火台)传递信息。
3.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信息),人类保存信息的最主要方法就是(书籍)。
4.(耳朵)(眼睛)是我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
5.(书信)曾是古代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6.(标志牌)是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
7.(电报)与(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更快捷地传递信息。
8.电报是( 1837 年)莫尔斯发明的,电话是 1892 年(贝尔)发明的。
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比较电报和电话,(电话)传递信息更快捷方便。
如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12.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是文字的使
用,第三次是印刷技术的应用,第四次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
第五次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其标志是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13.电话从产生到现在有 100 多年了。
请大家记住专用电话号码: 110 (治安报警电
话), 114 (市内电话查询), 120 (医疗急救电话), 119 (火警报警电话)。
第五单元
1.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它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 加快蒸发的三种方法:(提高液体温度)(增大蒸发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
流速)。
3.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4.自然界中的(露)(雾)(云)等都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5.冰是固态的(水),水只有在(寒冷)的天气才会结成冰。
6.水结冰一般要在( 0 )摄氏度以下。
7.自然界中的的冰有。
8. “水开了”在科学上叫(“沸腾”)。
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所
以我们看到水里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
9.夏天刚洗过的衣服一会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通过(蒸发)变成了(水蒸气)跑走啦。
10.冬天刚洗的衣服晾到院子里,一会儿就会(结冰),再过一会,地上没见水,而衣
服变干了,这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11.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是因为水()。
12.(雨)(露)(雾)是水,(霜)(雪)(雾凇)(冰棱)(冰雹)是冰。
第六单元
1. 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就要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