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药学微生物》2-1-2 实训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药学微生物》2-1-2 实训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2.培养基配制方法 称量药品、溶解→调pH值→过滤→分装(液体分装;固体分装;半固 体分装)→加塞、包扎 →灭菌 →搁置斜面或倒平板等
图 培养基的分装
图 斜面的制备
三、实训内容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3.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1)操作步骤 加水→加料 →排冷空气 →灭菌→灭菌结束 →开盖取物
灭菌时不能离开工作现场,控制好灭菌压力,以防压力过高破坏培养基成分, 防止高压锅超过耐压范围时爆炸伤人。
四、常用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牛肉膏0.5%、蛋白胨1%、NaCl
0.5%、琼脂2%,加水至1000ml, pH7.0 高压蒸汽灭菌,121℃灭菌30min。
四、常用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2.高氏I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可溶性淀粉2%,KNO3
0.2%,
K2HPO40.05%,MgSO4·7H2O0.05%
,NaCl
0.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SO4·7H2O
0.001%,琼脂2%, 加水至1000mL
, pH7.2~7.4
高压蒸汽灭菌,121℃灭菌30min。
• 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试管或三角瓶培养基要用棉花塞而不用软木塞或橡 皮塞?
• 高压蒸汽灭菌过程中为什么一定要排放锅内的冷空气?
谢 谢!
(2)注意事项
加压之前必须先排除仪器内的冷空气,待灭菌锅内有白色蒸汽持续冒出时, 关上放气阀。
实验室常用的方法:121.3℃,持续20min,可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不能耐 受121℃的含糖培养基或注射液可用115℃,持续30min或更长的时间达到灭 菌目的。
高压蒸汽灭菌结束时不要急于打开锅的压力阀,要等仪器内外压力平衡后 (压力表降至接近“0”时)再打开压力阀,以免锅内液体喷溅伤人及灭菌器 皿破裂。

610《药学基础一》考试大纲

610《药学基础一》考试大纲

药学基础一考试大纲每部分150,共计300分《微生物学》部分一、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学定义,微生物学的发展史、重要事件和人物,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功能,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其它原核微生物简介。

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酵母菌及霉菌与人类的关系、菌落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病毒的特点,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大小、形态、构造,病毒的繁殖方式,噬菌体的生活史,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亚病毒,病毒与实践(尤其是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及营养类型划分;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机制。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次生代谢,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及测定方法,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真菌的生长与繁殖,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质粒和转座因子,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接合、转导和转化)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特点,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细菌分类方法、细菌分类系统和常见的原核生物类群及真菌分类。

二、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和分类鉴定等规律特征,具备完整的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

《药学微生物》1-2-2 实训 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及大小的测定

《药学微生物》1-2-2 实训 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及大小的测定
实训 酵母菌、霉菌的 形态观察及大小 测定
(一)实训目的
1 掌握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3 学习使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
(二)实训原理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酵母菌 活细胞不着色,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 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 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可以观察酵母菌 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以及区分酵 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
(3)菌落的形态观察 认真观察酵母菌和各 种霉菌的菌落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
2.真菌大小的测定
(1)放置目镜测微尺
(2)放置镜台测微尺
(3)校正目镜测微尺 先用低倍镜观 察,将镜台测微尺有刻度的部分移至 视野中央调焦,看清镜台测微尺刻度 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 线和镜台测微尺的刻度线平行,利用 移动器,使两个测微尺在某一区域内 两刻度线完全重合,分别数出两重合 线之间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各自 的格数。
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可用显微镜 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 微尺。
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 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 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的目 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 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计 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三)材料和用具
(6)测定完毕 及时清场等。
(五)实训结果 填写记录等 (六)思考题 比较显微镜下细菌与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为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目镜或物镜时,
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尺校正? 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改用不同放
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同一细菌的大小时, 其测定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制好的片子置于低倍镜下观察, 然后换高倍镜观察,主要观察酵母菌 的大小、形状及出芽情况,并区分死 活酵母菌。

兰州理工大学854微生物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

兰州理工大学854微生物学2020年考研专业初试大纲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54适合专业:生物与医药(0860)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遗传、免疫、生态、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细胞结构与功能、繁殖方式、生长规律及生活史、营养类型、代谢及其调控、遗传变异与育种、生态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1.绪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科发展史;了解微生物学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及在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包括无菌技术、纯种分离与培养技术;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3.微生物类群、形态构造与功能掌握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古生菌和真菌的概念及基本结构特点;掌握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以内的构造(如细胞质和内含物)、芽孢及以外的构造(糖被、鞭毛等);掌握真菌(主要是酵母、霉菌)的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了解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4.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机制;熟悉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及制备培养基的一般规范;熟悉培养基的种类及特点、工业中常用的提供微生物营养素的来源。

5.微生物的代谢掌握生物氧化概念、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途径、重要的物质合成途径及其实践意义;理解微生物代谢的主要调节机制及微生物代谢调控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熟悉次生代谢的特点及主要产物;了解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途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

6.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典型生长曲线)及其意义、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理解有关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概念;熟悉常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熟悉常用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抗生素和治疗剂的种类、功效及其杀菌、抑菌原理。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药学微生物基础》期末考试卷

《药学微生物基础》期末考试卷

7.革兰氏染色原理主要在于细菌中存在()A.荚膜B.细胞膜C.细胞壁D.芽胞8.细菌细胞膜的两个成分是()A.核酸和糖类B.ATP和肽聚糖C.蛋白质和脂类D.DNA和RNA9.假如细菌具有,可以促进结合到组织细胞表面。

()A.荚膜B.菌毛C.鞭毛D.异染颗粒10.微生物学检查中通常采用染色技术,是由于()A.多数显微镜是劣质的B.微生物通常为透明C.染色容易使光传播到载玻片上D.便于肉眼直接观察11.下列染料用在革兰氏染色法中的是()A.美蓝和刚果红B.苯胺黑和石炭酸品红C.结晶紫和复红D.刚果红和美蓝12.培养病原细菌最好的温度环境通常是()A.24℃B.28℃C.37℃D.42℃13.实验室的通常通过来丰富细菌培养基。

()A.添加ATP B.添加血液或血清等C.添加包括培养基中的盐D.添加钾的水平14.关于外毒素,叙述不正确的是()A.性质比较稳定,耐热B.毒性较强C.强抗原性D.可加工成类毒素15.关于内毒素特性描述正确的是()A.毒性强、抗原性强B.不耐热,易变性C.细菌的细胞壁裂解后才能游离出来D.经甲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16.出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A.除去病原微生物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C.消灭所有的生物D.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17.干热法常可用于灭菌。

()A.盐溶液B.细菌培养基C.油料物质D.玻璃制品18.酒精消毒最适宜的浓度()A.25%B.50%C.75%D.100%19.携带人类传染病病原体但自身从不发病的动物称为()A.带菌者B.储菌者C.媒介D.培养箱20.疾病通过胎盘从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被认为是()A.水平传播B.斜向传播C.垂直传播D.循环传播21.真菌界中发现的两个类群生物是()A.病毒和酵母菌B.酵母菌和霉菌C.霉菌和细菌D.细菌和原生动物22.蘑菇、霉菌和酵母菌都属于()A.细菌B.真菌C.病毒D.放线菌23.营养菌丝是用于的菌丝。

()A.产生繁殖结构B.吸收营养C.形成线粒体D.形成隔膜24.关于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代谢有机物并积极的生长B.它们是非细胞的颗粒C.它们可以长大,并能分裂繁殖D.它们具有完整的酶系统25.如果要观察到病毒,。

12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

12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题型:一、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二、单项选择题(22题,每题1分,共22分)三、匹配题(8题,每题1分,共8分)四、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15分)五、简答题(5题或6题,共35分)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革兰阳性菌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维持生长。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

4.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黏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5.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动功能。

6.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7.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8.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9.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0.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1.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2.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的一种生物氧化。

微生物学代码807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代码807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代码:807)考试大纲I. 考查目标《微生物学》是为我校招收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并将其用于发酵、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的微生物,并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双重作用。

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主要类群、命名规则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生长、繁殖、代谢调控、遗传变异等。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以及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

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初步技能。

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1.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2. 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3. 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4. 问答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III. 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与人类(一)什么是微生物;(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三)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二)细菌的群体形态;(三)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群体特征;(四)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征。

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三)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四)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及菌落;(五)霉菌的形态和构造、孢子及菌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大纲
《食品卫生学》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考生应全面系统的了解食品卫生学基本概念、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动植物食品的安全与卫生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的管理与控制措施等知识。

了解掌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和途径,了解有关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掌握从原料验收到产品加工过程中减少和控制各种污染物的途径与方法。

具体要求:
一、掌握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定义、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外主要的食品卫生问题。

熟悉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有害因素的分类。

二、掌握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指标及其意义;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卫生学意义;熟悉霉菌的生长繁殖及产毒条件,霉菌毒素的结构、性质和毒性。

三、掌握食品中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性;滥用氮肥、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可能的危害。

四、掌握汞、镉、铅、砷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危害,影响金属毒物毒作用强度的因素。

五、掌握N-亚硝基化合物种类、来源、体内外合成、致癌性;熟悉苯并(a)芘对食物的污染、毒性,了解其它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N-亚硝基化合物种类、来源、体内外合成、致癌性,苯并(a)芘对食物的污染、毒性。

六、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使用原则。

七、掌握各类食品及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

八、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特点,组胺、毒蕈、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机理。

九、掌握HACCP、GMP和 SSOP的概念。

掌握HACCP计划的制定包括哪些方面、制
定HACCP体系的基本原则。

《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考试大纲
一、食品安全性评价
1、掌握食品安全性与安全性评价的概念。

2、熟悉食品安全性评价主要内容。

3、了解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研究热点及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4、熟悉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内容。

5、了解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6、熟悉保健食品的概念与特征、保健食品的基本要求。

7、了解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8、掌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及安全性评价。

9、熟悉主要的转基因食品。

10、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二、食品安全性管理
1、掌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

2、掌握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内容。

3、熟悉GMP的主要内容。

4、掌握HACCP体系的定义、基本原理、涉及的术语及建立步骤。

5、了解ISO 9000系列标准体系。

三、食品法规与标准
1、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涉及的领域、食品法律和法规的研究内容。

2、了解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原理。

3、熟悉食品标准的分类和制定标准的原则和程序。

4、掌握GB/T 1.1-2000 的结构、层次、格式与食品标准的编制
5、了解我国食品标准体系的构成。

6、掌握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和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和编写方法。

7、了解食品企业标准体系的概念和特征,企业标准体系管理的建立和评价。

8、掌握食品企业标准体系中主要标准的制定方法和步骤。

9、掌握我国食品卫生法规体系及制定原则和依据。

10、熟悉食品标准法规的实施与监督管理。

11、了解食品卫生法与其他相关法律基本内容以及卫生许可证的要求。

12、掌握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规定的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是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一门技术性主干专业课程,重点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方法、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分析方法、食品的感官鉴定方法及有关理论等内容。

第一章绪论
了解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的内容,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的发展动态。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了解正确采样的重要性,掌握采样步骤、采样的一般方法、采样数量、采样的注意事项,掌握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掌握食品分析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原理。

掌握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及测定结果差异性的检验方法。

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来源、控制和消除方法,掌握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食品的感官检验法和物理检验法
了解感官检验的意义,掌握感官检验的种类、基本要求、常用方法和感官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了解食品物理检验的意义,掌握相对密度法、折光法、旋光法等物理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了解水分的作用、存在状态及水分测定的意义,掌握水分测定的常用方法、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了解测定水分活度值的意义,掌握水分活度值的定义、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的区别、水分活度值的常用测定方法、原理。

第五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了解灰分测定的意义,掌握灰分的含义、总灰分的测定方法、原理、测定条件选择,掌握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方法。

掌握钙、铁、碘等矿物元素的测定方法、原理。

第六章酸度的测定
了解酸度测定的意义、有机酸的种类与分布。

掌握酸度的概念、酸度测定方法和原理、测定注意事项。

了解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方法。

第七章脂类的测定
了解脂类测定的意义,掌握脂类的含义、存在形式,掌握测定脂类常用的有机萃取溶剂及其特点。

掌握脂类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与特点、注意事项等,测定方法包括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罗紫-哥特里法、氯仿-甲醇提取法、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重点掌握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索氏提取法。

第八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了解碳水化合物测定的意义、碳水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测定单糖和低聚糖常用的方法。

掌握可溶性糖的提取液制备和澄清方法,掌握常用澄清剂的特点。

了解还原糖的含义,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注意事项等,包括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萨氏法、碘量法等,重点掌握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直接滴定法。

掌握蔗糖、总糖的测定方法。

了解淀粉的存在形式、主要性质、测定意义。

掌握淀粉的常用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注意事项等,包括酸水解法、酶水解法、旋光法,掌握熟肉制品中、植物性样品中淀粉的测定方法、原理。

了解纤维的含义、测定意义,掌握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

了解果胶的含义、存在形态、测定意义,掌握果胶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注意事项,包括重量法和咔唑比色法。

第九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了解蛋白质的含义、测定意义,重点掌握测定蛋白质的凯氏定氮法原理、注意事项。

掌握蛋白质的快速测定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包括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燃料结合法、水杨酸比色法。

掌握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及应用范围、注意事项,包括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电位滴定法、茚三酮比色法。

了解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

第十章维生素的测定
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特性、测定意义,掌握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ß-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注意事项。

了解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特性、测定意义,掌握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性质、测定意义,掌握糖精钠、苯甲酸和山梨酸、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食用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的常用测定方法、原理、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
了解限量元素的含义、测定意义,了解元素的分离与浓缩方法、原理,了解测定限量元素的比色法原理,掌握测定限量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条件选择。

了解测定砷、硒、氟的测定方法,掌握测定氟的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原理。

第十三章农药残留量及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了解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种类、性质,掌握测定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注意事项。

了解黄曲霉毒素的种类、性质,掌握测定黄曲霉毒素的样品预处理方法、色谱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