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文言文二则加翻译

【第一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言学者当以道为师,不论贵贱、贤愚,皆可为我师。

人之所以为学者,在于求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是以学者当以道为宗,以师为友,师道之传,得以久远。

翻译:【第一则】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惑终究不能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固然在我之前,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跟从道理的,哪里在乎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的高低、年纪的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则】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这句话是说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师,不论贵贱、贤愚,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追求道理。

道理并不远离人,人为了追求道理而远离别人,就不能称之为追求道理。

因此,学习者应该以道理为根本,以老师为朋友,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够流传久远。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 主题与赏析- 主题:本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 赏析:- 语言简洁。

短短七十多字,却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以对话描写为主。

通过“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比喻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胡儿的比喻显得较为直白、质朴,而谢道韫的比喻则更加灵动、富有诗意,体现了她的才情出众。

1.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文言文二则每句翻译

【第一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第二则】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

”译文:孟子说:“得到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极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极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把顺从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真正的正道;把逆反当作正道的人,这就是邪道。

”详细翻译:【第一则】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他提倡的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即无论与何人相处,都要有学习的心态。

他建议我们选择那些有优点的人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同时对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三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

这里的“师”既可以是传授知识的长者,也可以是具有某种特长或优点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是说,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做得好的人作为学习的对象,同时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要从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二则】孟子在这句话中讲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行正道。

如果统治者行正道,就会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如果统治者背离正道,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得道”指的是行正道,而“失道”则是指背离正道。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表示,当一个人背离正道到极点时,连最亲近的亲戚都会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则表示,当一个人行正道到极点时,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以顺为正者,是谓正道;以逆为正者,是谓邪道”中的“顺”和“逆”分别指民众的顺从和逆反。

孟子认为,真正的正道是以民众的顺从为准则,而邪道则是以民众的逆反为准则。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1.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 《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翻译: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文言文二则翻译

文言文二则翻译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过错,这是第一种快乐;向上仰望,不觉得对天有愧,向下俯视,不觉得对人有羞愧,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且教育他们,这是第三种快乐。

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称王天下并不包括在其中。


《庄子·逍遥游》节选二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有一种鱼,名叫鲲。

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

它变化成为鸟,名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

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这只鸟,如果海浪兴起,它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就是天池。

文言文二则翻译简便

文言文二则翻译简便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重。

孔子使人出,不得,于是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不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于是讲诵弦歌不衰,弟子稍稍出。

译文:从前孔子出游匡地,匡人将他围困了几重。

孔子派人出去,未能成功,于是孔子说:“周文王已经去世,文化传承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毁灭这种文化,后世人就无法继承这种文化;如果上天不毁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孔子继续讲解、朗诵、弹琴、歌唱,没有停止,弟子们也逐渐得以外出。

文言文二: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人也。

其先自轩辕,历夏、商、周,至周文王十五世孙姬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雍生季历,季历生昌,昌生发,发生元,元生泰伯,泰伯生仲雍,仲。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的翻译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的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不得行。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夫文者,天地之心也,人心之镜也。

天地之心,不可得而见;人心之镜,不可得而窥。

然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见天地之心,能窥人心之镜也。

是以孔子处匡之围,不以为忧,而反以为乐。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将他围困了好几圈,使他无法离开。

孔子说:“周文王已经去世,文化传承不在我这里吗?如果天意要让这种文化消亡,那么后死者就无法继承这种文化;如果天意还没有让这种文化消亡,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文化,是天地之心,是人心之镜。

天地之心,无法直接看到;人心之镜,无法直接窥视。

然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天地之心,能够窥视人心之镜。

因此,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并不感到忧虑,反而感到快乐。

文言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夫正者,所以正万物也。

万物正,国何危?”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好处要给我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还有仁义呢。

大王问怎样使国家有利,大夫问怎样使家族有利,士人和百姓问怎样使个人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直。

正直,是用来端正万物的。

万物都端正了,国家怎么会危险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