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文化

四合院的文化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谈到:“至于四合院的所谓‘合’,实际上是院内东西南三面的晚辈,都服从侍奉于北面的家长这样一种含义,它的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秩序、安适的情调、排外的意识与封闭的静态美。
”在研究者认为:“四合院是伦理秩序的建筑形式。
其建制的形成,有功能性的,亦有伦理原则出发的考虑。
四合院更是传统文化和合境界的象征体现,因而《四世同堂》写祁家宅院的非标准化,不妨认为含有全篇内容(‘四世同堂’式家庭的式微)的象喻。
”(赵圆:《北京:城与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简单概括地讲有四条:一、封闭意识。
四合院的封闭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座四合院四面都是屋墙和院墙,只有东南角上有一座门与外界相通,平时大门也是紧闭着的。
紧邻胡同的南房的南墙一般都不开窗,或者只有比人还高的小窗,通风、采光都很差,作为居室是很不舒服的,但是为了整个院落的安全性和封闭性,也不惜舍弃居住的舒适性。
大门之内至少设有两道门,可谓层层设防。
为了防止外人窥视院内,在大门内设有影壁,内院门里设立屏门,而且一般的来客只能在外院的客厅与主人见面,无缘进入内院。
这种封闭性源于很强大的防范心理。
中国各地的房屋虽然造型布局各有不同,但是在封闭性上倒是十分一致的。
像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与北京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处。
江浙一带的民居也是采用“口”字形布局,所不同的是所占的面积比北京的四合院更小,四面的房屋紧紧相连,严丝合缝,中间的一块空地小得不宜再称为院子,只能叫做天井。
福建、广东的客家人的民居呈现一个巨大的圆环状,一个大家族系统内的数十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幢四五层的环状大楼内,外墙为一米多厚的夯土墙,不开外窗,形同一座堡垒,土楼的底层是厨房、杂用房、牲畜栏舍,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是居民住房,中间的圆形内院中央设有宗祠。
客家土楼这种特殊的民居样式显然与客家人特殊的生活环境有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地区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移民到福建、广东地区。
四合院文化之旅: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悟

四合院文化之旅: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感悟一、引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庭院式建筑布局。
它以天井为中心,由四栋建筑围合而成,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四合院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我有幸能够参与一次四合院文化之旅,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面我将共享我的感悟与体验。
二、四合院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四合院建筑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家庭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将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文化的传承中,四合院不仅仅是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
三、四合院文化之旅的体验1. 初识四合院:走进四合院,我被它的古朴和典雅所吸引。
在精心设计的布局中,每一处构造都彰显着古代文化的韵味。
天井中央的水池清澈见底,四周的厅堂错落有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 了解四合院的历史与文化:在导游的讲解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四合院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我得知四合院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的居住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3. 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四合院内,我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宁静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远,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视。
四合院内的传统建筑、古老家具以及文物展览,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对四合院文化的个人观点与感悟四合院文化之旅让我深刻地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合院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使得四合院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认为,传统文化应当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五、总结与回顾参与四合院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提起四合院,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
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同时,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而北京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就将这两大原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
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四合院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四合院的特点1:规模不一的四面庭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2: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特点3:院落封闭私密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1:宗族观念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2:社会等级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
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大门称为蛮子门。
级别比广亮大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是一致的;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
不论大门,四合院的主人总是要尽力美化的,因为大门是脸面,它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四合院的特点及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及内涵四合院,又称四合子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形式,特别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
其特点是:四面有院墙,形成四合院的封闭结构;四合院的布局呈四合形,中央庭院通常为方形或矩形,四周为房屋;院墙和房屋通常采用红色砖墙,搭配青灰瓦顶;庭院和房屋间有坡道相连,形成通畅的人行通道。
四合院内有房屋和庭院布局合理,房屋一般按照中轴线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一般为正房,中部为厢房,后部为横房,形成一个层次较为明确的布局。
四合院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范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深厚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四合院的布局结构中,庭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精神环境和自然景观的重要体现。
其次,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代表,内涵丰富。
四合院是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由于封闭的院墙和逐渐递进的房屋布局,形成了亲密的家庭氛围和私密空间。
四合院中的各个房屋和院落之间通过通道相连,形成了自然流通的空间和人际互动的渠道。
同时,四合院内还有鱼池、花坛等装饰,这些都是提供给居住者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合院的内部空间分层明确,有利于家庭成员的相互区隔,形成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
再次,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内涵丰富。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形式美和装饰美。
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和布局推崇中轴线对称的原则,力求形状、空间、景观、构造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同时,四合院的建筑构造也注重细节的装饰和雕刻,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四合院内的花木绿植、石头斗拱、窗棂等细节装饰,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最后,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体现,内涵丰富。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
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
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
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论文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论文四合院的中华文化内涵论文本文关键词:四合院,内涵,文化,论文四合院的文化特质论文本文简介: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独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所以这里我们就选取四合院文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四合院概况: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
“四”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合在一起,四面的房屋围合,形成一个四合院的文化内涵论文本文内容: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蕴含着微妙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式文化的载体。
所以这里我们就选取四合院文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四合院概况: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
“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合在一起,四面的房屋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面积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民居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四合院最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市场条件等自然环境的歧异,南方和东北地区东北三省的四合院又有差异。
从院落来看,不仅大小不同,而且作用也不一样,南方的四合院前院较小,宅院中房屋之间的房屋和围墙之间所围成的小院像井一样,俗称“天井”,天井的作用也是由于南方断然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
而北方冬季长,气候寒冷,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北方的四合院都有很大的庭院,门窗也高大。
四合院虽为建筑,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昭示着博大的中国文化。
二、四合院的阴阳思想室内空间四合院在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思想最为出现明显。
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正中间是由东西南北四方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设计门屋和正堂,两侧再配两厢,“门堂”这一主关系三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为有严格讲求。
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四合院中的文化内涵——以安阳马氏庄园为个例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我国人生活的点滴之中。
而四合院建筑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以中原典型四合院马氏庄园为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国人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注,对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重视,同时也为安阳的旅游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马氏庄园;四合院;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为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全国各地,为我国所有建筑类型之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
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的四合院负载着浓厚的我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目前对四合院研究的大量成果当中,专著主要有四部:邓云乡的《北京四合院》[1],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2],白鹤群的《老北京的居住》[3]和姜波的《四合院》[4],这些专著宏观上或从建筑角度,或着眼于其民俗和历史价值研究,都独具特色。
本文以位于河南安阳西郊的马氏庄园为个例,从四合院选址、朝向、“四合”、中轴、房屋分配、单体建筑等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传统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马氏庄园为中原北方地区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范,为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故居,其坐落于安阳西蒋村。
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之久。
整个庄园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第。
主要建筑现存基本完整。
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区组成,共分六路。
三区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厅、堂、楼、廊、房、门等,共计308间。
现有建筑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周围附属建筑还有马氏义庄、庢庄、文昌阁、马厩、仓库、柴草库、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园等,总占地面积在70000平方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00000多平方米。
三区中北区东路为马氏家庙,中区三路为住宅区,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异。
均南开正门,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前庭后堂,左右对称,由南向北,逐级抬高。
在建筑规格上,中路为高,东路次之,西路又次之。
马氏兄弟分家,东路归长子马吉森所有,西路归四子马吉枢所有。
南区与中区隔街相望,原设计为三路,其中东路建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仅将大门及临街房建成,后因时局变化,尚未建成。
南区东路座南向北,亦为九门相照,前后四个四合院,分给了老三马吉梅。
一、选址文化古代我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得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模式,其是一个以抵挡偏北风为主要目的的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南面临水,地形稍微敞开的“功能性”环境模式。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公认的四灵兽。
龙的威严、虎的凶猛、龟的稳重、雀的飞升,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顶礼膜拜的意象。
风水理论也引入四灵兽,组成一个“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5]的生动构图。
它以玄武为靠山,象征稳如泰山: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踞蹲,认为龙虎之地必是贵地;前方则朱雀翔舞,有飞升、充满生气之意。
应该说风水是一个有着科学潜质的良好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所青睐的是山围水绕、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有着开阔幽美的视界。
风水用一种具有神秘玄奥色彩的理论和模糊感性的直觉来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把天体运行、宅地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
山环水绕、藏风聚气是天地保佑的象征。
生于斯,长于斯,便能安居乐业,族旺代昌。
马氏庄园就是一个典型,马氏一个官宦人家,在构建居所时绝对的遵循这一风水理论,其选址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
其地北倚寿安山,南临珍珠河,西近巍巍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尤具胜观。
集中体现传统聚落基址“避风、向阳、近水”的优选原则,以次籍求自己家族能够世代昌盛兴旺。
二、朝向文化马氏庄园北区,马丕瑶次子马吉樟的院落,前后两个四合院,约占庄园三分之二的中区四路,其中东一路为马氏家庙,前后两个四合院,西三路为住宅区,每路前后又均建四个四合院,都如传统四合院一样,坐北朝南。
从文化背景来讲,这与《周易》思想密切相关。
《周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所谓“向明而治”,就是“向阳而治”。
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面南文化”,就连地图上的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为它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的方法绘制而成的。
其实,这与我国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面南”意识。
而风水中的“面南而居”理论,就是这种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此外,由于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从一个侧面,影响了“坐北朝南”模式的形成,马氏庄园也自然而地以坐北朝南作为它的最佳方位选择。
所以,我国民居四合院基本以南向为主。
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都非常重视,魏朝术士管略的《管氏地理指蒙》说:“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向。
”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
”他们认为建筑的方向应与宇宙阴阳之气相协和。
但是,如果宅基地不是坐北朝南,如北部四合院马吉梅故居坐南朝北,那就要采用“八卦七政大游年”的方法来选择门的位置和调整各房的吉凶了。
三、四合文化马氏庄园作为传统四合院,它的每一个院落都是由四座房屋围合而成,中轴线上分布的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中间为空地,这种布局深刻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首先,简单地说,这是基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学说。
《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
”“坤为地,为母,为方。
”“圆”象征天上之万象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
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方面,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就是“天圆地方”说。
这是与当时人们的肉眼所能观看到的范围和水平相联系的,不仅在建筑方面,而且在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很多方面“方圆意识”都在发挥着作用。
这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密布可分。
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外圆内方”,对自己三省修身,追求完美,对外则以和为贵,不锋芒毕露,不与人为敌,而圆润处事,强调“和而不同”。
儒家在政治上,讲究“体圆法方,其国必昌”。
在礼制方面,表现在两种最重要的礼仪玉器上。
如《周礼·大宗伯》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其次,《老子》中说“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庚桑楚》中也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可见道家以“虚静”为本,主张虚为本,实为末:静为本,动为末。
马氏庄园其四面建房,中间形成空空院子,这种空间形态正体现了道家“致虚极”的思想。
老庄哲学中“有无相生”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思想亦呈现出来,“空间尽管是主角,却需要借助实体的构筑方式才得以生成和体现,有形的限定与无形的虚空在此交汇”。
【6】同时这种外实内虚的院落空间符合“风水”原理,风水学说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我国文化之精要,而马氏庄园这种空间符合藏风聚气、通天接地、气口循环等的思想理念。
马氏庄园每路建筑都由四进院落串联,每进由四个房屋围合,以中轴对称,一望无际、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灰色瓦顶,在每一片灰瓦下皆安居一个个相似的家。
这种院庭式分离型的标准形态布局很适应宗法制度下家族聚居的家庭形态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族制度在居住方面的产物,反过来又强化了这种观念。
在强烈的宗法观念下,四合院表现出只重共性的整体意识。
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第一位的,个人的利益要求永远以家族利益为转移,重整体、轻个人的价值观由此积淀,强调共性而抑制甚至扼杀个性的文化,也深刻反映在四合院中。
同时还表现了封闭含蓄意识,“四合院以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
【7】儒家的封闭内向性,使其一旦失意,则退居自己的小天地,关起大门,仍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可谓“闭门一统”,与世隔绝,闲看花开花落。
第三“述而不作”遵循旧制的意识,儒家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要求行事要严格尊从祖规,故“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恪守祖制”的准则对传统建筑影响甚大。
封闭的宗法制度下家族、家庭是单系的,用“遵古制”来维护父家长之权威,所以重继承轻创新,祖先是源是本,源与本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因此只可继承不可轻易变更。
传统形成的“先王之制”,只能“率由旧章”、“述而不作”。
作文章人必称三代周孔,而建筑也日益程式化不得突破旧制。
四、中轴文化讲究中轴对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重要的主体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安排建筑群的其它副题建筑,通过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左右对称,使最重要建筑设置的中心,总是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整个建筑群体或单体建筑的中轴线强烈地突现出来。
此外,在传统的合院民居中,亦严格的按正房、厅、垂花中轴线上的基本美学设计思想,甚至建筑的一“室”,其平面亦呈现出中轴线特征。
马氏庄园的中心是住宅区中区的中路,其是马氏庄园的开辟者,马家的长者马丕瑶的居所,其所居的北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更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便重心突出,主次分明,借以体现人伦和辈分。
而其他院落围绕起分布,每一路四合建筑院落都沿着中轴线布置,除马氏家庙外,其余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这一建筑文化特色也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探讨古人对“中”的认识,“中”字的形成,据说源自古代测天仪的象形,甲骨文写作或实物当作垂直长杆形,饰以飘带以观风向,架以方框以观日影(中)。
垂直长杆加一方框以成为“中”,求测日影的准确.由此可见,“中”字在产生时,便是一个与天地方位攸关的字。
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被限制在极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古代我国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从混沌的空间中分隔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域。
这便形成了最初所“人化”了的“中”的空间。
从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可以看出,那时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了一种“向心”的形式,居住区中心为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周围单个房屋组成不规则圆形,各个小屋的门都朝向这座中心建筑。
【8】由于对茫茫的宇宙基本上是无知的,怀着对“自己”领域的崇拜、热爱与依赖,使他们相信自己处在古代世界的“中心”。
由此,便对“中”的位置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
于是便有了中原与四夷之分。
相传中原(即今河南一带)人的祖先是黄帝,在炎、黄的部族战争中,炎帝败而黄帝胜,炎帝败退四散,于是黄帝据胜之地就被尊崇为天下之“中”,历史上称中州、中土、中原、我国。
《逸周书》:“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即天下土地之中央。
又《后汉书·西域传》:“其国则殷乎中土”,《韩非子·物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此类记载多不胜数,这种尚“中”意识,正是华夏族自我中心意识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