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地区教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观演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授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表现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效果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气候特点。

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学会辨别两极地区的地图和相关地理现象。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热情。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4)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难点]1)在两极地区如何辨别方向。

2)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多媒体课件;冰块、透明烧杯。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对比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交流法[教学过程]思考:(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北冰洋;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南极洲。

)这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为气候打下铺垫。

过渡到位置:两极地区的位置在哪里?一般位置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示?思考:我们这个同学坐在哪里?一般我们怎么表达。

(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6、现在我们来讨论两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四人一组讨论)师:强调两极地区位置的共同点:<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海陆位置>生:问组学生:(同时参与进来)问题设置:(对比讨论)(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最北、最南、纬度最高)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冰洋和南极洲的位置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不会的内容找出来,确定答案。

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两极地区位置与范围的理解。

(2)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南极洲被哪三大洋环绕?南极洲与哪三大洲隔海相望?(亚洲、欧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南美洲、非洲、大洋洲)(3)北冰洋跨经度多少度?南极洲跨经度多少度?(都是360 度)7、过渡(北极图):为了帮助记忆理解,一起来做练习!找出图中的大洋和大洲。

8.8两极地区 第1课时 学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

8.8两极地区 第1课时 学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

第8课两极地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两极地区的海陆位置。

2.知道两极地区经纬位置,会填图。

【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的海陆、经纬位置图。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课本P56—5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两极地区对于探险家、科学家有什么重要价值?2.中国在两极地区建立了什么考察站?二.绘制两极地区图,在图中填写并完成下列内容:1.在南极洲图上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德雷克海峡,长城站,中山站,文森山,南极圈,南极,0°经线,180°经线,能够在图中填出东经和西经。

2.在北极地区图上填:亚洲,北美洲,欧洲,格陵兰岛,北极,北极圈,俄罗斯,白令海峡,美国,加拿大,挪威,0°经线,180°经线,能够在图中填出东经和西经。

3.填空:⑴1985年2月15日,中国在南设得兰群岛南部,设立。

⑵1989年2月26日,在南极大陆丘陵,设立。

⑶中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该考察站的经度是东经还是西经?答:。

另外一个考察站是东经还是西经?答:。

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它大致的经度是。

⑸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它跨了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它跨了度。

【要点归纳】【拓展训练】1.七大洲中,大部分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洲是A.亚洲B.欧洲C.南美洲D.南极洲2. 七大洲中,大部分地区属于寒带的洲是A.亚洲B.欧洲C.南美洲D.南极洲3.下列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A.长城站B.东方站C.中山站D.和平站4.七大洲中,离南极洲最近大洲是A.大洋洲B.非洲C.亚洲D.南美洲5.中国的“雪龙号”考察船到北冰洋考察,走最近的航线,经过A.马六甲海峡B.好望角C.白令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6. 中国的“雪龙号”考察船到南极洲考察,最好选择A.6月B.7月C.5月D.1月7.当北京处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时,在北极地区我们一定能看到A.极昼现象 B.极夜现象C.极光现象 D.太阳直射现象8.南极大陆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A.北极熊 B.企鹅 C.冰山 D.鲸鱼9.地球上唯一没有常住人口的大洲是A.亚洲B.大洋洲C.北美洲D.南极洲10.南极洲四周的大洋,按地球自转方向依次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11.南极考察队员遇到的危险有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③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④整个南极洲上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12.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海的哪三个州的陆地和岛屿A.亚洲、欧洲、非洲 B.欧洲、北美洲、亚洲C.亚洲、格陵兰州、欧洲 D.非洲、美洲、北美洲【总结反思】。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和南极的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和南极。

2. 讲解北极和南极的位置:介绍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

3. 介绍气候特点:讲解北极和南极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长期黑暗等。

4. 探讨自然资源:介绍北极和南极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和南极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案章节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季节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川、苔原、海洋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北极熊、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干燥、风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盖、山脉、海岸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企鹅、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2)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了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极地区的异同点;(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2)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美景;(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2)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冰川、生物等自然环境特征;(3)讲解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异同点;(2)小组讨论: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思维导图;2. 调查南极和北极的保护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自然环境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及行动。

初一地理两极地区的教案设计

初一地理两极地区的教案设计

初一地理两极地区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数据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理地图、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极地区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极地区吗?它们分别位于地球的哪个位置?二、新课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a.展示地球仪,指出北极和南极的位置。

b.讲解两极地区的范围和重要性。

2.讲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a.展示两极地区的气温、降水等气候数据。

b.分析两极地区气候的原因。

3.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a.展示两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分布图。

b.讲解两极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讲解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a.展示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b.分析两极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分析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a.展示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

b.讲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分析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a.展示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b.讲解可持续发展对两极地区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极地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结合地图,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思考:如何在我国两极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讲解1.地理位置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地球想象成一个苹果,那么两极地区就分别是苹果的顶部和底部。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两极地区的概述1. 教学目标1.1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1.3 认识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内容1.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1.2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1.3 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1.4 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1. 教学活动1.1 导入: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1.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1.3 讨论: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南极洲的自然环境2. 教学目标2.1 了解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2 掌握南极洲的气候和生态环境2.3 认识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内容2.1 南极洲的定义和地理位置2.2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2.3 南极洲的生态环境2.4 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2. 教学活动2.1 导入:展示南极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南极洲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2.3 讨论:分组讨论南极洲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三章: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 教学目标3.1 了解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3.2 掌握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3.3 认识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内容3.1 北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3.2 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3.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3.4 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3. 教学活动3.1 导入:展示北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3.2 讲解: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北极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内容3.3 讨论:分组讨论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第四章: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利用4. 教学目标4.1 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掌握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内容4.1 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2 两极地区的利用现状4.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4. 教学活动4.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资源利用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资源利用的思考4.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措施4.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具体做法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方法,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5. 教学目标5.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掌握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认识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内容5.1 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5.2 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意义5.3 两极地区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 教学活动5.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兴趣5.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意义以及科学家的重要贡献5.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学研究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与贡献5.4 小组第六章: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6. 教学目标6.1 了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掌握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探讨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内容6.1 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6.2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现状6.3 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 教学活动6.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思考6.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现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6.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6.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两极地区的保护与国际合作7. 教学目标7.1 了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掌握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认识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内容7.1 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7.2 两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7.3 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7. 教学活动7.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思考7.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保护措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成果7.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保护与合作的意义7.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八章:两极地区的未来展望8.1 了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掌握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探讨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内容8.1 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8.2 两极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8.3 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8. 教学活动8.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未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未来展望的思考8.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8.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挑战与机遇8.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两极地区的探索与科研实践9. 教学目标9.1 了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掌握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认识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 教学内容9.1 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9.2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方法9.3 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9.1 导入:通过展示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极地区探索与科研实践的思考9.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科研实践的方法以及重要意义9.3 实例分享:分享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科研实践的过程与价值9.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科研实践的重要意义,分享讨论成果第十章: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与教育10. 教学目标10.1 了解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掌握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认识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内容10.1 两极地区的科普宣传意义10.2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的方法10.3 两极地区科普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10. 教学活动10.1 导入: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两极地区的定义和地理位置:理解两极地区的概念以及其在全球地理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两极地区》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掌握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认识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文献,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两极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两极地区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献;(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基本知识;(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极地区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两极地区有哪些了解?两极地区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讲解两极地区的探险历史和科学研究;(3)讲解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意见和建议。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和环境保护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极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并能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两极地区图,或使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来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形成从现象出发探求本质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图片导入:
利用两极地区的不同图片,让学生去猜想在哪儿能拍到这样的照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头脑风暴: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些地区还有哪些生物?
教师: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孕育万物,即使在极地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生活着丰富的物种也给人类保留着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
自然环境,让人如此向往却又难以靠近。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神奇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一、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范围: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阅读P49的文字内容及P50的第一段文字内容,结合图9.41、图9.46,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两副地图,并描绘南、北极圈,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所属纬度位置(高、中、低纬)。

(2)指图说出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环绕南极地区的大洋。

(3)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利用多媒体检测学习效果。

过渡:对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的检测,看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很好,那么在这地球的两端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状况?有什么特殊性呢?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学习一下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1、阅读P50---P52的内容读图9.42---图9.45,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解决以下问题:
(1)试着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根据图片说出极地动物名称,并尝试再说出几种。

(3)北极地区有人居住,为什么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课堂小结: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列表对比。

◆巩固训练:
1.下列有关南极洲位置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
C.由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依次环绕在南极大陆周围
D.南极洲是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空中交通联系的中间基地
2.南极洲科学考察最好的时间是( )
A.每年夏季7、8月份
B.每年秋季9、10月份
C.每年1、2月份的暖季
D.什么时间都可以
◆课后作业:合作探究
(1)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哪个地区更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
可从海陆差异、地形地势、冰雪的反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2、南极2000米厚的冰盖是怎么形成的?
3、完成书本P52的积极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