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24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24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的范围,归纳比较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2、认识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称人类急待开发的三大领域为太空、海洋,还有一大领域是什么?展示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图片,引出极地地区。

【学前回顾】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2、地球上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由于太阳的斜射,会出现_____和______现象。

【合作探究】假如同学们将要随科学家到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学生讨论(位置、气候、考察时间、考察目的、注意事项等等。

)老师展示学习目标一、独特的自然环境看课本P92-P93页的图10.1和图10.2,并阅读相关内容,小组自主完成下面的内容:(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找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并能快速的指出。

(2)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学法指导:在极点周围判别方向分两步:先根据极点判断南北,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

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

)(3)分析课本P93-P95页有关材料,及P95页图10.5探究:呈现表格,归纳总结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师提问:极地地区自然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研究?学生阅读自学P96—P97页教材内容,自主完成下面的内容:(1)南极地区为什么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2)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3)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三个科学考察站,并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极地地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级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区、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学习兴趣2.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表格对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一是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的环境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3.读图分析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利用南北两极的地图,使学生两极地区所处的位置、环境特点2.通过经纬网,培养学生读图判断方向的能力3.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创设学习情景增加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他们是企鹅和北极熊,大家知道他们生活的地方在哪里吗?南极和北极。

大家对他们生活的环境了解多少呢?大家说的都非常好。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极地地区的地理知识。

学生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生活的地方,并说出自己对其了解的生活环境的特点。

新课教学一、极地地区的自然特征1.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极地地区到底在哪里呢?展示两极地区地图,让学生分辨南极和北极的地图。

极地地区的范围大致在哪里呢?请大家在两幅图上找出极圈,并标出其纬度,最后。

学生回答南极和北极。

学生分辨南极和北极的地图。

学生在两幅图上找出极圈,并标出其纬度,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纬度范围a.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的中心是哪一点?南极地区以海洋还是陆地为主?具体是什么洲?南极洲所跨的经度是多少度?南极地区周围是哪些大洋?从南极点向太平洋向什么方向走?向大西洋向什么方向走?向印度洋向什么方向走?最后请大家归纳从南极点只有向什么方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3. 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4. 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

5.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实物展示:植物标本、动物标本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特点。

Step 2 探究教师与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特点和地理条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气候如何?地理条件有何特点?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Step 3 学习教师利用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Step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进行详细研究。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有关该动植物的信息,并进行展示。

Step 5 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极地地区的特点有哪些?2.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如何形成?3. 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何影响?4. 极地地区的植被、动物和人类活动情况如何?Step 6 拓展活动教师布置拓展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互联网等途径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写一篇短文或制作海报。

Step 7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练习册中与极地地区相关的题目。

Step 8 辅导与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

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

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长城站在西经60º,南纬60º附近。

中山站在东经
70º,南纬70º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

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

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

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