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课文解读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2)行刺缘起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写秦军势如破竹,说明故事的背景。

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这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他选定了荆轲,并向他求教对策,这说明荆轲这一人物不同凡响。

事实完全证明了荆轲非但是个“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很勇敢果断,思想深邃,计划周密,深谋远虑,他决不以“匹夫之勇”贸然闯入“不测之强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无信,秦未可亲”的关键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图,而燕太子丹从人情考虑不能接受以樊将军头颅作信物这一建议。

第二部分:(3——8)行刺准备3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在这一内部次要矛盾中,荆轲从大局出发,私自会见了樊於期。

他的勇敢果决,城府之深,擅于辞令,在这对话中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

他先向樊将军报告了秦国对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惨无人道:“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这激起了樊将军对秦王的刻骨仇恨。

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无法报仇雪恨。

在这火候中,荆轲提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樊将军急不可待地上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才乘势说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并生动地叙述了如何刺杀秦王的打算,紧接着发问:“将军岂有意乎?”樊将军立即“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于是自刎。

对于樊将军的自刎,4.本段记叙了太子丹听到樊将军献出头颅的消息之后的悲痛状况,但为了完成赴秦刺杀秦王的大事,也只得承认现实。

5.本段叙述了太子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这是从“物”方面,即备匕首一事做的十分细致的准备。

6.本段继续叙述太子丹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从“人力”方面,即从派助手一事写如何做准备。

《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B)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都为定语后置
句。
5.默写名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_壮__士___一__去__兮__不__复___还__! (2)前事不忘,_后__事___之__师_________。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_亡___羊__而__补__牢_______, _未__为___迟__也_________。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客与(之)俱(往)。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Hale Waihona Puke 省略句意动 请允许我辞别 “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 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连 来
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
名作动:祭路神 引 饯行送别 就要上路 敲着以声相 应 祖: 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
灾祸
“如何”,怎么样。疑问句中
代词作宾语前置
名作动 上前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
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 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 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 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 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 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荆轲刺秦王》 课文鉴赏

《荆轲刺秦王》 课文鉴赏

《荆轲刺秦王》课文鉴赏一、赏析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对于他行刺的背景、目的,节选的文字前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荆轲刺秦王》赏析

《荆轲刺秦王》赏析
学们荆轲其人其事是如何看待的呢?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同时也有人认为他行刺
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这种行为并不足取。
历史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反: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正:左思: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四、作业:历史人物短评——我眼中的荆轲
人物形象分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虽然时隔千年,但却让人感觉近在眼前、恍如昨日。这个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荆轲。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人物语言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三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荆轲刺秦王》赏析
《荆轲刺秦王》赏析。
一、整体把握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⑨;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注释: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③〔略〕掠夺,夺取;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邑,封地;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⑾〔说〕同“悦”,喜欢,高兴;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⒃〔善〕副词,好好地;⒄〔把〕握,抓住;⒅〔揕zhèn〕刺;而燕国见陵之耻①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②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③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⑦;以试人,血濡缕⑧,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乃令秦武阳为副⑩;荆轲有所待,欲与俱⑾,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测⒁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⒂”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高渐离⒄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⒅,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⒆,士皆瞋目⒇,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22,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25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27;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28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29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注释:①〔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②〔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③〔拊fǔ心〕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④〔盛〕念chéng;⑤〔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头;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⑦〔以药淬cuì之〕把毒药在淬火时浸入匕首上;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⑧〔濡rú缕〕沾湿衣缕;濡,浸渍、沾湿;⑨〔忤wǔ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⑩〔为副〕作助手;⑾〔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⑿〔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作动词;⒀〔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同“返”;竖子,对人的蔑称;⒁〔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⒂〔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表示客气,无义;⒃〔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⒄〔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竹制的乐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⒅〔为变徵zhǐ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⒆〔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⒇〔瞋chēn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21〔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22〔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23〔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24〔振怖〕惧怕;振,通“震”;25〔比〕并,齐;26〔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27〔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28〔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29〔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荆轲奉①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④,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⑤,使毕使于前⑥;”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⑦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⑧;拔剑,剑长,操其室⑨;时恐急,剑坚⑩,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⑾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⑿;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⒀;诸郎中⒁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⒂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⒃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⒄,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⒇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1 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注释:①〔奉〕两手捧着;②〔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③〔陛bì〕殿前的台阶;④〔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⑤〔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假借,宽容,原谅;⑥〔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⑦〔发〕打开;⑧〔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伸、挣;⑨〔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⑩〔剑坚〕剑插得紧;⑾〔还〕通“环”,绕;⑿〔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卒,同“猝”;⒀〔尺兵〕指尺寸之兵器;⒁〔郎中〕宫廷的侍卫;⒂〔提dǐ〕掷击;⒃〔负剑〕推剑于背;⒄〔废〕残废,伤残倒地;⒅〔引〕举起;⒆〔被八创chuāng〕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⒇〔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21〔劫〕强取、威逼其订立盟约;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燕太子丹使荆轲行刺秦王,以图最后孤注一掷,挽狂澜于既倒;这篇课文情节曲折,一波三折,而易水饯别、秦廷行刺等场面,又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话等,展示了人物性格,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荆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处险不惊、临难不变的英雄豪气,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刻画得细致入微;为了刺杀秦王,荆轲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意味着什么荆轲临死时说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真是这样吗为什么战国策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事所以不2、成者,3、乃欲以生劫之,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注意“所以……者,乃……也”,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5、箕踞以骂曰“以”的用法同6、“而7、”8、卒惶急无以击轲“以”,9、连词,10、表目的;11、以故荆轲逐秦王“以”,12、介词,13、意“因为”;14、秦王惊,15、自引而16、起,17、绝袖;“绝”,18、使动用法,19、“使……断了”;20、秦武断阳色变振恐,21、群臣怪之“怪”,22、意动用法,23、“对……感到奇怪”;2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25、函封之“函”,26、名27、词作状语,28、“用盒子”;29、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30、取之百金“取之百金”应为“以百金取之”,31、状语后置;32、顷之未发,33、太子迟之“迟”,34、意动用法,35、“认为……迟了”;36、其人居远未来“远”,37、形容词作名38、词,39、“很远的地方”;40、日以尽矣“日”,41、通假字,42、通“而43、”;44、而45、秦武断阳奉地图匣,46、以次进“以”,47、“按照”意;48、至陛下,49、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50、应为“台阶”意,51、不52、同53、于后来对皇帝的称呼;5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5、译为“太子和知道内情的宾客们”;56、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57、名58、词作动词,59、“穿衣戴帽”;文章分析:荆轲的“勇”表现在何处如何表现其“勇”的1、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2、为己解围3、倚柱而4、笑箕踞而5、骂——目眩良久荆轲的“智”:a 私见樊於期b 顾笑秦武阳c 为自己解围不d 畏强秦,e 不f 怕牺牲——镇定自若,g 从容不h 迫i 荆轲有所待j 厚遗秦蒙嘉。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荆轲剌秦王(汉代画像石)
翦(jiǎn)卿(qīng)谒(yè)亢(kàng) 於(wū) 涕(tì ) 髓(suǐ) 揕(zhèn) 袒(tǎn) 扼(è) 拊(fǔ) 盛(chéng)
匕(bǐ) 淬(cuì ) 濡(rú)缕(lǚ) 忤(wǔ)
叱(chì ) 徵(zhǐ) 瞋(chēn)庶(shù) 陛(bì ) 慑(shè) 惶(huáng) 卒(cù) 创(chuāng)箕踞(jī jù) 眩(xuàn)
译: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 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 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 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 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 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 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 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 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 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 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 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 见我,我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 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 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 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 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夺)土地,到达 燕国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 卿曰: ‚秦兵 旦暮渡易水,早晚间, 形容时间短,马上
长侍:长期侍奉
岂可得:又怎么能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 愿得谒之。今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也。夫今樊将军,秦
• 微:假如没有
谒:前往
战国形势
◎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 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44年魏 惠王称王,是七雄 中第一个称王的。 ◎公元前230年秦 灭韩 ◎公元前225年秦 灭魏 ◎公元前222年楚 赵燕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 灭齐统一天下

西汉-刘向《荆轲刺秦王(节选)》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刘向《荆轲刺秦王(节选)》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刘向《荆轲刺秦王(节选)》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荆轲刺秦王(节选)
西汉-刘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翻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注释:
1.还:通“环”,绕。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卒,通“猝”,
突然。

3.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4.郎中:宫廷的侍卫。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2013《荆轲刺秦王》课文翻译和分析

补充介绍: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 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 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 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 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 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 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 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导语: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 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 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 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 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这就 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 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 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 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 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 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 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 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文化史常识 四大刺客: 吴国:专诸 魏国:聂政
吴国:要离
燕国:荆轲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 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 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 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 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 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 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 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 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 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 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 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课文解读秦将王翦破赵①,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②地,至燕南界。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又向北进军攻城略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①王翦破赵:事在公元前228年。

②略:掠夺,夺取。

)[文章开始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行刺”发生的背景,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①曰:“秦兵旦暮②渡易水③,则虽欲长侍④足下⑤,岂可得哉?”(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①荆卿:荆轲。

卿,对人的敬称。

荆轲,卫国人,游于燕,燕处士田光将其荐于燕太子丹,二人商定行刺秦王之事。

②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③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④长侍:长久侍奉。

⑤足下:对人的敬称,相当现在的“您”。

)荆卿曰:“微①太子言,臣愿得谒②之。

今行而无信③,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向您请示了。

假如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①微:同“非”,无,没有。

②谒:请求,禀告。

③信:凭信之物。

)夫今樊将军①,秦王购②之金③千斤,邑④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⑤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⑥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①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原名桓齮,秦国重要将领,因兵败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於期,wūjī。

②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③金:当时以铜为金。

④邑:封地。

⑤督亢:地名,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⑥说:同“悦”,喜欢,高兴。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①之意,愿足下更②虑之!”(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①长者:年尊德高的人。

②更:ɡēnɡ,改变。

)[第二段通过语言对比描写,刻画了在危难关头燕太子丹和荆轲的不同形象。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却又心无长策,唯知催荆轲启行。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除表现他的惊皇失措,还婉转含蓄,微带对荆轲的责难。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则沉着冷静,计虑深远。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行刺秦王的前提是必得接近秦王,接近秦王必得秦王信任,要取信秦王,必有足够分量的信物。

信物是什么?燕太子既未思考,也浑然无知,荆轲则计虑深远,成竹在胸。

对比中看出燕太子丹识见短浅,心急浮躁,而荆轲则勇而多谋。

要燕太子丹交出督亢地图,尚属不难;要其取樊於期首级则非同儿戏,太子必会“不忍”,所以荆轲一直秘而不宣,直至太子心急如焚,山穷水尽之时,才提出这个建议,可见他老谋深算,城府很深。

作者写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写行刺缘起。

秦军压境,燕太子惊慌,催促荆轲启行刺秦。

荆轲提出必取樊於期头以为信物,燕太子不忍,故事顿起波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①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①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②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另解,戮没,杀死,即满门秒斩。

没:同“殁”,死。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①计不知所出耳!”(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①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①见臣。

臣左手把②其袖,而右手揕③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④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荆轲说:“我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①善:副词,好好地。

②把:动词,握,抓住。

③揕:zhèn,刺。

④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

指燕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受秦王羞辱一事。

见,被。

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

)樊於期偏袒扼腕①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②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己抹了脖子。

①偏袒扼腕: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边臂膀,一只手紧握另一支手腕。

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

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②切齿拊心:上下牙齿咬紧挫动,搥打胸脯,这里形容非常悲楚痛心的样子。

拊,fǔ。

)[第三段写荆轲劝樊於期献头。

荆轲劝太子取樊於期首级不成,毅然决定亲自游说樊於期献出头颅。

劝人心甘情愿主动献头,这是亘古未有的奇事。

我们看荆轲是怎样创下了这一奇迹。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先动之以情,列数秦王罪行,极大地点燃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的仇恨怒火,激起他报仇雪恨的决心,使之“痛于骨髓”“仰天太息流涕”。

然后紧承樊於期“顾计不知所出耳”而来,说明有一计,一可报个人之私仇,二可解燕国之祸患,挑起樊於期报仇的欲望和信心,禁不住上前问计。

最后荆轲坦诚相告,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愿得将军之首,秦王必喜而善见臣”,一个“必”字说明这首级的极大份量和作用;“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具体说明这个计划如何实施。

由此,让樊於期深信计划切实可行,定能成功,必使“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更重要的是,荆轲说这番话,实际上也是现身说法,为除燕国之耻、为报朋友之仇,他舍生忘死,身入虎穴,这是何等可敬可钦的义肝侠胆!樊於期这个有血性的男儿,对此怎不心知肚明,为之感动?于是“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自动献头。

作者通过对两人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展示了两个人异中有同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轻生重义,视死如归,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

)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①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存它。

①盛:chénɡ。

②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

函,匣子。

之,代樊於期的头。

)[写太子“伏尸而哭,极哀”,照应前文“太子不忍”。

“函封之”又与下文“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相呼应。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①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②之。

(在此之前,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

①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②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以试人,血濡缕①,人无不立死者。

(用匕首在人身上试验,只要一出血,哪怕仅仅能沾湿衣上丝缕,人没有不立即丧命的。

①濡缕:沾湿衣缕。

濡,r ú,浸渍、沾湿。

)乃为装遣荆轲。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荆轲刺秦的准备有三:一是信物,二是匕首,三是助手。

信物中“燕督亢之地图”易得,故一句带过。

“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则采取略写。

至于“为装遣荆轲”,诸如准备车马、行装及下文提及的给中庶子蒙嘉的礼物等等,不言自明,则统统省去不写。

而对于荆轲劝樊於期献头一事则浓墨重彩,予以详写。

助手一事放在下面写。

可见,作者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什么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颇具匠心。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①。

乃令秦武阳为副②。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①忤视:正眼看。

忤,wǔ,逆,抵触。

②为副:作助手。

)[写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与其在秦廷“色变振恐”形成对比,说明秦武阳仅有打架斗殴的匹夫之勇,用以反衬荆轲豪杰侠士的大智大勇。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用他做助手一起去。

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有赶到,因而停下来等候他。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留给我们的日期已经到头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①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

迟,用作动词。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①者,竖子②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③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④辞决⑤矣!”遂发。

(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仅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吉凶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未行,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前往。

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①反:同“返”。

②竖子:对人的蔑称。

③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

④请:表示客气,无义。

⑤辞决:辞别,诀别。

决,同“诀”。

)[“怒叱太子”是一个重要情节。

一方面这个情节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另一方面这个情节也为下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太子对荆轲“迟之”,“疑之”,“复请之”,因此又重用秦武阳,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所谓病急乱投医,由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不能知人善用,逼得荆轲未遇得力助手就仓皇启行,这就为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①以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