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B.表官职升降任免调动常用的词语有“迁、贬、徙、黜、左迁、出”等。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翰林学士”。
贬:降低官职。
如“坐贬夷陵令”。
黜:废掉官职。
如:“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左迁知制诰”。
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
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四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答案】C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构造剖析法”“语法剖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本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的方
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照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当很简单判断出来。A项,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B项,“横行”指在战场上纵横驰聘,与敌军作哉;D项“南冠”指楚国款式的帽子。应选C。
7.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局势,觇其有无。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
8.
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三个词语简要归纳(总计不超出六个字)
。
【答案】5. D 6. C
7.
(1)请放我出去到魏郡走一趟,察看那边
局势,窥伺他有无(出兵的准备) 。
(2)看(圯上老人)用来稍微显现他心思的语言(方式)
【答案】B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谈论作者的看法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而后认真辨别选项中能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剖析,即查核诗句的含义、诗
句的手法还查核诗歌的感情,注意联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B项,“全诗表达出诗人看淡仕
冷清的内容,波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侧重平时知识的累积。C项,“世称‘柳永州’”错误。柳宗元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
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应选C。
3.以下诗句中,没有使用 借代手法的是
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
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
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
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
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夫礼,所以整民也。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
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
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
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
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
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
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
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
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
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考试卷

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 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qiān)B.凝噎(yē) 暮霭(ǎi) 玉砌(qì)C.纶巾(ɡuān) 豆蔻(kòu) 跬步(ɡuǐ)D.商贾(ɡǔ) 忏悔(chàn) 松柏(bó)2.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 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 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 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雕零山青水秀戍边相形见绌B.甘霖良辰美景皈依融会贯通C.凄残源远流长娇健功亏一篑D.憔悴被水一战漂泊海市蜃楼4.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B.渚清沙白艰难苦痕风急天高潦倒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5.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人生得意需尽欢B.天生我才必有用C.径须沽取对君酌D.与尔同消万古愁6.加粗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7.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奔流/到海/不复/回C.千金/散尽/还/复来D.莫使/金樽/空对/月8.下列诗句使用了典故的一句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C.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9.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二4月水平测试语文考试卷参考

高二4月水平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第I卷(客观题,共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针砭帮交大杂烩乐不可知B.坐落毕竟渔水情招之即来C.装潢宣泄发祥地荣膺桂冠D.渔利搏弈仪仗队令人扼腕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宁电器要做百货,而且将百货商场直接开到张桂平苏宁集团旗下附近;苏宁电器和苏宁集团两大巨头均进军百货行业且在同商圈对垒,预示着张氏两兄弟同室操戈在所难免。
B.据南京旅游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前开始,飞速飙升的海南酒店房价让旅行社瞠目结舌,报价疯涨至平时的两三倍;节后,疯狂的海南游开始高台跳水,报价普降20%,真是一日千里。
C. 目前,网瘾戒除机构设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培训机构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采取的各种特训方法是否科学,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D.有关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注意加强市民的公共意识。
如果没有理顺关系就赤膊上阵,公众会很难接受,后果堪忧。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C.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采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4. 根据语境,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哲学家认为,世界一分为二,形而上的理式世界,形而下的现实世界,理式世界高于现实世界。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有增有减的; 。
现实世界是具有个别形相的事物的多样统一,理式世界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概念的本质的总和。
陕西省黄陵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陕西省黄陵 2017-2018 学年高二(一般班)放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文人画的文化质量孔仲起人们常常把院体画和文人画对峙起来对待,这样做有好多的缺点:一则,并不是全部文人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能够被称作文人画;另一则,文人所画的雅致工整一路风格的作品也未必就不是文人画,如同宋徽宗的《瑞鹤图》,像赵孟的人物及鞍马,或许像李公麟的作品等等。
文人画的意义在于文人经过详细的艺术创作活动,将他内在的人文质量与人品魅力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因此使他们的作品焕发出了亘古未有的精神光彩和文化价值。
此刻我们尊崇文人画,自然是因为中国绘画发展到此后,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追求。
经过历代文人的不停参加,不停研究,中国绘画最后在一个形而上的高度确定了准则,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生动”,这已提了千百年,今日说来它仍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赏心悦目、玩味、隽永并具备时间的超越和空间的包含,以及诗文学养和人文情怀,正是文人画的特点,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境地”,即文以化之的崇高境地。
在古代,文人画家多半都不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生计,所以“自娱娱人”就成为这些文人画家的主要目的之一,自然自娱以外也不乏带有好名搏誉的心理,毕竟他们也希望从文化品位上获取社会特别是来自高层文化集体的褒美。
在历史上,因为文人画家不太受市场民风的限制,因此能够在创作状态上获取较大的自由度。
他们常常擅长构想,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把诗文的境界引入画中;同时又因为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深刻,所过去往能把作品推向一个内蕴深沉的境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或许说道义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取反应,这是向来文人的共同准则“文以载道”,因此从精神价值的层面会使他们的作品获取“内在的丰盈”。
这跟职业画家大部分更重视技巧比起来,后者的作品可能在载道的力度上显得不足,这也正反应出了两者在思想深度上的落差。
我们能够发现,所谓“凄凉之境”、“悲悯之怀”、“深度哀感”、“愤世嫉俗”,以致“悲伤沉痛”的境界常常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才能找到,那种思深而忧远的人文质量才会展现出来。
2020高二语文4月份段考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份段考试题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A.木铎(duó)怃(fǔ)然独处(chǔ)量(liàng)体裁衣B.朝觐(jìn)谆谆(chún)纤(xiān)腰蓊蓊(wěng)郁郁C.喟(kuì)然羽旄(máo)溘(kè)死揠(yán)苗助长D.踯躅(zhí zhú)婀娜(nuó)舞雩(yú)耰而不辍(chuò)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3分)A.苍桑桀溺惦记夙兴夜寐B.饥馑莞尔点缀汲汲可危C.莒父奢糜弘毅摄手摄脚D.商榷切磋餍足弃甲曳兵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全都不正确一项是()(3分)①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各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②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③求美者对美容科称赞有加,每每听到这些溢美之词,科室主任张群便无比欣慰,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肯定,并赢得了更多朋友的青睐。
④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两部中国影片,《三枪拍案惊奇》令人遗憾地铩羽而归,《团圆》则获得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⑤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⑥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黄陵2020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①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③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④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⑤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⑥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 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答案】1. C 2. B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
题干要求选出对“移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
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依据题干确定关键词。
比如本题中“移情”二字,然后明确要求“不正确”,然后到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较。
A项源自文章第一段,B项源自文章第二段,D项源自第四段。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
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主意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
D项,“只属于青山的”错。
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九封信金立明“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
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
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
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
可是要是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
而一份就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
她开始一封一封地写起信来。
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
她有些后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
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
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
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就进屋里睡觉去了。
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
你走了都快四年了,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
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来给她准备晚餐哩……”学期终于结束了。
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个月了。
请不要惋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
……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
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
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是入了正轨。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
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兴。
……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没有太大的意义。
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
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
你比我怀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
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
在获得学位后,我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哦,不!……妈妈!”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的利益啊!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还是一件错事呢?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沉之爱,令人感动。
B. 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即将去世的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