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规律题型方法复习总结和练习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复习总结和练习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复习总结和练习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总结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

规律探究型问题

1. 图案变化规律

2. 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

3. 几何变化规律

4. 探索研究

二、知识要点:

近年来,探索规律的题目成为数学中考的一个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及探索的能力. 题目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通常题设部分给出一些数量关系或图形变换关系,通过观察分析,要求学生找出这些关系中存在的规律。这种数学题目本身存在一种数学探索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规律。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越来越引起考生重视。下面我们根据几种不同类型的规律变化类型题进行分析。

“规律探究型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现就规律探究的几个例子,来探讨一下这类专题:

一、规律探索型问题的分类:

1、数式规律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如:1、有一串单项式:a,2a2,3a3,4a4,…,19a19,20a20,…那么第n个单项式是。

2、争当小高斯:高斯在10岁的时候,曾计算出

1+2+3+4+······+100=_________;还有另外一种解法:设S=

1+2+3+······+99+100,那么也可以写成S=100+99+98+97+······+2+1,把这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以得到2S= (1+100)+(2+99)+(3+97)+······ +(99+2) +(100+1),2S=100×101,S= 由此,猜想前n个自然数和:

1+2+3+4+······+n=________,前n个偶数和:2+4+6+8+······+2n=________,前n个奇数和:1+3+5+7+ 9+······+ (2n-1) =________.

猜想归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已给出的材料和信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和分析综合,作出符合一定规律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它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重要手段.平时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设计一些猜想性、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试验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的观察猜想出一般情形的结论,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2、图形规律

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图形变化所反映的规律。解决这类图形规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图形,将图形转化成数字规律,再用数字规律的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从图形中直接寻找规律。

如:1、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

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_____块石子。

2、下面是按照一定规律画出的一列“树型”图:

经观察可以发现:图(2)比图(1)多出2个“树枝”,图(3)比图(2)多出5个“树枝”,图(4)比图(3)多出10个“树枝”,照此规律,图(7)比图(6)多出个“树枝”.

图案、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简明,包含的信息量多等特点,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把“形”转化为“数”,考查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规律探索型问题常用解法

1、抓住条件中的变与不变

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这些变量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

如: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其中第7个式子是,第个式子是(为正整数).分子和分母的底数没变,变化的是符号及它们的指数,再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2、化繁为简,形转化为数

有些题目看上去很大、图形很复杂,实际上,关键性的内容并不多.对题目做一番认真地分析,去粗取精,取伪存真,把其中主要的、关键的内容抽出来,题目的难度就会大幅度降低,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如: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第1个图形有6个小圆,第2个图形有10个小圆,第3个图形有16个小圆,第4个图形有24个小圆,……,依次规律,第6个图形有个小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3、寻找事物的循环节

有些题目包含着事物的循环规律,找到了事物的循环规律,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如:把一张纸片剪成4块,再从所得的纸片中任取若干块,每块又剪成4块,像这样依次地进行下去,到剪完某一次为止。那么2007,2008,2009,2010这四个数中

______________可能是剪出的纸片数

有些题目,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只要在观察形式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寻找它的不变量,就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三、规律探索型问题常见的结论:

1、乘方型:

如:一张白纸引发的规律: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得到两层。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1、连续对折n 次后,可以得到几层?2、连续对折n 次后,可以得到几条折痕?3、若这张白纸的面积为1,连续对折n 次后单层面积是多少?

另如:拉面问题:将一团拉面拉一次,再捏合一次,再拉第二次,又捏合一次,如此重复下去,第n 次捏合后,有多少根拉面?

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数的特征:将“数”进行比较,一定会发现“数”与“数”间的联系

2、等比型:这类题型最简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很容易解决。 如:观察下列图形,则第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

_________

3、等差型:这些题型在数学中应用最广,题型最多。

例如:火柴棍引发若干的规律

1、用火柴棍拼三角形

变式1:用火柴棍拼正方形

(1)搭一搭,填一填:

(2)根据你的算法,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__根火柴棒。

变式2:用同样规律的蓝白两色正方形瓷砖铺设地面,如图所示第n 个图形中需用蓝色瓷砖__ 块

当数学问题所反映的数列的差值均为整数K 时,其通式就与整数K 的倍数有关,结果一定是(Kn ±常数)的形式(n 为自然数),将K 代入特例中验证即可轻易得到通式,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熟练后可口头作出答解。

4、差值呈自然数增长型

这类通式往往与前n 个自然数的和、前n 个奇数和或前n 个偶数和有关。

这类习题有许多实例: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则有1条线段;如有3个点,则有2+1条线段;有4个点,则有3+2+1条线段;依次类推:有n 个已知点,则有线段(n-1)+(n-2)+……+3+2+1条线段,即有[(n-1+1)(n-1)]÷2=[n (n-1)]÷2条线段。 另外还有“几个人相互握手总次数和”、“打篮球进行单循环比赛取总场次”等问题。所反映的是同一个数学问题,只是将其置身于各类不同的生活背景中,但归根到底是求前(n-1)个自然数的和。

又如,1、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图,拼第1个图形需要3个正方形,拼第2个图形需要6个正方形,依次类推,拼第4个图形需要______个正方形,拼第n个图形需要_________个正方形。

2、下边是一个有规律排列的数表,请用含n的代数式(n为正整数)表示数表中第n行第n列的数:_____________

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

第一行 1 2 5 10

第二行 4 3 6 11

第三行9 8 7 12

第四行 16 15 14 13

结论的归结无非是乘方型、n的一次式s=kn+b或二次式s=an2+bn+c。

数学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函数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着数学运算,所以,要求把变

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做一些计算,是解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

规律探索型问题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题目没有固定的形式,因此没有固定的解

题方法。它既能充分地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又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观察、

分析、比较、概括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因而成为中考的热点.这就启发广大数学

教师必须注重过程教学,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之美,感受探索的愉悦,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1. 图案变化规律探究题

图案变化规律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图形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联想、归纳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例:如图,是一个装饰物品连续旋转闪烁所成的三个图形,照此规律闪烁,下一个呈现出来的图形是()。

分析:观察图像变化规律,不难发现阴影部分的图形是按顺时针每次旋转两个小格。答案是B

2. 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猜想型探究题

题设中提供某些信息,供解题者观察、类比、推理、反思,从而归纳、猜测、验证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这样的问题称为猜想型探究题。猜想型探究题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和直觉思维,能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

3. 几何变化规律探究题

观察几何图形、根据题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猜想下面所没有给出的图形变化情况、探究图形的变化和所求的结果、归纳总结发现规律。

例:对面积为1的△ABC逐次进行以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BC、CA至点A1、B1、C1,使得A1B=2AB,B1C=2BC,C1A=2CA,顺次连接A1、B1、C1,得到△A1B1C1,记其面积为S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1B1、B1C1、C1A1至点A2、B2、C2,使得A2B1=2A1B1,B2C1=2B1C1,C2A1=2C1A1,顺次连接A2、B2、C2,得到△A2B2C2,记其面积为S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可得到△A5B5C5,则其面积S5=_____________.

4. 探索研究

已知题中给出一个全新的名词,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名词的含义解题.体现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能力,通过提高数学知识技能,准确地运用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

例: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边与矩形的一边重合,且三角形的这边所对的顶点在矩形这边的对边上,则称这样的矩形为三角形的“友好矩形”. 如图①所示,矩形ABEF即为△ABC的“友好矩形”. 显然,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其“友好矩形”只有一个.

根据上面叙述,(1)说明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三角形的“友好平行四边形”;

(2)如图②,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90°,在图②中画出△ABC的所有“友好矩形”,并比较这些矩形面积的大小.

(2)此时共有2个友好矩形,如图的BCAD、ABEF.

易知,矩形BCAD、ABEF的面积都等于△ABC面积的2倍,∴△ABC的“友好矩形”的面积相等.

三、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存在的规律。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着重考查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要前提.

【典型例题】

例题1、图形的操作过程(本题中四个矩形的水平方向的边长均为a,竖直方向的边长均为b):

●在图①中,将线段A1A2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得到封闭图形A1A2B2B1(即阴影部分);

●在图②中,将折线A1A2A3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B3,得到封闭图形A1A2A3B3B2B1(阴影部分).

(1)在图③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斜线画出阴影;

(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S1__,S2__,S3__;

(3)联想与桥梁

如图④中,在一块矩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猜想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并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这个题目是要求学生从几何图形的变化中,探索图形面积的变化,并加以说明. 在前面的三个图形中,常规的办法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或分别割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进而计算空白部分的面积.注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阴影部分的面积以一个单位为底,高均为b,或者多个和为b,所以空白部分面积均为ab-b. 但是当阴影部分的左右边界由折线变为任意的曲线时,计算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考虑图形的拆分和拼接,利用平移得到空白部分构成的“简单”图形来计算草地的面积.

【解析】(1)画图(要求对应点在水平位置上,宽度保持一致)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数之积等于这两数之和?设n表示正整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究规律、导出公式.

【分析】该题是通过观察给出的运算,找到反映其规律的表达式.此类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观察给出的四个等式左边是一个分数与一个整数的积且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1,而整数与分子相同.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和,所以不难发现其规律为:左边

例题4、我们给出如下定义:若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则称这个四边形为等对角线四边形.请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你所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角线四边形的两种图形的名称;

(2)探究:当等对角线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所夹锐角为时,这对角所对的两边之和与其中一条对角线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考点: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等.

【分析】本题的名词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条件,正确结论的探索,是证明的基础.结论的证明综合了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及平移的方法和手段,将两边之和平移到同一线段上,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解析】(1)答案不唯一,如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等等.

即等对角线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所夹锐角为时,这对角所对的两边之和大于或等于其中一条对角线的长.

例题5、四边形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上的点,如果到这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不相等,但到另一对角线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则称这点为这个四边形的准等距点.如图1,点P 为四边形ABCD对角线AC所在直线上的一点,PD=PB,PA≠PC,则点P为四边形ABCD的准等距点.

(1)如图2,画出菱形ABCD的一个准等距点.

(2)如图3,作出四边形ABCD的一个准等距点(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3)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P是AC上的点,PA≠PC,延长BP交CD于点E,延长DP交BC于点F,且∠CDF=∠CBE,CE=CF.求证:点P是四边形ABCD的准等距点.

考点:三角形全等、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

【分析】根据题中的“准等距点”的概念,PD=PB,PA≠PC,可以知道,点P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再由菱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

【解析】(1)如图2,点P即为所画点.(答案不唯一.点P不能画在AC中点)

⑵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___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初中数学规律题总结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一)数列的找规律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使用大全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使用大全 句号(。)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 逗号(,)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 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 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点。 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 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 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 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 话里套话分单双,里单外双要记牢。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 破折号(——)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 圆括号(),方括号[],注解文字放里边。 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 二、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三、用法简表名称符号用法说明举例 (一)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二)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有机化学规律方法总结

有机化学规律方法总结 第一:有机化学中的方法规律 1.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碳链异构的书写方法〗以己烷( )为例,共五种同分异构体(氢原子省略) (1)先直链、一条线 (2)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 (3)摘两碳、二甲基、同邻间、不重复、要写全 如果碳链更长,还可以摘两碳、三碳,先甲基,后乙基…… 〖取代基位置异构的书写方法〗 1、对称法(等效氢法)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b、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c、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2、换元法 详解: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遵循对称性、有序性原则,一般按照下列顺序书写:官能团类型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或取代基位置异构;立体异构(较少涉及)口诀:主链长到短,支链整到散,位置心到边,排布对邻间 2.有机物类型异构大全

3.常见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4.常见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

第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复习总结和练习

探究规律题型方法总结和练习 一、教学内容: 规律探究型问题 1. 图案变化规律 2. 数列、代数式运算规律 3. 几何变化规律 4. 探索研究 二、知识要点: 近年来,探索规律的题目成为数学中考的一个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及探索的能力. 题目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通常题设部分给出一些数量关系或图形变换关系,通过观察分析,要求学生找出这些关系中存在的规律。这种数学题目本身存在一种数学探索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规律。是中考的一个难点,越来越引起考生重视。下面我们根据几种不同类型的规律变化类型题进行分析。 “规律探究型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现就规律探究的几个例子,来探讨一下这类专题: 一、规律探索型问题的分类: 1、数式规律 通常给定一些数字、代数式、等式或不等式,然后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格式。 如:1、有一串单项式:a,2a2,3a3,4a4,…,19a19,20a20,…那么第n个单项式是。

2、争当小高斯:高斯在10岁的时候,曾计算出 1+2+3+4+······+100=_________;还有另外一种解法:设S= 1+2+3+······+99+100,那么也可以写成S=100+99+98+97+······+2+1,把这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可以得到2S= (1+100)+(2+99)+(3+97)+······ +(99+2) +(100+1),2S=100×101,S= 由此,猜想前n个自然数和: 1+2+3+4+······+n=________,前n个偶数和:2+4+6+8+······+2n=________,前n个奇数和:1+3+5+7+ 9+······+ (2n-1) =________. 猜想归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已给出的材料和信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和分析综合,作出符合一定规律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它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重要手段.平时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设计一些猜想性、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试验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的观察猜想出一般情形的结论,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2、图形规律 根据一组相关图形的变化规律,从中总结图形变化所反映的规律。解决这类图形规律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图形,将图形转化成数字规律,再用数字规律的解决问题,一种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从图形中直接寻找规律。 如:1、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 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_____块石子。

选修一 基础知识及答案

生物选修一基础知识填空测试(1) 1、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氧兼性厌氧型,在生产果酒时的繁殖类型主要是无氧呼吸 2、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葡萄皮携带的自然界的酵母。 3、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是 18—25℃,原因是:酵母菌体内酶的活性最高,且有利于色素的溶解,发 酵生产葡萄酒的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是无氧呼吸;发酵过程中PH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当发酵产生的酒精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会停止,原因是: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变化,更主要的是酒精对酵母菌具有毒害作用。 4、生产果醋的菌种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的类型是厌氧型,其最适生长温度是 30-35℃。 5、制作果酒时,葡萄应先冲洗后除去枝梗,目的是避免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污 染机会。发酵瓶要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消毒;装汁时要留 1/3 的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在由果酒制果醋的果醋中,注意控制温度和氧气,原因是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且为好氧细菌 . 6、若用带瓶盖的发酵瓶制果酒时,需定时拧松瓶盖的目的是排除产生的二氧化碳。发酵装置有一排气口, 是通过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果酒制作完成后可以用(酸 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的生成,反应呈灰绿色。 7、根据教材P4操作提示设计实验步骤及装置。 充气口作用醋酸发酵时不断充入空气; 排气口作用排除酒精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出料口作用取样。排气 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 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 接充气泵,不断泵入氧气。 高2013级生物基础知识填空测试(2) 1、微生物培养基配制的原则有目的要明确、营养要协调、 PH要适宜、制好 的培养基在分装前都应做调PH 处理,要将已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制成固体培养基应添加凝固剂如琼脂;培养基根据物理性质来划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一般选用液体培养基、要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用的是固体培养基;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根据其用途又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 2、培养基的营养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适宜PH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

标点符号总结

标点符号的用法 <一>点号 1、句号例: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2、逗号例:(1)珍重,朋友!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中国的上海、北京,美国的纽约、华盛顿都是特大城市。 3、顿号例: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注意:(1)在距离我家门前三四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 (2)兄弟要尊敬父母。 (3)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4)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4、分号例: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 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5、冒号例:(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2)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秦腔朴实无华: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注意:(1)大量的实验证明,细菌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它也有对人体有益的一 面,可见大多数人对待细菌的态度是片面的。 (2)“啊,”他十分惊讶地说,“原来是你! 6、问号例:他叫什么名字? 注意:(1)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3)小孩子尤其好问: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

7、感叹号例:我多想去看看他老人家呀! 注意:(1)啊,啊!春天来了。 (2)住手! <标号> 1、引号例:“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注意:(1)毛主席说:“群众是真心英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老师说过,做题时一定要细心。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要想取得成绩,就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 (4)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5)“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更清楚。” (6)“这是谁干的?”妈妈问。 2、破折号例:(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 的方面。 (2)“呜——”火车开动了。 (3)“今天天气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北京?”小明问小亮。 4、省略号例:(1)“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2)花市上,牡丹、梅花、山茶……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注意:(1)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2)“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你究竟有没有灵魂,我 也说不清。” (3)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5、书名号例:朱熹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高中数学选修1-2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1-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线性回归方程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 ③线性回归方程:a bx y +=∧ (最小二乘法) 其中,1 22 1n i i i n i i x y nx y b x nx a y bx ==? -? ?=??-??=-??∑∑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 x . 2.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n i n i i i n i i i y y x x y y x x r 1 1 2 21 )()() )(( 注:⑴r >0时,变量y x ,正相关;r <0时,变量y x ,负相关; ⑵①||r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r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 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3.条件概率 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已知B 发生的条件下,A 发生的概率称为B 发生时A 发生的 条件概率. 记为P (A |B ) , 其公式为P (A |B )=P (AB ) P (A ) 4相互独立事件 (1)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 ,B ,如果_ P (AB )=P (A )P (B ) ,则称A 、B 相互独立. (2)如果A 1,A 2,…,A n 相互独立,则有P (A 1A 2…A n )=_ P (A 1)P (A 2)…P (A n ). (3)如果A ,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 也相互独立.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1)2×2列联表 设,A B 为两个变量,每一个变量都可以取两个值,变量121:,;A A A A =变量121:,;B B B B = 通过观察得到右表所示数据: 并将形如此表的表格称为2×2列联表. (2)独立性检验 根据2×2列联表中的数据判断两个变量A ,B 是否独立的问题叫2×2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3) 统计量χ2的计算公式

高考标点符号总结训练

高考标点符号训练 1..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B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本题A项中“俗话说”后面的冒号应删去,因为它与后面的引文衔接紧密,无须停顿;“嘛”字应在单引号之外,因为它不时引用内容,而是“耿大妈”说话时的语气词。B项是问号用得不当,因为句子读成陈述语气,两个问号都可不用;如果读成疑问语气,第一处问号应该改成逗号。D项引文是局部引用,句号应在引号外。本题正确答案选项是C项。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答案:C项。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风险往往要大于获得的效益。 B.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C.火车站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答案: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完整版)七年级找规律方法总结

七年级找规律方法总结 有理数及其运算篇 【核心提示】 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 一、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 二、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 三、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 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 四、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 方面. 【核心例题】 例1计算: 200720061......431321211?++?+?+? 例2 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C(如右图).化简b c b a a -+-+. 例3 计算:?? ? ??-??? ??-????? ??-??? ??-??? ??-211311 (9811991110011)

n=1,S=1 ① n=2,S=5 ②③ n=3,S=9字母表示数篇 【核心提示】 用字母表示数部分核心知识是求代数式的值和找规律. 求代数式的值时,单纯代入一个数求值是很简单的.如果条件给的是方程,我们可把要求的式子适当变形,采用整体代入法或特殊值法. 例 1 152=225=100×1(1+1)+25, 252=625=100×2(2+1)+25 352=1225=100×3(3+1)+25, 452=2025=100×4(4+1)+25…… 752=5625= ,852=7225= (1)找规律,把横线填完整; (2)请用字母表示规律; (3)请计算20052的值. 例2如图①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②,再分别连接图②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③.S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1)当n=4时,S= , (2)请按此规律写出用n表示S的公式. 【核心练习】 1、观察下面一列数,探究其中的规律:

高中数学选修1 2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1-2知识点总结选修统计案例第一章

.线性回归方程1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③线性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ay?bx?n??ynxxy??ii?1?i?b?其中,n2??2nxx?i?1?i? bx?a?y??.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x,n?)?yx)(y(x?ii.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21i??r nn??22)y?x)?y((x ii1?i1i?负相关; <0时,变量注: ⑴>0时,变量正相关;y,xyx,rr接近,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⑵①越接近于1||r||r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0于条件概率3.ABAB发生的概对于任何两个事件和发生的条件下,,在已知BAAAPBPB)|, ) 其公式为|(. 率称为发生时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为(ABP)(=AP)( 4相互独立事件 AB PABPAPB) ,则,如果_((())(1)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 相互独立.、称 AAAnPAAA PAPA)(…(2)如果_,),…,=相互独立,则有)(…(n2111 22PA). (n----BBAABAAB也相互独立.(3)如果与,与相互独立,则,与,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列联表(1)2×2为两个变量,每一个变量设BA,变变量都可以取两个值,;?A,A:AA112量;?BB:B,B112通过观察得到右表所示数据: 列联表.×2并将形如此表的表格称为2 (2)独立性检验B,×2列联表中的数据判断两个变量A根据2 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是否独立的问题叫2×2 的计算公式统计量χ 2(3)2bc n ad)-(2=χ

中考语文易错标点符号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易错标点符号归纳总结 一、问号 1、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 例:是你去,还是我去? 2、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 例:(1)、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眼尖的女老师? (2)、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山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3、有疑问词,没有疑问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例: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4、疑问句主谓语倒置,问号放在句末。 例: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二、分号与逗号 1、并列分句的停顿,若分句较单一、简短,中间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例:(1)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2)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 三、逗号与顿号 1、并列短语间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 例:(1)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2)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2、表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 例:(1)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2)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3、若所举的不是同一类,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例:(1)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引号和引文末了的点号的搭配 1、若是完整的照录别人的话,末了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 例: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2、如果得部分引用或虽全部引用,但只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则原文后面的点号删去,另在引号外应停顿的地方加上适当的点号。 例:(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2)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3)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 五、“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例:(1)孔乙己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2)“不多不多!”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 (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说。 注意:要是一个人所说的语言。 六、省略号

定义判断例题分析及规律方法总结 (2)

定义判断例题分析及规律方法总结 定义的陈述,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事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陈述的最终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在定义中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阅读定义时,应首先标出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最终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应试者应从给出的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当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该部分的出题模式比较固定,即给出一个假设为完全正确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的外延设计几个事实选项,要求选出符合或者不符合定义的一项。 题型分类透析 例 1.知情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该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根据上述定义,下面与知情权无关的是()。 A. 小丽是其父母从小自别人家抱养的孩子,长大后要求知道其生身父母 B. 为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某记者通过隐藏拍摄的方法跟踪拍摄明星生活 C. 高女士投诉某产品没有注明产品使用说明和生产日期

D. 英国公众坚持要求政府对凯利自杀事件做出一个交代 【解析】答案为B。定义必须明确“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A中小丽有权知道其生身父母,C中高女士有权知道产品的使用说明和生产日期,D中英国公众有权了解凯利自杀事件,而B中,某记者隐藏拍摄跟踪明星生活侵犯了他人生活的隐私权。 例 2.复句是指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A. 最后的结果证明,不能仅仅依靠聪明才智,还需付出努力才会成功 B. 远山青翠,晚霞夕照,是这里最美的景色 C. 小张原来是个工人,他搞技术开发,是受了师傅的指点的 D. 树林里,三三两两的少先队员,正在分头采集蘑菇 【解析】答案为C。注意题干中“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根据主谓宾句子结构分析,A、B、D都是单句。 例 3.考试信度是指考试的客观性,指一个考试反映考生真实水平的程度。根据上述定义,对考试信度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 同一篇作文,王老师给了50分,李老师却只给了40分 B. 许多女生都没有答对这道有关足球比赛的题目 C. 考试这天天气特别闷热,使许多同学的发挥受到影响 D. 考前李老师押中了两道大题,考后同学们都很高兴 【解析】答案为B。注意“客观性”。A中同一篇作文相差10分,有失客观性;C中天气闷热影响同学发挥,有失客观性;D中李老师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 第一章 三角函数 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R A B C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 ==?? ? ==?? ?==??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二.余弦定理: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ABC S bc A ac B ab C ?=== 第二章 数列 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 3.求和公式:() ()d n n n n a a a S n n 2 1211-+ =+=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 二.等比数列:1.定义: )0(1 ≠=+q q a a n 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 1-?=或q a a m n m n -?=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 )(1q 11)1(11≠--=--=q q a a q q a S n n n 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 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 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 222 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a b ab C =+-=+-=+-222 222 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 c a b c C ab +-=+-=+-=

标点符号总结

标点符号总结 一、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1)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2)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3)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 二、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规律总结) (一)、问号:问号通常是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反问句和设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 1、有疑问词的陈述句:虽然句中有疑问词,但由于句子是陈述语气,并非发问,因而这样的句子不用问号。 2、选择问: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3、特指问:为了强调各项的独立性,在每个分句后都用问号。 4、倒装问:问号防在句末。 (二)、引号 1、原引用,意引不用。 2、如果引文是独立的全引,句末标点放在引号内,引文是行文中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引用,句末标点加在引号外,引文放在句子中间不须停顿的,不加标点。 3、引号和冒号的关系 (1)不想强调提示语的不加冒号(2)“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和在引语后面都不用冒号 4、引号还可以用来标明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三)、顿号和逗号 1、每句分句中还有并列的词语或短语,在分句之间用逗号,在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用顿号。 2、在并列谓语或并列补语之间用顿号 3、习惯上不须停顿的词语中间不加顿号,句中的概数中间不加顿号 (四)逗号和分号并列分句内有了逗号,并列分句就要用分号 (五)冒号表示提示性语句后面的停顿,或是表示总括性语句前边的停顿,即有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的作用。 (六)感叹号 感叹号一般表示感叹句和语气教强烈的祈使句末尾的停顿。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也用感叹号。感叹号一般情况下都用在句末,包括倒装句在内。当两个感叹词连用时,感叹号应该放在后一个感叹词后面。 (七)括号:表示文中注释部分 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括号里的话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 (八)破折号用途有如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转折 C表示语意的递进 D表示转换话题 E表示语气的延长、中断 F用在总结语之前G表示夹入注解 (九)句号: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规律方法总结

规律方法总结 1.回归分析的理解 回归分析是处理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它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如果有就找出它们之间贴近的数学表达式; (2)根据一组观测值,预测变量的取值及判断变量取值的变化趋势; (3)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2.最小二乘法的理解 (1)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有效的求回归方 程的方法,它保证了各点与此直线在整体上最接近,最能反映样本观测数据的规律. (2)最小二乘法估计的一般步骤: ①作出散点图,判断是否线性相关; ②如果是,则用公式求a 、b ,写出回归方程; ③根据方程进行估计. 3.线性相关关系强弱的分析与判断 对于变量x 与y 随机抽取到的n 对数据(x 1,y 1),(x 2,y 2),…,(xn ,yn ),利用相关系数r 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强弱,样本相关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n i i r y y x x ----= ∑ 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当r <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 |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 |越接近于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当|r |大于0.75时,我们认为两个变量存在着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 4.独立性检验的应用 (1)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并且能较为准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 (2)具体做法是: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由公 2 2 ()()()()()n ad bc K a d a c c d b d -=++++ 验随机变量的观测值k ,并且k 的值越大,说明“X 与Y 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3)利用以下数据来确定“X 与Y 有关系”的可信程度. 如果k >10.828,就有9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7.879,就有99.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6.635,就有99%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5.024,就有97.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3.841,就有95%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2.706,就有90%的把握认为“X 与Y 有关系”; 如果k ≤2.706,就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X 与Y 有关系”.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