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雪》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和雪景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表达。

(3)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爱护之心。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雪带来的快乐和温暖,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雪》。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雪景的美丽。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跟读和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运用生词和短语。

4. 表达与创作:(1)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想象。

(2)学生书写小短文,描述雪景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和短语。

2. 书写一篇关于雪景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生词和短语掌握情况:通过口头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3. 表达与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写短文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雪》教学设计+反思+点评8002字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刘新颜(一等奖)一、设计说明1、教学理念: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

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

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

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

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 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与雪有关的事物。

(2)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跟读和记忆。

(2)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生词和短语。

4. 分析课文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2)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雪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都会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轨迹。

而在仲冬,漫天飞舞的白雪,显然吸引了很多人们的注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雪的诗歌《雪》。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雪》这首诗歌的大体内容及描述方式。

2.培养学生用诗歌语言表达对雪的感受。

3.引导学生赏诗并体会詹天佑先生娓娓道来的画面之美。

二、教学准备1.《雪》的诗歌材料及录音设备。

2.幻灯片和屏幕等相关教具。

3.画板、五颜六色的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雪的印象,教师可以抛出“雪”这个词语,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对于雪的感觉。

借此,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眼中世界。

2.具体分析请学生仔细地听这首诗歌《雪》。

在听取一遍之后,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描写的场面以及使用的描写方式,了解诗歌的大纲。

3.集中回答在学生完成思考之后,重新播放语音,听完后请选出几位做回答。

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由学生们互相讨论,扩展自己的视野,多一点互动的环节。

4.帮助学生做句式表达在慢慢领略了《雪》中描绘的梦幻美景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对于雪的感受。

比如,“白茫茫一片”、“纤细的雪花从空中飘荡”,等等。

5.让学生绘画表现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雪景用画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等。

6.总结归纳在倾听清晰的声音之后,学生们可以再次思考这首诗歌《雪》的意思,并做出自己的唱诵。

四、教学小结通过对《雪》这首名诗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如何欣赏诗歌中的美感,也懂得了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多声多色的授课方法,既讲授,又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此渐渐感受到美。

我觉得在帮助学生养成激发文学情感和审美意识方面,这样的方式很有帮助。

学好语文,需要我们去寻找诗歌中的美感,通过学习建立对文学的感官感受和审美意识,这是我们今后应该一直坚持的追求。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雪》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单位:寺头镇寺头初中姓名:王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感悟散文的精美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感悟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二、走进作者三、整体感知1、默读,划出不了解的字词2、解决字词3学生自由朗读(配乐),自我确定本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在文中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理由4、学生朗读小组活动:以“我喜欢的雪,你看”有感情的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雪来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5、齐读6,、请同学谈谈读完此散文诗你有何感受,你领悟到了什么?四、精读课文,探究寓意(一)、朗读第1---3段,欣赏江南雪景1、请欣赏一段南国雪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

2、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读后,请同学评评她读得怎样。

请同学们勾出描写江南雪景的句子,并谈谈自己对江南雪景有什么样的感情。

3、女生齐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朗读第4---6段,欣赏北方的雪景1、放《塞北的雪》,欣赏vcd中北方的雪,请同学谈听后感或观后感。

2、请男生朗读这个部分,然后学生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谈谈理由。

3、归纳北方雪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4、男生齐读这部分,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三)、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讨论明确: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但是”一词的运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寓意再次配乐朗读五、拓展延伸雪向来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她纯洁、无暇。

《雪》朗读教学设计

《雪》朗读教学设计

《雪》朗读教学设计《雪》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会雪这一纯净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内容,期望大家能够喜爱!《雪》朗读教学设计1[学习任务]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剧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出现出的抱负光线与对生活的喜爱。

[达标任务]预习之后,独立完成:(一)了解作者作品1、鲁迅,原名,字,他是现代的家、家、家。

2、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

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二)掌握字词1、给下列字注音。

磬( )口劳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褪( )尽朔( )方凛( )冽 ( )2、说明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爱哪儿的雪?(五)问题:课内研讨:(一) 自学反馈师生合作沟通,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 精读课文1、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索:(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索:(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

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终两个自然段的含义?3、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雪的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3.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对比中把握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3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有关雪的古诗句,下面谁来展示?(明确:“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是冬天的精灵,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诗文的创作源泉。

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

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板书课题、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雪的特点。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3.通过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明确了目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快速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

(二)自学检测反馈1.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对于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美的散文诗,大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明确: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雪》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雪》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雪》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①磬口()②塑罗汉()③脂粉奁()④灼灼()⑤朔方()⑥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教学过程一、导入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

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一)文学常识了解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

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1.听读。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雪》的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雪》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语
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

1、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
2、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

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教师表情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教师判断正误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

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并思考
投影显示: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

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师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写一篇随笔
投影显示:
《雨中庐山》图播放钢琴曲
八、教师点评学生的现场作文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雪景图北方雪景图
对比
奋斗的激情
【课后记】
本文的中心思想表达较为含蓄,另外,学生也没有在苦难环境下
艰难生活的经历,因此,理解本文中心是一个较大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